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理论武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两个维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好!
金秋时节,硕果累累。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了。这次全会,是在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它既是对过去五年辉煌成就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的宏伟擘画,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
今天,能够和大家齐聚一堂,共同学习、领会和探讨二十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我感到非常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我的目的,就是和大家一起,通过深入的学习,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共同推动我们〔*〕地区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本次全会最重要的成果。这份纲领性文件,通篇贯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描绘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份《建议》共分为三大板块、15个部分、61条,结构严谨、内涵丰富,是我们开启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接下来,我将围绕这份重要的《建议》,结合我们〔*〕省、〔*〕市的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深刻领会全会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新征程的历史方位
要读懂一份文件,首先要理解它诞生的时代背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和"十五五"规划《建议》,正是在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历史节点上产生的。
首先,这是在"十四五"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上的一次再出发。
回望"十四五"时期,我们共同走过了一段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程。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具体到我们〔*〕省,发展的脉搏同样强劲有力。2025年前三季度,我们全省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亿元,同比增长%。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奋斗,是无数企业的转型升级,是无数劳动者的辛勤汗水。它雄辩地证明,我们〔*〕的经济基本盘是稳固的,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是坚实的。放眼全国,经济大省如〔*〕省、〔*〕省依然是"压舱石",前三季度GDP分别达到万亿元和万亿元,展现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活力。这些成就,为我们开启"十五五"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信心底气。
其次,这是在深刻洞察发展环境变化基础上的一次精准擘画。
全会科学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概括起来,就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我们推动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五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这要求我们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和自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比如,全会就明确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最大的短板。这就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我们必须拿出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去补齐短板、锻造长板。
最后,这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一次战略指引。
"十五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这个"一",意义非凡。它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能否开好局、起好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因此,全会通过的《建议》,其核心就是要回答"未来五年,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怎么走"这个时代课题。它所部署的每一项战略任务,无论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还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抑或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都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心任务展开的。对我们〔*〕而言,就是要将全会的宏观部署,转化为符合自身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生动实践,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中,书写好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二、精准聚焦全会的战略部署擘画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让我们看清楚"我们在哪里、要去向何方",那么第二部分,就是要弄明白"路该怎么走、桥该怎么架"。"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第二板块,就是分领域部署了未来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些部署,内容极其丰富,任务非常具体。结合我们〔*〕的实际,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重点领会和全力推进。
(一)坚持创新核心地位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二十届四中全会的所有部署中,对创新的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会公报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列为战略任务的第一项,而引领这个体系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就是科技创新。省委〔*〕同志在〔*〕新区宣讲全会精神时,就特别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命脉所系。
第一,要深刻理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内涵。科技创新不能停留在实验室的报告里、大学的论文里,必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产业创新也不能是简单的规模扩张,必须依靠科技的突破来实现质的飞跃。这种"深度融合",就是要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第二,要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实实在在的行动支持创新。创新需要氛围,更需要投入。我们〔*〕省在这方面已经展现出了决心和行动。数据显示,我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已达到%,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也超过了"到2025年达到%"的规划目标。这说明我们的创新自觉正在不断增强。与〔*〕省预计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市达到%左右的水平相比我们还有提升空间,但这更坚定了我们持续加码的决心。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如何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国家已经给出了强有力的政策工具。全会精神宣讲中特别提到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这项政策在2025年有了最新的规定和解读:除烟草、餐饮、房地产等少数行业外,绝大多数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其费用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都可以在实际发生额的基础上,再加算100%进行扣除。这意味着,企业投入100万搞研发,税前可以扣除200万。对于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这些关键核心领域的企业,这个比例更是提高到了120%!这是国家在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鼓励企业大胆地去创新、去突破。我们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就是要确保这项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企业身上,让政策的"及时雨"真正滋润创新的"禾苗"。
第三,要聚焦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实现突破。创新不能"撒胡椒面",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要围绕〔*〕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全会精神宣讲中提到的"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产业",就是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布局。这类产业技术门槛高、带动效应强,是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引进顶尖人才团队等方式,吸纳和集聚更多创新要素资源,力争在这些新赛道上抢占先机。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创新活力的重要指标。我们省规划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6000家,有的地区更是提出了总量突破10000家的目标。截至目前,我们正朝着这个目标稳步迈进。每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诞生和成长,都是我们〔*〕创新版图上闪亮的一笔。
(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城市与和美乡村
实现现代化,不是少数人、少数地区的现代化,而是全体人民、所有区域的共同现代化。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此作出了系统部署。
一方面,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现代化城市建设。"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新区建设现代化城市"。这不仅是对〔*〕新区的具体要求,也为全国的城市发展树立了一个标杆。什么是"高标准高质量"?它意味着这座城市不仅仅是高楼林立,更应该是绿色、智能、宜居的典范。它应该有便捷的交通、优质的公共服务、创新的产业集群、和谐的社区氛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新区作为我们身边的"未来之城",它的每一项规划、每一个项目,都体现着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我们要积极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应用到我们〔*〕市自身的城市更新和发展建设中,让我们的城市更有"温度"、更具"魅力"。
另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会再次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必须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摆在突出位置。前面提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最大的短板,这恰恰说明了这里是我们潜力最大、可为空间最广的领域。
如何振兴?首先要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这是农民稳定增收的根本保障。我们〔*〕地区物产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多"土特产"可以做成"大产业"。无论是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还是结合地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都需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去规划、去打造。要提升乡村游的管理服务品质,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住、还想来。其次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要求,更是精神层面的追求。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加强对〔*〕湖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让绿水青山成为我们乡村最靓丽的名片。同时,还要加强文明乡风建设,通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志愿者的共同努力,让守望相助、邻里和睦、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在广袤农村蔚然成风。
(三)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是新时代发展的鲜明底色。二十届四中全会《建议》中,对"加快全面绿色转型"作出了专门部署,这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
推动绿色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它要求我们在生产方式上,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它要求我们在生活方式上,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鼓励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和守护者。
在我们〔*〕,加强〔*〕湖的生态保护就是一项标志性工程。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一片水域,更是为了守护区域的生态安全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波荡漾的宝贵财富。推动绿色发展与推动科技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许多绿色技术本身就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碳捕集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发展这些产业,既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这是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迈向更高层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实现宏伟蓝图提供坚强保障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建议》的第三板块,重点部署了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等内容。这是实现"十五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根本政治保证。
第一,必须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只有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在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时,做到方向不偏、步调一致,凝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首要的就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必须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夯实执政根基。国家治理的根基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全会精神强调,要"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这项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
具体来说,就是要建强战斗堡垒。要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把那些有能力、有担当、有情怀、愿意为群众服务的人选出来,让他们成为带领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主心骨"。要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让党支部在各项工作中都能真正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同时,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无论是在产业发展的第一线,还是在乡村治理的最前沿,或是在服务群众的窗口岗位,广大党员都要亮出身份、冲锋在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要广泛调动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志愿者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同志们,朋友们!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擘画了壮丽的前景。这既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更是一份无上光荣的责任。现在,最关键的就是"落实"二字。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里,必须转化为推动我们〔*〕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思路、务实举措和实际成效。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中央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视察时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起来,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埋头苦干、奋勇前进,全力推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顺利完成"十五五"规划目标任务,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我的宣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上一篇:高中教师的培训总结【通用32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