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书中传达了教育的温度与深度,强调语言学习的情感与思考,激发了对语文教学的热爱与反思。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读《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有感
肖培东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这本书,我从家里拿到学校,从学校拿到家里,一有空闲便读上几页,浅浅地读完,有一些浅浅地思考,与大家分享--
什么是浅?
肖培东老师虔诚地对语文告白:"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心里的肤浅,我相信,浅到心底的文字,纯净地堆积起来,就是高度。我想浅浅地教语文,甚至教成你们眼里的低矮,我相信,矮到能扎根的思想,真切地凝聚起来,就是厚度。"这些朴实而真挚的表达,没有浮夸的誓言,却让我的深有感触,不仅仅是因为心有戚戚焉的共鸣,更多的是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越走越远的自己。
一、因为热爱
回想作为语文老师一路走来的自己,我曾经带着单纯的热爱选择了师范院校,在同样的执着中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汉语言文学,然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站上了讲台,十几年的时光在被翻烂的课本中一晃而过,而我所宣扬的对语文的热爱去哪了?一味地忙碌,三心二意地奔走,一个日子接着一个日子地渐行渐远。说好的不该忘记的初心又丢哪去了?面对语文课本、面对语文课堂、面对一个个本该生动的学生,枯燥乏味一点点地累积,淹没了语文的生命,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被消耗着,老师教授语文的热情也被消耗着。我一直相信每一位拿起语文课本的老师都是心中有山水的人,就像身边有老师在众声喧哗之中仍能潜心读书,在忙碌之外一直笔耕不辍,而我们心中的山水如何能走到课堂上,走入学生心里?反观肖培东老师的课堂,那么的酣畅淋漓,那么的生机勃勃,究其根源除去卓越的教学能力,娴熟的教学技巧,只有发自内心的对语文的热爱,发自肺腑的对生活的热爱,课堂上才能奏响诗意的乐章,久久萦绕在孩子们的耳畔,才能常常温暖着我们日渐麻木的内心。
二、返醭归真的课堂
我们的课堂被各种高深的理论和炫目的模式包装得很艳丽,像簇簇春天的花,繁杂鲜艳。可是,剥开绚丽的外壳,我们的语文课究竟还有多少语文的内核,究竟达成了怎样的语文教学目标,这很值得我们反思。语文课上我们过度的设置各种情境也不管是否符合学情,也不论是否可以落地生花,在课上"唱歌跳舞""绘画素描"......语文课堂变成音乐课、美术课、德育课......热闹的非凡却失去了语文味。偏重于形式依葫芦画瓢,反而忽略了对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解读......纵览肖培东老师这本书中16篇经典课例,下起小学上至高中,跨度如此之大,但是这些教学设计的一个共同的立足点就是文本,肖培东老师极少引用,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能力。就凭借一个文本,就可以烹调出一桌语言的满汉全席。紧紧地扣住字,扣住词,扣住篇章,扣住情感,扣住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标点来大做文章。语文就是要做好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写真文、说真话、诉真情、做真人。肖培东老师浅浅地教,就是希望让语文返醭归真,回归纯粹,回归初衷,让师生都只是尽情地感受语言和文字的美好,让学生学会用醇厚而性灵的语和文表述观点,传情达意。语文教学,本没有那么复杂。浅浅地教,就是老老实实地把语文教成语文,而非其他。
三、让朗读落地生花
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上课声情并茂地朗读。我们甚至有板有眼地要求学生:一读字音二读节奏三读情感,在我们"预谋"好的课堂节奏中,在我们有条不紊的进程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学生对文字的情感把握,好像只能靠学生的意会了,我们实在无法言传,于是,文字敏感度高的学生,貌似意会了我们要传达的感受,于是声情并茂的演绎了我们的期待,而有一部分学生,好像只能在群体的朗读中感受到似是而非。肖培东老师的课有个特色"读","读"貌似真的很浅,只是读出来,在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一课中,"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借此细细推敲酒客们的对话;"哦"字被师生反复来朗读,甚至一个"!"也被反复来揣摩。在标点符号的揣摩中,师生共同朗读让课堂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肖老师说他是在浅浅的教语文,但是语文本身不是就应该关注文字本身么?那么,我们语文老师是不是都可以按照肖培东老师这个方式来教语文通过朗读来触摸文字,把握情感,分析主题呢?其实,好像也是可以做到。我们可以抛弃一板一眼的读书节奏,开始来关注文字,但是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上呈现的是支离破碎的一个一个环节,却缺少了肖培东老师这样让人舒服的行云流水的一堂课。在这条小溪中,自然而然的就推进到了下一个环节,毫无做作之嫌。这当然源于名师灵动的语言,源于他们深厚的积累,更源于时时刻刻对课堂的研究。
四、浅教与深学
语文教学,教师要具备解读文本的深厚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善于读书。但深度解读,不等于深度教学。思考至深,不等于教学至深。我们解读文本的思维多半会受个人阅读、生活经历和学科研究的影响,对文本的理解有自己的深刻,甚至求"异"求"怪"以求其深也属正常,但教学是不能脱离文本实际和学生实际的,必须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
于漪先生提出语文课"要上得厚实,有分量,不轻飘",深度教学又不轻飘,就必须"深"而有"度","宽"而有"界"。你很深刻,不代表语文课堂必须如你深刻。你很具锋芒,不代表语文课堂必须如此咄咄逼人。语文课,以解读文本为经,以关注表达作纬,教师眼中要有文本,心中更要有学生。助长,但不拔苗。不刻意地提升,才是自然的成长。任何有深度的教学,都不能绕开学生的眼睛,任何有厚度的解读,都不能避开学生的实情。混淆年龄的课堂,所有的灵魂都会走失。
浅浅地教,教得简洁:浅浅地教,教得扎实:浅浅地教,教得耐心;浅浅地教,教得本色。
淡淡过生活,浅浅教语文,教育青山,你我共勉。
上一篇:最新滨州市公安局招聘信息 滨州市公安局招聘录用名单【汇编5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