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书心得【精选10篇】
在家庭期待与个人追求之间,揭示了无声的挣扎与孤独,反映了爱与理解的缺失,值得深思与反省,如何才能打破这种沉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无声告白读书心得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 篇1
范文大全 “是什么让某些东西变得宝贵?
失而复得。”
——从第十二章的这句话开始,莉迪亚的家人开始反思,想回到正轨。与曾经的争执和解。那些莉迪亚从未留在日记里也没来得及说的秘密把她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带走了她的生命,到最后也没有告白,留下“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遗憾和亏欠。
比较打动我的不是背负期待无法抗拒的主线,而是父母在经历了孩子死亡后选择了回归家庭——试问,有多少人在为了婚姻放弃梦想和独立(甚至还有尊严),却仍然遭受背叛后,还有勇气给支离破碎的信任一次重归于好的机会?我可能很难吧。
给美丽的作家小姐姐比心—分,语言有散文的风格,行文流畅,结构紧凑,挺喜欢的,会推荐给身边的好朋友~但可能想cover的主题(比如种族歧视)写得不够深刻有些蜻蜓点水,家庭性别分工的冲突写得很尖锐,让我不禁陷入思考天枰两端的筹码该如何选择才得以完美的平衡。Tricky ...
PS看一本「华裔用英文写后再找国人翻译成中文的作品」难免有些隔靴搔痒。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 篇2
“1977年5月3日早晨6点30分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莉迪亚死了,他们只清楚一个无伤大雅的事实:莉迪亚来不及吃早餐了。”———这,是此书的开篇……
莉迪亚是整本书的线索,作者以莉迪亚的死,如流水般波澜不惊地展开了一个又一个情节。纵观全书,你会发现其实这里并没有一个特定的主人公,只要你觉得他(她)是,那么就是。
詹姆斯·李是自幼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他的妻子玛丽琳是美国人,他们拥有着一个儿子两个女儿。莉迪亚是家中的老二,遗传了母亲的蓝眼睛和父亲的黑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她的离去给这个“家”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慢慢地揭露了这个混血家庭的种种纠葛与矛盾。
母亲玛丽琳无法完成自己的梦想,把出类拔萃的梦想寄托在女儿身上———“除了当医生,莉迪亚无法想象自己能够拥有别样的未来和不同的人生”。莉迪亚自小就被迫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即使父母不说她也明白,那是他们想要她成为的样子……面对各种期待,以及母亲随时可能离家出走的恐惧,莉迪亚只能一味地说“是,是的。”
母亲离开之前,她根本不会意识到幸福是多么脆弱……她弱小的身躯终究还是无法承担一切的期待———“她低头看着湖水,黑暗中仿佛空无一物,只有黑幽幽的颜色,一片巨大的虚无在她脚下铺展开来”,也许这个家中,她才是真正走出来的那个,真正找到自己的那个……
也许死亡,才是真正属于她的选择,哪怕这是一场悲剧。
小说揭示的真相振聋发聩,“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莉迪亚以她“无声的告白”唤醒了众多麻木的人。身份危机、种族歧视、人生等等问题无一不让人心痛,力透纸背的.深情更是给读者心弦重重一击!也许我们真的应该停下来,静静的想一想,“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梦想是什么、到底现在的是不是你想要的……”
时光静好,却也匆匆,但愿你不要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不要为了别人而活,不要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 篇3
读完了还久久沉浸在故事里,在读完前一直很压抑,为莉迪亚感到惋惜!虽然作者每一章节都在不同的时间段跳动,但是读的很流畅,很有感。
故事虽然发生在美国,但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总想着给我们最好的,为我们提前铺好路,让我们成为她们理想中的样子。仔细想想一切都是规划好的,一眼就可以看到底的人生还是很可怕的!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自己父母还是比较尊重我的看法的。
书的封面写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就是这本书想带给我们最主要的问题吧。
现在的我其实并不完全确定自己是否会特别热爱那个高考前一直想实现梦想,只有真正的到达下一个结点我才能决定是否继续或是向其他方向继续前进。我想“找到自己”应该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前行的过程,不探讨是否摆脱期待至少每一个选择都是自己愿意的,不会后悔的,能为自己活着就是件幸福的事!
这又让我想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无论是治国,管理,还有教育都有很大用处。以后对子女教育也很受启发,哈哈哈!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 篇4
《无声告白》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来说明一句话: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一个混血家庭,父亲詹姆斯·李,中国人,小时候随父母偷渡到美国,顶替他人的名字读书求学,成为优秀的哈佛毕业生,在大学教授美国历史。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真正的美国人。母亲玛丽林,美国白人,她一生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渴望与众不同、出类拔萃。在这个家庭里成长着三个孩子,或者可以说一个孩子:大儿子内斯和两个女儿莉迪亚、汉娜。三个孩子中莉迪亚最特殊,一张中国人的脸庞,一双蓝色的眼睛,加之聪明过人,吸引着父母的注意力。玛丽林在成为母亲、回归家庭之后就失去了追求梦想的天地,詹姆斯即便成功拿到了终身教职,却依然没有朋友,内心孤独。莉迪亚的独特,使得夫妻俩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儿身上。詹姆斯希望女儿求同,多交朋友,成为受欢迎的人;玛丽林希望女儿日后可以成为一名医生。父母将自己的梦想移植到女儿身上,关心她,爱护她,重视她也要求她。他们将自己的期许渗透进女儿生命中的点点滴滴。父母的爱,就像是一片片飘落的白雪,看似轻盈,日积月累终于压垮了孩子。所以这本书开篇就是莉迪亚死了,接下来在对莉迪亚死因的探寻中展开了这个混血家庭的故事。
莉迪亚的死因是什么?是自杀。她无法承受父母沉重的爱,无法完成父母未完成的梦,无法拥有真正的自己。这些痛苦令她难以再生存下去,她只好选择死亡。生前莉迪亚最大的愿望就是父母可以说一句,做你想做的事情。没有,一次也没有。父母以为自己很了解女儿,他们从不问莉迪亚的想法,自以为是地规划着、主宰着她的人生。莉迪亚看懂了父母的心思,她隐藏真实的需要,迎合父母的期许。如同父亲一样,她没有朋友、孤独无依,但却假装与朋友通电话、看电影;如同母亲一样,她学习优秀、与众不同,打算今后学医。这样的莉迪亚是父母想要看到的,却不是莉迪亚本人所期望的。但是她爱自己的父母,为了父母她选择隐忍下去。
在这个家里,内斯和汉娜是被父母忽视的存在。尽管内斯很优秀,拿到哈佛的录取通知,却依然引起不了父母的注意;尽管汉娜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似乎应该备受宠爱,然而她也是被忽视的角色。因为他们长着一张中国人的脸庞,因为他们两个身上寄托不了父母的梦想。在这个家庭里,内斯和汉娜像是旁观者一般,清醒的羡慕着莉迪亚,同情着莉迪亚。只有他们懂得莉迪亚内心的痛苦与畏惧。在莉迪亚的内心,内斯是最懂她的人,也是支撑着她活下去的重要力量。
当发现父亲出轨,当内斯要离开家里远走哈佛,莉迪亚心里的两根支柱轰然倒塌。她所坚持的,她所守护的都不存在了,心里的孤独与恐惧迸发出来,无法抑制。自始至终,莉迪亚都是没有自我的,支撑她的始终都是对父母的爱、对家庭和睦的期待和对哥哥的依赖。在这三者不复存在之后,莉迪亚迷失了。为了找到自我,她选择结束生命,重新开始。
但愿在“天蓝色的彼岸”,莉迪亚可以找到自我,做自己。但愿每个人,不要绑架他人的人生,不要让他人为自己的梦想买单。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 篇5
七月份看完第一遍,九月份因为要送给别人做礼物于是重新看了一遍,整理了笔迹。
它讲的是一个混血家庭的故事,说起来比较复杂:詹姆斯李是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从小就害怕别人觉着自己和周围人不一样,极度自卑;玛丽琳是她的妻子,纯正美国人,梦想是当医生,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医生大多是男人,极少数才是女人。但她一直在努力追寻梦想,可以说是在做自己,所以追求的是与别人不一样。然后他俩结婚了。其实我一直在怀疑两个人之间的羁绊到底是不是爱,李娶了一个美国人,这证明他跟周围人没什么区别,因为纯正美国人娶得也是美国女人,这是我认为他被玛丽琳吸引的原因;同理玛丽琳之所以选择李,我觉得她可能在李的身上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感觉。这样想就觉得很可怕:玛丽琳最怕平庸普通,可李看上的也许就是她的普通;李最怕与众不同,可玛丽琳看上的也许就是他的与众不同。多讽刺!
玛丽琳的妈妈一生都在做普通家庭妇女,一辈子围绕着厨房。她不同意这段感情但玛丽琳一定要嫁,于是玛丽琳结婚之后,他们再没联系直到玛丽琳的母亲去世。这个家庭一共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内斯、二女儿莉迪亚和小女儿汉娜。前两个孩子出世之后都很顺利,算是家庭和睦。在生第三个孩子之前玛丽琳的母亲去世了,她去母亲家里整理遗物,发现母亲这一生什么都没留下来,算是受到了刺激,她决定继续以前的梦想,她要完成未完成的学业。她把母亲的家当全部收拾掉了,只留下一本烹饪书,本意是来提醒自己不要向母亲那样过一辈子。
回到家之后,她收拾了行李不辞而别去追求她的梦想。儿子在这期间迷上了天文学,当他忘记了母亲的离开而兴高采烈的告诉父亲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后,李给了他一耳光!忘了说这几个孩子除了二女儿的眼睛是蓝色的以外,其他的都是黑眼睛,所以自然而然的二女儿是这个家的中心。受了一耳光的儿子自此决定以后一定要离开这个家。二女儿在这期间发现了妈妈带回来的烹饪书,她误读了玛丽琳的意思,决定只要妈妈回家她什么都听妈妈的。
在外求学的玛丽琳因为发现自己怀上了第三个孩子被迫回家了。她心死了,她知道回家就再也不能继续她的医生梦了。然而机缘巧合之下,她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培养二女儿,更巧的是二女儿早就在心里许下了“她什么都听妈妈的”诺言。于是,这个家庭的悲剧自结婚起始到现在已不可挽回。
长期为了迎合母亲而学着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课程的女儿,同时还要在爸爸面前营造出一种我有很多朋友的假象,父亲长期的自卑和希望融入周围环境的心态使得他无比在意女儿的人际关系,不堪重负的女儿最终选择了自杀。而给了二女儿致命一击的是她的哥哥。哥哥曾经在母亲回来之后的一天里,将这个妹妹推进了湖里,那一瞬间哥哥明白了自己对于妹妹的恨和嫉妒,而妹妹非但没有责怪哥哥,反而因此明白了在这个家中,眼前这个男孩和自己一样痛苦,只不过她负担的所谓的爱太重,而他则正好相反。后来哥哥考上了哈佛就要离开这个家,莉迪亚失去了一个了解她懂她的人,她无法在这个家里独自负重前行,选择了自杀。
小女儿汉娜的出场不多,但是她在这个家庭里面算是一个相对正常的人物。但是她很小就明白她不是这个家的中心,她也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姐姐离世导致母亲崩溃的时候,她也不敢去抱抱妈妈,尽管她非常想这么做,但她不会。
大概的故事情节就是这样。巧妙的是书上是从女孩的死亡开始揭开这一层层真相的。
读完之后我就是觉得很恐怖。一个病态的家庭!其实它也涉及到真实的做自己还是遵循他人和世界的要求活着。在很多其他的书籍的宣扬理念中,甚至是现今社会的所谓鸡汤都在宣扬活出自我!而《无声告白》看完之后你会发现,无论做自己还是合乎所谓规范都没有好下场:妈妈玛丽琳坚持做自己,结果非但没有成功还害了自己的孩子;女儿莉迪亚一心活成妈妈希望的样子,最后竟然自杀了。
所以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如何平衡活出自我和融入环境成了一个引申出来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动作,甚至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也别无二致。和所有人一样,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么?我以前是这么以为的。可是有时候想想跟这个世界相处就得去习惯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所以趋同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趋同不代表被同化!趋同仅仅是为了跟这个世界和平相处,平稳地活下去。但是心底里永远都要清楚我要的是什么?我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我最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不一定就能改变什么或者能达成目标,但是最起码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奔头。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 篇6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一个很难过的故事。玛丽琳用尽全力,挣脱了母亲的束缚,摆脱了母亲的期待,她不需要成为母亲想要她成为的样子了。可不幸的是,她也没有成为真正的自己,她成为了她母亲。
自从母亲玛丽琳想完成自己当医生的梦想而离家出走,有因为怀上汉娜而不得不回归家庭后,莉迪亚的悲剧开始了。为了留住突然不辞而别的母亲,莉迪亚不断迎合取悦母亲,最终失去了自我。我能感受到莉迪亚为了害怕失去母亲的小心翼翼,最终被父母各种期待包围的绝望心情。
玛丽琳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女儿身上,用言语,用表情,用行为……一次次把这种期待压在女儿莉迪亚身上,直到有一天,莉迪亚不堪重负,沉入湖底……
人越是对自己的童年不满,成为父母后对孩子的期望就越高,急切地想把自己半生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孩子。
为人父母的期待好像又都是有理由,希望子女别走自己以前的弯路,希望子女能拥有很多朋友受人喜爱,希望子女能读很多的书,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希望的东西太多,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逐渐被这些梦想压到无法喘息。
“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如此被爱是多么令人窒息。”如今我自己以为人父母,这本被多人推荐的小说我花了近7小时,边读边庆幸:幸好在孩子小的时候我读到了这本书,并时刻提醒自己在以后的亲子时刻给足孩子安全感,并学会静静地等待孩子成长,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思维给他们。
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独立的人格,活在自己对自己的期待里,可以勇敢地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想做的事情,想成为的人,不要害怕别人的看法,不要害怕别人贴的标签,活出自我!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 篇7
在《无声告白》里,詹姆斯一家,一对夫妻和三个可爱的孩子,看似幸福的家庭,但在这个家庭中生活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编织的美丽谎言和噩梦里。但很明显,导致这个家庭的不幸的,不仅仅是沟通和倾听的问题,悲剧的根源在于父母詹姆斯和玛丽琳自认为是美好正确但不负责任的婚姻里。他们随意的开始,随意的怀上了孩子,又随意的步入婚姻的殿堂组成一个家庭。她们刻意地忽略对方的过去,然后幻想不切实际的未来,到头来的是女儿莉迪亚的自杀,现实狠狠击碎了他们自己编织出来的幻像。
悔悟或许永远都不会晚,但也挽回不了什么。大儿子内斯对于这个家庭已经心灰意冷,无时无刻都迫切的想要逃离;大女儿莉迪亚被父母的期望压垮,最终选择自杀;而小女儿,出生即不被期待,在家庭生活中游走于边缘,即使在莉迪亚死后,玛丽琳终于看到了可怜的汉娜,他也失去了同龄孩子该有的童真和无忧,在未来的家庭生活中,也会难以避免的卑微和小心翼翼。
做父母的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在一个家庭中,孩子多的话,是人难免都会对其中的一个偏爱一点点,甚至可能自己都没有察觉,但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感受也很重要。而且我渐渐的发现宽容真的是一件很难得的事,在生活中,其实大部分人自认为宽容,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你的身上。沟通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所以也更容易获得对方的宽容,在一个家庭里,作为最为亲密的人,要善于诉说自己的感受,才能更好的互相体谅。沟通真的很重要,但我讨厌那些自以为是的自说自话。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 篇8
《无声告白》是美国的香港第二代移民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文字很细腻,写作也很清新自然流畅。
对于我来说,我读这本书,读到了很多,有很多共鸣,描述詹姆斯心境时所说,虽然詹姆斯生在美国长在美国,但他却没有一刻觉得有家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中国人在国外生活的群像,出国后,我们能发现自己与我们的国家紧密相连,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打扮自己,不敢放松。别人觉得我们宅,我们自闭,我们只会读书。那就要更努力去社交,保持好成绩,出门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这样的紧张也是在提醒着我们,这一方水土,是战场,不是家。
而对于这里面的感情描写我也觉得非常的细腻,作者在描写詹姆斯和玛丽琳初见时在詹姆斯的办公室里,玛丽琳观察到对面人五官的细节,动作的细节,那种小鹿乱撞的紧张,看着伍绮诗的文字,似乎眼前有了画面,似乎心跳也随着加速了。
总之,这本书有着神奇的魅力,看着看着就会深陷其中,并不是为了知道后面的结局,而是这样的文字就是一种舒服的感受,不知不觉就想一直看下去。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 篇9
活在自己构造的世界里的父母,“没有你觉得,只有我觉得的”。父母对莉迪亚的偏爱与过度关注,这部分倾斜的爱,并不是她想要的,她也承受不来,哥哥是他唯一的倾听者,但他不完全懂她,他想着逃避面对这个家,就想离开,恐惧包裹着她。缺少关注又渴望关注的,想逃离这个让他窒息家的内斯。被全家人忽视,弱小无助的汉娜,她仔细的观察着所有人,她像一个透明人,小心翼翼生活着,收藏着别人可有可无的小玩意。
带着童年创伤的父母,内心不愿触及的回忆,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将自己未能做到或者未完成的心愿,强加于他人。才造下这样的悲剧。玛丽琳和詹姆斯应直面过去,莉迪亚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内斯,汉娜站出来,告知他们的存在。一个家庭不是只靠牺牲莉迪亚就能紧紧连在一起,这种畸形的关系,最终都会土崩范文集锦瓦解,导致无法挽回的悲剧。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 篇10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初见这本书便被封面上的文字打动。讲述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混血儿—莉迪亚在背负父母的各种期望下,最终选择结束生命的故事。
莉迪亚被给予无限厚望和父母的憧憬,只要母亲能留下,她母亲的所有心愿都变成她的承诺。所以每当母亲说“你想不想”的时候,她都会说“是的”。她知道父母一直渴望什么――不用他们说出来就知道,而她,希望他们开心。她不幸的少女生活没有任何自己的选择。最后,以终结自己年轻的生命为结局。莉迪亚的经历真的让我想到轻盈的雪花和致命的雪崩,是同一种东西。
这本书叫无声告白,有太多对他人的告白在里面,就像莉迪亚对家人的告白,直到她死去他们都没有听到。同样,莉迪亚对自己的无声告白,又何尝不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意识到呢?这不是一本能够使人愉悦的小说,甚至可以说是一部令人绝望的无声悲剧,但是这本书会让人思考,给人以启发。
家永远给我们带来稳定安全感,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平庸和束缚,我们生活在其中,总会受到家人的影响,我们习惯了被期待,习惯了被要求,习惯了被认同,习惯了在预设道路上半步不敢偏离的小心前行,我们范文参考网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害怕他们的眼光。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不是要成为普通的大多数,也不是要成为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更不是外界环境要求我们成为的模样,而是要成为我们想成为的自己,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自己。当然,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各种各样的不顺心,可这些压力不应该一直成为自己的负担,反而可以成为我们努力的动力。
最后,愿每一个人都能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