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基层治理经验材料
社区基层治理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完善服务体系、促进居民参与,实现资源共享、问题共治,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社区基层治理经验材料”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社区基层治理经验材料
近年来,**市**区紧紧围绕城市基层治理中的难题,全力在“五个强化”上发力,持续汇聚各方力量,努力打造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新态势。
一、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治理“引领力”。始终将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重点,筑牢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坚强堡垒。其一,推行党建联络点制度。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各自联系1个街道、1个社区以及1个网格,区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和其他区委常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分别联系1个社区和1个网格,区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也分别联系1个社区和1个网格,规定每年到联系点实地调研指导不少于3次,并帮助解决至少2个实际问题。到目前为止,已有47人联系了16个社区,开展调研达448次,成功解决问题147个。其二,深入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对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进行优化,解除街道的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工作任务,内设党政办公室等7个办公室,事业单位设立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等6个服务中心,并新设立移民服务站,促使街道党工委将精力集中在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业上,充分发挥其统筹协调各方、引领基层治理的作用。其三,推动三方互联互通。构建街道社区、单位和行业党建互联互通机制,4个街道与驻街道的11家单位党组织建立了沟通协商制度,16个社区党支部与驻社区的51家单位党组织建立了议事制度,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持续开展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推动其常态化参与社区基层治理工作,切实提高城市基层治理服务的效能。
二、强化社区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治理“带动力”。社区工作者是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关键力量,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是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第一,优化队伍构成。综合考量社区规模、人口密度、服务半径、居民构成、辖区单位数量以及特定人群服务对象等因素,结合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及时将思想政治素质高、道德品行优良、带富能力突出、协调能力较强的“双好双强”人员吸纳进社区工作者队伍,持续提升为民服务和基层治理的能力。截至当下,社区工作者总数达到115名。第二,加强激励保障。社区工作者的报酬待遇按照“基本报酬+管理考核+任期补贴+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的结构执行,实施薪酬等级序列改革,切实加强薪酬保障,激发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同时,积极面向村(社区)干部开展事业单位招考等工作,有效打通干部成长晋升的通道。第三,注重培养提升。扎实推进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分级别、分岗位进行全覆盖培训,积极引导社区专职工作者参加“社工证”职业资格和学历教育考试,鼓励他们考取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进行学历提升,对持有“社工证”的每月给予100—300元的职业资格津贴,对获得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每月增加100—500元的学历津贴,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履行职责的水平。
三、强化派驻队伍建设,增添基层治理“推动力”。坚持把加强派驻力量作为推动基层治理的有效手段,选派优秀干部充实基层治理力量。一是精准选派驻村人员。按照“分类覆盖选派、规范程序选派、按需精准选派”的原则,坚持定村、定人、定标、定责,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的实际情况,做到人地适宜、人岗匹配,有效充实安置点的力量。同时,由安置点社区党组织牵头,为搬迁群众办理至少10件实事。截至目前,在全区8个安置点社区选派了8名驻村第一书记和16名驻村干部。二是严格管理与强化考核。严格落实“四个划转”,将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党组织关系、工资关系、管理、考核划转到帮扶社区或帮扶社区所在街道。围绕“一宣六帮”等内容,通过述职评议、满意度测评、查看资料等方式对驻村干部进行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档案,作为选拔任用、晋升职级、交流使用和调整撤换等的重要依据。三是督促推动作用发挥。根据工作内容和驻村工作提示等,定期发布工作清单,由街道党工委同步调度,指导开展“一宣六帮”等重点工作。同时积极开展督促检查,对工作作风不扎实的驻村干部进行严肃问责,同时追究街道和派出单位的监管责任,切实促使驻村干部认真履行职责。今年以来,区级共开展驻村工作督查10次,进行交叉检查2次。
四、强化网格队伍建设,增强基层治理“支撑力”。深入推进“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的基层治理机制,将网格长、社区管家等培养成为城市社区的本地“管家”,充分发挥基层治理的“支撑点”作用。一是深化网格治理模式。依据“便于组织、便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将基层党建、社区服务、综治维稳等各类网格整合为“一张网”,全区16个社区划分为全科网格16个,网格142个。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联系户(十联户)”的五级组织架构,共设立网格党小组131个,形成人在网格中行走、事在网格中办理、网格全面覆盖、一网统管全局的社区治理新状态。二是创新社区帮扶模式。以易地扶贫搬迁社区龙生社区为示范点,创新探索“社区管家”帮扶模式,以40—50户搬迁群众为一个单元,从热心社区工作、具有一定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搬迁群众中选拔1名社区管家,负责收集群众需求、协助社区宣传政策等,既解决了社区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又让每户群众都有了“帮扶人”。三是明确自治工作责任。进一步明确网格员、社区管家等承担群众联络员、政策宣传员、民事调解员、居民服务员等工作职责,具体做好问题排查、矛盾调解、安全检查、居民动员、志愿服务等工作,鼓励他们主动“亮身份”,为新任职的网格长颁发聘书,提高群体的知晓度,对工作表现优秀的评选为“最美网格长”等,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有效激发工作积极性。
五、强化志愿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服务力”。坚持志愿服务共享,营造“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提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效能。一是组建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以区委书记为志愿服务总队长的志愿服务总队,下设理论宣讲、惠民富民、时代风尚、文艺体育、教育医疗5支志愿服务队,分别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队长,并成立由区直相关部门牵头负责的19个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分队,各街道成立由党工委书记、社区支部书记担任支队长的志愿服务支队,基本形成了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共组建志愿服务队伍46支。二是培育志愿服务品牌。引导各社区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服务群众的新方法。在贵苑社区,开设仁山夜话,利用晚上时间召开院坝会,通过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评,为社区的“疑难杂症”找到解决的好办法。在旺家社区,建立“英姐来帮忙”工作室,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9起,成立“老妈妈”防火团,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消防安全知识宣传等活动78次。在龙生社区,创建“彩虹桥·七彩服务”品牌,成立7支服务队,共组织开展服务126次。三是激发志愿服务效能。紧密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需求和基层群众的实际需求,线上依托“*”微信小程序志愿服务平台,实现“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志愿服务模式,线下构建“群众点单、社区供单、党组织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的“五单”办实事联结机制,实行“网格发现、社区吹哨、部门报到”,逐步化解、逐个落实。同时深化“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的社区治理模式,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新设立占地200㎡的爱心积分超市,以慈善为核心理念,以“积分制”为载体,鼓励搬迁群众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好人好事评比、选树典型推荐等获得相应的爱心积分,进行等价商品兑换,为群众提供参与基层治理的平台,激发基层治理的巨大效能。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