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论读书心得优质5篇
正义论探讨了公平与权利的关系,强调社会分配的正义性,挑战传统观念,启发对道德与法律的深刻思考,如何实现真正的社会正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正义论读书心得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正义论读书心得 篇1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战争等因素促成了这本《正义论》的问世。
正义论总共分为三大部分,作者罗尔斯由纯粹理论发展为实际操作,进而证明自己的构想的正确性,关于正义的主题,作者主要研究的社会正义问题。即研究社会基本结构在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决定社会合理的利益或负担之划分方面的正义问题。罗尔斯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站在道德的角度彻彻底底地研究并深入探讨了社会基本结构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伦理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可谓是相当详细地阐述了他的“正义的公平”,试图达到一种全面、平衡的状态,使得他的理论具有最大限度的可实施性以及拥有最大空间和回旋的余地。这也是《正义论》一书的初衷,为当时的美国民主社会提供另一种可能,能最大限度地为美国公民所接受的新的道德基础,以期能摆脱长期占据领导地位的功利主义,保障与实现个体的自由、权利。
在书的第一编中,着重阐述了基本的几种理论,主要的是正义原则。一为平等自由原则,一为差别原则和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这一思想继承传统的西方契约论,试图代替大行其道的功利主义。从整本书及现实的角度来看,这些理论还是过于理想化,并不能涉及任何现实的制度和政策。可谓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论,例如罗尔斯他假设存在一个稳定的“良序社会”,所有人具备大致相同的道德信念,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很明显与现代社会存在着较大差距。但也并不完全是那种老式的、陈旧的、充满幻想的乌托邦理论,书中蕴含的思想的光芒和一种全新的证明方式和标准则为后世之人提供了无限可能。整本《正义论》是理想与现实的高度结合,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方面都能擦出思想的火花。“反思的平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通过反复、来回地修改契约环境的条件或是及时修改、调整我们的判断,以此来符合原则。这种“深思熟虑的判断”就是罗尔斯诸多论证中的一种有力方法。
同时,罗尔斯摆脱前人的窠臼,注重思辨及对现实道德问题的关注,开始偏重实质性的问题,在单纯的分析中加入了思辨的成分,使得当时的伦理学有了新一步的发展。
书中最大的亮点或许并非是那些理论,但是罗尔斯严密的、条理一贯的逻辑论证确实是让人折服,层层论述,环环相扣,通过与他人理论的反复对比,互相修正,证明自己理论存在的合理性、优越性以及科学性。
逻辑论证的严密性、科学性、新颖性只能依靠阅读原著才能深刻体会,三言两语并不能概括出精彩之处。那就对第一编中的理论部分进行简单的议论。
整本书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正义原则。原文如下:“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平等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 ⑴ 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 ⑵ 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平等自由原则”,“差别原则和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正义的两个原则是按照词典序列排列的,也就是“优先性”,第一原则优先于第二原则。第一个原则保障了所有人的自由,这点很容易理解。第二个原则则是希望达到均富的状态,即对于一种机会而言,每个人都能公平平等地得到分配。从字眼上看,可能与“差别原则”背道而驰,但“差别原则”的本质并不是主张平均,恰恰相反,罗尔斯默许甚至主张差别的存在,只是用了一个严格的条件去约束这个差别原则。这些差别必须有利于最不利者。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机会如果是以不平等的方式存在的话,那么它势必是有利于增加那些机会较少者的机会。允许这种差别的存在是为了达到补偿原则的目的。由于出身、天赋等不可控因素的存在,势必会产生两种境况的人,最不利者和最有利者。差别原则即是为了缩小这两者之间的距离而特意提出的,力求确保一种“最大的最小值”。这仅仅还只是一种理论,在实践的过程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还是那句话,过于理想化。
为了保障正义原则的实行,罗尔斯不遗余力地阐述“原初状态”这种理想的社会环境。“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是阶级地位还是社会出身,也没有人知道他在先天资质、能力、智力、体力等方面的运气”,这些就是原初状态的基本特征。而一切的目的——正义原则——则是在一种无知之幕后被选择的。通过建构“无知之幕”,最终使得所有公民在原初状态中处于同等的地位,天赋等因素无法为个体进步提供任何便利。即使假定了一个原初状态,人们本有的理性也并未因此消失殆尽,各方都有理性,对于各种“善”,人们都能以“无知之幕”为背景,以正义原则为基础,遵照最大的最小值原则,理性地、不偏不倚地进行选择。至此,就是《正义论》的理论部分的论述。
正义论读书心得 篇2
如果把法律和幸福放在一起,很多人会疑惑,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我们很难用只言片语来解释清楚什么叫做法律,什么叫做幸福,前一段看了几本伦理学上的书,书中有关“幸福和法律的关系”这一让人头疼的问题作了很多引导式的解释,那么什么是法律呢? 说道法律,我们这些不学法律的人往往想到了法院高高的大楼,检察院,警察局,穿着正装的律师,高高在上的法官,等等。解释什么叫做法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那就换种思路。我们人类赖于肉体而生存,肉体带来无尽且不断增长的欲望,欲望使我们具有两面性,正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有着魔鬼与天使的两面性,才需要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来约束我们。法律、道德和宗教史三种最主要的约束。与其他二者相比,法律是社会对某种行为的道德价值评价作为基础的,是一种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应当与否的标准则是社会的公共利益,调整的是一种涉他的行为。
那么什么是幸福呢? 幸福是对外在环境和自身产生的一种主观上的偕同。从伦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幸福不仅仅是主观感受,而且是人们对于客观需要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在我们的生活中,生理和生存的需求是幸福的低级阶段;相爱。被爱与施爱是幸福的高级阶段。
在这些书中,伦理学上的法律是以道德判断为基础的。法律观取决于社会观,社会观取决于人生观,人生的目的就是社会的目的,社会的目的就是法律的目的,所以说,人生的目的就是法律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在伦理学上叫做“至善”,
“至善”分为工具性的善和目的性的善。而我们所讨论的幸福,就是目的性的善中的一种。共同善是存在于法律的最高目的,规范的背后总有一种制裁力量在彼此帮助的关系上实现我们个人的需要,既然幸福的实现需要合作,那么幸福就需要有共同善和基本善作为基础才能存在。法律的目的就是对每个人的基本尊严和平等权利的维护,是对自由、正义、平等、效率的追求,作为一种行为的规范和行为的约束机制,法律约束一切掌握优势资源的人滥用资源的权利。总之,在法律的众多特征中,限制和约束权力的滥用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之一。通俗地说,只有在法律的约束和限制下,普通人的尊严以及平等的权利才能真正实现。
以我的看书感受来看,我们把基本善作为法律的目的,把共同善作为社会的目的,把至善作为人生的目的,并且至善不能成为到达其他善的手段,那么就可以像“阶梯状”一样,将基本善作为所有善存在的基础。法律作为一种制度的保障,让我们大家在有共同利益的时候可以进行合作、建立契约,而幸福的实现通常需要合作的存在,所以法律史幸福的基础和保障,当然,伦理学意义上的法律与幸福往往是理想状态下的,毕竟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很难确切地进行论证。
正义论读书心得 篇3
在书中,罗尔斯跟我们描述的却是如何建立一种公平的社会制度。书中说, “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 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 ”看到这里才发现自己对正义的理解真 的过于幼稚和天真阿。罗尔斯还说“一个社会体系的正义,本质上依赖于如何分 配基本的权利疑问, 依赖于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中存在着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条件。 ” 论述完罗尔斯心中的正义论之后,他开始介绍如何构建这样一个他心中的 公平社会制度。
在我们所在的社会里,要如何建立一种公平的制度呢。我自己也 有想过这个问题。但发觉,自己的想法肯定时站在自己的利益角度上想的。要是 资本家,或许他就会想如何尽力剥削工人们剩余劳动力。而如果让工人选择自己 心中的社会公平制度,或许又是另外一种境况了吧。因此,我觉得如何建立构造 这样一个社会制度,真的让人伤透了脑筋。然而,罗尔斯提出了“无知之幕”这 样一个概念。开始我是不大理解这个概念的。后来上课听老师提到过,就有点了 解了。罗尔斯认为,我们都应该处于无知之幕之后来构造我们的制度。原因是功 利的原则与平等的社会合作观念冲突了。人们应该在原始的状态中选择。
对于原 始状态,译者前言中介绍到的要点有:选择对象(包括两个正义原则、古典目的 论观点、直觉主义观念、利己主义观念、混合观念) 、正意的客观环境、各方的 主观动机和理性、知识的限制、对原则的'形式限制、选择两个正义原则的论证 、 其他选择对象的被排除。 其中我对知识的限制这一要点很感兴趣。罗尔斯假设各方处在一种无知之 幕之后进行选择,他们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地位、阶级出身、天赋和气质,以及他 们善的观念的具体内容, 也不知道他们所处的世代和所处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和 文明水平;他们只知道他们所处的社会是处在正义的环境之中,只知道有关人类 社会的一般事实、 政治和经济理论原社会组织基础和人们的心理学法则。 换言之, 一切会引起人们陷入争纷不已的特殊信息都被排除, 无知之幕的假设就是为了达 到一种全体一致的契约。看到这里我真的很佩服罗尔斯的紧密思维,想到用无知 之幕来达到这一达成契约的绝妙方法。让我想起分蛋糕的公平方法,就是一个人 切蛋糕另一个人选蛋糕的方法。因为分的人要想到选的人想法,所以他必须用最 公平的方法分蛋糕。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阿。这只是我的一个小感受。前言中写 到罗尔斯认为, “无知之幕+互相冷淡”的假设胜过“仁爱+知识”的假设,它简 洁、清楚、合理,而且是一种弱的条件,后者则太强要求太高。原始状态的假设 要尽可能少而弱市罗尔斯原始状态解释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一种简化的手段。
是的,大多数人在为公平制度假设条件是,常常是出于美好的意愿,本能的假设 所有的人们都是充满善意的,所有的人都是高素质的知识分子。但是显然,这种 假设的确强人所难了,条件太过于苛刻。这样的话,要实现公平的契约关系便是 难上加难了吧。相反,如果,从相反的思路出发,无知之幕+相互冷淡,这样情 况便是大不想同了,这样就可以较为轻松的避开可以引工作总结范文起纷争与争吵的因素,因 为每个人都不知道,在穿过无知之幕后,自己会处在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或许会 使会是有钱人,或许会使乞丐,或许是残疾人,因为无知,说一必须为自己假设 一个最坏的情况,按照这个情况去建立契约,以防出现不利于自己的社会制度, 这样,我们就可以顾及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制定出一套最为公平的制度了吧。
刚开始不理解无知之幕的时候, 的确让我很困惑为什么要这样假设, 但了解以后, 真的让我为这位哲学大师所惊叹,凡他人思维而行,推出一种如此精妙的假设。
接下来, 罗尔斯则考虑到正义原则怎样应用于制度和 适应于我们目前所考 虑到和腿肿得正义判断。 在后来的篇章中罗尔斯就通过描述一种满足两个正义原 则的社会基本结构和考察两个正义原则所带来的义务和职责来展示两个正义原 则的内容。 这是我对这本正义论的小小感受。因为初次接触大师作品,觉得很难懂, 也借助了一些其他资料。尽管难懂,但是收获很大,觉得值得花时间去看。
正义论读书心得 篇4
说到《塔木德》这本书,记得当时是新东方的领导在朋友圈里面发了这本书,随机在双十一的节日就买了这本书,这几天利用时间读完这本书,犹太民族!我震惊了!为什么犹太人那么聪明,为什么犹太民族那么优秀,为什么犹太人在生意场上都是那么如鱼得水等等一连串的问题。在我看完《塔木德》这本书后才有所了解。也并不是犹太人比其它民族有什么过人的天份或天赋。
本书重点萃取了《塔木德》中有关犹太人如何经商和处世的62条箴言,分上下两篇,以大量生动的事例进行阐发,揭示了犹太人独特的金钱观念、经营技巧和处世法则,从中可以窥见犹太人之所以卓越的秘密。犹太民族可谓巨人辈出:西方思想领袖耶稣、思想家马克思、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科学家家因斯坦、幽默大师卓别林、诗人海涅、绘画大师毕加索、政治家基辛格、富豪洛克菲勒、巴菲特、迪斯尼、卡耐基、哈默……犹太人在各个领域占尽风流,秘密何在?一部《塔木德》就是全部答案。
《塔木德》被喻为犹太人的财富秘码,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了。这本书分为两大篇即经商篇和做人篇。其实这两篇是相辅相成的。这本书是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出版,这是一本凝聚了犹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智慧,它是10世纪中两千多位犹太学者的心血结晶,是整个犹太民族生活方式的导航图。在它的哺育下,犹太人在宗教、哲学、科学、商业等许多领域都取得了无与匹敌的成就。
众所周知,现在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应该是美国,而美国的经济大多数都掌握在犹太人手中,要知道要打败犹太人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就让我们先了解犹太人为什么这么优秀,有什么秘决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每心得体会范文个犹太人毕生都在研究二本书,那就是《圣经》和《塔木德》,《塔木德》是犹太人精神的百科全书,为犹太人提供了生活的准则和处世、经商、教育等方面的道德规范,构建了犹太人的世界观。犹太民族被称为“一本书的民族”,即犹太人的生活被限定在《塔木德》这一本书范围之内。
在书中可以了解到犹太人非常尊重教育和知识;二、犹太人用昨天的磨难换取今天的成功。一言以蔽之:犹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这里,我不妨为大家引用一下犹太人的谚语:“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是惟一可以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财产。”“即使变卖一切财产,也要将女儿嫁给学者;为了娶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可见,学习已成为犹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四海为家的流浪民族,犹太人已经成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民族。犹太人是个谜一般的民族,他们是世界上的少数人,但是却掌握了世界上庞大的资产;犹太人拥有的真正财富,其实就是知识。在传统的犹太家庭里,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规定:书橱只可放在床头,不可放在床尾。因为书是神圣的,绝不能对书本有所不敬。长期以来,犹太人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产生了无数的伟人和名人,这都和犹太人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历尽磨难的造就有因果关系。犹太人的巨额财产,使他们能够控制许多事情,同时也可以保护他们自己。他们的财富能够给他们买来安全,也可以挽救那些陷入困境的同胞。因此,他们曾经逃脱了无数的灾难,生存下来并且最终繁荣起来。这主要要归功一次又一次从灭亡的边缘拯救了他们的良好的教育和经验。而《塔木德》就是这一切的精髓!
这本书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洛克非勒,他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父亲作为一个犹太人,经常用犹太人的教育方式教育他的几个孩子,他的父亲从孩子四五岁的时候就让他帮妈妈提水、拿咖啡杯,然后给他一些零花钱。他们还把各种劳动都标上了价格:打扫十平方米的室内卫生可以得到半美分,做早饭能得到十二美分。我个人认为孩子有金钱头脑并非有坏处,这样能让我们养成节检的好习惯。有的家长让孩子义务干活不给工资,孩子向家长要钱时,家长就不理他,说是节约实际上就是不愿意。还有的家长就是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孩子就养成了娇生惯养的习惯,想改都很难。
洛克菲勒在家里实施了一套完整的虚拟的市场经济管理方式,洛克菲勒让自己的妻子做“总经理”而让自己的孩子们做家务,由自己的妻范文网站子根据每个孩子做家务的情况给他们零用钱,他们家似乎就是一个公司。书中这个小小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塔木德》在犹太民族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深刻的影响着孩子的所有生活;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犹太人是有把书整齐的放在床头的习惯,以示对书和知识的尊敬,每年的读书比例上,犹太人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现在的犹太人,人均一年读书64本,而最高的中国上海人均阅读一年也不过8本。犹太人在各个领域的成功与他们的对书的崇拜是分不开的。犹太人从小就教育孩子,一般的学习仅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主,思考是有怀疑和答案组成的,思考是学习的基础。他们教育孩子学习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懂得越多,产生的怀疑就越多,问题就随之增加,所以提问使人进步,提问和谋得答案一样重要。
交流,父母经常与孩子对话和探讨,并常常对孩子加以引导,透发孩子进行思考。这样做的结果,使犹太人的孩子拥有了雄辩的口材和智力测试中的优异成绩。根据有关资料美国富豪傍上的富豪,有很大一部分是犹太人的后记或犹太人。名扬世界的伟大人物中,犹太人也很多,像马克思。爱因斯担就是犹太人,从小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思想和情感启蒙,是塑造心灵的最佳办法.这就好比育树种花,要想它们长出一片丰美的景色,必须要有优秀的园丁。如果孩子是幼苗,那么,家庭就是最初的苗圃,父母就是最初的园丁。
如有兴趣的朋友,我真想推荐你们看看《塔木德》这本书,也许我们能从中吸取犹太人的智慧和精华,再加上我们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还是有机会能超越犹太民族,成为全世界真正的最大最强最优秀的民族。那时我们就会真正地以我是华夏子孙为荣!以我是中国人为荣了!
正义论读书心得 篇5
一向以来,我们都仅仅把忠诚视为一种品德。最近,机械工业出版社推出一本名为《忠诚胜于潜力》的图书,作者提出:忠诚不仅仅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潜力,而且是其他所有潜力的统帅和核心。
《忠诚胜于潜力》由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团队忠诚,引申到社会各种组织的忠诚。书中包括“忠诚是一种义务”、“与公司共命运”、“为荣誉而工作”和“以生命去执行”四部分资料,阐述了“忠诚胜于潜力”、“忠诚是一种义务”、“你自己才是忠诚的最大受益人”、“忠诚是执行的最大动力”、“履行职责是最大的忠诚”等见解。
通篇阅读这本生动搞笑的图书后,我们发现作者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说明“忠诚是品德,更是潜力”的观点。
第一,忠诚,已经成为人才的第一竞争力。人才越来越市场化,人才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能竞争,转向了品德与技能两方面的竞争。而在所有品德中,忠诚排在第一位。过去,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寻找人才时,大多数首先看重的是文凭和工作经验,这两方面过得去,基本上就录用了,至于品德方面,不反党反-社-会主义就行了。但是此刻不同了,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众多优秀企业选拔人才时,所关注的范围已经扩大了许多,他们已经把忠诚排在第一位。很多企业会透过各种形式测试应聘者的忠诚,如果被认定是忠诚度不足的人,哪怕你拥有一百个博士学位,拥有一千项成功案例,都可能不会被聘用,因为招聘考官们很清楚,一个缺乏忠诚的人,不可能为企业所用,而且,这样的“能干人”一旦背叛企业,企业遭受的损失可能无法估量。忠诚,已经成为职业场上的第一竞争力。
第二,忠诚,已经成为一种立身之本,成为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潜力。作者指出,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即使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他也会和各种团队、组织和人员发生往来,在这个过程中,忠诚是最基本的潜力,如果你缺乏忠诚,组织不会聘用你,团队不会让你加盟,搭档不愿意与你共事,朋友不愿意与你往来,亲人不愿给你信任,你最终将被这个社会抛弃。
第三,忠诚潜力是其他所有潜力的统帅。一个人如此缺乏了忠诚,其他所有潜力,诸如计划潜力、组织潜力、控制潜力、解决问题的潜力等等,都将失去用武之地。作者把计划潜力、组织潜力等构成的潜力组合称为“技能仓库”,把忠诚称为“技能运输通道”,技能仓库中的技能,只有透过技能运输通道,才能到达“价值仓库”。
第四,忠诚是获取回报的前提。企业首先不会给你什么,但你务必首先给企业以忠诚;如果你给了企业绝对忠诚,企业就会给你物质和精神回报。在书中,作者指出,忠诚和回报是有先后顺序的,忠诚是回报的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在求职的时候,首先强调的就是回报,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最终导致他们无法获取理想的回报。
第五,忠诚,决定你在组织中的真正地位。在任何企业里,都存在一个无形的同心圆,圆心是老板,圆心周围是忠诚于企业、忠诚于老板、忠诚于职业的人。离老板越近的人,是忠诚度越高的人,而不必须是职位越高的人。很多高层管理者天天和老板打交道,却未必得到老板的信任,可能就和忠诚度不够有关。很显然,越靠近“同心圆”圆心的人,越可能获得稳定的职业和稳定的回报。
在中国企业界,尤其是民营企业界,老板有一块由来已久的“心脖,那就是对能人想用又不敢用。能人是一把双刃剑,忠诚则为老板创造巨额财富,不忠诚则给老板沉重打击。而在管理上面,老板也面临两难: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此刻好了,《忠诚胜于潜力》这本书能够消除老板的心病,它会告诉老板怎样使员工既有潜力又忠诚。
“忠诚胜于潜力”这话很好理解。是说企业员工首先要对企业、对上级、对老板忠诚,企业宁用一个10分忠诚7分潜力的人,也不用一个7分忠诚10分潜力的人。
这话我也赞同。这天许多企业,把“忠诚度”作为聘用、提拔员工的首要条件;把考察和培养员工的忠诚度作用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待。
古人曾论“德”与“才”,列出四类人:有德有才,有德无才,有才无德,无德无才。指出有德有才当然好,但少;留下就只有“有德少才”可用了。用古人的论述来套“忠诚度”与“潜力”,也未尝不可!
但是,仔细一想,只说“忠诚胜于潜力”,好象还缺少点什么。毕竟这只是对员工的要求,如果仅仅强调员工的“忠诚度”,就有可能出现——
员工对企业、对老板、对上司都做到了忠心耿耿,但就是得不到信任、或充分的信任,时间稍长,员工的忠诚会不会动摇呢
企业高级管理者,承担了相应的职责,但所得到的管理信息不对等、没有与职责相对的决断权、老板对他说话不坦诚等等,他会不会全力以赴地去负起管理职责呢
员工中许多人、个性是生产一线人员,他们期望并不太高,较稳定的企业、较稳定的工作、较合理的收入(待遇),如此足矣!大家努力地干,提高质量、提高产量,多劳多得。但,如果工作环境差、收入低于同行水平、管理者态度生硬粗暴等等,员工会不会想着跳槽呢……
于是我想:“忠诚胜于潜力”,是不是还应加上一句“信任重于财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