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的发言讲话范文
强调教育使命,鼓励教师团结协作,提升教学质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学校持续进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的发言讲话”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教学副校长在全体教师大会上的发言讲话范文各位老师,亲爱的同仁:
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借着教师大会的契机,和大家坐下来好好聊一聊一个非常“常态”、也非常“基础”,但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或流于形式的词一—“听课”。
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年年在办,各级听评课任务也不少,校内公共课、校外送教课、联盟教联体的展示课、各方向导性的赛讲课层出不穷。说得直白点,听课这件事,我们没人陌生。但是,我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听课到底是为了谁?对我们个人意味着什么?真正“听对、听实、听准”一节课,应该怎么做?
我自己这些年教课、管教学、也下去蹲点听课,每次都有一些观察、一些积累,也有更深刻的“体会变化”——听课这事,不在多,而在“听出了关键”,不在“完成任务”,而在真正借课成长。
今天这场分享,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管理观察,从“为什么要听课、听谁的课、怎么听课、听完干什么”这四个方面,和大家坦率而务实地聊一聊,供咱们全体老师参考交流。
一、“听课”,不是考勤指标,而是教师成长的应有姿态
我很理解一线老师的忙碌心理:每周几十节课、作业批改、电访家长、校务工作,听课这个事,有时确实像一项任务压在人身上。
但请咱们想一想:
你上课时希望班里学生专注听讲,而你自己给同事听一节课,是不
是经常进教室就“划划流程”、边看边手机?
你希望学生写好听课笔记,但你自己在评课时说不出教学逻辑,只会评论“还可以”“挺热闹”的课?
说到底,听课,不是为检查老师表现,而是我们获取“另一种教学视野”“一种差异化操作”的直接窗口。
所有专业成长,不都是从“听别人怎么教、看别人怎么讲、思考别人怎么做”开始的吗?
我们听课,绝不能只是“完成”,而应该是“沉浸”。
转换“角色意识”——从“评估者”变身“学习者”
我们很多老师听课时惯性是:作为“裁判”而不是“共学者”。
看到新教师讲课,我们语言温和,但内心可能在默默批改方案;
遇上同龄教师讲教研课,我们本能地想对比自己哪里更好;
遇上老教师讲公开课,我们可能默认“这是模板”便不再深究结构。哪个角度都有合理性,但我们却忽略了:
任何一节课堂的形成,都是“教学逻辑+个体经验+学生反馈”的三向平衡。再普通的课,也有值得看的“处理细节”;再熟练的课,也有可以重构的“多解策略”。
你笑别人“教得慢讲得直”,可能忽视了他"用讲义逻辑克服学生认知懒惰”的设计;
你觉得别人“话多节奏乱”,却可能没发现那是他“应对基础层学生座位布局调整”的苦心安排。
如果我们把别人当“榜样也好,镜子也好”,都能从中得到“我和
他有何不同,我会怎么设计”的反观力,那这节课你就听“值了”。
二、“听课”,应该听谁的课?——不是只听精彩的,而是更要走进真实的
我们以前说“多听名师课”,没错,典范是力量的顶层样态。
但要知道:名师不是学来的,是从“普通的一堂堂课”中练出来的。
如果你只盯着“优课”“赛课”,你得到的可能只是“高光版处理技巧”,而不是教学的90%场景。
听课的“广度”,决定了我们能不能真正看进“教学多样性的真实”。第一类:听“和你不一样的人”的课
你是理科老师吗?去听听语文、历史如何“由情境入逻辑”;
你是文科学科教师?去物理、生物教室看看他们如何“拆解结构再构图示”;
你是中年教师?请走进90后新教师的课堂,体会他们“学生主导型”的节奏安排;
你习惯讲义型?也许听一节“项目式探究课”,你的思维方式就会被拓宽。
不同学科间的“教学思维互渗”其实极为宝贵,而我们却因为“担心听不懂内容”“怕浪费时间”错过了这些潜移默化的改变。
第二类:听“真实常态课”
我更鼓励大家,深入教室去看“真实班级、真实课型”的底色:
听一节周二第三节的普通练习拓展;
听一节内容难度跨越大的衔接课;
听一节学生情绪紊乱时老师如何调节的“杂绪课”;
这些课,未必讲得漂亮,但蕴含的可能正是我们“常态课想改善但没角度入口”的关键细节。
三、怎么听课?——不是看热闹,而是提问题、找机制、解思路
很多老师听课的笔记像是流水账:老师进班几分钟、提了哪个问题、用了哪个PPT哪个小环节……
这些固然可用于“流程回溯”,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你的本子像一本“课堂事物流程日志”,而不是“思维启发手册”。
真正听得好的人,是懂得“在听中反思,在看中解构,在结束后能再复盘”。
建议大家今后听课时带着“三个角度”去构建笔记视角:
【角度一】记“结构亮点”:流程设置和过渡机制——我能不能照着优化?
例如:
导入用了生活小趣问,我是否可以尝试融合这些“前提性提问”?任务驱动用了“递进式设计”,是否可以套入我下一周的习题带入?
结尾的小结用了“倒推学生提问”的方式,又简洁又高效,值得直接拿来试。
【角度二】思“学情反应”:学生在哪个节点出神?老师怎么处理的?
你是否注意过,学生在什么时候开始“游离状态”?这时候教师是放过进入下一节,还是叫停重讲?
或者,完全无法回答时,教师是在板书图示上持续强化,还是退回简单知识点再上台阶重构?
这就是“教学适时诊断”和“灵活应对”的管理艺术——学不学得会,其实课上就能听得出。
【角度三】问“我如何教”:同一个内容,换我是怎么设计的?这就是“反身输出训练”,去逼自己启动内在教案重组力。
你会发现,听着听着,你不是在“看别人”,而是在“借题重构自我”。
四、听完一节好课,应该干什么?
很多课听完之后,大家聊一聊“不错啊,这节课讲得挺好的”就算结束。很可惜。
听得再好,不留存,不转化,不输出,其实只是“听了一场表演”。真正有价值的听课——就像我常说的三件事:
一是“说出来”就是成长的开始
请在课后试着主动5分钟内总结:
这节课最吸引我的三件事;
让我最不适或有疑问的一处设计;
如果我是执教老师,我会调整哪里;
和同组同事交流一下,大脑就会在“局部体验+观点碰撞”中形成自己更成熟的判断系统。
二是尝试“模仿式运用”:把听来的技巧在自己班里落地试一试
比如:
听到“错因归纳导学”的模式不错,请在作业讲评课时也试着用“错误分类一学生示讲—教师矫正”的三维节奏;
发现“图示化概念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听课积极性,下一次你是否可以用表格+流程思维图搞一次关键术语讲授?
记住,复制不是抄袭,模仿是创新的前奏。
三是有一份“听课反思卡”作为痕迹性管理
我们今年教务处将统一推出“教师听评课手册”,每次听课非要写长篇总结,而是按以下清单进行:
主题/节段/授课人;
最有启发的两个点;
值得借鉴的处理策略一条;
最有感触的学生反应一幕;
我的教学可以吸收什么内容。
配合期末“优秀教研员”评估标准、骨干教师成长档案纳入,将逐步建立“听课→反馈→成长”的系统化链条。
五、结语:师道需观摩,成长在比较
我想说:教学不只是独白,更是同行者之间的互相借力、彼此激发。
你走进别人教室的那一刻开始,你就已经不是孤军教者,而是共研成长的一员。
正因为有“听课”这件事,才形成了教育里最可贵的一种责任精神——“愿意看见别人、听见不同、走向更新”。
让我们用新的目标投身我们的课堂,
用聆听回馈同仁的创意,
用思考磨砺自己的成长空间。
让“听课”不再是负担、不再是应付、不再是流程,而成为我们每一个人专业续航的“生命手册”!
谢谢大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