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体系建设“十五五”规划

浩渺 分享 时间:

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聚焦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强化基础设施,完善预警机制,推动科技应用,确保社会安全与稳定,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应急体系建设“十五五”规划”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应急体系建设“十五五”规划

为全面提升全市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依据《省突发事件应对法》《省应急体系建设“十五五”规划》《市应急体系建设“十五五”规划》等相关精神和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四五”时期我市应急管理成效

一是应急管理体系逐渐完善。应急管理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十四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按照省、市工作安排,将防汛抗旱、森林防火、防灾减灾、抗震救灾及原有的安全生产等工作纳入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管理。整合优化各项应急职能职责归属,组建市应急管理局,健全工作管理体系,“全灾种、大应急”的格局构建全面起步。“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三管三必须”的监管要求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压实。推动建立健全应急委综合统筹,安委会、减灾委具体协调,各部门具体负责的运行机制。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普遍增强,

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提升,较好地完成了“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所提出的主要任务和指标。

二是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稳步提升。灾害防治敢打硬仗。“十四五”时期,完成江河堤防崩岸整治30处63.16km,中小河流治理10处19.69km,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2座,水利工程水毁修复588处,堰塘整治管护2504口,打机井1486口。先后战胜了30次特大暴雨袭击和3次特大旱灾,

成功应对2016年“98+”洪涝灾害、2019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干旱”、2025年最强梅雨季、三峡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峰,实现“不溃一堤、不垮一坝、不损一闸、

不死一人”的工作目标,防汛抗旱基础不断筑牢,防汛抗旱能力大幅提升。“十四五”时期,森林防火长效机制初步建立,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队伍专业化程度和装备水平不断加强,森林火灾零发生,森林火灾受害率为零,全市连续11年未发生重特大以上森林火灾,森林防灭火形势平稳。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划分176个网格落实防治工作,

完成顾家店镇牛头山等重点隐患点治理,建立灾害隐患点定期巡查制度,地质灾害隐患防治结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有效提升。“十四五”时期,我市9个社区被评为“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七口堰社区被评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成22处市级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8.4

万人,开展防灾减灾演练48场次,参与人员达15万人,

发放救灾资金2500万余元、被服7150余件、大米20万斤。

三是安全生产形势稳中向好。“十四五”时期,通过源头管控、隐患排查和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安全生产水平有效提升,全市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2起,死亡22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事故起数平均保持在4起左右,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

推进分级分类监管执法,根据摸排数据,并按照分类分级监管原则对各地各行业主管单位监管责任进行明确划分,进一步明晰了监管边界。“十四五”时期,我市针对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对消防安全、粉尘涉爆、外来施工及危险作业、燃气锅炉、小微企业、机械加工、有限空间作业、户外高处作业、轻钢结构建筑、冶金煤气、森林防火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整治,累计检查企业15889家次,排查隐患30486项,下达文书2345份,有效提升了安全生产水平。严格规划控制和行业准入,积极推动化工园区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推进“两重点一重大”企业的自动化改造,开展设计诊断和设计复核,构建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预防机制。化工园区风险总体可控。姚家港化工园区经市化工园区安全风险评估小组评估,确认为一般安全风险(C类)园区,园区经专业评价机构评估,整体性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大力推进退城入园工作。

城镇人口密集区域内存在的涉“两重点一重大”危化品企业,2家已完成整体搬迁入园工作,1家已启动搬迁工作。强化尾矿库安全监管。大力推进尾矿库综合治理,压实尾矿库企业主体责任,推广尾矿库在线监测监控系统,1处“头顶库”正在进行闭库施工。

四是应急管理条件不断优化。构建多层次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市级层面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14支,专业救援人员116人;各镇(街道)应急救援队伍8支,应急人员8000余人;社会应急救援人员4600余人,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应急救援体系,应急队伍实战能力稳步提升。“十四五”时期,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省化甲醇泄漏火灾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环境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及水上应急综合演习、防汛抗旱应急演练等全市综合性应急救援演练活动1000余场。依托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通信网络,构建应急通信专用网络,实现国家、省、市级视频监控系统对接。着力推进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全市重大危险源全部接入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整合共享应急、水利、公安、水文、气象等多部门信息资源,已建成6大类水雨情监测平台、40处山洪灾害自动监测站点、64处水库动态监测站点,实现对全市江河湖库水雨情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建成全市应急指挥调度中心信息化平台。强化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

宣传教育培训,营造安全生产浓厚氛围,开展多方位、立体式的宣传,举办“安全生产月”“防灾减灾日”等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近10万份,发送安全短信40万条,组织培训1300余场次,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800余场次,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安全生产及防灾减灾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普及生产生活安全知识。

(二)“十五五”时期我市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机

“十五五”时期,我市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智能制造、新生态绿色食品、新电商“五新”产业,各类建设项目纷纷落地开花,工程建设任务重,尤其是化工行业新增企业多、体量大、危险源多,部分企业安全欠账较多,安全生产压力呈上升趋势。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应急管理工作的改革,出台了《关于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文件,为应急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性方针。部署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等活动,提高了各级政府部门对应急管理的重视程度,极大地推进了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是应急管理机构的改革和调整为体系建设提供了保障。尽管应急管理机构改革目前还存在一些融合层面的问题,但从长远看,围绕优化、协同、高效的总体目标,科学整合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三大主体业务,“物理相加”必将引起“化学反应”,防抗救一体化必将提升全市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和水平。

三是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传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新技术、新装备不断投入应用,为解决应急管理深层次、专业性、结构性问题创造了物质条件,强化了基础保障。科技的进步为实行应急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智慧化提供了支撑,为实现智慧应急目标、提升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能力和统筹应对能力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二、总体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和视察重要讲话精神,树牢安全发展理念,聚焦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三大中心任务,坚持党的领导,

强化政治意识,坚持预防为主,强化源头治理,坚持依法应急,提升协同能力,坚持科学创新,共建共享共治,坚持统筹规划,重点查缺补漏,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管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建设“四个”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总体目标

到“十五五”末,全面构建统一指挥、权责明晰、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体系格局;完善应急体系、监测预警、救援力量、应急保障四大体系;提升安全风险防控、应急抢险救援、科技与人才保障、社会协同参与“四大能力”。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各项灾害事故主要指标持续稳定下降,为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为实现科学发展、

安全发展,构建安全和谐、秩序井然的社会公共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市“十五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核心指标

指标内容

期值

标性质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15%

束性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33%

束性

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5%

束性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

1.4

期性

平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期性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1%

期性

(二)分类目标

一是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应急职能职责更为清晰,协调更加顺畅,应急管理队伍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应急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全面提升。

二是灾害预警和防治能力全面提升。提升灾害风险综合监测预警能力,强化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监测能力,灾害信息发布达到全覆盖,推进综合减灾示范村(社区)建设,增强城乡防灾减灾能力。

三是安全生产工作稳中求进。进一步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全面推动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双重预防机制进一步完善,全民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重大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四是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升。综合救援、专业救援力量配置更为合理,增强社会救援力量,提升信息化水平,完成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构建协同、高效、统一的应急指挥体系。

五是应急资源配置更加完备。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专家库构成,完善避难场所提升建设,推动应急物资储

备库建设,健全物资调配机制,保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及时、有效救助。

六是重点园区应急能力全面加强。加快建设姚家港化工园智慧园区,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园企联动应急能力,园区消防站建设适配园区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1.健全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制。加强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调整优化“三委两部一小组”(应急委、安委会、减灾委,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防震救灾领导小组)职能及工作机制,厘清完善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下设办公室职能职责、隶属关系,实现“三委两部一小组”工作具体化、管理扁平化、职能权威化。

构建统一协调的应急指挥系统。健全我市应急指挥体系,做到统一指挥、权威高效、反应灵敏。进一步调整优化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防灾减灾救灾等协调机构成员单位,厘清各成员单位职能职责,健全“平战结合”应急联动机制。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同为

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严格落实部门监管责任。优化“安委会+专委会”工作机制,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全覆盖。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

优化应急管理执法监管。统筹资源,强化力量,完善执法体系,不断强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深化“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突出重点行业和地区,依托专家库强化执法检查深度和专业性。严格落实灾害事故直报制度,严肃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完善自然灾害评估和事故调查机制。

2.提升应急指挥体系能力

推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积极落实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对接省市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各级平台互联互通和指挥决策信息共建共享。完善多灾种预警和信息统一发布的平台,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

推进落实省、市应急管理信息化任务书。完成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业务系统、应急指挥调度会商和视频会议系统、应急指挥窄带无线通信网、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尾矿库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等系统建设,全面提升应急体系信息化水平。

推动应急信息整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整合应急、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建、城管、交通、气象、水文等成员单位信息资源,建成相互关联、联动共享的自然灾害应急指挥系统,强化灾情报送、

分析会商、应急救灾、指挥调度等能力建设,实现灾情、

决策、指挥、物资调运和灾后救助等各类信息的融合互通,实现智能化管理。

3.畅通督导协调联动机制

按照“行业部门主建主用负主责,应急部门管总管统管督导”的思路,建立统一高效应对全灾种的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快建立应急部门统筹、指导、监督、协调、

考评、奖惩机制,强化部门、地区、行业之间协调配合,

确保应急工作指令清晰、系统畅达、条块兼容、执行有力。

注重分级分类协同机制和专业队伍与综合力量互补机制建设,加强本级救援力量和辖区以外支援力量协调联动机制建立,注重行政辖区内外、体制内与社会力量的支援、协作与动员机制建设。完善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的应急协调机制,提升军地联合应急效能。探索开展长江流域等自然灾害高风险地区的区域协调制度,在灾情信息、救灾物资、救援力量、应急处置等方面创新协同联动机制。

(二)完善监测预警发布体系

1.强化风险与隐患信息动态监测

以“城市大脑”为统领,以大数据为支撑,落实市“城市大脑”相关建设任务,围绕城市重要设施、重点场所和外部环境,建立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体系。以《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为指导,结合《市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建设方案》安排,利用市级平台提供的支撑能力,统筹推进完成我市平台建设,在城市生命线、自然灾害、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等方面构建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工作体系。

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绘制“四色图”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城市桥梁、下穿道、易积水路段等重点部位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极端天气应急预案及处置能力建设,加强城市及周边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监控。加快推进城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降低系统性风险。对重点人员密集场所、高风险作业场所、大型群众性活动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建立大客流监测预警和应急管控处置机制。

加强对地震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加强大型市政工程、公路交通工程、公共设施建设工程以及大型厂矿建设工程在选址、设计地勘和施工中的实时跟踪监测。

按照分类管控、定期会商、科学评估的原则,对重大风险实行动态化监测管理。

强化重点风险源监控的执法。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磷石膏库等重点风险源的监测监控设施运行情况作为执法检查重点,整治随意切除自控系统安全联锁、监测监控设施失效的行为。

2.完善信息发布和舆情监测能力

完善灾害预警体系。以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为依托,加强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公安、经信、交通运输、

住建、文化旅游等部门灾害综合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共建共享,依靠远程监测仪器设备,不断提升监测及预警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构建自然灾害会商研判机制,对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全过程跟踪监测研判,及时组织有关部门综合监测、研判、发布预警信息。

完善信息发布及舆情监控机制。完善“分类管理、分级预警、平台共享、规范发布”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覆盖范围和实效性。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升应急信息传播效能。建立应急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协作。加强应急舆情的监测、研判和引导,健全重特大自然灾害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机制,规范灾害信息现场应急处置、新闻发布、网络及社会舆情应对等工作流程。

(三)增强应急队伍战斗力量

1.强化队伍战斗力建设

建设“一专多能”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在现有消防救援队伍的基础上,完善实战训练模式,强化洪水、山洪、地震、滑坡、极端气象灾害、建筑垮塌、燃气爆炸、危化品运输事故等灾害类型的救援装备和实战训练,推动由应对单一灾种向多灾种、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转型发展。

提升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健全提升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水上救援、地质灾害救援、交通救援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完善保障机制,配齐应急装备。完善综合应急队伍与专业应急队伍的协同训练、合作救援能力,发挥好各方队伍的统筹合力。加强特勤队伍能力建设和装备配备,满足化工园区专业救援需求。

充分发挥企业应急救援队伍作用。依托三宁、省化等大型企业、省属单位的应急救援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应急队伍在灾害事故处置中的作用。畅通应急指挥中心与企业单位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指挥、通讯联络的渠道,健全应急预案衔接、指挥交接机制和应急联动能力。

发展社会救援力量。充分发挥长江义务救援队、城乡工程机械管理中心等社会组织的应急功能,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的机制,完善应急救援社会有偿服务、物资装备征用补偿等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突发事

件应急救援行动。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救灾联动机制,搭建社会力量参与的协调服务平台和信息导向平台,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常态减灾救灾、应急救援、过渡安置、恢复重建等工作。

强化救援装备配备。根据我市潜在风险和灾情特点增加配备冲锋舟、排水泵、快速膨胀堵漏袋、液压破拆工具组、切割破碎工具等救援设备物资,提升综合性救援能力。配备专业、实用的抢险通信装备,增强恶劣条件下的通讯保障能力,推进资讯传递信息化提升,强化远程指挥能力。

提升应急处置和决策能力。提升党政领导干部指挥决策能力,强化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学习。实施应急管理部门基础履职能力需求保障清单,开展基层基础履职能力达标建设。开展应急管理系统专业能力学习,加强危化、地震、防汛、消防等专业方向的知识培训,外聘学校、专业机构开展专项知识培训讲座,鼓励应急管理人员自学自考、自我提升。

2.加强队伍实战能力锻炼

强化实战实训。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以应对实战为目的,按照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要求,建立健全队伍能力体系,在应急救援中发挥主力军作用。针对我市所面临的洪灾、危险化学品事故等重点灾害类型,针对性地开展

部门联动、政企联动、多企联动的实战演练。探索建设我市应急演练实训实战基地,加强应急队伍的实训实练。

强化化工园区与消防队伍的协同能力。构建化工园区管委会与姚家港消防站的定期沟通机制,定期将园区内的新、改、扩建项目和装置的基本情况向姚家港消防站进行交底,对其中的消防救援风险点、救援方法和物资适用性进行分析研判,及时补齐救援能力和物资短板。

(四)健全综合应急保障能力

1.强化应急预案管理

深入推进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按照全面覆盖、分类指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指导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编制和修订应急预案。加强重要目标物、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保障等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强化预案编制过程中的应急资源调查工作。完善应急预案的评估和演练的相关制度,明确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的制订标准和常态化应急演练的规模、方式和频次。

积极开展预案推演、演练和评估,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完善各级预案在极端天气、公共事件、卫生防疫、舆情应对等方面的科学有效性,完善上下级预案衔接、指挥权转移、应急决策等薄弱环节。

提升预案执行水平。根据“平战结合”的原则,做好队伍、物资、装备等应急准备和宣教培训工作,积极开展

桌面推演和实战演练,切实提高实战能力。发生突发事件时,按预案规定及时做好预案启动、应急响应、信息报送、协作联动以及舆情导控等相关应急处置工作。

2.完善应急保障措施设施

完善物资储备体系。根据《省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十五五”规划(2026-2026)》《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按照县级前置库的要求新建1座综合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形成以市级储备为后备支撑、市级储备为主力、镇(街道)和村(社区)储备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物资储备机制,通过协议储备、依托企业储备、生产能力储备和家庭储备等多种方式,构建多元、完整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

健全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加强水利、林业、卫生、民政等行业部门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结合各行业的灾害事故特点完善物资储备标准及实物储备。综合考量各地潜在风险和灾情特点,对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的应急装备配备及救灾物资储备进行梳理,按照应急管理综合执法装备、日常巡查装备、通用应急救援装备、防汛抗旱应急救援装备、森林防灭火应急救援装备、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装备、救灾物资储备等类别,补充补齐储备品种、增加储备数量。对防汛重点地段的砂石料储备量、

状态进行核查,对我市砂石场、包装袋的产能、运输能力进行调查,确保防汛砂石料和包装袋的供给可靠。

强化应急物资管理。完善应急资源调查机制,开展应急物资生产企业调查,实现现有应急装备数量、性能、产能及分布图表化管理。加强物资动态管理,确保账库一致,保障物资储存条件,及时更新补齐物资。推进应急物资管理、监测、调配信息化,探索应急物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应急物资管理及调配的数字化水平。

健全应急物资调配保障能力。完善应急物资采购制度,规范采购计划制定、实施流程、选用标准等重点环节。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物资调配联动机制,

强化应急期间的统一指挥,加强区域应急物资统筹调配。充分利用社会物流资源,强化与高速、铁路等交通运输部门(企业)的沟通协调,建立应急物资调运联动机制,开辟应急物资运输绿色通道,确保应急物资运输畅通。

加强应急电力通讯保障。加强电力应急装备设施配置,完善与电力部门应急调度机制建设,确保应急处突电力保障。依托市数字集群组网联通,完善市无线电、应急通讯终端、通信保障相关装备配备。

3.加强科技手段运用

面向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安全风险防控,加强如地质隐患位移监测、实时雨量监测、高清视频监控

网、应急救援专用无人机等科技手段的运用,提高技术水平,降低人力需求。

积极推进化工等高危行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工作,对于高危工艺装置内仍然采用大量人力作业的企业提出机械化减人整治要求,推动老旧装置自动化改造、安全仪表系统完整性评估。

推进森林防灭火现代化。推进护林站(点)、防火应急路网等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视频监控、无人机监测巡护等技术手段的运用,推进森林防灭火治理能力现代化。

4.应急资源协同共享

依托市构建的鄂西南应急救援基地,完善沟通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区域协同演练,加强物资调配协作协同,融入“宜荆荆恩”应急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增强跨地区、跨部门应急队伍的交流和实训,促进本地综合性救援力量与专业队伍、企业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合作救援机制建设,提升协同应急救援水平。

重视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对应急队伍建设的技术支撑作用,丰富我市专家库内消防、地质灾害、精细化工、应急救援方面的专家成员,充分依托市及周边地区的优秀专家资源,补足现有专家库短板。

(五)严抓重点领域风险防控

1.强化危化品企业风险源头管控

深化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和监察监管能力建设,深化“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深入开展各领域各环节生产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并在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危险废物储存及处理安全、自动化控制系统、环保设施运行安全等薄弱处开展专项检查。

推动化工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提升,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鼓励企业对高危工艺采取连续化反应器、低毒无毒物料替代工艺等降低风险的措施。推进化工企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确保自动化控制系统在“两重点一重大”生产装置中全覆盖,减少危险场所人员密集作业行为。

加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准入评估审查,严把建设项目安全关,严控高污染、高风险、高能耗的风险转移类项目,杜绝被淘汰、被禁止的落后产能、工艺、装置落地我市。

依据《省化工园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导则》,继续深入开展园区整体风险评估工作,将姚家港园区新入园和拟入园的建设项目纳入评估范围,充分分析园区的整体风险水平,作为园区发展规划的依据。

2.强化重大生产安全风险防治能力

全面落实省、市关于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的方案文件,继续深入开展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城市建设、社会消防、工业、文化旅游、特种设备等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按照方案中确定的时间节点、整治目标完成相应专项整治项目。

持续化解防范潜在风险源。推动园区外化工企业退城入园事宜,持续巩固沿江一公里范围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作成果。全面开展化工园区(企业)安全风险防控整治提升,不断提升化工园区(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强化尾矿库安全管理,完善尾矿库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运行。

根据省、市应急体系的统筹安排,推动工贸行业安全标准化建设,补齐补全工贸企业安全短板和欠账,强化企业对受限空间、粉尘爆炸、燃气使用等重大风险辨识和安全管理工作。

指导推动企业建立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紧紧围绕遏制重特大事故,突出重点企业、重点环节和重要岗位,抓住辨识管控重大风险、排查治理重大隐患两个关键,系统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加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根据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推动化工和规模以上工贸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并持续运行持续改进。开展安全标准化专项整

治,促进企业标准化建设,推动企业安全标准化持续运行和不断改进。

建立专家、团队指导帮扶机制。依托本地专家库、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安全生产条件基础差、安全管理能力弱的企业进行指导帮扶,从安全管理制度构建和落实、安全标准化体系建设、风险辨识和管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学习等方面,帮助企业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督促落实,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为企业安全发展打牢基础。

(六)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水平

1.加强自然灾害治理能力建设

通过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全面摸清我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主要灾害致灾信息,掌握重点隐患情况,查明区域抗灾能力和减灾能力。建立灾害风险数据库,形成灾害风险快速识别、信息沟通与实时共享、综合评估、物资配置与高度决策支持能力。村(社区)全面建立“两个清单、

三个地图”,即:社区灾害风险清单、灾害脆弱人群清单和灾害风险地图、群众逃生路线地图、应急避难场所地图。

积极应对汛情旱情。严格落实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责任制和各类预警应急响应机制,加强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完善各类预案方案,开展防汛演练,强化物资储备和抢险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推进防洪排涝整治、

病险水库闸站除险加固工程,以及中小河流、湖库、灌排设施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防洪工程建、管水平。全面排查全市易渍区域,做好灾害风险点精准辨识,完善城镇供排水设施,配置移动便携式抽排水设备,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探索高清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查、远程监测等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防汛抗旱工作信息化、科技化水平。

深化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进一步深入“四位一体,网格化管理”工作体系建设,划定网格、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和任务,实施分片包干、重心下沉的扁平化管理方式,探索镇(街道)、村、国土资源所、地质监测站协同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体化模式。加强人口密集和重要设施周边地质灾害排查与治理,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促进森林防灭火能力发展。依照省、市级规划,健全市级森林防灭火指挥系统,提升指挥系统信息化水平,推进护林站(点)、以水灭火管网、防火应急路网、林火阻隔系统、直升机取水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视频监控、无人机监测巡护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建设新一代森林火灾预防信息网络。

提升地震灾害防范能力。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各负其责,确保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按照国家强制标准进行抗

震设防。全面执行第五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依法提高抗震设防标准,提高抵御地震灾害能力。

2.提升综合减灾救灾能力

统筹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人防工程、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新建或改扩建一批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确保80%的村(社区)有明确的应急疏散场所。保障应急避难场所的供水、供电、消防、卫生防疫等配套设施能力,完善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和信息化引导服务。

健全受灾群众救助机制,科学开展灾害损失评估,及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及单位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严格落实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政策规定,完善灾情统计规程,加强救灾款物管理,推动救助政策和救灾款物落到实处,确保受灾生活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力争自然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加强自然灾害救助事中事后监管和资金监管。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投保涉灾商业性险种,不断扩大涉灾保险覆盖面,提升灾中减损、灾后救助的保险服务水平,增强社会风险抵御能力。制定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强化灾区恢复重建服务指导,抓好灾后复产复工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七)推动社会应急能力提升

1.强化基层能力建设

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明确基层应急管理第一责任人,推动建设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人员结构,根据需求补充人员数量,调整专业配比。组建镇(街道)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完善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安全监管体制,推动建立独立的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村(社区)应急服务站,健全基层安全隐患及灾害预警、发现、推送、解决机制。

开展综合减灾示范村(社区)等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结合村(社区)规模、风险类型和特点,组建应急救援队伍,配套相应救援设备设施,编制应急预案,设置应急疏散场所,拓宽灾害信息预警渠道。力争每年创建省、市级综合减灾示范村(社区)2个。以“筑堡工程”为抓手,聚焦群众关注的问题,防范化解村              (社区)事故和灾害风险,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加强农村安全治理,推进农村自然灾害防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农村自建房施工改造、老旧房屋拆除、农村道路交通、溺水、用电、消防、取暖等重点领域,以及学校、医院、敬老院、车站、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探索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的农村安全监管。

开展以“一办(应急管理办公室)、一队(应急救援队)、一室(应急指挥室)、一库(应急物质储备库)”等为主要内容的镇(街道)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强市、镇、村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确保每个镇(街道)配备2名以上灾害信息员(专职1名,兼职1名),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明确相应工作职能,健全气象、水旱、地质、地震、农业、森林防灭火等自然灾害信息员基本信息和动态管理数据库。

2.加强应急科普宣教体系建设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教育体系建设,利用科普读物和学习资料,采取“现场活动+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方式多渠道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演练。

拓展新兴网络平台使用。在传统宣教渠道的基础上,

依托移动互联网平台、社交网络平台、短视频媒体等渠道,有效提升应急信息公开、知识普及的效率和效果,提升面向公众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传播能力。

加强应急宣教基地建设。依托市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融合宣传教育、展览体验、演练实训等功能于一体,为公众提供体验式、参与式的应急宣教服务,开展有地方特色的应急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全民防灾减灾救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将森林防灭火内容写进村规民约,在重要地段设置警示标牌,重点时段利用车载喇叭、“村村响”广播、微信短信等方式提醒。

开展化工安全技能等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化工行业产业工人安全素质,提高从业人员风险认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化工园区安全技能培训全覆盖。力争到2022年底,全市化工企业主要高层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重大危险源岗位作业人员、危化工艺作业人员达到《三年行动方案》要求的职业技能和学历要求。

四、重点工程

(一)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项目

建成综合性功能用房,实现应急指挥、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应急避灾、地震监测值班、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值班备勤、综合应急值班值守多项功能;纵向横向互联互通,

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等业务系统得到充分应用,建成反应灵敏、协同联动、高效调度、科学决策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实现应急救援智能化、扁平化和一体化指挥作战。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市应急管理局现有办公楼内空间,改建为应急指挥中心,同时配套综合应急值班值守用房、网络机房、视频会议室等设施。指挥中心配套建设信息系统,包括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应急指挥场所、基础

支撑系统、指挥信息网四大部分。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全面依托省级应急指挥信息系统的业务应用系统、应用支撑、数据支撑,我市重点建设基础支撑、物理场所。

(二)市应急物资仓库及教育培训基地

应急物资仓库总面积1000平方米,根据《省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十五五”规划(2026-2026)》的要求,按照县级前置库的要求进行建设,配套建设办公室等功能用房。物资储备上突出应对防汛抗旱、危险化学品事故,同时兼顾森林火灾、生活保障类应急物资。做到抢险救援类物资储备能够满足本市所面临的暴雨洪水、森林火灾、危险化学品事故等灾害救援需求,生活保障类物资储备能够满足本市启动自然灾害救助II级应急响应所需紧急救助人员的物资保障。

教育培训基地拟占地4000平方米,项目预算4500万元。项目由消防安全、校园安全、生产安全、地震体验馆、应急物资仓库五部分组成。各安全体验馆内设丰富的互动功能,通过各种直观生动的演示让市民了解和掌握地震、

火灾等安全事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增强安全意识。

(三)姚家港消防站三年升级改造工程

为进一步加强消防救援队伍建设,适应市姚家港化工园日益严峻的火灾防控形势,解决消防力量和消防设施的配备与化工园区体量及消防任务不匹配的问题,将现有姚

家港消防站升级改造,建设为二级化工特勤消防站,并配套相关车辆、设备、人员、设施,总投资约4456万元。依托三宁公司现有设施,建设化学物质泄漏关阀堵漏训练设施罐区、燃烧爆炸模拟训练设施区等化工灾害模拟训练设施。项目建设周期为2025-2022年,分三年逐步推进,最终建成符合要求的化工园区特勤消防站。

(四)市“智慧消防·智能防控”系统建设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部委、省、市文件要求,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实际,在全市开展“智慧消防·智能防控”系统建设。依托第三方中间机构,构建火灾防控“自动化”、灭火救援“智能化”、消防管理“透明化”、数据整合“共享化”的智慧消防系统。

智慧消防系统依托中弘智慧公司现有运营的监控中心作为系统核心,由用户信息传输装置、消防远程测控终端、手机APP等移动终端、各种传感器以及云服务、云计算组成的互联网系统。系统以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为感知对象,采用互联网、有线/无线等多种联网方式,将离散在城市各个建筑内部的建筑消防设施全部感知起来,实现对联网单位建筑消防设施的全面、远程、集中监控管理。

(五)姚家港智慧园区建设工程

新建智慧中心和应急管理中心,建设智慧园区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姚家港化工园安全、环保、应急、能源、封

闭园区等各个业务层面的综合监管和服务。根据园区实际人流、物流情况结合周边公共道路、居民通行需求,逐步、分区实施园区封闭化管理,设置门禁及视频监控系统并接入综合信息平台,对出入人员、车辆实施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将园区内企业重大危险源实时在线监测监控相关数据、关键岗位视频监控、安全仪表等异常报警数据接入信息平台,实现对化工园区内重点场所、重点设施在线实时监测、动态评估和及时自动预警,并将相关数据根据需求上传至省、市级应急管理部门;建立园区三维倾斜摄影模型,在平台中实时更新园区建设边界、园区内企业边界及分布等基础信息;在园区所有污水排放口、废气排放口安装自动监测监控设备,开展环境监测并接入信息平台;建设重点企业能耗消费在线监测系统。以此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在产品生产、储运、销售等各环节的全面深入应用,建设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智慧园区。

(六)集中安置避难场所建设

为提高我市防灾应急能力,促进城市建设与应急减灾能力的协调发展,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升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的物质条件,决定对我市现有集中安置避难场所的布局、功能、物资保障进行提升建设。计划从四个方面进行提升,一是充分利用公园、广场、

学校、人防工程、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并配套相应设施。二是避难场所安全性提升,对现有集中避难场所和社区避难场所进行系统筛查,对处于排水不畅地带、高楼或高耸构筑物附近、高压输电线附近、

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储存设施附近等安全条件不佳的避难场所进行整治、迁移或关闭,防范避难过程中的二次灾害。

三是避难场所容纳能力的提升,结合避难场所周边人口分布情况,对全市避难场所的布局、道路连通情况、有效面积、人均面积等进行调整、补充。四是避难场所配套设施可靠性的提升,对集中避难场所的救援车辆通道和停车场、给排水设施、应急供电和照明设施、通信设施、标志标牌、临时应急物资配备情况进行专项整治,修复、补充、扩充不足的设施,保证避难群众基本需求。目标在“十五五”期间完成市、镇、村三级应急避难场所的提升、建设,满足我市100%人口的避难需求,并完成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健全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各级部门职能作用。做好规划各项任务分解,明确任务责任主体单位和责任人,并保障各项建设内容落到实处,涉及多部门交叉的,发挥安委会的协调功能。做好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之间,以及与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加

强规划的管理,统筹安排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必需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普法,严格执法,推进法制建设,以依法治安的精神开展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二)加强政策支持,提升保障能力。合理制定资金计划,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统筹资金使用,整合优化资源,形成政策合力,为“十五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多元化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单位、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建设,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和使用,保障重点工程顺利落地。重点任务依托政策保障,确保任务分解到位,责任部门明确,进度推进透明,验收合法合规。

(三)加强督导评估,严肃问责问效。建立健全我市

应急体系规划制定、项目落地、项目实施进度的监督和评

估机制。应急管理部门要及时跟踪了解各区域、行业部门

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对规划进展和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收集各方面的建议措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各方面

的积极性,实施过程中尊重各方意见。将规划各项任务实

施情况纳入各部门履职督导评估范畴,确保我市“十五五”期间应急体系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48 4918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