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优推19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日积月累是学习的重要方法,通过不断积累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思维习惯,增强理解力,促进全面发展。以下是由阿拉网友分享的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优质范文,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您喜欢。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1

高山流水、天籁之音、余音绕梁、黄钟大吕

轻歌曼舞、行云流水、巧夺天工、惟妙惟肖

画龙点晴、笔走龙蛇、妙笔生花、栩栩如生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2

1、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听了您说的这番话,感觉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经过遥远的路途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时间长久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比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友情的真假。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3

1、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用心的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却总是不开,最后还是枯萎了;而随意折下来的一枝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

比喻想做一件事情,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结果并没能如愿;而不经意的事情,反而很顺利的得到好结果。用道家的话说就是指顺其自然,凡事不可强求。从侧面也可以看出柳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2、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意为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4

清幽、家景、郑重、供品、祭器、讲究、盼望

厨房、毡帽、项圈、刺猬、伶俐、经历、潮汛

预告、烟雾、昏沉、错综、澄碧、荡漾、解散

退缩、瘦削、浮动、瞬间、凝视、骤然、凌乱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5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6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7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8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答客诮》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学界三魂》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9

七律·长征

作者: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10

1、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如果生活在水边,经年累月地观察水中的鱼,那么就能熟悉鱼的性情,同样,如果生活在山上,经年累月地观察山上的鸟,那么就能听懂鸟的叫声.说明要了解一个人或一种东西,一定要接近这个人或这种东西近距离观察。

2、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到实际使用时才懊恨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不知事情的根难。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11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12

1、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树是客观事物,风是不停流逝的时间,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随个人意愿而停止的。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2、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在过富有的生活的时候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缺乏的日子,不要到了缺乏时才后悔。意为应注意节约,不要浪费。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13

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

遇到问题了就要试图改变,改变了问题就可以解决,解决了就可以长久的保持下去。

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说明在面临不断发展的局面时,必须要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

2、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

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比喻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问题关键。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14

1、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

2、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别说你出发的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15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比喻师傅不一定比徒弟好,学问的高低在于自己。

2、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呈,不必循旧。——《淮南子》

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16

1.经常听到有人说“五行缺水”之类的话,我就想考考你,“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 

2.看到一户农家 对联中写到“五谷丰登”四个字,请解释一下,“五谷”是指稻、麦、黍、菽、稷。 

3.“五音”包括宫、商、角、徵、羽。由此推及,不能掌握五音的人,就被称为“五音不全”。 

4.“五彩斑斓”“五彩缤纷”都是表示颜色多种多样的意思。“五彩”指的是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 

5、倡议书包括:标题、称呼、正文(倡议的内容)、署名、日期。 

6、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17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到,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18

1.“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句话是对鲁迅先生真实的写照。 

2. 有人问一个年轻企业家成功的秘诀,他回答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对“中国的脊梁”做了很好的解释:“我们从古以来,就有舍身求法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埋头苦干,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4.不能小看一个民族的民魂。因为“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5.柳公权是唐代的书法家。人们常说的“颜筋柳骨”之“柳骨”,即形容其书法瘦硬挺拔,骨力遒劲。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六年级语文日积月累 篇19

1.在风和日丽的春天,我来到泗水之滨,看到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不禁吟诵起朱熹《春日》里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诗句。春风徐徐,百花开放,万紫干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象,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诗人在深情地吟诵:“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春日》的作者是宋代的朱熹,诗中蕴含哲理的名句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中的诗句,其中写诗人回乡后与故乡人亲切问答情景的诗句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48 4951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