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干部学习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参考

浩渺 分享 时间:

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增强责任感,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提升服务意识,扎实落实政策,助力农民增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农业干部学习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参考”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农业干部学习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精品)

在全党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作为一名身处“三农”工作一线的基层干部,我怀着激动而又深沉的心情,反复研读全会公报和相关解读文章,每一次学习都带来新的思考和感悟。全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擘画了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下面,我结合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以一名普通党员干部的身份,谈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体会与打算。

一、深化思想认识,把握时代脉搏中的“三农”新定位

初读全会精神,最直观的感受是“高瞻远瞩、博大精深”。全会深刻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系统部署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其核心要义在于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不仅仅是速度和规模。这标志着我国发展理念的一次深刻变革。我认识到,这种变革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每一片田野、每一个村庄、每一位农民的未来都息息相关。

我深刻认识到,全会提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非只是针对高科技和工业领域,它同样是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金钥匙”。对于农业而言,新质生产力意味着要摆脱传统农业“靠天吃饭、凭经验种地”的路径依赖,转而向科技要效益、向绿色要空间、向管理要效率。它可能是

一粒蕴含尖端科技的种子,可能是一套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的数字农业系统,也可能是一种连接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新模式。

同时,我认识到,全会强调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其基础和难点都在“三农”。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共同富裕的成色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因此,我们农业农村系统的干部,不能再简单地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种好田、养好猪”,而是要站在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和定位我们的职责使命。我们肩负的不仅是保障一地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经济责任,更是夯实国家发展根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责任。这份认识,让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前进的方向也更加清晰了。

二、对照全会精神,反思实践探索中的差距与不足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对照检视。将全会精神这面“镜子”对准我们XX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以及我个人作为党组书记的履职情况,我感到既有振奋,更有清醒的反思。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围绕县里的“一主两辅”产业布局,在粮食生产、产业发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例如,我们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希望能为粮食稳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也组织了多期针对茶叶、肉牛养殖等领域的农民培训班,期望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这些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守住了粮食安全的底线,也为部分群众带来了增收的希

望。

然而,以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高质量发展”标准来衡量,我深感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短板”和“弱项”。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存在“惯性”。有时习惯于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对如何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质生产力要素与我们XX县的农业实际深度融合,思考得不深、探索得不够。工作部署上,有时强调任务完成多于追求质量效益,比如,高标准农田建成了,但后续的“田长制”管护和地力提升是否真正做到了精细化、长效化?农民培训办了不少,但参训农民后续的创业成功率、产业带动能力有多大提升,我们缺乏有效的跟踪和评估。

二是在产业发展的“质”上存在差距。我们XX县的特色农业有一定基础,但总体上“小、散、弱”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产业链条短、品牌效应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这背后反映出我们在推动农业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方面,力度还不够大,办法还不够多。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日益增长的消费者需求,我们的产业体系显得有些脆弱,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待加强。

三是在激发人才活力上存在不足。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我们虽然每年都在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但如何真正吸引、留住并用好各类人才,特别是吸引有知识、有技术的年轻人返乡入乡创业,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时,我们的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农民实际脱节,没能真正培养出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的“新农人”。这些反思让我夜不能

寐,深感责任重大。作为带头人,如果我的思想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那么耽误的将是整个XX县“三农”事业的发展机遇。

三、聚焦贯彻落实,谋划未来工作中的思路与行动

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关键在于“行”,在于将其转化为推动XX县“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下一步,我将团结带领局党组一班人,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全会精神在XX落地生根。

第一,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破局。我将把深入学习贯彻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首先是从我做起,带头学深悟透,并以此为契机,在全局系统内开展一场关于“什么是农业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我们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思想大讨论。引导全体干部职工打破思维定势,摒弃“交差”心态,树立“创优”意识,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上来,用心用情用力谋划工作,推动XX农业农村工作实现质的飞跃。

第二,以科技创新赋能粮食安全和产业升级。坚决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但保障方式要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变。一方面,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后续管护,探索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行动,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产的沃土。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围绕我们县的粮食主产区,打造几个“数字农田”示范点,让农民直观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增产增收。在产业

发展上,要聚焦我们的主导产业,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在精深加工、品牌创建、电商销售上寻求突破,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XX的农产品不仅能“产得出、产得好”,更能“卖得俏、卖得久”。

第三,以人才振兴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未来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要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升级。要改革培训模式,把课堂更多地搬到田间地头、产业链上,邀请更多成功的乡土企业家、技术专家现身说法。更重要的是,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对接金融、土地、政策资源,为愿意扎根农村的年轻人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让他们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成为引领一方百姓共同致富的“领头雁”。

第四,以务实作风深入基层解决难题。作为党组书记,我将带头走出办公室,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去倾听农民最真实的声音,了解他们最迫切的期盼,掌握产业发展最棘手的问题。对于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建立台账,明确责任,限时解决。对于制约我们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如农村金融服务短缺、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等问题,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对策。我将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求突破,努力当好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实干家”,而不是坐而论道的“清谈客”。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壮丽的前景,也下达了新的“动员令”。我将以此次

学习为新的起点,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投身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为谱写XX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39 51987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