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教心得体会整理精编9篇

荣誉 分享 时间:

家风家教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风能塑造孩子的品格,促进其健康成长,传承优良传统,营造和谐氛围,如何更好地践行这一理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家风家教心得体会整理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家风家教心得体会整理

家风家教心得体会 篇1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成语辞典中也有“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词条,这就是说,做人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当官为人更要遵守道德规范,做到守住底线,不踏红线,不碰高压线,做一个为民务实清廉、领导满意、百姓拥戴的好官。

作为本人及其家属,一个是部门主要负责人,一个是单位副职干部,多年来,约定俗成夫妻共同遵守的家规,家风,就是:清白做人,踏实干事,不谋权私,不留话柄。

我认为,正家风、立家规不是形式,不是做表面文章,重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带头为家为人树立清白做人,踏实干事,不谋私利,敬畏纪律的榜样。到民政局工作五年多,局里的招投标事项,我没干预过一次,也没背地里让亲友同事参与过一次,都是由局物品采购及工程论证领导小组进行阳光操作;优抚安置,调残评残、城乡低保工作中,没为一个不符合条件的对象打过招呼、发过话。

我认为家风家规连着党风党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立好家规,树好家风,更是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的根本要求。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金钱固然重要,但金钱不是万能、品德必须高尚。

我认为立家规、正家风还是一种责任担当,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权高位重。如果能够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管好家属、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尤其重要,但要管好,必须有责任担当意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然是句老话,但从这句老话中我也悟出了新的道理,一个称职的党员领导干部,面对新形势、新常态。要管理好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就必须视那个部门、那个单位为自己的家,这个“家”的好家风、好家规更为重要、更应立好。诸如大到人、财、物规范管理制度,为民服务承诺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软环境建设评优制度,小到上下班纪律、机关作风建设、年度考核等制度,都应不断建立,不断完善,因为这样的“家风”、“家规”,直接关系到这个单位、这个部门党风行风的好坏,关系到党的事业及其部门和单位工作的兴衰。

我们家好的家风、家规,将继续保持下去,它虽然没有写在纸上,也没有贴在墙上,但每时每刻都会在我们夫妻及家人的心里出现,做到天天常思已过,日日警钟长鸣,争做一个家规好、家风正、受到党和人民信赖的民政干部。

家风家教心得体会 篇2

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6月8日-13日,公积金余杭分中心机关支部组织开展了学习郑义门家规,正家风、立家规、严家教活动,切实加强党员家风家规建设。

一、党员分头学。各党员开放式学习了《郑义门》家风,并结合自家家风写体会谈感想,提高对家风重要性的全面认识。大多家庭都包含着礼貌谦让、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尊重宽容等普通人家的家风与传承,倡导礼义持家。

二、科室集中学。各科室负责人牵头,对郑义门家风进行讨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提高自身的修养,先将家庭管理好,才能更好的为国家效力。与党员自学相比,科室更多是对廉政廉洁的讨论。

三、持续深入学。支部借助本次活动,将家风教育纳入分中心文化建设,逐步成为公积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抓家风家规教育,牢记家和万事兴,注重家风对政风学风的带动,营造良好氛围,厚植勤政廉政基础。

此次活动让党员重新审视了规矩的重要性。正像郑濂所说,有人监督时恪守规矩并不难,难的是一个人在无人监督时也能抵制诱惑,坚持操守。要把规矩化为严以律己的自觉,不忘初心,不失公心,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家风家教心得体会 篇3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家庭中的家风好,这个人才会茁壮成长,如果家风不好,这个孩子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父母早已有名有望,然而由于不重视家教,最终致使子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样的教训是沉痛的。这也从反面证实了家教的重要性。是呀,难怪在同一间教室里,在同一个老师的教育下,学生会有优劣之分!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早在战国时期,便有了《孟母三迁》和《曾子杀彘》的优秀家教故事,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注重家教的父亲,他在《诫子书》中这样教育他的孩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告诫那八岁的儿子: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于是像孟子、岳飞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伟人便在这样的家教中应运而生。

家教,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棍棒底下出孝子”、“传男不传女”,已被岁月的流冲走,而那些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了“家家之风”。中华民族文明的脚步正在新时代的家风中稳步向前!

家风家教心得体会 篇4

家风连着党风,家廉才能政廉。近日,《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一书出版发行。这不仅为全社会涵养家风提供了科学指南,也激发党员干部学习党史、清风传家的自觉性主动性。“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引领风尚;家风差,难免累其家人,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不论时代和生活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家风是百年党史中恒久的话题。对党员干部来说,加强家风建设、传承优良家风,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党员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有利于纯正党风、端正政风、带动民风;另一方面,党员干部带头树立好家风,可以很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家庭建设的新期盼新需求,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培养时代新人、红色传人。在培育优良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和先进模范人物为我们作出了榜样、立起了标杆。从百年党史中传承优良家风,要把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传承好发扬好,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争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回顾百年党史,我们无不叹服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对待亲情,毛泽东一直倡导“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周恩来夫妇没有给亲属留下一砖一瓦、一线一物,却留下了淡泊名利、自立自强的“十条家规”。刘少奇坚持“不要因为是我的孩子,就迁就他们”。陈云教导孩子,“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彭德怀对待亲友,奉行“近水楼台不得月”……这样的家风,全党为之敬仰,百姓为之钦佩。

我们党一步步发展壮大,优良家风也在传承中光大。在党的历史上,很多先进模范人物创造了清正廉洁的家风。有人曾追问:“‘焦门家风’为何历久弥新?”那是因为焦裕禄以勤政廉政的一生,传递给孩子们三个核心理念:付出才能有收获、孩子要比学习和艰苦朴素、懂得平等的真正含义。这些理念,看似朴素,却意味深长。谷文昌坚持“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给子女留下两袖清风。杨善洲坚持权为民所用,他说“我手中是有权力,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从未为子女谋私利。廖俊波坚持一尘不染,他多次对妻子说,“清清白白做人,就可以安安稳稳睡觉”……如此家风,光照后人,激励后辈。

家风优良,推动党风向好,益于党的发展;家风不好,影响党的形象,危害党的事业。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一些领导干部不仅自己在台前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到头来,“一人腐带来全家腐”。

学习党史,重在践行。对党史中的优良家风,要当成“红色养料”,以此加强家风建设、树牢新风正气。新征程上,要坚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决同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作斗争,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非法牟利,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继承和赓续革命前辈的好家风好作风,当好家庭课堂的建设者、示范者。

家风家教心得体会 篇5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从古至今,《诫子书》、《勉谕儿辈》、《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作为一个寻常百姓家,我的家风就是“踏实做事、真诚待人。”生活中,言出必行,做好每一件事,不做有损他人的事。即:做好事,当好人。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家人,先管好小家才能影响大家。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家风家教心得体会 篇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睦,社会才能安定;家教良好,民族才有希望。弘扬优良家风,要聚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落脚到公民道德建设上,推进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主题。我国的家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具体到每个家庭,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追本溯源,都是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等作为思想核心,以修身做人为立身之本,将诚实守信、勤俭持家、勤奋好学作为基本美德,经过代代传承,形成各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家风。这些经由历史积淀形成的传统家庭美德,已经深深地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好家风是代代传承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代子孙。好家风是什么?好家风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调节维系家庭成员之间情感和利益的道德行为规范;是真正的家庭不动产,是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声的力量,让后人铭记在心、代代受益。

领导干部家风,对党风政风社风影响重大。一个社会的良好风气,是以千千万万领导干部家庭的良好家风为引领的;一个执政党的良好党风政风,也与广大领导干部的良好家风密切相关。

弘扬良好家风,领导干部要从红色家风中汲取营养。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三千年家训家风传承和百年红色革命精神,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弘扬优良家风,要以《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为遵循,把传统家风、家教、家训、家规、家书的文化传承,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相结合,弘扬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汇聚亿万家庭的力量,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弘扬优良家风,要聚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传承文明古风、红色家风,抓好青少年品德教育,深化文明家庭创建,推动全社会树立新时代家庭观。

弘扬优良家风,要落脚到公民道德建设上,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集4亿多家庭和14亿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去建设伟大的新时代。

家风家教心得体会 篇7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谈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一个人为人处世、待人及物的原则和干事创业的态度,都受到家风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家风能促进形成良好的党风政风,对社会风气也有一定的示范效应。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由古至今流传下来很多关于家风家训家规的经典故事,不少好的家风也在一代代的传承中,成了一个家族兴盛的基石,成了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好家风润物无声,似涓涓细流,汇聚成了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时期,太守羊续带头抵制奢靡之风,以“悬鱼”之举告诫前来阿谀奉承的人,“悬鱼太守”的故事流传开来后,人们常在建筑装饰构件用“悬鱼”图案以示清廉之意,“户户悬鱼”更成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写照。由此可见,好的家风是一股强大的正能量,能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袭,更能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导向。

好家风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家庭凝聚力的根源,是每个人工作、生活、学习的助推器。在“爱国、务实、上进、勤俭”的家风润泽下,梁启超自幼就立下了报国之志,也以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子女树立了好榜样,子女们沿袭了他的爱国思想和治学态度,从而有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好家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是社会中个体立德修身、立言立行的“温床”,在好家风的熏陶下,个人才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养成好习惯、涵养好品性、催生好志气,自觉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进入社会后才能保持良好的品德修养。千万个“小家”把爱国、勤俭、节约、忠孝的美德融入家风,国家这个“大家”必能和谐稳定、繁荣昌盛。

对党员干部来说,好家风犹如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能抵御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纵观近年来被查处官员的报道消息,因为家风家教不严而落马的不在少数,很多官员因为忽视家风家教的重要性,没有管好“身边人”,最终落得凄惨下场。家风紧紧连着党风政风,随着党和国家对家风的愈发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已经成为检验其能力作风的重要参考。涵养好家风,能让“身边人”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实基础,主动远离“围猎”陷阱,抵御各种诱惑,也能提升个人及家庭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获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好的家风,更时刻提醒着每名党员干部都要保持良好形象和清廉本色,在干事创业道路上行稳致远。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果说家庭是每个人背后的“港湾”,那么好的家风就是干事创业扬帆起航的有力“牵引”,家风相伴,斗志满怀。

家风家教心得体会 篇8

近日,《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在全国发行。《礼记·大学》告诉我们:“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的一头连着个人的品格修养,另一头连着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民族的千年文明尺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足见“小家”之于“大家”的非凡意义。?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习近平同志围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他提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家风看不见、摸不着,却渗透在家族每一个成员、每一个后代的灵魂中,成为个人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家庭成员的精神纽带。《包拯家训》以“宗法”警示后代,后代子孙一直未辜负祖宗所托,居官清廉、留有美名;王羲之教子练字“练尽缸中水”,一池墨水成为立身治业、言传身教的家风佳话世代相传;方孝儒以“克己复礼,言传身教”的家风,影响了江南地区士风、民风和学风。?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从《朱子家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颜氏家训》的“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到曾国藩《诫子书》的“养心之难,又在慎独”,“小家”的家风吹进人们的心田,世世代代、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颜氏家训》《诫子书》等家风家训中关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文化基因也影响着后世社会。?

当“小家”历久弥新的经典规范成为普遍共识,中华传统家风中的正能量基因也就自然而然成风化行,成为崇廉尚俭、风清气正的“大家”风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既要传承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严正家规,也要继承共产党人红色记忆里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展现百年风华下的红色家风。更要充分挖掘向上向好向善的内生力量,讲好中华文化与良好家风的中国故事,通过筑牢“小家”防线,树立价值典范和行为标杆。?

“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小家”与“大家”是个人与民族、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有了每个“小家”的清风明月,才有“大家”的风清气正,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家风家教心得体会 篇9

【家风无声沁心田】

每当读起“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家风故事,无不为古人家风所感动,感佩家风里诠释的品德品质,探略家风故事背后的“精神密码”,感喟家风家训中对后代的警醒和鞭策。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年少时,捧读那些流传已久的故事,总感觉家风是名门显贵之家特有的精神符号。随着年龄增长,在回望时方醒悟,原来,家风在自己的生活中,以一种不经意、不张扬、不显眼的方式,默默地陪伴着自己的成长路。那些藏在父母言传身教中的言行,以及形成的“不成文的规矩”、为人处世的准则和要求,正是我们寻常百姓的家风,在潜移默化指引着我们前行。

家风无声化“和美”,滋润我们和善待人、美美与共。虽然父母文化不高,小学,没毕业就辍学,但并不影响他们做人做事的精神。从记事起,父母总给人感觉每天都充满干活的激情,充满对改变生活的追求,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家乡不时有走村串户的外地手艺人、生意人,大多数人家都因吃不上饭、或者嫌麻烦,拒绝招呼这些人吃饭、歇脚住宿。但父母却例外,即使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只要走进我们家门,父母都会热情招待。有时候遇到天灾人祸讨要粮食的人来到家里,父母还会招呼歇三五天,帮助他们把背运粮食的情况。当我们问及母亲,自己家吃饭都显得捉襟见肘,为什么要接济别人,她总是说,高祖在世之时,叮嘱她要“油盐柴米放在露天坝”,善待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些做法,也成为了我们要求孩子的一部分。这些待人之道,也在我的生活中延续,并成为与世界、与社会美美与共的秘诀。

家风无声化“规矩”,约束我们严于律己、清白做人。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教育我们,借别人的东西不但要还,还要记得别人的好;教育我们不要惹是生非,不能倚强凌弱,更不能做偷鸡摸狗、违法犯罪和违背公秩良俗之事。记得小时候,邻居家的小鸡跑到我家菜地里,我在驱赶的时候,用石头把小鸡砸伤了,邻居看到后非常生气,朝我大声呵斥。我回到家,母亲把自己家的小鸡抓来,让我赔给邻居家,我认为自己是对的,是邻居家有错在先,没必要赔东西,也不用赔不是。母亲心平气和教育我,说邻里间和为贵,虽然邻居家的小鸡不该到我家菜地里,但小鸡对邻居家来说,比自己家种的菜要贵重,我们得分清轻重、明晰是非、辨准对错,别人做错了,不用和别人吵架,要严加约束自己,才不会在生活中对自己、对别人造成伤害。这些看似处理鸡毛蒜皮的小事,但点点滴滴的教诲中,是父母立下的做人规矩、成事规范,是指引我们成长成人的“指针”。

家风无声化“力量”,激励我们增长才干、担当前行。记得小时候,父母带我到镇上赶场,最喜欢的就是带我去场上的新华书店,帮我买一些连环画、一些故事书,让我们能够读上书。父亲给我们讲过的故事,记忆最深的就是古人捉萤火虫当“灯”读书的故事,以及把头发绑在梁上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读书的好处。上高中时,家里为了付学费、生活费,已经入不敷出了。正值“打工潮”兴起时期,我们提出外出务工、减轻家里负担,父母非常严厉地批评教育我们,说:“读书考不上大学,是我们的事,是我们对自己不负责任!家里拿不出钱读书,是大人的事,不用我们操心,也不用分心考虑。”在父母严肃的批评中,看着父母坚毅的眼神,我们都静心下来学习,考上了大学。父母在我们成长路上,用自己理解的道理,引导我们不断学习,用厚实的担当扛起促进我们成长成人的重担。这些于无声处的引导、于无声处展示出来的力量,教育、激励我们不断奋力前行。

家风,是一句话中蕴藏的道理;家风,是一件事中潜藏的规范;家风,是时时处处自身言行中展示的形象;家风,是一生一世传承和守望的精神,是激励我们成长的力量。家风,就是父母的谆谆告诫,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家风看似朴质,看似简略,不高深、不精美,但却受用,却能滋润我们心田,让我们感受到无限的力量,激励我们去开拓自己人生蓝海,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39 4626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