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主要事迹材料精编5篇

文秘 分享 时间:

道德模范以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关心弱势群体,传播正能量,树立社会榜样。下面是阿拉网友整理编辑的道德模范主要事迹材料相关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喜欢就分享给朋友吧!

道德模范主要事迹材料

道德模范主要事迹材料范文 篇1

张朋义,男,1969年出生,栖霞市观里镇观里村农民,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硕士,现任烟台市博士达农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多年来,他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鼓舞下潜心于BSD苹果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创建BSD苹果生产示范基地,成为栖霞市苹果新技术种植推广带头人,带领全市果农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一、主抓科技培训,创建正诺品牌,带领农民走出一条科技发展之路

张朋义,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孩子,自幼就对土地、果树怀有深厚的感情,自1998年开始涉足农资行业,20xx年注册成立烟台市博士达农化有限公司,公司以销售推广绿色无公害农资为主,面向全市果农郑重承诺:“凡因质量问题对公司造成的损失由公司全部负责赔偿”。

由于果农相对文化知识较少,对果树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不了解,假冒伪劣农资不能辨别,果农虽有很高的生产热情和以果致富的愿望,但对苹果优质丰产、稳产高效的果园管理技术还不掌握,许多作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顾此失彼,这些问题给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果农自己却找不出原因来。

张朋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每年都要组织果农专业知识培训,为果农讲解病虫害发病规律,并且在每次打药之前都安排公司专人负责向果农发短信,指导农民合理用药,科学掌握用药时间,到目前为止张朋义共组织农民科技现场会230余场次,直接被授课果农达万人,极大的带动了果农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张朋义也深深明白肥料对于果农丰产的重要性,时刻心系农民疾苦的他力争让老百姓花最少的钱买最好的肥料、生产出最好的苹果。所以他以“用良心做合格肥料”为己任,总是在化肥生产第一线兢兢业业。他主持开发出的品种有42%的长效缓控释肥、32%的全元氨基酸肥、34%的有机无机复合肥、果丰宝复合肥、土壤改良型腐植酸钙等,每年可为农民增收1000万元以上,企业创收超500万元。这一切都为栖霞苹果产业化科技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德立企,担当社会责任,严把食品安全生产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已经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追求食品安全成为现代生活的一大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xx年6月1日开始实施,正是顺应时代、关注民生、深得民心的大好事、大喜事。食品质量和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也需要一个“人人以之为耻”的大的社会环境。食品安全涉及生产、销售、流通等各个环节,从食品生产者的角度思考,必须把好首要的关口,张朋义经常想只有我们每个从业者都以这种道德律令为内驱动力,我们栖霞的苹果产业发展才能够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每年金盾打假护农活动时,张朋义都发动职工配合工商执法人员到集市等公共场所宣传食品安全法,宣传推广生物农药、有机肥料,带领果农进行苹果安全生产,经国家农业部多次抽检,栖霞苹果生产符合国家规定食品安全生产要求。

三、传播绿色科技,服务现代农业

在张朋义的带领下博士达集团全体员工艰苦奋斗,始终以发展服务绿色无公害苹果产业为己任,以政府科学的前瞻思想为指导,先后扶持培养560名农民成为果业新技术推广员。张朋义带领全体技术员工深入田间采集土壤样本,在实验室埋头苦干,积极倡导“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对每个农户的每一块土地,全部建立档案,根据不同土地的特点生产出不同含量的化肥,为农民节省成本。借助科研院校、名优企业优势向广大果农提供果业技术与产品,所做工作一直受到众多果农与各级政府部门的信赖与鼓励。公司多次被省市工商局授予“山东省农资经营优秀诚信企业”、“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烟台市农资经营诚信企业”、“烟台市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全国优秀农资经销商”等称号20xx年公司被栖霞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单位。20xx年张朋义又光荣的当选为栖霞市人大代表,20xx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栖霞市最具爱心慈善捐助个人20xx年当选为栖霞市工商联副主席,烟台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xx年当选为烟台市人大代表。

四、从“绿色”到“有机”,倡导“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农民致富

当人们还在对绿色食品津津乐道之时,张朋义早已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有机苹果”生产上。张朋义作为一个杰出的企业家,有着深远的战略眼光,他认识到有机产品生产将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农药化肥产业的未来走向。所以他重点攻克这一难题,投资建设了200亩有机苹果生产基地——BSD有机苹果样板示范基地,首先使用有机苹果专用肥,并采取了“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引导农民开展现代观光农业。

这一模式不仅对全市生态有机苹果管理上水平、上档次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而且为在新形势下探索做大做强苹果产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各苹果产区借鉴。通过示范园有机认证的获得和有序运作,将形成一套完整的适用于栖霞苹果生产的运作模式和管理经验,用以推广到栖霞市部分苹果种植户,从而带动栖霞果业由传统向有机方向的转型。五年后,全市培养生态有机苹果十万亩,将直接增加农民收入50多亿元,因此生态有机苹果具有非常大的经济效益,必将为栖霞国民经济、农民收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致富不忘乡亲,情系社会公益事业

近几年来,公司发展壮大了,张朋义始终没有忘记回报感恩社会,四川汶川地震的第二天就召开会议带领全体职工捐款万元,及时的向灾区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政府正大路道路的改造他又带头号召带领全镇企业捐款万元,保障了道路准时高质量的完工,解决了困扰多年出行难的问题。20xx年公司又建成化肥厂一处,年生产能力5万余吨,计划实现利税200余万元,吸收困难下岗工100余人,缓解了部分社会就业压力。同年设立专项义捐基金,用于救助社会失学儿童、特困家庭,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20xx年六一儿童节向儿童赠送图书100套,同时他又积极支持农村文化事业,20xx年投资拍摄了山东省最长的一部DV电影《把婆婆家出去》,以栖霞实地实景叙述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全市农村巡回放映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20xx年公司与市宣传部文明办、市吕剧团举办了“相约博士达,走进新农村”邻居节慰问好邻居、救济困难户社区活动,在全市农村巡回演出20多场次,推动宣传了农村和谐的良好氛围。

道德模范主要事迹材料范文 篇2

黄久生,男,汉族,__年2月生,中共党员,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

黄久生是700位鳏寡孤独老人们共同的儿子。那些得到他照顾的老人们,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眼含热泪。他给老人们带来的温暖不仅仅来自物质,更来自他那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黄久生是个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6岁时母亲去世,留下黄久生和4岁的妹妹、2岁的弟弟。父亲走街串巷修锅补盆,十天半月难得回家一次,是乡亲们东家一碗饭、西家一件衣把他们养大的。

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13岁的小久生曾在一个深夜,用他稚嫩的肩膀、往返13趟把邻居李奶奶家的水缸挑满水。18岁出门打工,从建筑工地小工干起,靠踏实肯干逐渐致富的黄久生,内心时刻激荡着报恩的情怀。

__年起,每逢年节,家乡的孤寡老人和五保、特困、伤残老人都会收到黄久生送来的衣被、米面、肉油还有现金,_年从未间断过,黄久生为此累计出资230多万元。20__年,黄久生投资45万元在家乡双柳树镇建设了一所敬老院。

入院的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包括养老送终。多年受黄久生资助的李鸿金老人临终前拉着他的手泣不成声:“活着你养我,病了你花那么多钱为我治病,我死前能见你一面,也就安心了!”

他为小白血病患者捐款万元、为身患血癌、打工救母的少年捐款万元。一位素不相识的'女青年打电话给黄久生,说家里三口人患了癌症,黄久生当晚就筹集3万余元现金送了过去。这样的事他默默做了很多。

在郑州打工多年的黄久生,看到老家来郑打工的人虽多,但比较分散,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权益被侵害的事时有发生。在黄久生的推荐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他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农民工党员有了“娘家”。农民工党支部用心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农民工讨回两千多万元。透过这个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工达一万多人,每年还为家乡带回亿元的劳务收入。

黄久生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入寻中国好人榜”。

道德模范主要事迹材料范文 篇3

吴斌,男,汉族,1965年3月生,生前系浙江省杭州长运运输集团公司驾驶员。

短短76秒,吴斌突遭重创时临危不乱,强忍剧痛将车停稳,以极大毅力完成了一整套安全规范的操作,用生命践行了“一切为了顾客”、“诚信、爱岗、敬业”和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观,他被人们誉为“最美司机”。

20__年5月29日中午,吴斌驾驶着载有乘客的大客车行驶于沪宜高速上,被迎面飞来的制动毂残片砸碎前窗玻璃后刺入腹部致肝脏破裂,但他仍强忍疼痛将车停稳,并提醒车内24名乘客安全疏散及报警,后吴斌被送往解放军无锡101医院抢救。_年6月1日凌晨3点45分,吴斌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8岁。

76秒,面对突发事件,吴斌沉着冷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准确完成一整套安全规范的操作。这些背后,离不开他过硬的驾驶技术,离不开他十年积淀的高超职业技能,更离不开他崇高的职业道德。正是平时积淀的过硬操作技能,保证了他在遭受重创的关键时刻,能够及时、有效、规范的处置,保障了24名乘客的生命安全。“他出事时,不管是坐姿,还是停车措施,都是完美无瑕的。”事后,通过反复查看监控录像,吴斌生前的同事们一致认为。

平时,吴斌立足平凡岗位,兢兢业业,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铸就了瞬间的伟大。吴斌自_年进入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担任班车驾驶员起,就视手中的方向盘为生命线。从业十年来,他安全行驶100多万公里,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没有一次违章记录,没有一起旅客投诉。20__年春运期间,杭州遭遇连日大雪冰冻天气,出行非常困难,成千上万的旅客都在等着回家,吴斌第一个报名参加抗雪救灾。艰难的道路,他第一个出发,与同事们一起抢在春节之前把旅客平安送回家。吴斌在车内一直放着一本安全手册,得空时,他会拿出来翻看。他认为,只有对车子有了相当的了解,面对各种情况,才能从容应对。虽然从业多年,但他始终把自己当作新手,坚持规范操作一丝不苟,将“安全第一”、“旅客生命财产第一”时刻放在心里。

吴斌生活节俭,在同事眼里,他除了买过几件喜欢的运动服,平时穿的都是工作服。但他却很大方,当春风行动、5?12汶川地震捐款时,他捐得比别人都多。

吴斌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杭州市道德模范。中央文明委授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道德模范主要事迹材料范文 篇4

韦正雄,男,47岁,布依族,贵州省望谟县油迈瑶族乡教育辅导站教师。

韦正雄的家在平卜河边,附近的平卜小学宿舍较少,他主动把自家一楼腾出来让32名学生寄宿。20__年6月12日深夜,天降大雨,平卜河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洪水很快淹没了房屋。从睡梦中惊醒的韦正雄一家,赶紧抢救困在一楼的学生。女儿海丰突然想起,隔壁二叔、三叔家都是平房,两个婶子和弟妹们肯定也在水里,“他们也很危险呀1听到此话韦正雄顿时泪如泉涌。但情势已十分危急!

他吩咐女儿:“快!快到后墙处喊叔娘和弟妹们,我去救学生1说完就冲到楼梯口处下了水,摸黑向楼下几个房间游去。两个女生最先摸到门口出来了,有5个学生在水中挣扎着,由于太黑暗,找不到出口,韦正雄急忙用嘴含着手电筒,往水里趟去,把这5个学生一个一个拉到楼梯口。之后他又撬开一间被泥沙堵住门的房间,把6个男生拉出来。

洪水还在暴涨,上气不接下气的韦老师不顾一切,立刻游到另一间快被洪水淹没的女生寝室里,两次拉出来4个学生并把她们送上楼。还有15个学生被围在洪水里。幸好韦正雄家楼房墙缝都用水泥和石灰糊过,大水来势太猛,里面的空气被挤压在天花板下构成了约20公分的空间,学生们站在床架上能够勉强呼吸。

此时进去救人,会卷走空气,学生反而会被憋死,韦正雄只得俯下身鼓励孩子们坚持祝到13日凌晨1时许,洪水从二楼屋面消退,一楼大半截还浸在水中。韦正雄再也等不及了,找了一根长竹竿游下楼去,将孩子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只有一名学生不幸遇难。

随后,筋疲力尽的韦正雄迫不及待地直奔一墙之隔的弟弟家。然而,两个弟弟的家已经被洪水冲毁,两家7口人全部遇难。如果韦正雄先去救自家人,也许能救出一个、两个或者更多,但是身边学生的急切呼救声容不得韦正雄有过多思考和犹豫,在痛苦的抉择中,他舍弃了亲人选取了学生。

20__年,韦正雄被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评为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0__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道德模范主要事迹材料范文 篇5

许光,男,中共党员,河南省新县人,是一代名将许世友的长子,青年时期在北海舰队服役,曾任北海舰队舰艇长。__年回新县投身家乡建设,先后在县人武部、县人大工作。

许光同志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主人公潘冬子的原型之一。他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在各个时期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守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崇高信念,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壮美的人生赞歌。

他甘于奉献。作为名将之后,又是新中国首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可谓前程似锦。但为了解除父亲的后顾之忧,他毅然回到家乡新县照顾祖母,支援地方建设。在这里,他先后送走多名亲人,并为9名老红军和遗孀养老送终。作为将门之后,他一生中三次放弃改变人生的机会。在他看来,共产党员不一定非要当将军、扛将星,才算有光明的前程,扎根农村,同样无上光荣。

他勇于担当。选择留下就是誓愿为老区奉献与付出,在县人武部任职的20年间,他走村串户,密切联系群众,立下了下乡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的“三不”规定。他主动请缨,与民兵一起肩挑背扛,奋战300多个昼夜,终于改变了新县无微波通讯的历史。28年间,他在家乡平凡的岗位上总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

他情怀为民。他是将军的后代,更是老区人民的儿子。在他看来,群众的事再小也比家里的事重要,他下乡支农,虽然离家很近,但经常一个多月不回家。他没有利用父亲的影响为自己和家人谋取一丁点好处,两个儿子入伍从未找关系提干,全部复员回乡,目前都是普通干部、职员。但为了家乡基础设施建设,他多方争取,解决钢筋、水泥等物资紧缺问题。为了让老百姓住上楼房,他主动放弃自己的院落,直到去世还用着上世纪70年代的大立柜、80年代的沙发、90年代的老式电视。他收入不高,却向亲友化缘,先后捐款捐物10多万元,资助130多名困难群众,自己生前却一直抽着廉价的“散花”烟,住着拥挤的小房子。病重治疗期间,他还不忘对来探望的县领导说:“地方财政困难,用钱的地方很多,我的病情我知道,不要用进口药、不做过度治疗。”

许光同志是河南省第__届人大代表,20__年获第__届河南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35 4591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