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工作调度会议上的讲话1

云海 分享 时间:

强调生态修复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加强协作,确保项目进度与质量,推动矿山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与恢复。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工作调度会议上的讲话1”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在〔...〕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工作调度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工作调度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上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分析当前我区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刚才,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建议,我都赞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矿山生态修复的极端重要性

矿山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抓好矿山生态修复,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环境治理问题,而是一项必须不折不扣完成的政治任务。全区各级各部门必须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第一,这是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矿山开发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资源保障的同时,也遗留下了大量的生态创伤。这些历史欠账,如同大地上的一道道"伤疤",不仅破坏自然景观,更威胁生态安全。扎实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就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的具体实践,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试金石"。

第二,这是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早已成为共识。过去粗放式的矿产开采模式,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贡献了经济增长,但其带来的生态负资产已经成为制约我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破损的山体、污染的水土、频发的地质灾害,不仅侵蚀着宝贵的自然资源,也增加了社会治理成本,影响了投资环境和区域形象。只有下定决心、花大力气修复好生态环境,才能彻底甩掉历史包袱,为发展腾出新的空间,吸引更多高端产业和优质项目落地,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绿色基础。

第三,这是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盼的民心工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矿区及其周边的群众,长期承受着环境破坏带来的困扰,对恢复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有着最直接、最朴素、最强烈的愿望。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就是要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项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是一项必须办好、办实的民心工程。我们必须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坚决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二、正视成绩与不足,客观把握当前工作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在矿山生态修复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十四五"以来,我们坚持规划引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探索实施了一批重点修复项目。例如,我区位于〔...〕流域沿线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累计投入资金约亿元,成功修复了约4500亩的破损山体,昔日的疮痍之地如今已是绿意盎然,成为我区生态修复的标杆项目。同时,在一些重点区域,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探索"生态修复+"模式,也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如〔...〕镇的废弃采石场,通过修复治理,结合文旅开发,正在逐步转型为生态公园,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在资金筹措方面,除了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外我们也逐步建立了由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基本保障。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这些问题不容回避,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温差。部分单位和干部对此项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依然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的惯性思维。有的认为这是自然资源部门一家的事,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在项目实施中急于求成,标准不高,只求"关门销号",不求"真正见效",导致一些修复项目"当年绿、次年黄、三年不见样",效果难以持续。

二是治理进度不够均衡。从全区范围看,工作推进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乡镇行动迅速,成效明显;有的乡镇则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时间跨度长、责任主体灭失、产权关系复杂,成为难啃的"硬骨头"。按照"十四五"规划目标,到2025年底,我区仍有部分历史遗留矿山的地质灾害隐患消除任务尚未完成,时间紧、任务重,形势逼人。

三是资金瓶颈制约明显。矿山生态修复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单纯依靠财政投入难以为继。目前我区修复资金来源仍然较为单一,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是主要来源,但面对巨大的修复体量,资金缺口依然很大。虽然国家出台了《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引入社会资本,但我们在具体操作中,如何真正吸引社会资本、如何保障投资者权益、如何实现多方共赢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市场化运作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系统治理能力不足。过去的一些修复工作,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思维。修复措施单一,往往只注重植被恢复,而对地形重塑、土壤改良、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恢复等生态系统功能的整体提升考虑不周。部门之间协同联动不够紧密,规划、立项、实施、监管等环节存在脱节,未能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影响了治理的综合效益。

三、聚焦目标任务,以科学精准之策打赢攻坚硬仗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工作的导向。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拿出超常的决心、过硬的举措,全力推动我区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取得决定性成果。

第一,明确目标,挂图作战,确保任务按期清零。当前,"十四五"规划已进入收官冲刺阶段。各相关单位必须紧盯目标不放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这里我明确一下具体任务:首要目标,是必须在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所有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任务,特别是要彻底消除剩余的43处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确保治理率达到100%。这是一条硬杠杠,没有任何退路。同时,要着眼长远,高标准启动"十五五"矿山生态修复规划的编制工作,科学谋划下一阶段的目标任务,计划到2030年,再完成生态修复面积不少于160公顷,基本完成全区主要交通干线、重要水源地周边可视范围内的废弃矿山修复工作。区修复办要立即将任务分解下去,逐一明确每个图斑、每个项目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限和验收标准,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考评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压茬推进、落地见效。

第二,科学施策,分类指导,提升修复质量效益。矿山生态修复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不能"一刀切",更不能"大水漫灌"。必须坚持科学精准、分类施策的原则。一要建立一本精细台账。要对全区所有废弃矿山进行再排查、再梳理,按照地质环境、损毁类型、生态区位等标准,分门别类,建立详实的信息库和问题台账,做到"一矿一策",为精准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二要推广一套组合工法。要改变过去单一植被绿化的做法,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物措施和自然恢复等多种手段。对于坡度陡峭、存在崩塌滑坡风险的,必须先采取削坡减载、构筑挡墙等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对于土地被严重损毁的,要开展地形重塑和土壤改良,恢复耕种条件;对于植被破坏的,要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耕则耕",优先选用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乔、灌、草相结合,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三要探索一种创新模式。要积极采纳会议上提出的创新思路,将矿山生态修复与土地综合整治、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统筹规划、合并实施。要大力推广"修复+"模式,结合我区实际,重点探索"修复+特色农业""修复+生态旅游""修复+清洁能源"等路径。例如,对于一些地势平坦、光照充足的废弃矿区,可以探索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对于一些具有独特地质遗迹的矿区,可以规划建设矿山公园或科普教育基地,将生态包袱转化为绿色资产。

第三,拓宽渠道,强化保障,破解资金投入难题。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是推进工作的关键。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积极"向上争",也要主动"向外引"。一方面,要用足用好政策性资金。财政、发改、自然资源等部门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对接,密切跟踪国家和省市的政策动向和资金投向,精心包装项目,全力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更大支持。要确保争取到的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要用活市场化运作机制。要深入贯彻落实自然资源部《关于严守土石料利用政策底线进一步完善矿山生态修复激励措施的通知》等最新文件精神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允许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参与修复,获取新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新增耕地或林草地,并享有一定年限的经营权。对修复工程中产生的、符合环保要求的废石土料,允许修复主体在符合规划和市场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综合利用,其收益优先用于本区域的生态修复工程,形成"以修复养修复"的良性循环。金融部门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参与修复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第四,压实责任,强化监管,凝聚齐抓共管合力。矿山生态修复是一场硬仗,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和过硬的作风作保障。一要层层压实责任链条。要严格落实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本辖区矿山修复的第一责任人,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办。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水务、应急管理等部门要依据职能划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监管合力。要坚决落实"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仍在生产的矿山企业,要监督其严格执行"边开采、边治理"的法定要求;对责任主体灭失的历史遗留矿山,由政府承担起修复的主导责任。二要构建全过程监管体系。要建立从项目设计、招标、施工到竣工验收、后期管护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机制。项目方案必须经过专家充分论证,严把入口关。施工过程要引入第三方监理,确保不偷工减料、不降低标准。项目竣工后,不能"一验了之",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并引入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修复效果进行长期动态监测和评估。三要严肃督查考核问责。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要把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纳入重点督查事项,定期开展专项督查。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监督执纪,对工作推进不力、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责问责;对在修复工程中出现的腐败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

同志们,矿山生态修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任务虽然艰巨,但使命光荣。全区上下要立即行动起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干作风,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为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为谱写我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47 5192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