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镇三产融合示范园项目谋划建设情况拉练总结汇报材料
镇三产融合示范园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园区功能逐步完善,产业链条逐渐形成,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镇三产融合示范园项目谋划建设情况拉练总结汇报材料”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关于〔...〕镇三产融合示范园项目谋划建设情况拉练总结汇报材料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我县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近期,我们对〔...〕镇三产融合示范园项目谋划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项拉练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项目谋划建设总体情况
自项目启动以来,〔...〕镇及县相关单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示范园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为2026年全面发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顶层设计清晰,"一园八区"蓝图绘就。示范园项目立足我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聘请高水平规划团队,科学绘就了"一园八区"的万亩产业空间布局图。该规划明确了园区作为全县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定位,以三产融合为主线,聚焦县域"菜、果、药、牛、菌、玉米、甜菜、杂粮杂豆"等八大主导产业,规划了总面积8840亩的集中示范板块。通过功能分区、产业集聚,旨在打造集种植养殖、精深加工、科技研发、电商物流、休闲文旅于一体的国家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形成结构合理、链条完整、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产业多点布局,融合链条初步构建。示范园着力于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产业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向"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模式转变。在一产方面,重点建设了中草药种植示范区、林下种植示范区、芦笋种植示范基地等高标准种养板块,引进试验示范各类新品种,为全县农业结构优化提供样板。在二产方面,积极推动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规划布局了年产5000吨芦笋深加工项目和年产10万吨杂粮深加工项目,旨在构建"种植、回收、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在三产方面,规划建设了集大数据处理、电商服务、培训孵化、农畜产品展销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种养基地+龙头企业+网络销售+观光采摘"的农文旅商融合新业态。目前,园区已进驻工业企业1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家,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三是建设稳步推进,园区形态初具规模。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目前已争取到国家级扶持项目资金9763万元,以及自治区衔接资金2095万元,专项用于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芦笋深加工及配套冷库项目、种植示范区建设项目等。〔...〕村片区总投资4400万元的三产融合园区已初具规模。20xx年,园区种植示范区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招标并进入施工运营阶段,标志着园区从蓝图规划全面转向实体建设。预计园区全面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亿元,带动就业1400余人,辐射带动超过1200户农户,实现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示范园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和挑战。
一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待加强。目前园区运作模式设定为"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龙头企业的实力和深度参与是模式成功的关键。但从现状来看,已入驻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真正具备强大市场开拓能力、品牌影响力和深加工转化能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引进力度不足。这可能导致园区产业层次提升缓慢,利益联结机制的稳定性面临考验。
二是资金要素保障压力依然较大。示范园建设投资体量大、周期长,目前资金来源仍较多依赖上级财政拨款和专项衔接资金。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市场化融资渠道尚未完全打通。随着项目建设的深入,后续的产业升级、运营维护、市场推广等均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单一的财政输血模式将难以为继,资金保障面临较大压力。
三是三产融合深度广度仍需拓展。当前园区建设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一产的种养和二产的加工上,对于三产的谋划和培育相对滞后。尤其在休闲旅游、健康康养、文化体验等高附加值业态方面,尚未形成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核心产品和成熟的商业模式。根据2025年最新摸排情况,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接待游客规模和营业收入体量仍然较小,与示范园打造农工文旅产业新增长极的目标相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2026年下一步工作安排部署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着眼于2026年实现项目建设新突破,现对下一步工作作出如下安排部署。
一是聚焦项目建设,全面夯实园区发展基础。坚持项目为王,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园区硬件设施全面建成。
任务一:加快基础设施收尾工程。由县乡村振兴局、〔...〕镇政府牵头,协调相关施工单位,确保在2026年第二季度前,全面完成园区内剩余的道路管网、水利设施、电力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驻和项目投产创造"零障碍"环境。
任务二:推动核心产业项目投产达效。由县工信局、农牧局负责,重点跟进年产5000吨芦笋深加工和年产10万吨杂粮深加工两个核心项目。确保在2026年6月底前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正式投产。同时,指导种植基地与加工企业签订长期供销订单,实现产销无缝衔接。
二是聚焦招商引资,持续激发园区内生动力。将招商引资作为贯穿全年的"一号工程",着力破解"谁来投资、谁来经营"的问题。
任务一: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由县投资促进中心牵头,组建专业招商团队,围绕精深加工、预制菜、生物医药、智慧农业等领域,绘制招商图谱,主动对接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力争在2026年内至少引进2家投资过亿元的领军型企业入驻园区。
任务二:创新多元化融资模式。由县金融办、发改委负责,积极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产业发展基金、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模式。将园区内具有良好收益预期的经营性项目打包成册,面向社会资本进行推介,力争2026年社会资本投资额占园区总投资的比重提升至30%以上。
三是聚焦业态融合,全力提升产业增值空间。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和乡村的多元价值,推动产业交叉赋能。
任务一:深化农文旅一体化发展。由县文旅局、〔...〕镇政府负责,依托园区内的特色种植基地和生产车间,设计开发集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田园观光、美食品尝于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在2026年第三季度前,正式推出"〔...〕田园"乡村旅游品牌,并举办首届农业嘉年华活动。
任务二:拓展"康养+"复合新业态。利用园区中草药种植基地和优良的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一批集健康理疗、养生度假、药膳食疗于一体的小微型康养体验中心。主动与区外专业康养机构合作,在2026年底前,试点推出面向特定人群的周末康养套餐,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四是聚焦联农带农,确保群众共享发展红利。始终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作为项目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任务一:优化利益分配模式。由县农牧局、〔...〕镇政府指导园区内的企业和合作社,进一步完善"订单收购+劳务用工+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的复合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收益分配台账,确保村集体分红和农户土地流转费、务工收入等按时足额兑现。
任务二:强化职业农民培育。由县人社局、农牧局整合资源,依托园区培训孵化中心,围绕现代种植技术、农机操作、电商直播、民宿服务等内容,全年计划组织各类技能培训不少于20期,目标在2026年内为园区及周边村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超过500名,实现就地就近高质量就业。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