大学党委关于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形势的通报总结
大学党委对意识形态领域形势进行总结,强调加强理论学习,维护校园稳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确保意识形态安全。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大学党委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形势的通报总结”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大学党委关于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形势的通报
当前,我校意识形态领域总体形势保持平稳向好、可管可控的良好态势。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校上下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严格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持续巩固,师生"四个自信"不断增强,为学校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然而,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复杂严峻,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为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审议下阶段工作重点,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态势与主要成效
2025年以来,校党委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置于极端重要的战略位置,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理论武装、思想引领和阵地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巩固壮大
校党委坚持把理论武装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头雁"效应。截至目前,本年度已累计组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集中学习15次,专题研讨6次。学习内容紧密围绕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研学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职业教育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精神,并就"总体国家安全观"、"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及"师德师风建设"等关键议题开展专题学习会。通过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干,有效带动了全校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的整体提升。同时,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纪律规矩教育融入日常管理监督,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全校上下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师生思想政治基础日益牢固
学校始终聚焦立德树人主责主业,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目前,我校在校生总数已超过万人教职工近千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师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效性至关重要。学校建强建优马克思主义学院,配齐建强一支近60人的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思政课堂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鼓励专业课教师深度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涌现出一批具有我校建筑行业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持续创新思政教育载体,成功举办了"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思政微课大赛、"开学第一课"等品牌活动,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政治认同。通过系统化的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成效显著
校党委深刻认识到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持续加强对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学校官方新媒体矩阵影响力持续扩大,形成了以官方网站为核心,以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博等为两翼的立体化宣传格局。截至2025年下半年,官方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稳定在12万人以上,官方抖音平台粉丝数已突破5万人,较去年同期有显著增长。宣传内容紧扣学校中心工作,聚焦"双高"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校园文化等主题,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有深度、有温度、有影响力的融媒体产品,有效传播了学校声音,展示了良好形象,汇聚了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正能量。此外,学校严格落实信息发布"三审三校"制度,定期开展校园网络安全和意识形态阵地专项排查,确保各类阵地可管可控,牢牢掌握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与薄弱环节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我校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补强的薄弱环节。
(一)境外思潮渗透与价值观念冲击风险
当前,国际格局加速演变,思想文化领域的交锋日趋激烈。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优势和话语霸权,通过互联网、学术交流等渠道,持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我校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定型,是各类错误思潮争夺的重要对象。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躺平"文化等错误思潮在网络空间隐蔽传播,对我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潜在冲击。特别是部分学生热衷于境外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辨别能力和批判精神有待加强,存在被错误价值观误导的风险。
(二)网络舆情生态的复杂性与突发性风险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深入发展,"人人都有麦克风",校园舆情生成的链条更短、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学校食堂管理、宿舍条件、招生就业、师生关系等日常管理服务中的任何一个细微问题,都可能在短时间内被网络放大,迅速发酵成为热点舆情事件。尽管近年来我校未发生重大负面舆情事件,但必须警惕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员或外部势力,利用师生普遍关切的议题进行恶意炒作,煽动对立情绪,抹黑学校形象,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舆情应对的黄金窗口期越来越短,对我们的监测、研判和处置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重点人群与关键节点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意识形态工作的风险点往往集中于特定人群和关键时间节点。从重点人群看,一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业预警、心理困扰的学生,他们内心较为脆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成为不稳定因素的源头。二是个别青年教师,特别是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教师,在政治认同和价值取向上可能存在模糊认识,其言论对学生具有较强影响力,存在管理风险。三是临近毕业但就业前景不明朗的学生群体,其焦虑情绪和现实压力可能成为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从关键节点看,毕业季、招生季、重要纪念日以及社会重大突发事件期间,都是意识形态风险的高发期,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精力进行预判和引导。
(四)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上热下冷"现象需警惕
从总体上看,学校党委层面和各职能部门对意识形态工作高度重视,制度健全、措施有力。但在责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上,可能存在逐级递减的现象。个别二级学院党组织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认识不够到位,存在重业务、轻思想的倾向;部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未能自觉履行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职责;一些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思想动态的精准掌握和及时干预能力有待提升。这种"上热下冷"的温差,可能导致工作部署悬在空中,风险隐患未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置。
三、下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路与举措
针对以上风险挑战,全校上下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策,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全面提升我校意识形态工作水平。
(一)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在入脑入心上再下功夫
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和广大师生拓展。优化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机制,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紧密结合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讨,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能力。加强对二级学院党总支理论学习的督导和巡听旁听,确保学习不走过场、不打折扣。面向全体教师,系统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轮训。面向广大学生,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深、讲透、讲活,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精准有效上再求突破
全面深化"大思政课"建设,深入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专项基金,鼓励教师结合建筑、管理、信息等专业特色,打造一批全国、全省知名的"课程思政"金课。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学生思想动态智能分析预警平台,精准"画像",实现"一人一策"的个性化思想引导和帮扶。充分利用〔...〕市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师生开展更具深度和体验感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感悟思想伟力,厚植家国情怀。
(三)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在守住底线上再加力度
建立健全由宣传部牵头,学工、保卫、网信、国合以及各二级学院共同参与的意识形态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定期召开形势研判会,实现信息共享、快速反应。加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提升舆情监测、分析和应对的专业化水平,做到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对校园内的讲座、论坛、报告会以及学生社团活动加强前置审批和过程监管,严防为错误思想言论提供传播渠道。高度关注师生心理健康,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从源头上减少因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意识形态风险。
(四)压实各级工作责任,在齐抓共管上再聚合力
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落实不力、出现问题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责问责。明确所有教师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将立德树人成效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的核心指标。强化党对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政治领导和思想引领,选优配强指导教师,确保学生组织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健康发展。通过层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坚决维护好校园的和谐稳定。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