讳疾忌医的成语故事(精选9篇)

圆圆 分享 时间:

古时有位官员因面子问题,隐瞒病情,不愿就医,最终病重丧命,教人反思为何不敢面对真实问题呢?以下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的讳疾忌医的成语故事相关范文,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讳疾忌医的成语故事

讳疾忌医 篇1

春秋时期,蔡国有位名叫扁鹊的医生,由于医术高明,经常被请进宫廷为达宫贵人行医治病。

一天,扁鹊夫拜见蔡桓公,两人见面寒暄一阵后,扁鹊就看出蔡桓公与色不对,于是说:“大王,您现在有病了,可病还只是在皮肤里,赶快让我给您医治吧,如果。.。.”,扁鹊话还没说完,桓公就不高兴地说:“我没病”。说完,丢下扁鹊拂袖而去。

10天以后,扁鹊又来看蔡桓公,他对桓公说:“恕我大胆直言,大王您的确有病,并且现在病变已发展到肌肉里,如果再不及时医治,病情就会更加厉害”。谁知蔡桓公沉下脸来,怒与冲冲,脱口而骂:“大胆刁医,你竟敢三番五次地咒我有病,该当何罪?”扁鹊不敢再说,悻悻退出。

扁鹊走后,蔡桓公仍怒火未息,生气地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像扁鹊这样的医生,就爱给没病的人看病,以此来夸耀自已的本事。”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中暗暗着急,但谁也不敢多说。

又过了几天,扁鹊又来看蔡桓公,蔡桓公却传旨不许扁鹊进去。扁鹊担心他的病再拖下去会更严重,忍无可忍,大胆闯了进去,直接来到桓公榻前,他看蔡桓公已经画容惟粹,身体消瘦,十分着急,就跪下 说:“大王,您的病现在已经发展到肠胃,再不治疗就会很危险了。大王的龙体是万民之躯,千万要多加珍重啊。”桓公还是不相信自已有病,让人把扁鹊赶了出去。

又过了10天,扁鹊再一次来看蔡桓公。他看了蔡桓公几眼后,掉头就跑。蔡桓公觉得很奇怪,就派大臣夫追问。扁鹊回答说:“一个人生了病,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用针炙或服药,都是可以治愈的,可是病深入到骨髓里,药物就没有用了。现在大王的病已发展到骨髓,我是实在没有办法给他医治了。”扁鹊说完,叹了口气,走了。

果然,没过几天,蔡桓公就病重,卧床不起,急忙派人夫请扁鹊,可是扁鹊这时已经到秦国去了。

没多久,蔡桓公就死了。

讳疾忌医的故事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讳疾忌医的成语典故故事 篇2

成语名称:讳疾忌医

成语拼音:huì jí jì yī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不认错。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讳:忌讳;疾:疾病;忌:避讳。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和错误,害怕批评,不愿改正。

成语来源: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成语造句:巴金《探索与回忆·再谈探索》:“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不能讳疾忌医。”

成语故事:

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他在旁边立了一会儿对桓侯说:“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赶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待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对人说:“这些医生就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来夸耀自己的本领。”,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睬他。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侯仍旧不理睬他。,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医治了。”,五天以后,桓侯浑身疼痛,赶忙派人去请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不久就死掉了。

讳字开头的成语:讳疾忌医

包含有讳字的成语:讳疾忌医

用讳疾忌医造句: 篇3

1、 有病应该趁早医治,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2、 在工作上,讳疾忌医的人,往往会把问题弄得更严重。

3、 医生说这位病人本来有救,但因讳疾忌医,等到病情恶化后,终致药石罔效。

4、 对错误采取讳疾忌医的态度很不明智。

5、 由于蔡桓公讳疾忌医,所以病情越来越严重。

6、 是闻过则喜,勇于自我批评,还是讳疾忌医,坚持错误,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7、 对于我们自身的缺点我们要用于承认不要讳疾忌医。

8、 而若一些企业家已经意识到自己有了心理障碍,也不要讳疾忌医,相反,更应积极地配合心理医生进行。

9、 他明明犯了技术上的错误,还讳疾忌医,宁可当驼鸟,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协助。

10、 他犯了严重错误,还讳疾忌医,拒不接受同志们的帮助。

猜你感兴趣:

讳疾忌医成语的解释 篇4

讳:避忌;忌:怕,畏惧。隐瞒疾病,不愿医治。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讳疾忌医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 篇5

近义词:文过饰非

反义词:闻过则喜 从谏如流 激浊扬清

生词本 篇6

成语讳疾忌医 huì jí jì yī

释义讳:避忌;忌:怕,畏惧。 隐瞒疾病,不愿医治。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的缺点和错误。

出处《史记·陈丞相世家》:“勃又谢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

近义词文过饰非

反义词闻过则喜、从谏如流、激浊扬清

造句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讳疾忌医 篇7

战国时候有个名医叫扁鹊。有一次,扁鹊去见蔡桓侯,临走时,他对蔡桓侯说:“您已经患病,但病在表皮,只要及时治疗,还来得及。”桓侯不相信自己有病,听了便很不高兴。

几天后,扁鹊又见到桓侯,这次他郑重地劝告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不治疗会更加厉害的!”桓侯还是不相信,而且越发生气了。扁鹊再见到桓侯时,就警告说:“您的病已经侵入到内脏去了,再不治,就危险啦!”桓侯听了,生气地皱着眉头,一句话也不说。过了不久,桓侯又遇到扁鹊,只见扁鹊转身就走了。桓侯感到奇怪,派人去问。扁鹊对来人说:“你们国君不听医生的话,眼看性命就完啦!”来人大吃一惊,赶忙询问。扁鹊说:“开始病在皮肤时,敷敷药就能好的。发展到肌肉里,用针灸也还有效。病到了内脏,虽然费事一些,但用汤药医治还来得及。现在他的病已经发展到了骨髓,还有什么办法呢!”

五天以后,桓侯突然感到全身疼痛,连忙派人去找扁鹊,可是扁鹊已经到秦国去了。没几天,桓侯就病死了。

由这个故事,产生了成语“讳疾忌医”。“讳”,是隐瞒,忌是害怕。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隐瞒或掩饰自己的缺点错误、害怕别人批评的人。

讳疾忌医成语的近义词 篇8

文过饰非 [ wén guò shì fēi ]

用漂亮的言辞掩饰过失和错误。唐刘知几《史通·惑经》:“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 文、饰:掩饰。过、非:错误。

讳疾忌医的汉语词典解释: 篇9

1、 隐瞒疾病,不愿医治。

●清钱谦益《第五问》:「夫庸医之诊病也,一言而中,则病者改容而听之,何也?以为庸医不足信,而讳疾忌医者,其病必不可为也。」

2、 比喻掩饰缺点错误,害怕批评,不愿改正。

●元胡助《月食遇雨》诗:「市人闻此言,开口笑咍咍,或疑上天公,讳疾忌医深閟埋。」

●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中》:「西报谓:‘中国固守成法,科目政治决难更改。纵深知积弊,择泰西之善者行之,然讳疾忌医,不肯实心实力。’」

●巴金《探索与回忆·再谈探索》:「我说未治好的伤痕比所谓伤痕文学更厉害,更可怕,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不能讳疾忌医。」

48 46358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