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节能减排综合具体实施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能效、推广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十五五”节能减排综合具体实施方案”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十五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五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十五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结合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4·27”重要讲话和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以下简称能耗双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推动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实现节能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确保完成区“十五五”节能减排目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2030年,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比2025年有所下降,下降基本目标为13.5%,激励目标为14.5%,
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不低于574.84吨、32.59吨、85吨、60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三、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一)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推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示范,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力构建区桑蚕茧丝绸全产业链,加快推进“中国丝绸新都核心区”建设。引导生产企业向集约化、机械化、省力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广基地轨道式喂叶装置等新设备的应用,推进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循环利用配套技术体系推广示范项目建设。提高蚕沙无害化治理率,推进循环经济环境综合治理、桑蚕种养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以恒业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重点,深化桑枝、蚕沙、蚕蛹、下茧等桑蚕资源综合利用,研发生产化妆品、保健品和药品等产品,扩大桑枝提取生物碱药物规模,加快推进大型蚕丝蛋白提取综合生产基地及丝胶护肤品深加工项目,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集聚链。以德胜镇被
列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为契机,着力打造桂西北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轻工园(茧丝绸)百亿园区项目建设,加快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重点推进丝绸产业园项目、桂华丝绸加工项目、轻工园(茧丝绸)项目、深圳同益新丝绸园项目(国色天丝产业园、国色天蚕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建设轻纺城。着力引进织绸及丝绸印染、绢纺、蚕蛹蛋白、蚕蛹油、下脚丝和废丝等深加工企业,发展服装设计等产业,形成“印染—服装设计一文化创意”产业链;着力引进缫丝设备制造、织绸设备制造、服装设备制造、自动化蚕具制造等机械设备加工企业;着力引进配饰、辅料等丝绸服装配套产业,构建茧丝绸产业发展格局,培育千亿丝绸产业集群,建设辐射全球的丝绸产业中心,将打造成中国丝绸新都核心区。做大做强生物质化工产业集群,以皖维生物质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不断完善生物质制聚乙烯醇 (PVA)生产装置及其配套公共工程,充分发挥“5105”装置优势,升级生物质化工循环经济工艺路线图,重点利用甘蔗、木薯等非粮型作物资源,发展“生物质—酒精—乙烯—醋酸乙烯—聚醋酸乙烯—聚乙烯醇”等生物化工产业链。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推进高端生物质聚乙烯醇膜片加工项目建设,生产高端生物质聚乙烯醇膜片,研发可降解包装材料,创新丰富肥料品种,生产秸秆、甘蔗等生物质颗粒肥。以琦泉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为龙头企业,扩大绿色环保生物
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规模,构建“农林废弃物—灰分—肥料”的良性循环,到2030年,生物质化工产业工业总产值达20亿元以上。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造,到2030年,清洁生产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全面推行,农业、服务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领域清洁生产进一步深化,清洁生产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降低。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提升,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十五五”时期,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到2030年,通过实施节能降碳行动,水泥、乙烯等重点行业产能和数据中心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比例超过30%。(区工信和商务局、发改局、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局、住建局、
市场监管局、大数据发展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落实。以下均需各乡镇人民政府落实,不再列出)
(二)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区工业园区能源系统整体优化综合整治,鼓励工业企业、园区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选择典型的企业开展节能改造,推动园区内企业能源梯级利用、原料与产品耦合。推进供热、供电、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和处置。到2030年,力争建成1家以上节能环保示范园区。(·工业园区管
委会,区发改局、工信和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城镇绿色规划、绿色建设、绿色运行管理,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产品认证,推动使用财政性资金投资建设的党政机关办公建筑以及大型公共建筑执行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其他项目按照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和运营。推动新建居住建筑执行65%节能标准、新建公共建筑执行72%节能标准,大力推进城乡建筑应用太阳能发电。稳步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逐步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实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到2030年,区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区住建局、发改局、自然资源局、城市管理执法局、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推进绿色公路建设,大力推广绿色施工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废旧材料循环利用技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工程创面修复。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重点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换电站建设及运营、“八桂充”平台综合运维、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及回收网点建设。推进交通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物流、环卫清扫等车辆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比例。加快推进钢铁、煤炭、矿石、粮食等大宗货物和中长途
货物运输“公转铁”,大力发展公铁等多式联运,铁路货运量占比进一步提升。坚持公交优先原则,推动公交专用道建设,不断调整优化城市公交运行路网,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全面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深入实施清洁柴油机行动,鼓励重型柴油货车更新替代。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加强机动车排放召回管理,推广智能化、轻量化、高能效、低排放的营运车辆,鼓励和引导技术落后和高耗低效营运车辆有序退出。加快绿色仓储建设,鼓励建设绿色物流园区。加快标准化物流周转箱推广应用。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引导电商企业、邮政快递企业选购使用获得绿色认证的快递包装产品。到2030年,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30%左右,铁路货运量占比进一步提升。(区交通运输局、发改局、工信和商务局、财政局、住建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优化农村可再生能源结构,推动农村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升农村能源利用水平。加快提升农村太阳能光热利用水平,重点打造以太阳能路灯、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光伏农业为主的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村。到2030年建成农村太阳能公共照明示范点13个,每个示范点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争取
自治区财政投入资金130万元。通过乡镇级示范点辐射带动影响,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充分发挥农村能源建设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中的作用和贡献,使人居环境更加舒适,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淘汰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装备,加快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农机和渔船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广秸秆五化技术。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利用。深入推进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全面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到2030年,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力争达到80%,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1%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3%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5%、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5%。(区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区发改局、工信和商务局、城市管理执法局、水利局、市场监管局、乡村振兴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加快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供热、制冷、照明等设施设备节能改造,鼓励采用能源费用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率先淘汰老旧车,加
大新能源汽车配备使用力度,率先采购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持续提升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新建和既有停车场要配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鼓励公共机构内部充换电设施设备向社会公众开放。推行能耗定额管理,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
到2030年,区80%以上的党政机关达到节约型机关创建要求。(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重点区域污染物减排工程。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以水泥行业以及工业锅炉、炉窑为重点,着力提升生产装备、工艺和治理水平,持续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完善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正面清单,以油品储运销、板材加工行业领域为重点,实施差异化减排。着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污染治理工程,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灌区、企业、居民小区,示范引领农业、工业、生活等各领域节水,发挥机关、医院、高校等单位表率作用,持续开展节水改造,推动区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加强龙江河、下视河、中洲河、洛寿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到2030年,区全域各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优良。(市生态环
境局,区发改局、工信和商务局、水利局牵头;区住建局、城市管理执法局、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实施煤炭减量替代工程。严控煤炭消费总量,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推进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加快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大幅减少散煤燃烧。积极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为重点的清洁能源和新能源。重点推动叶茂水电站、拉浪水电站扩建及相关电厂储能调频建设;合理扩建和改造升级一批中小型水电站,建设1个生态水电示范站。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晶科电力区祥贝乡15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晶科电力区安马乡10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区北牙瑶族乡100WMP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区250MW农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二期农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安马乡肯坝村光伏项目、市区祥贝乡拉才光伏项目等6个光伏项目,按年度计划完成建设任务。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市、自治区新能源竞争性配置工作,力争获得更多新能源指标落地。到2030年,区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30%以上。(区发改局、工信和商务局、水利局、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供电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推动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深入实施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加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落实“一
企一策”,全面提升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通过采用全密闭、连续化、自动化生产技术,以及使用高效工艺和设备等,减少工艺过程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和逸散,提高挥发性有机物集中收集和综合治理效率。加快推进城市建成区内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引导开展油气回收改造工作。到2030年,区溶剂型工业涂料、油墨使用比例分别降低30个百分点、20个百分点,溶剂型胶粘剂使用量降低25%。(市生态环境局,区工信和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加快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实现区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与产废情况的总体匹配。规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置,加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收集转运能力建设,实现各乡镇医疗废物收集转运设施全覆盖。推进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实施混错接管网改造、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加快补齐处理能力缺口,推行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污泥无害化处置。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逐步推动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到2030年,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日,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
焚烧处理能力达到150吨/日,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达到90%以上。(区发改局、住建局、城市管理执法局、城投公司,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
(一)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坚持节能优先,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加强能耗双控政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衔接。根据市下达的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各乡镇、各部门要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低效产能腾出更多的能耗空间,力争将区能耗强度降低到市下达的激励目标,以便获得能源消费总量在当期能耗双控考核中免予考核的资格。“十五五”时期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能耗总量考核,原料用能不纳入能耗双控考核,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大项目谋划申报,争取享受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政策。加强节能形势分析预警,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对高预警等级加强工作指导。推动科学有序实行用能预算管理,优化能源要素合理配置,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十五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的通知》(河政发〔2023〕13号)要求,在市的指导下开展区用能预算与节能挖潜工作,推进区重点能耗项目高质量发展。(区发改局、工信和商务局、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作为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结构优化调整、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推进实施重点减排工程,形成有效减排能力。优化总量减排指标分解方式,按照可监测、可核查、可考核的原则,将重点工程减排量下达,污染治理任务较重的地方承担相对较多的减排任务。按照国家要求,明确重点工程减排范围,改进总量减排核算方法,加强与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制度衔接,提升总量减排核算信息化水平。完善总量减排考核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总量减排监督管理。(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根据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政策规定,对在建、拟建、建成的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以下简称“两高一低”)项目开展评估检查,建立工作清单,
明确处置意见,严禁违规“两高一低”项目建设、运行,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一低”项目。加强对“两高一低”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和结果执行的监督评估。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对年综合能耗5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两高一低”项目严格按照自治区节能审查机关指导开展项目节能审查工作。严肃财经纪律,指导金融机构完善“两高一低”项目融资政策。(区发改局、工信和商务局、市场
监督管理局、金融服务中心,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健全法规标准。积极配合落实生态文明促进条例、绿色建筑发展条例,贯彻落实《自治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自治区计量条例》等法规,坚决执行《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办法》《自治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自治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办法》《自治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办法(2026年修订版)》等。深入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严格落实绿色交通标准规范,进口非道路移动机械执行国内排放标准。(区发改局、司法局、工信和商务局、财政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完善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规划、土地、金融、税收、价格等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节能减排领域。加大节能减排支持力度,统筹安排资金支持节能减排工作,重点支持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工业绿色制造示范体系建设;安排节能减排(建筑节能)专项资金,支持民用建筑低成本节能改造或新建工程以及技术先进、效益显著的科研项目。逐步规范和取消低效化石能源补贴。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覆盖范围。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节能减排以及绿色低碳循环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快信贷产
品创新,扩大信贷产品投放规模,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积极推进环境高风险领域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基金。建立和完善绿色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融资担保机构优先向绿色领域配置担保资源。支持发行绿色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落实落细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电价政策与节能减排政策协同,配合上级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机制,扩大实施范围、加大实施力度,落实落后“两高”企业的电价上浮政策。
配合上级建立健全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区发改局、财政局、工信和商务局、住建局、城市管理执法局,区税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完善市场化机制。配合上级创新有偿使用、用能预算管理、投融资等机制,培育和发展节能减排要素指标交易市场。按照国家、自治区统一部署,配合上级逐步建立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项目、企业、产业及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流动和集聚。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创新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建立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第三方机构信用监管制度,依法依规将失信信息
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培育以合同能源管理交易为特色的资产交易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合格投资者按市场化方式发起设立科创、产业投资基金,投资节能服务相关产业。推行节能低碳、环保电力调度,按照国家、自治区统一部署建立健全可中断负荷电价机制,实施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持续推进环境治理模式创新,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推广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环境托管服务等新模式。推行节能低碳环保产品认证。积极推动重点龙头企业申请低碳和绿色产品认证,在预拌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人造板、木地板、陶瓷砖(板)、建筑涂料等企业中重点推动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在水泥、有色金属等企业中重点推动低碳产品认证。(区发改局、工信和商务局、财政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加强统计监测能力建设。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监督和审查,推动企业建立健全能源计量体系。严格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应用,重点用能企业应接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新建项目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应与主体工程同步投产。开展污染源统计工作,规范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督促排污许可证持证单位严格落实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污染源执法监测,深入推进执法监测机制优化增效。推动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重点排污单位以及排污许可重点管
理单位安装在线监控监测设施。加强统计基层队伍建设,强化统计数据审核,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区统计局、发改局、工信和商务局、城市管理执法局、交通运输局、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壮大节能减排人才队伍。建设专业性强、职责明确的节能执法监察队伍。完善节能监察体系,强化人员力量保障,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重点用能单位按要求设置能源管理岗位和负责人。加强基层生态环境监管队伍建设,重点排污单位设置专职环保人员。加大政府有关部门及监察执法机构、企业等节能减排工作人员培训力度,通过业务培训、比赛竞赛、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区发改局、工信和商务局、人社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工作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市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部署,坚持系统观念,明确目标责任,狠抓工作落实。各成员单位对区节能减排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部署推进,科学明确有关部门和重点单位责任。要科学考核,防止简单层层分解。国有企业要带头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鼓励实行
更严格的目标管理。区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工作指导,推动任务有序有效落实,及时防范化解风险,重大情况及时向区人民政府报告。(区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区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监督考核。开展“十五五”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科学运用考核结果,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加强激励,对工作不力的加强督促指导。考核结果按程序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完善能耗双控考核措施,增加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考核权重,加大对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措施落实情况的考核力度,统筹目标完成进展、经济形势及跨周期因素,优化考核频次。继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把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压实减排工作责任。健全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不断深化督察工作,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范围。(区发改局,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区委组织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全民行动。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营造绿色低碳社会风尚。深化绿色家庭创建活动,推行绿色消费,加大
绿色低碳产品推广力度,组织参加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节能减排法规、标准和知识。加大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引进和推广力度。发挥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公益组织的作用,支持节能减排公益事业。畅通群众参与生态环境监督渠道。开展节能减排自愿承诺,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自觉履行节能减排责任。(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科技局、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妇联,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五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十五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结合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视察“4.27”重要讲话和对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推动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确保完成区“十五五”节能减排目标,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2030年,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5年下降12.5%,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确保不低于市下达指标,并力争达到397.4吨、36.7吨、
16.5吨、33.2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三、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一)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以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对存量项目按照“整体推进、一企一策”的要求,引导能效水平相对落后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引导燃煤企业开展煤改气、煤改电,鼓励清洁能源替代燃煤使用。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热电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到2030年,完成热电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加强对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企业的监管。实施服装皮革等产业工艺革新,开展燃煤热电联产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园区废水资源化利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提升,加快数据中心推广应用推广。“十五五”时期,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5年下降35%。〔区经科局、发展改革局、水利局、市场监管局、大数据发展和政务服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全区工业园区能源系统整体优化和污染综合整治,
鼓励工业企业、园区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广厂房屋顶光伏。新建工业厂房原则上安装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展园区节能改造,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园供热、供电、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探索推进园区第三方污染治理,实现园区内企业能源梯级利用、原料与产品耦合。推进对进水浓度异常的污水处理厂开展片区管网系统化整治,加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和处置,推动挥发性有机物、电镀废水及特征污染物集中治理等“绿岛”项目建设。到2030年,力争建成节能环保示范园区。〔区工业园区管委、发展改革局、经科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城镇绿色规划、绿色建设、绿色运行管理,推动区党政机关办公建筑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推动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公园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建居住建筑执行65%节能标准、新建公共建筑执行72%节能标准,大力推动城乡建筑应用太阳能发电。稳步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鼓励和支持城市新区集中连片开发、旧城区改造项目、农村集中安置项目、新建商品住房项目采用装配式技术建造。实施绿色高效制冷行动,
以建筑中央空调、数据中心、产业园区、冷链物流等为重点,更新升级制冷技术、设备,优化负荷供需匹配,大幅提升制冷系统能效水平。城区范围率先实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得到进一步控制。〔区住建局发展改革局、自然资源局、交运局、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各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实施既有机场、公路绿色化改造,完善公共区域汽车充换电、加气等设施布局。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推进产品包装、销售包装和快递包装一体化,推广原装直发,持续减少二次包装,引导电商企业、邮政快递企业、各快递网点选购使用获得绿色认证的快递包装产品,禁止使用劣质包装袋及有毒有害材料制成的填充物。〔区交运局、发展改革局、经科局、财政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分局、生态环境局,机场,各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优化农村可再生能源结构,提高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比例,提升农村能源利用水平。加强农村电网建设,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太阳能路灯工程,完善配电网及电力基础设施,推动独立供电区改革。因地制宜推进“光伏+”模式,建设一批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集中式光伏电站。完成区整县农村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项目工
作试点。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生物质能,推进“千家万户用气行动”,积极争取分布式生物质能源示范应用。推广节能环保农机和农产品加工设备,推进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和农业绿色发展。指导扶持茶企业、三黄鸡养殖主体、三黄鸡肉鸡加工主体、产业化联合体等企业引进先进生产、加工、冷链物流设备,开展标准化养殖基地、深加工建设,降低能耗。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利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绿肥种植还田、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深入推进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继续加强指导小散养殖场户进行"干清、改水、挖池、建棚、用菌”等设施化和养殖过程中饲喂技术工艺改造,实行粪污截污处理,确保养殖粪尿不直排。加快推动"陆基圆形池+”“跑道鱼+”“集装箱+”三个养殖新模式的发展,加快推动区渔业从传统的池塘养殖向智能化循环水养殖转变、从水上养殖向陆地工厂化养殖转变、从养殖水体污染难处理向尾水实现综合利用转变“三个转变”。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优先推广易于管护、运维费用低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提高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到2030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力争达到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
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统防统治覆盖率较上年再提高1个百分点,力争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4%。(区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牵头,区发展改革局、住建局、水利局、市场监管局、乡村振兴局,各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加快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供热、制冷、照明、数据中心机房、食堂灶具、油烟净化等设施设备节能改造,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鼓励党政机关集中办公区和医院、学校等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加大公共机构新能源汽车配备使用力度,率先采购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新增及更新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30%以上。积极开展惠民新能源汽车团购、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活动。新建和既有停车场要配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扩大公共机构内部充换电设施设备向社会公众开放覆盖面。推行能耗定额管理,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加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创建力度。到2030年,全区80%以上的党政机关达到节约型机关创建要求。〔区直属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重点区域污染物减排工程。持续开展以烟花爆竹禁燃限放为重点的春季攻坚行动、以臭氧污染防治为重点的夏秋季专项行动、以秸秆禁烧和扬尘防控为重点的秋冬季综
合治理行动,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以钢铁、水泥等行业以及工业锅炉、炉窑为重点,着力提升生产装备、工艺和治理水平,持续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完善挥发性有机物减排正面清单,以板材加工、化工、工业涂装、医药、包装印刷、家具制造、汽修和油品储运销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实施差异化减排。以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和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为重点,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秸秆禁烧、道路和工地扬尘等方面监管,完善“天地车人”一体化监控系统。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农业面源等污染治理工程,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建设节水型灌区、企业、居民小区,示范引领农业、工业、生活等各领域节水,发挥机关、医院、中小学校等单位表率作用,持续开展节水改造。加强南流江段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到2030年,南流江段重点流域水质稳定达标。〔生态环境局,区发展改革局、经科局、水利局牵头,区住建局、交运局、直属机关后勤服务中心,各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立足能源消费结构实际,坚持先立后破,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持续优化煤炭消费结构,积极开展散煤综合治理和燃煤小锅炉整治,逐步推进天然气、电力及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推动
钢铁、建材等重点用煤行业以工业余热、清洁能源等替代煤炭供热(蒸气)。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园南片区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积极引导用热企业向园区布局,鼓励现有用热企业关停分散供热锅炉并搬迁入园。到2030年,全区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以上。(区发展改革局、经科局、住建局、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以工业涂装、板材加工、包装印刷、农药和胶粘剂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使用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深入实施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加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落实VOCs年产量大于10吨重点监管企业“一企一策”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通过采用全密闭、连续化、自动化生产技术,以及使用高效工艺和设备等,减少工艺过程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和逸散,提高挥发性有机物集中收集和综合治理效率。推进末端治理,按照“应收尽收、分质收集”原则,将无组织排放转变为有组织排放,进行集中处理,推进适宜高效治理设施建设和运维。加快推进城区内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引导开展油气回收改造。(生态环境局,区经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加快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城乡全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实现全区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与产废情况的总体匹配。规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转运和处置,加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收集转运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区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对辖区内市政排水管网开展全面排查溯源,统筹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进度,全面提升城镇生活污水收集治理水平。完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推动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到2030年,区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85万吨/日以上,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污水平均处理率提高到95%以上。因地制宜、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区发展改革局、住建局、生态环境局、乡村振兴局、城管局,各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
(一)优化落实能耗双控制度。坚持节能优先,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适度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落实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政策,加强能耗双控政策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衔接,加强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对区“十
五五”能耗强度降低实行目标管理,科学合理分解到每年,并报区人民政府备案。根据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和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确定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目标。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低效产能腾出的能耗空间,自行统筹使用。加强节能形势分析预警,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对高预警等级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强工作指导。(区发展改革局、经科局、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作为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结构优化调整、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推进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减排工程,完成上级下达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任务。按照国家、自治区和市要求,对照总量减排核算方法和核算技术指南,明确重点工程减排范围,加强与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制度衔接,提升总量减排核算信息化水平。完善总量减排考核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生态环境信用评价制度、部门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强化总量减排监督管理,依托主要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重点核查重复计算、弄虚作假特别是不如实填报削减量和削减来源等问题。〔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落实国家、自治区和市关于“两高”项目严控严管政策。对新建、改建、扩建“两高一低”项目要严格落实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准入标准、“三线一单”、环境影响评价、节能审查、主要污染物区域削减等要求,严禁违规“两高一低”项目建设、运行,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一低”项目。在招商引资阶段,建立“两高一低”项目预审查制度,杜绝“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引进。加强对“两高一低”项目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和结果执行的监督评估。对年综合能耗5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两高一低”项目加强跟踪管理。严格落实国家节能减排金融政策,严肃财经纪律,严控“两高一低”项目融资。(区发展改革局、经科局、市场监管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健全法规标准。贯彻落实《市南流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依法严惩重罚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机制。落实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任务要求,建立并向社会公布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名单。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生态司法与审计监督协调配合机制,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联合开展专项行动,完善案件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以案释法”和环境审判信息公开。深入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区发展改革局、司法局、经
科局、财政局、住建局、交运局、审计局、市场监管局、直属机关后勤服务中心,检察院、法院,市公安局分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完善经济政策。综合运用规划、土地、金融、税收、价格等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节能减排领域。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政策,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和市资金支持节能减排工作。合理安排区本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用于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减排等重点项目。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覆盖范围。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扩大绿色信贷规模,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持续加大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和企业绿色转型的资金支持。落实落细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持续落实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机制,建立健全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落地见效,积极争取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支持。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差异化补偿机制。〔区发展改革局、财政局、经科局、住建局,生态环境局、区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完善市场化机制。配合创新有偿使用、用能预算管理、投融资等机制,参与建设节能减排要素指标交易市场。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和市统一部署,参与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等交易,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项目、企业、产业及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流动和集聚。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引进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大户提供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持续推进环境治理模式创新,在重点园区、产业集聚区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整体提升园区污染治理水平和污染物排放管控水平。落实能效标识管理制度,推行节能低碳环保产品认证。积极推动重点龙头企业申请低碳和绿色产品认证。(区发展改革局、经科局、财政局、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加强统计监测能力建设。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监督和审查,严格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推动年用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接入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明确新建项目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与主体工程同步投入使用。加快推进区本级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站建设。建立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加快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管理和生态空间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水、气、土、固废环境管理以及“三线一单”管理和环境应急等重点大数据应用系统,提升区域流域和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规范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督促排污许可证持证单位严格落实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污染源执法监测,深入推进执法监测机制优化增效。推动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重点排污单位以及
排污许可重点管理单位安装在线监控监测设施。加快节能减排信息化体系建设,加快遥感测量、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在节能减排实测技术领域的整合利用和分析应用。加强统计基层队伍建设,强化统计数据审核,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提升统计数据质量。(区统计局、发展改革局、经科局、住建局、交运局、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壮大节能减排人才队伍。加强区碳达峰、碳中和领域工作主管部门管理队伍建设。建设专业性强、职责明确的节能执法监察队伍。完善区节能监察体系,强化人员力量保障,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重点用能单位按要求设置能源管理岗位和负责人。加强区级及乡镇基层生态环境监管队伍建设,重点排污单位设置专职环保人员。推动中高等职业院校、企业面向市场需求建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加大政府有关部门及监察执法机构、企业等节能减排工作人员培训力度,通过业务培训、比赛竞赛、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区发展改革局、经科局、人社局、直属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生态环境局,各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工作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落实好国务院、自治区和市党委、政府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部署,坚持系统观念,明确目标责
任,狠抓工作落实。各镇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部署推进,要将本地节能减排目标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充分衔接。国有企业要带头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鼓励实行更严格的目标管理。区发展改革局、生态环境局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工作指导,定期对区及重点领域行业节能减排情况进行调度,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区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工作指导,推动任务有序有效落实,及时防范化解风险,重大情况及时向区人民政府报告。〔区发展改革局,生态环境局牵头,区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强化监督考核。开展“十五五”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科学运用考核结果,对工作成效显著的乡镇、部门加强激励,对工作不力的乡镇、部门加强督促指导。完善能耗强度考核措施,增加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考核权重,加大对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措施落实情况的考核力度,统筹目标完成进展、经济形势、重大产业投产时间及跨周期因素,优化考核频次。继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把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压实减排工作责任。健全
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严格执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加强生态环境问题自查自纠,不断深化督察工作,将节能减排工作纳入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重点范围。(区发展改革局,生态环境局牵头,区委组织部,各镇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开展全民行动。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营造绿色低碳社会风尚。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推行绿色消费,加大绿色低碳产品推广力度,组织参加世界粮食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节能减排法规、标准和知识。加大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和应用力度。发挥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公益组织的作用,支持节能减排公益事业。畅通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监督渠道。开展节能减排自愿承诺,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自觉履行节能减排责任。(区委宣传部,区发展改革局、经科局、教育局、直属机关后勤服务中心,生态环境局,妇联,各镇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