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浩渺 分享 时间:

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剖析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根源,推动务实举措落实,提升工作效率,确保政策落地生根。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在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今天,围绕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一主题开展专题研讨,既是落实党中央关于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对照党章党规检视自身、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政协工作者,结合近期参与的基层调研、委员联络和对作风建设的持续观察,我深切体会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绝非小事,而是关乎民心向背、影响发展大局的大患;力戒两风也绝非一阵风,而是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的持久战。下面,我结合工作实际,从为何必须戒”“问题在哪改”“怎么长效治三个层面,谈三点认识和思考,与大家交流共勉。

一、深挖思想根源,认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堵是党和人民的隔心墙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这一论断直指要害。从基层实践看,两风问题之所以屡禁不绝、反复反弹,本质上是思想认识总开关松动、宗旨意识根须弱化的结果,具体到我们县里,我梳理出三个直观痛点

其一,留痕重于留绩,把痕迹政绩。上周三到XX镇调研乡村振兴工作时,我随机走访了3个行政村。在东头村村委会,看到墙上挂满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各类台账,红皮文件夹足有半人高,翻开却发现:产业项目进度表停留在3个月前的筹备阶段,民生实事清单里的修灌溉渠只写了已申报,却没有施工照片或村民签字确认;村支书无奈地说:上级考核要痕迹管理,每个月要报3份台账,还要留影像资料,我们白天跑田间、晚上补台账,有时候为了拍一张干部入户的照片,得追着老乡磨半小时。这种为留痕而留痕的做法,表面上看是工作扎实,实则是把精力耗费在纸上作业上,让群众感觉干部在做表面文章

其二,表态多于行动,把会议落实。今年4月全县防汛工作会议后,我跟踪了解部分乡镇的落实情况。某山区乡镇当天就召开了传达贯彻会,分管副镇长照本宣科读了30分钟文件,最后只提了一句各村要重视;直到6月进入主汛期,该镇仍有2处地质灾害点的警示牌未更新,1座漫水桥的防护栏锈蚀严重。后来才知道,会议记录是办公室工作人员代笔的,所谓研究部署只是念稿子、拍照片。这种会上热乎、会后冷乎的现象,暴露出部分干部把传达落实、把部署完成的惰性思维,最终损害的是群众的信任感。

其三,甩锅多于担责,把属地。县政协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民主监督时,收集到不少企业诉求。某食品加工企业反映,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需要提交12项材料,其中周边环境评估报告要求由属地村委会出具,但村委会表示没有评估资质;找乡镇政府,乡镇推给县农业农村局;县农业农村局又说这是环保部门的事。企业负责人苦笑着说:跑了一个月,盖了5个章,最后还是回到原点。这种谁都该管、谁都不管的推诿扯皮,本质上是官僚主义作祟——不愿担当、不敢负责,把本该自己解决的问题层层下压,把属地管理异化为责任甩锅

这些案例让我深刻认识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看似小毛病,实则是大问题。它像一堵无形的墙,隔开了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像一把钝刀,消解了政策的执行效力;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如果不彻底根治,不仅会让群众寒心,更会阻碍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聚焦基层痛点,识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县域的三种典型表现

从我县实际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的具体病症。结合近半年来政协调研、委员提案和群众来信,我梳理出三类高频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一类:数字注水式的虚浮作风,在数据美化中偏离实际。今年初,县统计局在审核各乡镇一季度经济数据时,发现3个乡镇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速异常——某镇上报增速达40%,但实地核查发现,该镇仅有2家规上企业,其中1家因设备检修停产,另1家产值仅增长5%;另一镇则将库存商品折算为产值,虚增数据200余万元。追问原因,乡镇统计员坦言:上级下达了增长指标,完不成就要被约谈,只能想办法凑数这种数字出官的思维,导致基层干部把精力放在编数据上,而不是找增量上,最终误导决策、贻误发展。

第二类:层层加码式的机械执行,在照搬照抄中脱离群众。今年5月,市里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案,明确要求清理房前屋后杂物,打造微景观。我县某乡镇在落实时,直接下发文件要求每户必须种植2株月季、3盆菊花,由包村干部验收拍照,否则扣除季度绩效。结果,一些农户为了完成任务,从集市上买来塑料假花应付检查;还有老人抱怨:家里年轻人外出打工,我们种不动花,只能把旧轮胎刷成彩色充数。这种一刀切的落实方式,表面上是严格执行上级要求,实则是懒政怠政——不愿结合本地实际细化举措,只会用硬指标代替软引导,最终让政策变味走样

第三类:只重留名式的形象工程,在面子工程中浪费资源。去年下半年,我县启动乡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要求每个村建设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的广场,并配套健身器材、文化长廊。但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村庄为了赶工期,广场选址避开村民集中居住区,建在村外的荒地上;文化长廊内容千篇1律,都是领导视察”“政策宣传,没有体现本村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更有甚者,个别村将广场地面铺设成大理石,却因周边没有排水设施,雨天积水严重,成了烂泥塘。这种重形象、轻实用的做法,不仅浪费了财政资金,更寒了群众的心——群众需要的不是高大上的广场,而是能聊天、能健身的小广场

这些典型表现,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特征,但根源都在于官本位思想作祟、政绩观错位。正如一位老政协委员在座谈时说的:干部要是心里装着群众,就会琢磨怎么让群众得实惠;要是心里只有自己,就会琢磨怎么让领导看得到这句话点到了要害。

三、强化系统施治,助力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政协之为

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要当下改,更要长久立。作为政协组织,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通过调研献策、民主监督、凝聚共识,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结合工作实际,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以思想破冰为先,让为民情怀入脑入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病根在思想,必须从思想上动刀子。建议县委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两风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必修课,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定期组织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乡村振兴一线开展沉浸式学习。比如,可以组织乡镇干部到XX村(我县脱贫攻坚先进村)参观,听听老支书带着村民种果树、修公路的奋斗故事;也可以组织机关干部到信访大厅轮岗,直接倾听群众的急难愁盼。通过身入基层、心到群众,让干部真正明白: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群众夸奖。

二是以问题导向为要,让精准监督走深走实。政协的民主监督是协商式监督,具有柔性但不失刚性的特点。建议建立作风建设观察点制度,在全县选取10个村(社区)、5家企业、3个重点民生部门作为观察点,由政协委员担任观察员,定期收集群众对干部作风的评价。比如,在XXXX村设立观察点,重点监督惠民政策落实是否打折扣;在XX工业园区设立观察点,重点监督涉企服务是否搞变通;在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观察点,重点监督窗口服务是否推拖绕。通过观察点收集的问题,及时形成《社情民意专报》,报送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推动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三是以制度创新为本,让长效治理见行见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反复性、顽固性,必须用制度管根本、管长远。建议县委牵头制定《关于进一步精简文件会议改进文风会风的实施细则》,明确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能合并召开的会议一律合并;建立基层减负监测点,每季度统计各乡镇、各部门的台账数量、报表频次、督查次数,对反弹回潮的单位通报批评。同时,探索正向激励机制,在干部考核中增加群众满意度权重(建议不低于30%),对扎根基层、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导致工作失误的,严肃追责问责。

同志们,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作为政协工作者,我们将始终与县委同频共振、与群众紧密相连,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协商凝聚共识,用监督推动落实,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推动XX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力量!

最后,我想用一位老党员的话与大家共勉:干部多走一步,群众就少跑一里;干部多干实事,群众就多份信任。让我们共同努力,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疾治好,让XX的干部更有担当、群众更有获得感!

谢谢大家!

47 49686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