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区“小饭桌”食品安全约谈培训暨风险会商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推动小饭桌规范管理,强化培训与风险会商,确保儿童饮食健康。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2025年区“小饭桌”食品安全约谈培训暨风险会商联席会议上的讲话”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在2025年区"小饭桌"食品安全约谈培训暨风险会商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乎民生福祉的头等大事,而"小饭桌"的食品安全问题,更是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孩子们在"小饭桌"的每一餐,都承载着家长的殷切期望,关联着社会的和谐稳定。今天,我们召集各方齐聚于此,召开这场"小饭桌"食品安全约谈培训暨风险会商联席会议,就是要把"小饭桌"食品安全工作作为当前的重中之重,通过深入交流、精准研判、强力举措,为孩子们筑牢食品安全的坚实堡垒,让他们吃得放心、吃得健康。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意见。
一、察现状,晓成绩,坚定食安信心
今年以来,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小饭桌"食品安全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整体态势朝着良好方向发展,为守护孩子们的饮食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监管体系逐步完善。我们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监管模式,明确了市场监管、教育、卫健、住建、应急、公安、消防等多部门在"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责分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协调,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实现了监管信息共享、监管资源共用。例如,在〔具体联合执法行动名称〕中,市场监管部门负责检查食品加工操作规范,教育部门督促学校加强对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公安部门对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多部门协同作战,有力震慑了违法违规行为,提升了监管效能。同时,积极引入社会监督力量,鼓励家长、社区居民参与"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督,开通投诉举报热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核实处理,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管的良好氛围。
(二)整治行动成果显著。聚焦"小饭桌"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在经营资质方面,对全区"小饭桌"进行全面排查,共排查出无证经营"小饭桌"家,通过督促整改、引导办证等方式,目前已有家办理了相关证照,持证经营率大幅提高。在食材采购环节,加强对食材供应商的资质审查和源头管控,要求"小饭桌"经营者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确保食材来源可追溯、质量有保障。在检查中,发现部分"小饭桌"存在食材采购渠道不正规、索证索票不全等问题,经过整改,这些问题已得到有效解决。在加工制作过程中,重点检查食品加工操作是否规范、生熟是否分开、食品是否烧熟煮透等,对发现的问题现场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通过专项整治行动,共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份,已完成整改份,整改率达到%,有效消除了一批食品安全隐患。
(三)宣传培训深入开展。加大"小饭桌"食品安全宣传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今年以来,共举办"小饭桌"食品安全培训班期,培训"小饭桌"经营者及从业人员人次,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讲座场,覆盖学校师生及家长余人次。通过宣传培训,"小饭桌"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食品安全知识水平显著提高,学校师生及家长对"小饭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不断提升。例如,在〔某学校举办的食品安全知识讲座〕中,邀请食品安全专家为师生和家长详细讲解了如何辨别食品是否安全、如何选择正规的"小饭桌"等知识,受到了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部门的辛勤付出,离不开"小饭桌"经营者的积极配合,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小饭桌"食品安全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形势依然严峻,容不得我们有丝毫懈怠。
二、析问题,找短板,精准靶向施策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小饭桌"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深入分析原因,找准症结所在,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
(一)部分"小饭桌"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一些"小饭桌"经营者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没有真正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部分"小饭桌"未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采购、加工、储存等环节缺乏规范操作流程,导致食品安全风险增加。一些"小饭桌"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明或健康证明过期仍从事食品加工工作,存在较大的健康隐患。在食材采购方面,部分"小饭桌"为了降低成本,从一些小作坊、流动摊贩处采购食材,这些食材来源不明、质量难以保证,且未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难以追溯源头。此外,一些"小饭桌"食品加工场所卫生条件差,加工设备陈旧老化、未及时清洗消毒,餐具清洗消毒不规范,容易造成食品交叉污染。
(二)监管力量薄弱与监管难度大并存。随着我区"小饭桌"数量的不断增加,监管任务日益繁重,而现有的监管力量相对薄弱,难以实现对"小饭桌"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目前,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的监管人员数量有限,且承担着大量的日常监管工作任务,对"小饭桌"的监管精力投入相对不足。同时,"小饭桌"分布较为分散,大多位于居民小区、写字楼等场所,隐蔽性较强,增加了监管难度。一些"小饭桌"为了逃避监管,采取"打游击"的方式经营,在监管人员检查时暂停营业,检查过后又继续营业,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此外,部分监管人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监管标准掌握不够熟练,在监管过程中难以发现深层次的食品安全问题,影响了监管效果。
(三)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尽管我们通过一系列整治行动,消除了一批食品安全隐患,但由于"小饭桌"经营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一些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仍然存在。例如,在食品储存环节,部分"小饭桌"没有配备足够的冷藏、冷冻设备,食材随意堆放,导致食品容易变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一些"小饭桌"存在超范围经营、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严重威胁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另外,随着季节变化和市场环境的影响,食品安全风险也在不断变化。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食物容易滋生细菌,是食品安全事故的高发期;而在一些节假日,市场上食品供应量大、品种多,食品质量参差不齐,"小饭桌"采购食材时面临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小饭桌"食品安全水平,给孩子们的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强举措,重落实,共筑食安长城
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小饭桌"食品安全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全区上下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全力以赴抓好"小饭桌"食品安全工作,确保孩子们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一)压实主体责任,强化自律意识。"小饭桌"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学习。组织"小饭桌"经营者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让他们清楚知晓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白违法违规经营的后果,增强其守法经营意识。二是完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督促"小饭桌"建立健全食品采购、储存、加工、留样、餐具清洗消毒、从业人员健康管理等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例如,要求"小饭桌"经营者建立食品采购台账,详细记录食材的采购时间、供应商、品种、数量、检验检疫证明等信息,确保食材来源可追溯;规范食品留样制度,对每餐供应的食品进行留样,留样量不少于125克,留样时间不少于48小时,并做好留样记录。三是加大食品安全投入。"小饭桌"经营者要加大对食品加工场所、设备设施的改造升级投入,配备必要的冷藏、冷冻、清洗消毒、防蝇防鼠等设备设施,改善食品加工经营环境,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同时,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和业务水平。四是开展自查自纠。"小饭桌"经营者要定期对自身经营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及时发现并整改食品安全问题。在开学前、节假日后等重要时间节点,要开展全面自查,确保食品安全万无一失。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要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措施、整改责任人、整改期限,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二)加大监管力度,提升监管效能。各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加大对"小饭桌"的监管力度,确保监管无死角、无盲区。一是加强日常监管。市场监管部门要将"小饭桌"纳入日常监管重点,增加检查频次,加大检查力度。按照食品安全监管要求,对"小饭桌"的食品经营资质、食材采购、加工制作、储存运输、餐具清洗消毒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细致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依法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跟踪督促整改落实情况,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二是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针对"小饭桌"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例如,开展"小饭桌"食材采购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采购"三无"食品、过期变质食品、来源不明食品等违法行为;开展"小饭桌"加工制作规范专项整治,规范食品加工操作流程,杜绝生熟交叉污染、超范围经营、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等问题。通过专项整治行动,集中力量解决一批影响"小饭桌"食品安全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升"小饭桌"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三是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市场监管、教育、卫健、住建、应急、公安、消防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在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行动中,要开展联合执法,共同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提高监管效能。例如,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督促学校引导学生选择正规的"小饭桌"就餐,并将"小饭桌"食品安全纳入学校安全教育内容;卫健部门要加强对"小饭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的指导和监督;住建部门要加强对"小饭桌"经营场所房屋安全的监管;应急部门要指导"小饭桌"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公安部门要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四是创新监管方式方法。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例如,建立"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将"小饭桌"的基本信息、食品经营许可信息、从业人员健康信息、日常监管信息、食品安全抽检信息等纳入平台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和动态监管。推广应用"互联网+明厨亮灶",通过在"小饭桌"食品加工场所安装摄像头,将食品加工过程实时传输到监管部门和家长的手机终端,让监管部门和家长能够实时监督食品加工操作情况,提高监管透明度。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小饭桌"食品安全宣传引导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小饭桌"食品安全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氛围。一是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小饭桌"经营者、从业人员、学生及家长的食品安全意识。例如,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开设食品安全专栏,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效;制作食品安全宣传手册、海报、短视频等资料,发放到"小饭桌"、学校、社区,向广大群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安全知识进校园等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开展知识竞赛、设置咨询台等形式,向学生和家长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二是加强对"小饭桌"经营者的培训教育。定期组织"小饭桌"经营者参加食品安全培训,邀请食品安全专家、监管人员进行授课,讲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加工操作规范等知识,提高"小饭桌"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组织"小饭桌"经营者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三是鼓励社会监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群众对"小饭桌"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投诉举报。对投诉举报属实的,按照相关规定给予举报人奖励,激发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在"小饭桌"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食品安全等级、投诉举报电话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同时,定期向社会公布"小饭桌"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情况、抽检结果、违法违规行为查处情况等信息,增强监管工作透明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志们,"小饭桌"食品安全关乎每一个孩子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宁。让我们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扎实做好"小饭桌"食品安全各项工作,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谢谢大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