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范例3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旨在规范报告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确保信息真实可靠,促进透明度和责任落实,如何更好实施?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相关范文,供您参考学习!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报送和使用,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单位各部门、各岗位。
第三条 内部控制报告是指单位根据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定期编制的反映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书面报告。
第四条 内部控制报告应当遵循真实、准确、完整、及时、规范的原则。
第五条 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二章 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
第六条 内部控制报告由单位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内控办”)负责组织编制。
第七条 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应当以单位内部控制体系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导向,以内控评价为依据。
第八条 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
(一)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情况: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方面的建设情况。
(二)单位内部控制运行情况:包括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重大风险及应对措施:包括单位面临的重大风险、已采取或拟采取的应对措施。
(四)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包括对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总体评价、分项评价以及存在的主要缺陷。
(五)改进措施及建议:包括针对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进措施、建议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第九条 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程序:
(一)内控办制定内部控制报告编制方案,明确报告范围、内容、时间要求等。
(二)各部门根据编制方案要求,收集、整理本部门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并形成部门内部控制报告初稿。
(三)内控办对各部门报送的内部控制报告初稿进行汇总、审核,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讨论、修改,形成单位内部控制报告初稿。
(四)单位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对内部控制报告初稿进行审议,提出修改意见。
(五)内控办根据审议意见对内部控制报告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内部控制报告送审稿。
(六)单位负责人审签内部控制报告。
第三章 内部控制报告的报送
第十条 内部控制报告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单位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后按要求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年度内部控制报告。
第十一条 除年度内部控制报告外,单位还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和报送专项内部控制报告。
第十二条 内部控制报告的报送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内容和时间要求进行。
第十三条 内部控制报告的报送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加盖单位公章。
第四章 内部控制报告的使用
第十四条 单位应当充分利用内部控制报告,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持续改进内部控制体系。
第十五条 内部控制报告是单位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决策、实施监督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 单位应当将内部控制报告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参考。
第十七条 上级主管部门应当对单位报送的内部控制报告进行审核,并对发现的问题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制度由单位内控办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 篇2
章一:总纲
目的与依据:为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风险管理,提升单位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根据《会计法》及相关行政法规,特制定本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
适用范围:本制度覆盖本单位所有部门、分支机构及全体员工。
核心原则:内部控制报告应遵循全面、客观、及时、规范的原则,确保信息的真实、准确与完整。
章二:报告的构建与内容
报告种类:
年度综合报告:全面总结年度内控建设与执行情况,是年度报告的核心。
专项评估报告:针对特定领域(如财务、采购、资产管理等)进行的内控评估报告。
突发事件报告:针对重大内控失效或风险事件,需立即向上级及相关部门报告。
报告框架:
内控环境描述:详细说明单位的组织架构、权责分配、人员素质与培训、以及内控文化建设。
风险识别与评估:列出单位面临的主要风险点,分析其可能性与影响程度,并提出应对策略。
控制活动实施:详细描述各项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及其执行情况,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信息沟通与反馈:说明内控信息的传递渠道、沟通机制及反馈程序。
监督与评价机制:描述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监督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内控自我评价的结果。
缺陷与改进:列出内控存在的不足,分析原因,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与时间表。
章三:报告的编制与审批
责任主体:
内控领导小组:负责内控报告的总体指导与监督。
内控办公室:负责报告的具体编制、协调与汇总。
各部门:负责提供本部门内控相关信息,并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
编制流程:
1.计划制定:内控办公室制定年度报告编制计划,明确时间节点与责任人。
2.信息收集:各部门按要求提交内控相关信息及自评报告。
3.初稿撰写:内控办公室汇总信息,撰写内控报告初稿。
4.内部审核:内控领导小组对初稿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
5.修订完善:内控办公室根据审核意见修订报告。
6.最终审批:单位负责人审批并签署内控报告。
章四:报告的报送与应用
报送对象:
上级主管部门:按规定时间和要求报送年度报告及其他相关报告。
内部相关部门:报告应在单位内部公开,供相关部门参考。
报送时间:
年度报告:通常在次年第一季度完成报送。
专项报告与突发事件报告: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报送。
报告应用:
问题整改:针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并严格执行。
绩效考核:将内控报告作为单位及个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决策支持:为单位领导提供决策参考,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水平。
风险预警:及时发现并应对潜在风险,保障单位稳健运行。
章五:附则
制度解释:本制度由内控办公室负责解释。
制度修订: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关法规变化,适时修订本制度。
生效日期: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正式生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 篇3
第一部分 概述
1. 制度目的
为规范本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的编制、审核、报送及利用,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所有部门及下属机构。
3. 基本原则
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报告应涵盖单位所有业务活动和管理领域。
重要性原则:重点关注对单位运营有重大影响的内部控制环节。
客观性原则:报告内容应基于事实,如实反映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
及时性原则:报告应按规定时间及时编制和报送。
第二部分 内部控制报告体系
1. 报告类型
年度报告:全面反映单位年度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运行的总体情况。
专项报告:针对特定领域、特定业务或特定事项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报告。
临时报告:发生重大内部控制缺陷或风险事件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 报告内容
年度报告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内部控制环境:组织架构、职责分工、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风险评估: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风险的过程和结果。
控制活动:各项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及执行情况。
信息与沟通:内部控制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机制。
内部监督: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监督活动的开展情况。
内部控制评价: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结果。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原因分析及整改计划。
专项报告和临时报告的内容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3. 报告编制流程
1.计划阶段:内控部门制定年度报告编制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安排。
2.资料收集:各部门按照要求提供相关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3.报告起草:内控部门汇总各部门资料,起草内部控制报告初稿。
4.审核修订:报告初稿经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核,并根据审核意见进行修订。
5.审定报批:报告终稿经单位负责人审定批准后,按规定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第三部分 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与报送
1. 报告审核
部门自审: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提供的资料和报告内容进行审核。
内控部门复审:内控部门对报告的完整性、规范性、逻辑性进行复审。
领导小组审议:单位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对报告进行审议,提出修改意见。
单位负责人审批:单位负责人对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并最终审批。
2. 报告报送
年度报告应于次年规定日期前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专项报告和临时报告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报送。
报送方式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执行。
第四部分 内部控制报告的应用
1. 问题整改
单位应根据内部控制报告揭示的问题,制定整改计划,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
2. 绩效考核
内部控制报告作为单位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3. 决策参考
内部控制报告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参考,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
4. 风险预警
内部控制报告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损失。
第五部分 附则
1. 解释权
本制度由单位内控部门负责解释。
2. 修订
本制度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
3. 生效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
上一篇:安全管理制度【范例14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