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综述

爱国 分享 时间:

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了能源结构优化,促进了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了绿色低碳转型。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分享的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综述相关资料,供您学习参考!


〔...〕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综述

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是中央赋予〔...〕省的重大历史使命。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市坚决扛起历史使命,以"双碳"目标为牵引,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绿色低碳发展为鲜明导向,在能源革命的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争当先锋,全力打造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区,奋力谱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主要举措

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市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能源供给、消费、技术、体制革命和国际合作,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产业发展、能源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改革举措。

(一)加速传统产业升级,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市深刻认识到,推动能源革命并非要"去煤化",而是要"革煤的命",走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利用之路。为此,全市将智能化建设作为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抓手,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推动能源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

一是全力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曾经,井下综采工作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在狭窄、潮湿且煤尘弥漫的巷道中,七八名工人协同作业,每一个动作都充满艰辛与风险。如今,智能化改造带来了颠覆性变化。在〔...〕煤矿的调度指挥中心,巨幅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井下各个作业点的清晰画面和运行数据。工作人员安坐于操作台前,通过轻点鼠标、敲击键盘,即可远程操控数百米深处的采煤、运输等各类设备,实现了"坐在地面采煤"。一线工人〔...〕同志感慨道:"以前我们是井下作业的'战斗员',又累又危险;现在我们成了地面操控的'指挥员',既安全又体面,工作效率还大幅提升。"通过智能化改造,煤矿单班掘进进尺效率提升超过30%,安全生产得到根本保障。〔...〕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建的模式,大力推动智能化改造,截至2025年10月,已累计建成数十座智能化煤矿,煤炭先进产能占比高达92%,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深化煤炭分级分质利用。围绕"减油增化"目标,积极延伸煤炭产业链,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通过循环利用,上一个生产环节的"废料"成为下一个环节的"原料",实现了能源和资源的梯级利用,大幅提升了煤炭资源的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效率。

三是推动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针对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工业固废,〔...〕市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将其转化为新型建材、陶瓷、土壤改良剂等高附加值产品。建成了全国规模领先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年处理固废能力超过3000万吨,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更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市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具备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全市抢抓"双碳"机遇,将新能源产业作为优化能源结构、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推动能源供给格局从"一煤独大"向"多能互补"加速转变。

一是推动风光发电规模化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在采煤沉陷区、山区丘陵等区域,大规模布局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截至2025年10月,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已历史性突破2000万千瓦,其中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并网装机规模超过1100万千瓦,占比超过55%,首次超越传统火电装机规模,标志着全市电力结构实现了由黑向绿的历史性转变。同时,积极探索"光伏+农业""光伏+生态治理"等多元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了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和多重效益叠加。

二是前瞻布局氢能全产业链。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市依托丰富的焦炉煤气副产氢和新能源电解水制氢潜力,制定了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聚焦"气-站-运-车-用"全产业链进行系统布局。目前,全市已形成年产万吨的制氢能力,包括全国首个干熄焦余热发电制"绿氢"项目在内的多个示范项目已投产。全市已建成加氢站11座,600余辆氢能重卡和500辆氢燃料电池共享单车投入运营,年产1000辆氢能商用车和3000套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生产线已具备生产能力,初步形成了氢能产业生态闭环。

三是稳步推进生物质能综合利用。为解决城乡生活垃圾处理难题,〔...〕市建成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餐厨垃圾处理项目,实现了〔...〕区、〔...〕县等主要城区生活垃圾与餐厨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通过垃圾焚烧发电,不仅有效改善了城乡人居环境,也为城市提供了清洁电力,实现了变废为宝。

(三)强化能源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市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将科技创新置于能源革命的核心位置,着力破解关键技术瓶颈,为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是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与国内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共建能源领域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能源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颠覆性技术探索,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成果。

二是有序开发利用非常规天然气。〔...〕市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预测总量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全市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了资源勘探精度和采收率。同时,大力推进煤矿瓦斯抽采利用,通过技术升级实现瓦斯梯级利用,既消除了安全隐患,又增加了清洁能源供给,有效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三是实施精准化引才育才。针对能源领域高层次人才短缺的现状,〔...〕市建立了本土能源人才库和专家库,精准掌握人才底数。通过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招才引智机制,定期组织企业赴全国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靶向招聘,成功引进了一批行业领军人才和技术专家。同时,落实对人才的各项激励政策,在项目申报、经费使用、成果转化等方面赋予领军人才更大自主权,营造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取得成效

通过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作为国家规划的大型煤炭基地,〔...〕市始终将保障能源安全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和先进产能建设,煤炭生产的效率、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极大提升。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xx年全市原煤产量达到亿吨,持续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坚实的能源保障。高达92%的先进产能占比,确保了在国家需要时能够产得出、供得上、稳得住,充分彰显了能源"压舱石"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

(二)能源结构转型成效卓著

〔...〕市在能源革命中实现了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新能源装机规模从几年前的不足500万千瓦,躍升至超过1100万千瓦,在电力总装机中的占比从不足36%提升至55%以上,实现了从补充能源到主力能源的历史性跨越。这一标志性成就,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一煤独大"的能源供给格局,形成了煤、电、风、光、氢、储等多能互补、协同发展的新局面,为区域能源系统的韧性和可持续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绿色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效益。据测算,全市超过1100万千瓦的新能源装机,年发电量可超过200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超过6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00万吨,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全市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已成为〔...〕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三、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市能源革命综合改革仍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长期形成的以煤炭、电力为主的重化工业结构根深蒂固,"一煤独大"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虽然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但煤炭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占比依然过高。非煤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体量偏小,产业链条较短,竞争力不强,经济结构转型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抵御外部市场波动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瓶颈

尽管〔...〕市在能源科技创新方面投入巨大,但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部分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仍存在"卡脖子"问题。能源领域尖端科技研发能力相对薄弱,缺乏国家级的重大创新平台和高水平研发团队。在高效储能、氢能核心装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高端碳基新材料等前沿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仍然依赖进口,制约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三)要素保障制约依然突出

能源革命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需要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持续有力支撑。从资金层面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都需要巨额资金投入,部分企业在技改投入和研发创新中面临资金流紧张的难题,社会资本参与能源转型的渠道和激励机制仍需完善。从人才层面看,作为传统工矿城市,〔...〕市对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部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瓶颈。

四、发展愿景

展望未来,〔...〕市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以更大的决心和更实的举措,奋力推动能源事业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

(一)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到"十四五"末,全面建成煤电装机16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1600万千瓦的"双1600万千瓦"〔...〕地区电力外送基地,届时新能源装机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展望2035年,〔...〕市将基本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届时,非化石能源将成为能源消费总量的绝对主导,氢能、新型储能等未来能源将实现规模化应用,形成"源网荷储"深度互动、多能高效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将〔...〕市打造成为国家能源绿色转型的重要典范和保障华北乃至全国能源安全的关键枢纽。

(二)打造全国领先的能源科技创新高地

〔...〕市将继续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战略,力争到2035年,建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能源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在煤炭领域,实现大型矿井100%智能化开采,绿色智能安全开采水平达到世界一流。在新兴领域,力争在高效氢能制储运用、长时序大规模储能、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高端碳基新材料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成果,将〔...〕市从能源资源富集地转变为能源科技创新策源地。

(三)形成多元支撑、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格局

立足于彻底破解"一煤独大"的结构性难题,〔...〕市将坚定不移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到2035年,力争全面建成四大基地:一是通过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建成安全、高效、绿色的国际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二是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建成全国领先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三是通过风光火储氢一体化发展,建成清洁电力大规模外送的〔...〕地区电力外送基地;四是通过深化煤炭分级分质利用,建成国内一流的碳基新材料加工制造基地。最终,形成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多业支撑、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新格局,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成功路径。

48 5239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