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吃喝典型问题研讨发言国企公司

云海 分享 时间:

违规吃喝问题严重影响企业形象,需加强管理,强化制度执行,树立廉洁文化,确保合规经营。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违规吃喝典型问题研讨发言国企公司”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以案为鉴知敬畏,作风为要正言行

-----关于中央通报违规吃喝典型问题的研讨发言

作风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党员干部的初心本色;纪律是一把标尺,量出的是党组织的规矩底线。近期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的两起发生在学习教育期间的违规吃喝典型问题,既是现实的"回音壁",更是警醒的"当头棒"。特别是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持续推进、作风建设持续加压的背景下,这样的顶风违纪之举,不仅触目惊心,更发人深省。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员,我深感肩上责任之重、警示之深,围绕此次通报案例,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个人体会与思考。

一、从"蝇头宴席"看出作风隐患

两起典型案例中,无论是地方政府干部借"联络老同事"之名暗中违规聚餐,还是基层党政班子集体在值班期间"举杯成风",其共性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对纪律的轻慢,对规定的无视。个别党员干部心存侥幸、目无法纪,在学习教育期间依然"口不收敛、心无敬畏",不仅挑战了组织的红线,更严重破坏了党风政风。这些表面上的"吃吃喝喝",背后藏着的是责任虚化、监督失灵、制度破洞。从"桌上"到"账上",从"聚会"到"隐瞒",每一步都是对制度敬畏的流失,也是政治生态的污染源。国企虽非官场,但同样是纪律责任高地,若任由类似行为蔓延,轻则败坏风气,重则触及国资安全,阻碍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二、从"认知偏差"看出思想漏洞

违规吃喝的问题,表面在"嘴上",实则在"脑中"。国有企业中一些党员干部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认知亟待纠偏。一是"小事无害论",将吃饭应酬当作人之常情,忽视了纪律之严、风险之大。殊不知"饭桌"之上往往潜藏"权钱交易"的伏笔,稍不留神就会由"轻风"变"腐风"。二是"业务推动论",以"拓展关系""促成项目"为名,实则混淆了公私界限,误将违规吃喝当作"润滑剂",殊不知这类"圈子饭"吃多了,圈子也就变成了"围猎场"。三是"行业惯例论",将"行业特殊"当作挡箭牌,却不知纪律规矩从无例外,行业有差别,规矩无弹性。企业是市场主体,更应是纪律标杆,任何模糊认识、灰色操作,都是对制度的消解,对使命的辜负。

三、从"风险盲区"看出管理短板

违规吃喝之所以难以根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制度笼子还未扎牢,监督利剑还未高悬。从业务招待看,一些企业存在接待标准模糊、费用报销随意、流程审批敷衍等问题,甚至出现"变通操作""规避审核"的现象。如宴请地点与发票不符、陪同人员无关却列席、烟酒档次与公函内容严重背离,暴露出财务审计的防线松动。从员工聚餐看,节日庆典、庆功聚会等活动容易成为"隐形宴请"的遮羞布,一些基层项目甚至用工程经费填补"杯中缺口"。从权力运行看,个别关键岗位人员监督机制缺位,致使"项目推进"成了"酒桌公关"的借口,少数领导干部习惯于"圈内请吃、圈外避责",导致"权力任性、吃喝成性"的风气难以遏制。

四、从"制度漏洞"看出治理难点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执行的关键在于监督。一些企业虽有制度"挂墙",却缺乏监督"上肩"。一是"规章束之高阁",许多商务接待制度成了"墙上制度",没有落实到"餐前餐后"的每个细节,审批流程"走形式",监督责任"空对空";二是"费用把关松懈",发票审核流于表面,导致部分违规费用"混水摸鱼"进入账目之中,甚至成为某些单位的"变通习惯";三是"纪检触角不广",少数企业纪检部门存在"灯下黑",对基层项目、偏远分支机构等缺乏持续跟进,使得一些"吃喝搭台、工程唱戏"的歪风悄然回潮。治理之难,不在规则缺,而在执行弱、责任虚、问责轻。

五、从"治标之策"迈向"治本之效"

(一)思想要引领,用"理论强心剂"校正行为航向

思想建设是防治吃喝歪风的"总开关"。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思想教育贯穿始终。一方面,紧扣学习重点,依托党委理论中心组、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平台,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吃透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做到学习内容"常更新"、学习氛围"常在线"。另一方面,用好警示教材,让"身边事"成为"明镜台"。通过组织观看教育片、参观警示基地、剖析典型案例,让每名党员干部在"沉浸式"教育中警醒警觉警惕,把敬畏感转化为内心自觉。更要厚植廉洁文化,举办"清风书画展""廉洁故事会""阳光征文赛"等主题活动,用文化之美涵养清廉之魂,使清廉意识成为企业文化的底色与基调。

(二)制度要扎牢,用"刚性防火墙"织密约束之网

制度建设是反复发作"顽疾"的"止痛贴",更是常治长效的"稳压阀"。要聚焦重点环节,立足企业实际,完善"接待、聚餐、报销"全流程规范体系。一要修订完善业务招待制度,明确陪餐标准、报销流程、审批权限,推行"事前备案、事中监督、事后审计"闭环管理,确保"每一笔饭钱"都阳光运行。二要建立内部聚餐申报机制,限定聚餐频次与费用额度,禁止以任何形式接受供应商、合作方的宴请,把"感情联络"纳入"制度框架"。三要健全权力监督清单,厘清"谁审批""谁签单""谁监督",形成"权力有边界、责任有底线、操作有轨道"的制度闭环。制度不能只挂在墙上、写在纸上,而要写入流程、落到动作、印在脑海。

(三)监督要发力,用"铁面巡风眼"锚定隐蔽角落

监督不到位,一切制度都是空中楼阁。要用"显微镜"查细节、用"放大镜"看苗头。一方面,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飞行检查、专项审计,重点盯住节日节点、商务活动、重要宴请等高发场景,尤其要警惕"擦边球""变通法"等隐性变异手段。另一方面,畅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信箱、热线、邮箱,推动"人人监督、层层负责",让违规行为无处藏身。更要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落实谈心谈话、廉政提醒、述责述廉等日常监督制度,让"关键少数"习惯在阳光下用权、在规矩中办事。对于苗头性问题早咬耳朵、早扯袖子,防止"小病拖成大疾"。

(四)责任要压紧,用"追责发条链"倒逼真管真严

作风整治的落脚点在"责实责严"。国有企业党委要切实扛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责大旗",将整治违规吃喝作为党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写进企业年度任务台账、列入"一把手"年度述职报告。要用好"第一责任人"机制,党委书记盯全局、班子成员抓分管、基层支部负具体,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链条。纪检监察部门要对失管失察、查而不究的单位和个人从严问责,实行"一案双查",既追当事人之责,也追领导之责。通过通报曝光典型案例,让"吃一顿饭、掉一层皮"的震慑深入人心,用"追责利剑"斩断"饭桌歪风"。

六、从"阶段整治"迈向"长效治理"

(一)常态教育常提醒,构筑"防腐免疫屏"

作风建设不能靠"运动式反弹",更需"滴灌式熏陶"。要把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党员干部"政治课表"的必修课,推动学习教育从"集中培训"向"日常养成"延伸。通过制定学习计划、开展专题研讨、组织知识测试等形式,常学常新、常讲常清,让党员干部在耳濡目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将廉洁教育嵌入业务培训、绩效考核、项目推进全过程,让纪律要求不只是"精神口号",更成为"行为坐标"。

(二)融入考核强激励,打通"作风落实链"

作风建设不能"软指标",必须"硬着考"。一要建强考核机制,把遵守八项规定、拒绝违规吃喝的具体表现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与评先评优、岗位晋升挂钩,实现"作风过硬者有位、作风出格者让位"。二要畅通奖惩通道,对作风建设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表扬、案例宣传,对敷衍塞责、不抓不管的干部进行诫勉约谈、组织处理,奖罚分明、令行禁止。三要开展作风"大体检",围绕"谁在落实、谁在松劲、谁在打折扣"逐项过筛,确保整治成效"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感"。

(三)推动融合强执行,锻造"企业发展魂"

良好作风是企业竞争力的一部分,是推动发展最硬核的"软实力"。要把作风建设与企业改革、经营、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真正实现"作风好、发展稳"。一方面,把整治吃喝歪风的成果,转化为高效节俭的制度文化,推动形成务实高效、廉洁清爽、阳光透明的管理生态;另一方面,激励党员干部在项目攻坚、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等主战场上亮身份、当先锋,用干净干事的行动,赢得干群信任、赢得市场口碑,让"清风气质"成为国企形象的最好注解。作风建设成色足,企业发展底气足。

作风之严是一场长跑,更是一场必胜的接力。违规吃喝不是小问题,而是作风建设中的"老顽疾""硬骨头"。通报案例是警示,也是命令。我们必须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动真碰硬"的勇气、"抓铁有痕"的态度,持续向违规吃喝歪风亮剑。以常态监督治未病,以制度铁规立长效,以责任闭环压到底,推动作风建设不断走深、走实、走远。唯有如此,才能擦亮党组织的底色、守住国企发展的底线、汇聚起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清廉合力!

- 6 -

- 1 -

47 4859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