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2025年度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报告

云海 分享 时间:

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建立多项保护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恢复,提升公众参与意识,成效显著。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县2025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报告”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县2025年度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报告

〔...〕县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承担着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与保障水源安全的战略使命。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全县以系统化治理思维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现将2025年度阶段性进展汇报如下:

一、生态本底与保护现状

〔...〕县地处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区位特殊,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县域内现存种子植物超3000种,野生动物400余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32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大鲵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鸳鸯、白琵鹭等。森林覆盖率持续保持在65%以上,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关键栖息环境。

二、保护工作实施进展

(一)执法监管与栖息地保护

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林业、公安等部门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专项巡查47次,查处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案件6起,收缴猎捕工具28件。对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观音河湿地公园等重点区域实施遥感监测与地面巡查相结合的保护模式,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同比下降23%。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定期评估机制,完成3处生态敏感区边界勘界立标工作。

(二)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投资3700万元实施双河口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投入2400万元开展县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建设生态隔离带公里,生态护岸公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取得显著进展,累计完成治理面积50余公顷,植被恢复度达85%以上,水土流失治理效率提升40%。

(三)科学监测与科研支撑

建成生物多样性地面观测站点12个,布设红外相机监测点位58处,累计获取野生动物影像数据。2025年监测记录显示,重点区域鸟类物种数较20xx年增加9种,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种群数量增长17%。完成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第一期工程,出版《〔...〕县高等植物图鉴》等专著2部。

(四)宣传教育与社会参与

结合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生态日等节点,开展主题宣传活动23场次,覆盖群众超5万人次。创新推出"生态卫士"志愿者计划,招募培训社区志愿者186名。在中小学校开设生态教育课程,编写本土化教材《〔...〕的生物多样性》并纳入地方课程体系。公众生态保护意识问卷调查显示,2025年群众保护知识知晓率达%,较20xx年提升个百分点。

三、成效与挑战

经过系统治理,县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月河流域水质持续改善,2025年1-8月监测数据显示,Ⅱ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达%,较20xx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指数提升至,朱鹮、黑鹳等旗舰物种活动范围扩大至历史最高水平。

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覆盖密度仍需提升,珍稀物种栖息地连通性不足,社会资本参与保护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部分生态修复项目存在资金执行率偏低问题,如某水源地保护项目资金执行率仅%,反映项目推进机制需进一步优化。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完善保护体系

2026年底前建成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平台,整合遥感监测、地面观测和社区监测数据。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工程,重点实施3处关键栖息地连通项目。

(二)深化科学修复

启动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二期工程,计划治理面积35公顷。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评估研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三)创新机制建设

建立生态保护补偿专项资金,推行"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机制。探索设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护事业。

(四)强化能力建设

2026年完成全县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第二期工程,发布县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加强执法队伍专业培训,配备现代化执法装备,提升违法行为发现能力。

〔...〕县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工作,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县域典范提供坚实生态保障。

35 5124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