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市委党校教师节先进代表发言材料整理4篇

浩渺 分享 时间:

教师节先进代表发言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奉献,呼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市委党校教师节先进代表发言材料整理”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青年新秀)政治和法律教研部负责人、讲师

今天,能够作为先进代表分享自己在党校的成长历程,我深感光荣,也备受鼓舞。在撰写这份宣讲稿的时候,我想了很久,应该跟大家说些什么。是罗列那些课题立项、课程获奖的“成绩单”?还是细数那些挑灯备课、埋头科研的“辛苦事”?思来想去,我觉得最该讲的,是藏在这些经历背后的“感谢”。因为这些年的每一步成长,都不是我一个人的独行,而是组织的悉心培养,前辈的薪火相传,同事的并肩作战。所以今天,我不想谈“我”的成绩,更想对我热爱的事业,我热爱的集体,我热爱的同事们,说几句心里话。

首先,我要向我热爱的党校事业,说一声:谢谢。谢谢你磨砺我,滋养我,塑造我。

回首来时路,我深深感受到,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追求精品课的路上,我曾满怀热忱申报省委党校精品课,却“尽兴而来,败兴而归”。在失利的那个瞬间,之前所有熬过的夜、磨过的框架、推敲过的细节,都化为了深深的失落。但也是那一次的失利,让我切实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和支持,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这促使我沉下心来复盘反思、补齐短板、重新出发,最终在省委组织部好课程评选中收获肯定。这份经历让我明白,党校事业赋予我最宝贵的财富,从来不是一时的成功,而是“跌倒了,总能再爬起来”的坚韧。我知道,这样的“挫折与重生”,

在座的许多同事都感同身受。因为教研路上从来没有坦途,那些看似“一帆风顺”的成绩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坚持与打磨。

课题申报也是如此,今年省哲社课题的申报经历使我深刻认识到,党校事业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托举护航”。在选题阶段,有学校平台指明方向;在框架搭建时,有前辈专家精准指导;在材料撰写时,有团队伙伴鼎力相助,这一切,都是党校事业所给予我们的深厚底气和坚强依靠。当课题立项的那一刻,我更加确信,在党校这片沃土上,只要我们勇于播种、辛勤耕耘,每一份努力都不会被辜负,每一滴汗水都会被看见。

当学校将教研部负责人的重任交到我手中时,我深知,这不仅是一份认可,更是一份“带领团队共同成长”的期盼和责任。这份重任,让我真正超越了“小我”的局限,切实领悟到了“团队强,则部门强;部门强,则学校兴”的集体信念。我意识到,作为教研部负责人,除了要以个人成长助推部门发展,还要以部门价值赋能全校大局。于是,我开始用心走近每一位教师,了解他们的专业特长,倾听他们的发展诉求,尽力为大家提供有针对性的规划建议;我也不断尝试建立分工协作的集体备课机制,充分调动团队智慧,让思想在交流中碰撞、让彼此在协作中共同进步。虽然,我现在做的还不够好,但我会努力成为那个最用心倾听、最尽力服务、最愿意同行的人,让每一位老师的荣光,都成为党校最耀眼的勋章。

其次,我要向我热爱的党校集体,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教导我、关心我、帮助我。

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因为我身处一个团结、友爱、奋进的集体。

刚进党校时,我在培训科顶岗锻炼,前辈们手把手教我带班流程,提醒我带班事项。期间,我有幸协助一位前辈负责青干班带班工作,他不仅鼓励我大胆融入学员,还耐心教我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些悉心提点、充分信任和无私帮助,都让我这颗初入职场的心,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后来回到公共管理教研室,面对陌生的讲台,我一度手足无措。是老师们带着我从现场教学开始,练习控场能力和表达能力。他们把自己的授课经验、珍贵课件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我,他们特意抽时间听我试讲,帮我抠细节、提建议。在这样的“传帮带”中,我才慢慢站稳了讲台。来到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最打动我的,就是“人少心齐”的氛围。在这里,“我们”永远大于“我”,无论是打磨高质量课程,还是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大家都能主动担当,彼此补位,甘为人梯,正是这种目标同向、行动同步、责任同担的团队生态,让我们凝心聚力,克服困难。更让我感动的是,在整个党校大家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支持,总有兄弟科室主动伸出援手;不论是重要的培训会议,还是临时的专项任务,在任何需要的地方,总能见到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身影。这份跨越科室、始终如一的温暖让我明白,党校的发展,从来不是某一个科室、某几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全体党校人共同演绎的“大合唱”。

最后,我要向亲爱的同事们说一句:谢谢。谢谢你们鼓励我、肯定我、包容我。

在我初登讲台,紧张不安时,是你们一条条温暖的信息,给了我最初的勇气。

在我备课遇阻,困惑不解时,是你们一次次主动的援手,为我拨开迷雾。在我反复试讲,寻求突破时,是你们一句句用心的指导,让我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在我偶尔犯错,言行稚嫩时,是你们一颗颗宽容的真心,给了我改正的机会。

这些年来,我从老一辈同事身上,学到了“十年磨一课”的匠心与坚守;从年轻伙伴身上,感受到了锐意创新的活力与朝气;更从你们每一个人身上,深刻理解了“众人拾柴火焰高,薪火相传路更宽”的团结与传承。

今天,我想把一直支撑着我,推动着我不断前行的话,分享给我最亲爱的你们:“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努力了,才能看到希望。”愿我们始终怀着这份信念,带着彼此的温暖与力量,在党校的讲台上绽放光芒,在我们共同热爱的事业中书写价值与辉煌!

最后,再次衷心感谢组织的信任,感谢各位领导一路以来的培养,感谢同事们无私的支持!这份荣誉是认可,是责任,更是鞭策。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与各位一道,继续扎根在党校这片热土上,以更饱满的热情、更扎实的工作,共同为我们所热爱的党校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青年新秀)办公室副主任

今天,能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作为青年新秀代表发言,我既倍感荣幸,又深知这份荣誉承载着组织的信任与大家的支持。

站在这里,我首先想以一名转业军人、一位办公室工作人员双重身份,和大家分享从军营到党校,我对“工作责任”与“人生意义”的理解。

在部队服役的几年里,“服从命令、冲锋在前”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无论是烈日下的刻苦训练,还是执行任务时的严谨细致,教会我的不仅是过硬的本领,更是只要坚定信念,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2022年转业来到党校办公室,面对全新的工作领域——公文起草、会议保障、后勤协调,军营里“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精神时刻提醒着我:岗位虽变,初心不能变;身份虽改,担当不能改。

记得刚接手办公室工作时,恰逢党校筹备重要培训会议,市委主要领导作开班动员,办读书班,从流程梳理到物资准备,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那段时间,我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晚上还要准备每个会场至深夜,对照部队“精细化管理”的思路,把会议流程拆解成多个小节点,逐一核对每个细节;晚上加班整理资料,反复打磨会议方案,确保每个细节都万无一失。最终,会议顺利举办,得到了领导和学员的认可。那一刻我明白,人生的

意义,从来不是换了岗位就迷茫,而是无论在哪个战场,都能带着“军人的韧劲”站稳脚跟,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党校是培养党员干部的“红色熔炉”,办公室作为“中枢枢纽”,更需要“严、细、实”的作风。这几年,我始终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对待文件,像核对作战地图一样严谨,避免出现任何疏漏;服务同事,像亲密的战友间互帮互助一样热心,主动对接各科室需求;面对紧急任务,像执行紧急命令一样迅速,第二天要的材料,即使通宵达旦,也要坚决完成。从穿上军装守护家国,到走进党校服务干部教育,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应当是自己对耐工作不仅仅是工作,更是自己事业的初心。这份初心,就是我理解的人生意义——在自己的岗位上,多尽一份责、多干一点事,为党校的发展添砖加瓦,为干部教育事业贡献力量。在党校工作不仅仅是自己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是连接个人与社会的纽带,让自己从封闭的军营环境,更快、更好的融入

到了现实社会。

当然,这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领导的悉心指导和同事们的无私帮助。作为青年干部,我深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未来的路还很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带着军人的底色,保持奋进的姿态:是以“钻劲”提升能力,深入学习党校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以“干劲”担当作为,主动承担更重的任务,在实践中锤炼本领;以“热心”服务大家,做好每一次保障、写好每一份材料,不辜负“青年先进”这个称号。

最后,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也向所有在党校教育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同事们致敬!让我们一起,以初心赴使命,以实干践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青年新秀)信息技术和资料中心副主任

非常荣幸能在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里,作为“青年新秀”代表在此发言,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在我们党校各个岗位上默默奉献、奋力成长的每一位青年同仁。在此,我要特别感谢组织的培养、领导的信任和同事们的支持!

回首踏入党校的7年时光,每一段经历都像是一颗饱满的种子,在岁月里生根发芽,成长为支撑我前行的力量。这7年,我先后在办公室、宣传科、院校发展科、信息技术和资料中心工作,不同岗位的锻炼,让我对党校的各项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同时,让我受益匪浅的是,组织给予了我多次跟班顶岗的宝贵机会,让我去市委办参与综合文稿起草、去市委巡察组参与监督检查、去市委统战部协助统筹协调。成长从无捷径,所谓“进步”,不过是在每一次任务中全力以赴,在每一次挑战中突破自我。完成1篇重要文稿,是文字功底的提升;参与一次巡察工作,是政治视野的开拓;协调一项跨部门事务,是沟通能力的成长;领导每一次认可的背后,都是前行路上最坚实的脚印。

今年,是我职业生涯中又一个重要节点,从过去“用笔尖传递思想、用文字凝聚共识”转向如今“用信息搭建平台、用技术赋能教学”。记得刚到信息技术和资料中心时,面对智慧校园系统的后台管理、网络设备的维护调试、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故障排查时,我像面对一本全新的“教科书”,压力扑面而来。但幸运的是,我从来不是一个人在“闯关”,同事们手把手教我如何维

护后台、如何排查故障、如何保障线上课程。我也试着把过去的经验用在新的岗位上,推动了一些技术保障和图书管理的制度化运行。这种“文理交织”的工作体验,让我深刻体会到,党校的每一个岗位都不是孤立的,每位同事的努力和积累,最终都会汇聚成为党校事业发展的蓬勃力量。

“青年新秀”的称号对我而言,不是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当前,我们党校正朝着“学员爱来、领导关注、社会好评、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示范党校目标阔步前行,作为党校的青年一代,我们既是这份事业的见证者,更应该成为推动者、建设者。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带着在文稿岗位积累的理论素养,在信息技术岗位形成的理工思维。一方面,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确保数字化资源更加贴合教师的教学科研需求;另一方面,主动学习大数

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数字化改革中积极探索,争取推出更多符合党校工作规律的创新服务举措。同时,我也会和所有青年同事一道,努力践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在攻坚克难中展现青年担当,用实际行动为党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模范员工)国业物业信息技术保障组

今天,能够作为“模范员工”代表在这里发言,我倍感荣幸。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与鼓励,更是对我们整个团队工作的认可,也让我深感责任在肩、使命在前。

我们的日常工作,不仅要保障好教室和会场的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网络、学员宿舍的电视电话和校园视频监控系统,还包括办公设备和智慧校园平台的运行维护。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保障不仅仅是硬件维护和系统管理,更是教学、科研、培训和行政管理工作的血脉和神经,是保障全校高效运转的重要基础。

为此,我们始终坚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主动服务的意识,开展工作,每天对核心网络设备和重要系统进行巡检,提前排查隐患,防患于未然;持续学习新技术、钻研新方法,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准;推行“4个1”全流程会场保障机制:即,课程开始前30分钟检查设备是否正常,与班主任对接上课需求1次,课间休息询问授课教师设备使用反馈1次,课程中每10分钟巡检1次,问题解决后团队组织复盘1次。无论是常规的安全保障巡检,还是临时的会场布置和深夜的设备抢修,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出现在哪里,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也正因如此,近几年来,都没有出现过较大的信息技术故障,各类小问题也基本实现了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解决,让各位老师们能心无旁骛地专注于自身的核心工作,免除后顾之忧。

我们可能不常被人提起,但我们从未缺席;我们的工作可能不够耀眼,但我们同样精彩。我坚信,全体后勤员工在党校各位领导的带领下,将继续发扬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服务理念,脚踏实地、默默耕耘。用专业和专注,为教学科研保驾护航,为行政管理提供支撑,为全体教职工和学员创造更优美、更便捷、更安全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党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我们应有的、更大的力量。

47 51973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