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精编整理

浩渺 分享 时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彰显民族团结与发展成就,推动经济繁荣与文化交流,展现多元共融的社会风貌,展望未来,携手共创美好明天。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整理”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

秋日的天山南北,瓜果飘香、丰收在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乘专机抵达乌鲁木齐,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疆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这一刻,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目光聚焦于此,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共同回顾七十载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展望更加灿烂的美好未来。七十年来,新疆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缩影。这片土地上的点滴进步,都浸润着党的关怀和人民的力量。

一、党的领导如春风,润泽边疆换新颜。

新疆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党中央的擘画与引领。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民生改善,从民族团结到边疆稳固,每一项成就的背后,都体现着党的政策在新疆的精准落地,也离不开广大党员干部在一线的扎实工作。曾几何时,偏远的农牧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如今,一条条公路通达乡村,一座座学校、医院拔地而起,稳定的电力、清洁的饮水已成为日常。这些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党始终将新疆工作置于全国发展大局中谋划,各级组织和干部队伍持续注入发展动力的结果。在党的领导下,新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和谐与繁荣。党的领导如同春风化雨,悄无声息却深刻改变了边疆的面貌。

二、奋斗足迹印边疆,平凡坚守见真情。

新疆的今天,是千千万万普通党员干部群众用汗水浇灌出来的,他们或许是田间地头的农民,或许是工厂车间的工人,或许是扎根基层的党员干部,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一批批援疆干部也从远方奔赴而来,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在戈壁绿洲间书写着同心奋斗的故事。在帕米尔高原,牧民和护边员守护着边境线的安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农民们和基层农技干部一起用勤劳让戈壁变绿洲;在城市社区,社区干部和党员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服务群众……这些看似平凡的坚守,汇聚成新疆发展的磅礴力量。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日复一日的实干。正是这份朴实无华的奋斗,让新疆在七十年的岁月中,一步步从贫困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

三、团结进步谱新篇,未来之路更宽广。

七十年的实践表明,团结是新疆发展的基石,进步是各族群众共同的愿望。今天的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入,多元文化在包容中绽放光彩。在这过程中,各级组织积极搭建平台,广大党员干部主动作为,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无论是节庆时的欢声笑语,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互帮互助,都彰显着民族团结的强大生命力。与此同时,新疆的发展视野不断拓宽,从传统农牧业到现代产业,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坚实。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不仅是对过去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殷切期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疆各族党员干部群众将在党的带领下继续携手前行,用团结凝聚力量,用奋斗开创未来。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年春华秋实。新疆的变化,是党心与民心同频共振的生动写照。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疆各族党员干部群众以辛勤付出书写不平凡的篇章,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时代的光彩。未来的新疆,必将在团结奋斗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

七十载春华秋实,沧桑巨变。从茫茫戈壁蜕变为绿洲沃野,从遥远边陲崛起为开放前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在天山南北谱写了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壮丽篇章。今日新疆,正以昂扬的姿态、生机勃勃的活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展现独特风采与强劲动能。

一、向“新”而行,新质生产力绘就高质量发展亮色。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疆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石河子的无人机生产线轰鸣不息,低空经济凭借独特优势蓄势腾飞;克拉玛依实现从“戈壁油城”向“算力新城”的华丽转身,1.7万P的智能算力见证着“能源+算力”的深度融合;广袤戈壁之上,风机如林、光伏如海,新能源装机占比已近六成,绿色电能正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从数字棉田的精准灌溉到无人矿卡的智能调度,从油田远程操控到乡村智慧赋能,数字化、智能化浪潮深刻重塑着新疆的产业形态与生活方式。新疆正以创新为引领,重新定义资源价值,在转换赛道中抢占先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持续增强。

二、担“纲”而起,服务国家战略彰显区域发展特色。

新疆不仅是辽阔西部的重要部分,更是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一环。紧紧围绕“五大战略定位”,主动融入国家发展脉搏,充分发挥区位与资源优势,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区域协调注入强劲动力。“西气东输”四条能源大动脉贯穿东西,温暖千家万户;“疆电外送”三大通道跨越山河,清洁电能助力中东部发展。油气产量持续全国领先,“疆煤外运”量与质同步提升。在一系列重大工程的带动下,产业链协同效应日益凸显——特变电工的特高压装备走向世界,克石白高端油品护航电力安全,展现出新疆深度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东西部产业协作的生动局面。新疆正以区域优势为支撑,在服务全国大局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谱写出一曲战略协同与高质量发展交相辉映的崭新乐章。

三、强“基”固本,现代化基础设施托起民生暖色。

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造福人民。70年来,新疆基础设施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强筋健骨”的历史性跨越。天山胜利隧道贯通,乌尉高速公路使天堑变通途;公路成网、铁路密布、机场星罗棋布,“疆内环起来、进出疆快起来”的愿景正成为现实;覆盖城乡的电网、通信网、水利网,稳稳托举起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一根根线缆,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是发展动脉、民生纽带、连心桥梁。它们缩短了时空距离,畅通了经济血脉,也让发展成果实实在在惠及每一位百姓,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这正是高质量发展最温暖、最动人的底色。

七十载砥砺奋进,九万里风鹏正举。新疆70年的辉煌成就,源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与亲切关怀,凝聚着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与顽强拼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个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丽的新疆,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乘风破浪、长歌前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

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迎来成立7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从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到基层群众的热烈欢腾,从城市街头的“中国红”到各族儿女的同心筑梦,七十载春华秋实,新疆大地书写了团结和谐、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我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涌动的生机与活力,更对“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有了真切的体悟。

一、高层引领:党中央的深情关怀与历史意义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率中央代表团亲临新疆出席庆祝活动,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各族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抵达乌鲁木齐时,各族群众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少先队员献花致意,机场内外洋溢着节日的喜庆与对总书记的衷心爱戴。这一时刻不仅是对新疆70年成就的肯定,更彰显了党中央带领新疆各族人民迈向新征程的坚定决心。

二、基层欢腾:各族群众共绘团结画卷

在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全疆各地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共庆盛事,展现了“民族团结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的生动图景。

文化活动凝聚人心:巴音郭楞州通过主题演讲、博物馆观展、书法创作等活动,让各族群众在共赏历史韵、共叙团结情中深化共识。老党员章恒祥创作《七律·天山颂》,用诗句道出“一心跟党走”的共同心声;楼兰社区居民在文物展前感慨“新疆的繁荣是各族群众同心拼出来的”。

城市街巷洋溢喜庆:昌吉市以“满城中国红”表达祝福,家家户户挂国旗、商户门店飘红旗,市民马金梅说:“看着国旗挂起来,心里特别敞亮,日子越过越红火”。这种最质朴的方式,将爱国情与团结心融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凡人善举传递温情:昌吉市老党员阿布都热西提·木斯热洪从1975年起帮扶7名汉族困难家庭孩子,数十年如一日践行“民族团结一家亲”,成为基层党员的典范。这些身边故事,正是新疆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共赴美好生活的缩影。

三、时代启示:七十载成就与未来展望

新疆7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民族团结、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从土坯房到新楼房,从步行出行到交通四通八达,从封闭落后到开放繁荣,新疆的巨变离不开党的领导,更离不开各族群众的同心同德。正如梨香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培培所言,“让故事传递力量,让党群同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疆各族儿女正以团结奋进的姿态,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从新疆70年成就中汲取力量,始终牢记“民族团结是生命线”,以实际行动维护统一、促进和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结语:七十载风雨兼程,七十载同心筑梦。新疆的今天,是各族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奋斗出来的;新疆的明天,更需要我们以团结为笔、以奋斗为墨,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让我们始终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新疆必将迎来更加繁荣稳定、幸福美好的未来!党员干部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心得体会

9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抵达乌鲁木齐,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充分彰显了党中央对新疆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对各族干部群众的亲切关怀。站在天山脚下回望,新疆七十年的岁月恰似塔里木河流水,一路奔涌着穿过戈壁、漫过草原,在祖国西北大地浇灌出一片生机盎然的图景。昔日,丝绸之路驼铃渐远,偏远村落灯火微弱;如今,中欧班列汽笛嘹亮,万亩棉田白浪翻涌,十二木卡姆的琴声随直播点赞传向四方。在这翻天覆地的变迁中,党旗始终引领方向,一代代党员干部扎根新疆,将初心融入雪山草原,以实干书写振兴篇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的发展答卷愈发厚重动人。

一、生态的画笔,在党员干部的手中愈发细腻,让荒漠与绿洲绘就和谐共生的画卷。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且末县,曾是“沙进人退”的艰难之地。党的十八大后,治沙工作有了更科学的规划与更坚定的执行力。护林员帕提古丽·亚森带着乡亲们,在科技人员指导下改良梭梭苗种植技术,曾经靠手挖肩扛的“笨功夫”,如今配上了滴灌设备与无人机巡林。二十余载坚守,23公里的生态长廊不仅挡住了黄沙,林下种植的肉苁蓉更成了“沙漠黄金”,让“治沙”与“增收”拧成一股绳。在伊犁河谷,“骑马干部”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带着旅游规划图走遍12个乡镇,寒冬里顶着风雪测量路基,把崎岖山路改成了通往琼库什台村的“网红公路”。如今的琼库什台,木屋外的雪山倒映在溪流中,游客捧着热奶茶打卡拍照,老乡们的民宿订单排到了旺季,曾经的“偏远牧区”,成了人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

二、文化的火种,在党员干部的守护下愈发炽热,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克孜尔千佛洞的飞天壁画,曾因岁月侵蚀而渐失光彩。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保护迎来“科技赋能”的新阶段。党员干部王磊带领团队住进简易房,不仅用传统工艺修补残片,更引入3D扫描技术建立数字档案,如今游客通过手机就能“走进”洞窟,指尖划过屏幕便能看清壁画上的每一缕飘带。王磊常说:“保护文物不是把它锁起来,而是让更多人看见这份跨越千年的美。”在和田,十二木卡姆的传承曾面临“断代”困境,传承人麦麦提明·艾拜一度只能教3个徒弟。干部们帮他建起传习所,还教会他开直播、拍短视频,如今他的直播间里,汉族小伙子跟着学弹都塔尔,维吾尔族老人跟着唱古老曲调,徒弟从3人变成30人,十二木卡姆的琴声借着网络飘向了全国。

三、发展的引擎,在党员干部的推动下愈发强劲,让丝路古道扬起新时代的风帆。

霍尔果斯口岸,曾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驿站,如今已成了连接亚欧的“黄金口岸”。党的十八大以来,干部张鹏带着团队啃下“通关提速”的硬骨头,跑遍口岸周边的企业,协调海关、铁路等多个部门,把原本两天的通关时间压缩到4小时。如今的霍尔果斯,集装箱堆成了小山,新疆的番茄酱、纺织品乘着中欧班列,一路向西驶向欧洲市场,口岸吞吐量连续五年刷新纪录。天山胜利隧道的贯通,更是书写了“天堑变通途”的奇迹,22.1公里的隧道穿越冻土区,党员干部组成“攻坚专班”日夜奋战,如今乌鲁木齐到阿克苏半天就能到达,曾经的“隔山相望”变成了“朝发夕至”,这条隧道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打通了新疆发展的“快车道”。

四、民生的温度,在党员干部的呵护下愈发温暖,让家家户户的庭院里绽放共富之花。

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里,阿卜杜热合曼曾因不会说普通话,自家的馕饼只能在周边小范围售卖。社区干部得知后,不仅手把手教他说普通话,还帮他开了网店、打通物流渠道,如今他的馕饼不仅卖遍全国,还销往中亚国家。阿克苏的果农买买提·库尔班,曾眼睁睁看着苹果烂在树上,干部们帮他联系冷链专列,让苹果“夕发朝至”运到北京,价格翻了一倍多,如今他的果园里不仅种着苹果,还搞起了采摘游,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医疗帮扶更让老乡们暖心,上海的医生通过5G技术远程指导手术,“医疗下乡”队伍定期来到村里坐诊,曾经“看病难”的偏远乡村,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见到大城市的专家。

七十年风雨兼程,从驼铃孤响到汽笛长鸣,从黄沙漫天到林海茫茫,新疆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发生着巨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这片土地上的路更宽了、景更美了、老百姓的腰包更鼓了。2600多万天山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党员干部的身影留在雪山草原、田间地头,也留在了老百姓的心间。那束照亮山河与民心的光,是党的关怀,是干部的实干,更是各族群众携手前行的希望。未来,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必将在党的旗帜下,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

39 51226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