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心得体会(精选4篇)
脱贫工作成效显著,需持续关注和支持,确保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共同富裕,这样的努力是否能长久持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巩固脱贫心得体会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巩固脱贫心得体会 篇1
到20__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也完全能够如期实现。我们党员干部要念好“标、帮、分”这“三字诀”,精准对照全面脱贫攻坚奋斗目标,精准开展贫困户脱贫帮扶行动,精准分配工作时间,将脱贫攻坚放在基层工作的核心和重点位置,念好脱贫“三字诀”,进一步巩固脱贫战果,决胜全面脱贫攻坚战。
念好“标”字诀,精准对照目标,科学谋划敢担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基层扶贫工作有一个“收入陷阱”,即很多人在入户走访时只关注到贫困户具体收入,却忽略了基础的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导致扶贫工作的“本末倒置”。目前距离决胜全面脱贫攻坚只剩9个月的时间,数年脱贫攻坚的战果就看今朝的奋斗和努力。这就不仅需要我们注重减贫数量,还要坚持全面脱贫的目标导向,对照全面脱贫的各项指标,精准查找问题,科学谋划措施,敢于担当责任,着力提高脱贫质量。一是要准确查找当前扶贫工作存在的短板问题,建立脱贫工作收尾台帐;二是要精准谋划帮扶时间段,扎实推进脱贫“扫尾工程”;三是要注重脱贫措施的可持续性,在文化扶贫领域持续深耕,夯实全面脱贫的精神基础。
念好“帮”字诀,多途径帮扶,精准解决难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脱贫攻坚就是一片“试验田”,是基层工作思路最多、方法最新的一片领域,这里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多渠道打开脱贫思路,多途径开展贫困帮扶。一方面要立足本地特点,打开脱贫工作思路,从道路交通、扶贫就业等各方面入手,分时间、分批次谋划长效帮扶路线。另一方面,要立足贫困户情况,多途径开展针对性帮扶,从住房、饮水、教育等方面“对症下药”,开展精准救助帮扶。
念好“分”字诀,精准分配时间,合理利用精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脱贫攻坚是长效工程,也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年,我们也要学会科学安排“精力”,将有限的时间合理分配到工作、学习和休息三个方面中。一是要抓紧工作时间,勤下基层,多做总结,开拓脱贫攻坚道路。二是要利于空闲时间学习帮扶思路,增长帮扶才干,积累帮扶经验。三是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做好脱贫攻坚的后勤保障工作,时刻保障让每一个清晨都能朝气蓬勃地投入到工作中。
脱贫攻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更需要我们精准对照帮扶目标,精准消除贫困难题,精准分配时间,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提炼切实有效的脱贫“三字诀”,为全面脱贫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巩固脱贫心得体会 篇2
从群众“怨声”中找问题、找差距。在即将收官的关键时期,要抓好脱贫质量回头看,做好自我审视、检阅、整改工作,突出落实问题整改。整改落实情况不能自圆其说、自欺欺人,要将整改落实情况通过一定渠道和方式向群众公开公示,在群众的“怨声”和不满中找到问题整改情况的差距和不足。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思路,根据群众的怨气和不满,以人民满意为价值取向,找准群众期望与整改落实情况的差距,在群众“怨声”中回应群众关切。
从群众“呼声”中找办法、找措施。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脱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开展“回头看”工作中,将脱贫质量整改落实情况放到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调研中去检验,要在听取群众“怨声”的基础上,进一步听取群众对脱贫质量整改落实情况,尤其是校准整改落实情况与满足人民愿望偏差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整改措施,拿出时间表、任务图、责任单,直至群众满意为止,在群众“呼声”中回应群众关切。
从群众“笑声”中找成效、找方向。听了群众的“怨声”和“呼声”,找到了差距和问题、办法和措施,整改措施制定后,仍要深入群众中检验按照群众愿望和要求开展整改落实的情况,检验整改执行是否走样,是否到位。
要防止多次整改仍然停留在纸上、嘴上、墙上,要深入矛盾集中、问题集中、呼声最高的群众中去听听群众对脱贫质量整改落实情况的感悟和体会,要使群众深切感受到通过脱贫攻坚工作干部作风、能力素质、服务群众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对自身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带来的变化,在群众“笑声”中回应群众关切。
巩固脱贫心得体会 篇3
自从学了河南省乡村振兴局申兰石的关于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专题培训,县委巡察办驻杨峪河村工作队对于后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关注重点、操作重点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申兰石同志从二方面着手,对后评估工作做了全面深刻的阐述;
一、解决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目前,自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脱贫之后,全体驻村干部普遍存在松松劲、歇歇脚的松懈心理。因此,必须压实各级主体责任,及时纠偏,提高广大干部对后评估的重视。今年后评估检查有三个不同,一是统筹各方力量,心得体会综合编队,将带队人员、第三方评估机构、抽调人员进行混合编队,统一领导、合理分工,形成合力,推动后评估工作深入开展。二是样本量大幅增加,省内后评估抽查样本为脱贫攻坚检查的3到4倍,保证各个群体全覆盖。三是注重后评估成果运用,将后评估的结果作为干部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对于后评估考核成果不合格的要严肃问责、处理。
二、后评估操作方面
一是检查方式。派出综合队采取定性与定量结合方式结合方法,分两批进驻被评估村,第一批主要为看材料,走访,三天后调查人员入村走访,第一批定性检查,第二批定量检测。
二是目标选取。国家后评估一个省3到4个县、省后评估51个县,摘帽县19个,每个县15个村300—400人,选一两个村的一个村民组全覆盖,按照3:5:2的比例选取受访户,其中监测户全覆盖。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从后评估的各个环节,都从问题出发,从数据进行对比研判,优先选取存在数据矛盾的对象。注重闭环印证,所有的材料与入户的现状相互印证,暴露问题。
通过对河南省乡村振兴局申兰石关于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专题培训的学习,让我对后评估工作有了更深认识,也更明白了自己责任重大,明白了工作数据的精准度、准确度,正确性至关重要。后评估工作,是代表全县接受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检验。保证汇报材料真实准确、访谈提纲详实好记、会谈流程熟记于心,积极开展入户走访,让全村重点户,对于自己收入、享受政策均清晰明了,充分认可。保证后评估准备范文参考网手机版工作顺利完成。
巩固脱贫心得体会 篇4
20xx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当前,既要全力以赴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百米”,也要总结脱贫攻坚经验,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尤其是在产业扶贫方面,各地抓住了牛鼻子,找准了路子,激活了机制,注入了动力,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发展基础。
找准产业扶贫路子。脱贫攻坚,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每个贫困地区和贫困村都有自己的发展实际,不能搞千人一面、整齐划一的产业发展,而是要注重精准扶贫。缺什么补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从山西大同市云州区的.黄花,到陕西柞水县的柞水木耳,从重庆市石柱县华溪村的黄精,到内蒙古赤峰市马鞍山村的山葡萄,从宁夏泾源县杨岭村的草畜产业,到河南省光山县的油茶产业等,无论是蔬菜、水果,还是种养殖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随着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举措落地生根,一大批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拔节成长。近年来,通过实施产业扶贫三年攻坚行动,全国每个贫困县形成2—3个扶贫主导产业,一批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正在形成,越来越多的“小特产”成为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探索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扶贫干部发劲使力,也需要农业龙头公司与专业合作社的努力,更需要贫困群众的积极参与,如何才能激发各方面的动力活力,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多方利益联结机制。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一些地方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稳定了利益联结,延长了产业链,打开了发展空间。全国300多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各地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一个个特色农业带动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走向新生活。正是有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才从根本上激发了产业扶贫的内生动力。
注入持续发展动力。产业扶贫不仅要注重当前,更要着眼长远,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不断的动力活力,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才能确保人民实现可持续的增收致富。因此在产业扶贫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推广新技术,发展深加工,把扶贫产业做优做大,确保实现经济发展、农范文写作民增收、生态良好。要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将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引入生态产业链,不断把生态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绿色经济,坚持农旅融合发展。唯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富民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守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筑牢脱贫“靠山”。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