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精彩4篇

荣誉 分享 时间: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土壤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是否能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相关内容,供您学习参考!

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用 篇1

ok3w_ads("s005");

db湖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3/ t×××650-20_高标准农田: 稻田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paddy field20_-××08-××17发布 20_-××09-××01实施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目 次前言………………………………………………………...21范围....………………………………………………….32 规范性引用文件……………………………………….33述术语和定义…………………………………………….434建设目标规划设计要求…………………………………………………….545 质量技术施工设计要求……………………………………………….596 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要求 ……………………………………………….7127 档案管理农艺管理措施要求 ……………………………………………..15148 关键技术指标 ……评价 …………………………………..159 档案管理 ……………………………………………..16附录a典型排浸沟断面示意图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 …………………….1718附录b田面排水管设置示意图梯式平田建设示意图……… …………………….1719附录c典型排渍沟断面示意图………………………….18附录d田面排水管设置示意图 ………………………...18

前 言建国以来,我省对农田进行了长时期、大规模的改造,为粮食达到现有生产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进入21世纪,为进一步规范我省高标准稻田建设标准,大力推进标准粮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与复垦、基本口粮田建设和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实施,特制定本规范。国家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土壤改良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商品粮基地建设、土地整理、标准粮田建设、基本口粮田建设、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和旱作节水示范工程等重大项目都在逐一开展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和旱作节水示范工程等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全面启动。但由于缺少统一的建设技术规范,致使大量工程建设标准不高,部分项目不仅未能提高粮食单产,改善生产条件,而且破环了环境,带来了新的危害。为此,特编制《湖南省高标准农田:稻田建设技术规范》,为我省高标准稻田建设提供统一规范的建设技术标准,有助于规范我省稻田挖潜提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提升我省耕地质量项目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国家投资效益。本规范附录a、b、c、d为资料性目录。本规范由湖南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规范起草单位: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危长宽、阳小民、谢卫国、彭福茂、黄铁平、夏海鳌、钟武云、杨琳、高幼林 危长宽、涂先德、彭福茂、黄铁平、阳小民、夏海鳌、高幼林、杨琳。

高标准农田: 稻田建设技术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高标准稻田及其基础设施建设的术语和定义,针对湖南水稻生产较为普遍存在的土、肥、水、气、热等障碍因素和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提出了高标准稻田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土壤改良培肥农艺管理技术措施要求。,本规程适用于湖南省高标准稻田建设与项目管理本规范适用于湖南省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土地整理与复垦、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高标准稻田高标准稻田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其他涉及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参照此标准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应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gb50168-20_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db43/t580-20_ 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b50201-94 防洪标准 ny/t309-1996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ny/t1634-20_ 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 ny/t310-1996 全国中低产田类型划分与改良技术规范 td/t1011~1013-20_ 土地开发整理标准 sl/t4-1999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sl371-20_ 农田水利示范园建设标准 db43/t108-1997 中低产田类型划分和质量改造要求 db43/t580-20_ 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db43/t162-20_ 耕地地力分等定级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农田指常年用于农作物种植的的耕地,包括水田、旱地、水浇地和园地。高标准农田指田地集中连片,农田水利排、灌设施配套齐全,;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治涝标准10年一遇,灌溉设计保证率达85%及以上,或抗旱能力在70天以上,;地下水位控制在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深度;田间道路、防护林网布局合理;土壤肥力协调,基本没有土壤障碍因素,,能保持农作物高产稳产的农田。单产水平相当于双季稻区周年亩产不低于900kg,单季稻区亩产不低于500kg的农田。 3 高标准稻田指田面平整,耕层深厚,土壤肥沃,无严重土壤障碍因素,农田基础设施完善,灌溉水源有保障,排涝能力强,路、林、电网配套,土壤改良培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措施到位,能够满足水稻高产栽培、节水灌溉、机械化作业等标准化生产要求,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安全环保,周年生产能力双季稻区和一季稻区每公顷稻谷产量分别达到13500公斤和9000公斤的稻田。指灌溉水源有保障,农田基础设施完善,土壤肥沃,且无土壤障碍因素,土壤改良培肥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措施到位,主要用于水稻种植的高标准农田。双季稻区高标准稻田水稻周年亩产不低于900kg,单季稻区亩产不低于500kg。农田基础设施指为了提高农田生产能力,便于机械作业和生产管理,在田间修建的农田设施,如灌溉水渠、防洪排涝排渍水沟、田埂、田间道路、涵、闸、桥、泵及防风林带等基础设施。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同时供应与协调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分和环境因素(如水、气、热等)的能力。 耕作层厚度指经耕作熟化的表层土壤的厚度,单位统一为厘米。 土壤质地指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相对含量的组成而区分的粗细度。土壤障碍因素土体中存在耕层浅薄、过砂、过粘、过酸、冷浸、潜育、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妨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土壤性质或形态特征,以及干旱缺水、渍涝、灌溉水和大气污染等,也叫土壤障碍因子。土体中妨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性质或形态特征,也叫土壤障碍因子。 8 灌溉保证率灌溉工程在长期运行中,,灌溉用水得到充分满足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数。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得到保证的概率,以正常灌溉供水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表示为:(p为灌溉保证率;m为设计灌溉用水量全部获得满足的年数;n为计算总年数,一般不少于15年) 9 排涝能力排涝骨干工程(干沟、支渠支沟)和田间工程(斗沟、农沟渠)按多少年一遇的暴雨不致成灾的要求能达到的标准。4 规划设计要求总体规划原则坚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务求实效的原则。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农田基础设施总体规划设计包括要将田地平整、田型调整及修建排灌沟渠、田间道路、防护林、电网等。建设工程分步实施时,应考虑与后续工程的衔接,防止后续建设打烂前次设施,造成投资浪费。坚持沟渠、路、林三网结合布局。排水沟是最密集的网络,每隔100m左右 1条,顺坡降方向由上向下展布;在排水沟的基础上配建灌溉沟,每隔200m左右 1条,与排水沟相邻或相间布局;配建生产机耕道,顺坡向间距200~300m,横坡向间距500~1000m,与排水沟相邻;林带纵横间距500~坚持以改土为中心,把影响水稻生产的干旱、渍涝渍、渍潜育和过沙过粘等土壤障碍因素统一纳入规划改良范围,做到既治理涝渍涝与干旱,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优化生产环境。规划准备选择 规划单元选择高标准稻田规划单元选择在田地相对集中连片、和灌溉水源有保障的区域进行。平湖河网区一般以1000×667m2为一个规范划单元,丘陵冲垅区只对地形坡度小于10度的冲、垅田进行规划,以一个冲、垅为一个规划单元,冲垅面积在200×667 准备相关资料准备收集规划单元基本资料,实地调查了解群众意愿,结合地形、障碍因素确定工程建设内容,编制田间工程建设与土壤改良培肥规划性文件。将田间工程规划设计内容绘制在比例尺为1:5000或1:10000基于县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耕地地力等级图或地形图上,并绘制道路、沟渠纵横断面图,形成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或实施方案)。田间道路规划田间道路规划要以原有联通村组的机耕道为干道,在规划单元内展布生产机耕道和工作道等支道。 生产机耕道平湖河网区规划单元内每间隔100~200m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一个规划单元内形成纵横向各形成3~5条左右的机耕道,最终形成机耕道网格。丘陵冲垅区生产机耕道布设应参考地形条件及冲垅宽度。当冲垅宽在200米以内时,可冲垅一侧山脚与稻田交接处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冲垅宽在200~400米,在可冲垅两侧山脚与稻田交接处各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冲垅宽400米以上的可在冲垅中部按间隔100~200m规划生产机耕道。 工作道规划了机耕道网格的稻田,可在每个网格内规划1条工作道。未形成机耕道网格的,在两相邻的生产机耕道之间规划1条工作道,工作道一般垂直于机耕道。平整稻田规划规划单元内的稻田布局要以机耕道、林网或较大的沟渠为基准,向两侧展布为网格状田园。平湖河网区稻田地势较平坦,稻田集中连片,要以原道路、林网或较大沟渠为基准规划成网格状田园。重点对规格不一的田块采取裁弯取直,小丘变大丘等措施进行土地平整和田型形调整。整体调整为水平展布、形状规则、面积较大、便于机械耕作的格田。丘陵冲垅区只对平均坡度小于10°的冲垅田进行高标准稻田建设规划。一般以单个冲垅为一个规划单元,重点将单元内田地整理成等高水平梯田。稻田土壤存在明显障碍因素,要进行土壤改良培肥规划田间道路规划机耕道规划顺坡向间距200~300m,横坡向间距500~1000m。平湖河网区规划单元内每间隔200~300m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一个规划单元内形成纵向3~4条、横向1~2条左右的机耕道,最终构成机耕道网格。丘陵冲垅区生产机耕道布设应参考地形条件及冲垅宽度。当冲垅宽在200m以内时,可冲垅一侧山脚与稻田交接处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冲垅宽在200~400m,可在冲垅两侧山脚与稻田交接处各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冲垅宽400m以上的可在冲垅中部按间隔规划了机耕道网格的稻田,可在每个网格内规划1条工作道。未形成机耕道网格的,在两相邻的生产机耕道之间规划1条工作道,工作道一般垂直于机耕道。 田间道路田间道路规划要以原有联通村组的机耕道为干道,在规划单元内展布生产机耕道和工作道等支道。 生产机耕道平湖河网区每间隔100~200m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最终形成机耕道网格。丘陵冲垅区生产机耕道布设应参考地形条件及冲垅宽度。当冲垅宽在200米以内时,可冲垅一侧山脚与稻田交接处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冲垅宽在200-400米,在可冲垅两侧山脚与稻田交接处各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冲垅宽400米以上的可在冲垅中部按间隔100~200m增加规划一条生产机耕道。 工作道两相邻的生产机耕道之间规划1条工作道,工作道一般垂直于机耕道。 田间排灌沟渠沟渠规划田间排灌沟渠要以规划单元内原有主要的排灌沟渠为基础,通过整修、新建完善排灌沟渠,构建新的田间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田间排水沟根据负其担的任务功能分撇洪沟、排涝沟、排浸沟。一般在规划单元外围布设撇洪沟,撇洪沟主要是撇排洪水,防泥砂冲压稻田。规划单元内布设排涝沟,主要负责排除田面涝水。在地下水位过高的潜育性稻田布高设,排浸沟,主要负责排除田间冷浸水,降低地下水位,同时承担排涝任务。撇洪沟平湖河网区撇洪沟重点是截断撇开洪水,有时兼具灌溉功能,可排灌两用或与灌溉渠相邻、相间布局,规划设计在靠近洪水主要来源一侧,。平湖河网区撇洪沟布设在规划单元外围或主要洪水来源一侧,且且要与该区主排水沟或的排灌机埠连通。丘陵冲垅区撇洪沟一般布局设在稻田与两侧山体交接的边界线上。根据地形特点,该沟通常有以下几种规划布局。一是当冲田两侧山体汇水面积大,两侧分别修建一1条撇洪沟。当洪水来源于冲田上部,且冲垅宽大于100m时,可在冲田中部从上至下修建一条中心撇洪沟,两侧山体洪水通过横向沟导入该中心沟。冲垅单元外围和中心撇洪沟可二是选择山体汇水面积较大和冷浸水主要来源的一侧修建。三是与灌溉沟结合,两沟可以合为一沟,雨季用于排洪,旱季用于引水灌溉。四是为了排除来自冲田上部的洪水,当冲垅宽大于100m时,可在冲田中部从上至下修建一条中心撇洪沟,两侧山体洪水通过横向沟导入该中心沟。 排涝沟平湖河网区规划单元内一般每隔80~100m规划修建11条排涝沟,其中粘性土壤间距为80m左右,砂性土壤间距为100m左右。在平湖河网区和宽大的垅田,排水沟呈网格状布局。为了减少占用耕地,可采用主排涝沟与支排涝沟相结合的形式。主排涝沟呈纵向即坡降方向布局,支排涝沟横向布局,主排涝沟与支排涝沟呈正交式联通。根据地形和冲垅大小,排涝沟的布局不同。山丘冲垅区规划单元内,当冲宽小于50m以下时,排涝沟布于汇水面积较大和有冷浸水源的一侧。冲宽50~80m,排涝沟布于两侧山田交界线上。冲宽80~100m,可采用开中心排涝沟的形式,两侧农田有效排水距离为40~50m。冲宽大于100m,通过增加排水沟数量的方法解决。在宽大的垅田和平湖河网区,排水沟呈网格状布局。为了减少占用耕地,可采用主排涝沟与支排涝沟相结合的形式。主排涝沟呈纵向即坡降方向布局,支排涝沟横向布局,主排涝沟与支排涝沟呈正交式联通。 排浸沟当稻田淹水季节地下水位50cm以上,干水期80cm以上时要规划建设排浸沟。此排浸沟可同时承担降低地下水位和排涝功能,但不承担灌溉功能。灌溉渠每隔160~200m建1条田间灌溉渠,分别向两侧农田灌水,灌水距离为80~100m。灌溉渠与排水沟有相邻布局和平行相间两种布局。相邻布局时两沟建在一起,中间用埂隔开,其中伴排水沟一侧的农田通过横跨排水沟的过水管灌溉。相间布局时,灌溉渠与排水沟中间有农田隔开,间隔80~100m。从节省耕地出发,主要采用相邻布局形式。 防护林平湖河网区可建立田间防护林网,林带间距以500~1000m为宜,一个规划单元形成一个防护林网格。林带常与机耕路、大型输排水沟、河岸平行排列,应做到合理布局。林带长度达到适宜植树造林长度的90%以上,平湖区防护林网控制面积占宜建林网农田面积的75%以上。电网稻田电网设施为排灌、植保、收获提供电力保障,电网规划要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要,满足农业生产取电方便和安全使用。电网线路一般沿田间道路和沟渠布设,每条线路相隔80~100m。5 施工设计要求 田间道路生产机耕道宽度,路基宽,采用砂石或混凝土路面均可。砂石路面一般要高出田面50cm,中部稍高,呈龟背形,横向坡度为2%。两侧用块石或混凝土材料护坡,护坡宽20~30cm,高50cm。工作道宽1~,路面高出田面25~30cm。田埂宽30~40cm,以35cm为最宜,高度高于田面25cm左右,不低于20cm,不高于30cm。稻田平湖区单丘稻田面积20_~2667m2之间,以长80~100 m,宽25~30 m进行控制,可根据地形条件和整体布局要求,选用25×丘陵冲垅区建立梯式平田,上下平田高差应小于。每级平田宽度不低于 m,长度依冲垅宽度和路沟渠布局适当适当确定,单丘稻田面积可小于平湖区格田稻田存在耕作层浅薄、过砂、、过粘、过酸、重金属含量超标等土壤障碍因素标的稻田,要采取深耕深松、掺粘土、掺沙土、施调酸剂、客土换土等针对性土壤改土良工程措施,并结合农艺培肥措施,提高土壤肥力。耕作层浅薄型稻田改良。,采用措施深耕深松加厚土层。耕作层厚度浅于1615cm的稻田要逐年进行深耕,每次加深耕作层厚度控制在3cm以内,底土为生土时应停止深耕。对已翻上来的生土进行晒垡冻坯和增施有机肥,促使土壤熟化。也可利用其他占用耕地项目剥离下来的表层土壤加深耕作层。免耕栽培的稻田,2~3年进行一次深耕深松。质地粘重型稻田改良。,可用黑砂土、潮砂土、河砂土、紫砂土等砂性或含砂土壤掺入耕层中,每亩掺入砂土10~15t,结合深耕,使砂土均匀进入耕作层土壤中。沙漏型稻田改良。,可选择塘泥、老菜园土、老墙土、第四纪红土、黄泥土等粘性土壤掺入稻田,每亩10~15t,结合深耕混匀,使耕作层土壤物理性粘粒(粒径毫米mm)达到60%以上,形成4砂/6泥比4/6或3砂/7泥的比例。污染型稻田改良。,首先要切断污染源,轻度污染稻田施用石灰、钙镁磷肥或掺入石灰土30 ~50t,中和土壤酸性,促使重金属元素形成氢氧化物和磷酸盐沉淀,降低水溶性有毒物质危害。重度污染的,采用换土的方法,对表层20cm土层进行更换。干旱型和渍涝潜育型稻田改良。,采取修建田间灌、排水利配套设施来解决干旱、渍涝潜育问题。 田间道路生产机耕道宽度,路基宽,采用砂石或混凝土路面均可。砂石路面一般要高出田面50cm,中部稍高,呈龟背形,横向坡度为2%。两侧用块石或混凝土材料护坡,护坡宽20~30cm,高工作道宽1~,路面高出田面25~田埂宽30~40cm,以35cm为最宜,高度高于田面25cm左右,不低于20cm,不高于30cm上下平田高差应小于。稻田按坡降或灌水渠流水方向排列,单丘稻田面积根据每级平田宽度确定,可小于平湖区格田。稻田田埂高度高于田面25cm左右,不低于20cm,不高于30cm;田埂宽度35cm左右,不低于30cm,不宽于40cm,以既节约耕地又便于耕种为原则。 田间道路生产机耕道宽度,路基宽,路面一般要高出田面50cm,中部稍高,呈龟背形,横向坡度为2%。两侧用块石或混凝土材料护坡,护坡宽20~30cm,高50cm。工作道宽1~,路面一般要高出田面25cm以上。 排灌沟渠撇洪沟设计防洪标准按洪水重现期20年一遇,确保平湖区稻田无泥沙覆盖,丘陵区洪水不淹田。断面设计要符合gb50288-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排涝沟设计按10年一遇3日暴雨3日排至水稻耐淹水深标准设计。兼有排涝和调控地下水位作用的排水沟,应按调控地下水位要求确定沟深和间距,按排涝设计流量确定断面。排涝沟一般采用矩形断面,断面设计要符合gb50288-99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排浸沟采用矩形断面,按照高产水稻淹水期地下水位在50cm以下,干水期地下水位在80cm以下的要求设计,。沟深至少应在田面以下100cm,其中潜育型稻田要大于120cm,其他平田100~120cm。沟宽度控制在50~60cm之间(参见附录a)。灌溉渠设计按半天内灌溉所控制两侧稻田1次水的要求。每次灌水量按每次灌水深度5cm和控制面积折算。灌溉渠断面有矩形、梯型和u型断面,为节省耕地和方便维修管理,一般采用矩形断面。条有一定坡降,灌溉纵向距离纵向1000m,两侧各100m计(灌溉面积合600亩),有一定坡降的矩形灌溉渠深宽可选择为30×(20~25)cm。纵向距离500m左右(灌溉面积合300亩),选择深宽25×20cm。 防护林平湖河网区和面积大的冲垅区防护林设计成林网减阻有害风。小面积的冲垅区设计成林带,林带与有害风来向垂直或在冲垅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建立防护林带。林带一般与道路和大的沟渠结合建设,与道路结合建设的单行林带占地宽50cm。电网电网建设采用地埋电力线路,外置电力接线箱。电力线采用专用地埋线,保证30年以上使用寿命。导线截面积按电网控制面积、内电力设备可能同时使用最大功率综合计算确定。6 工程建设要求稻田田平整土地时要严格执行耕作层再利用方案,对要平整田地,第一步将厚度20cm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并搬运到平整区中间部位某一地段或邻近的非平整区。第二步对剥离后的田面进行挖高填低,填土区进行压实,直至达到平整度要求。第三步将原剥离的耕作层均匀覆盖到整理好的田面,并达到田面高差3cm以内的平整度要求。经平整土地和调整田型后的稻田要按田埂修建要求进行田埂修复。设计了土壤改良建设工程措施内容的,在平整田地时要统筹实施。机耕道机耕道建设施工要符合db43/t580-20_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要求。生产道生产道施工时先清理道基的烂泥,用粘土分层压实,最上层用砂石加粘土压实,达到设计宽高。 排灌水沟渠排水沟护砌材料可采用块石、混凝土预制件,用水泥砂浆满浆砌筑或c20水泥砼(混凝土)现场浇制。沟底铺卵石加c20水泥砼厚10cm。沟墙块石砌厚35~40cm,或c20水泥砼现浇厚度不小于10cm。田间排涝沟和排浸沟的两侧沟墙顶面加宽至35~40cm作为硬化田埂,c20细石水泥砼压顶5~7cm。排浸沟沟墙底层用块石干砌,水泥砼现浇的或在沟底与截墙相交处预留排水孔,孔直径24cm,每米不少于1孔。排水沟与灌溉沟相邻布局而外侧伴灌溉沟时,采用预埋田面排水管排水。田面排水管内空直径8cm,管壁厚2cm,埋设于田埂之下,一头连田面,一头连排水沟斜向安设,与田面相连一头,管底低于田面2cm(参见附录db)。灌溉渠矩形灌溉渠可选用红砖或砼预制块等材料满铺水泥砂浆砌筑并沟缝,亦可用c20水泥砼现浇。灌溉渠的渠底与田面持平或略高于田面,以利灌溉。灌溉渠每途经每一丘农稻田,开设1个灌水口,宽度20~25cm。同时配建抽动式灌水关启闸门,厚度2cm。当灌溉渠与排水沟相邻布局时,采用过水管横跨排水沟以灌溉另一侧稻田。过水管内空直径10cm,管壁厚3cm,每丘稻田架设一个。过沟桥和支撑坊排水沟、灌溉渠宽度大于60cm时都应架设过沟桥。每100m距离架设一桥,桥宽不少于60cm,厚10cm,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能承载400kg以上压力。在潜育型稻田地段,排水沟沟墙易垮塌,沟内应横向设支撑坊防护。每10m设一支撑坊,坊断面为4×6cm2。 防护林防护林树种可选用白杨、水杉、柏树等树干较直、树冠较小的当地适宜品种,株距在2~3m之间。电网电网电缆敷设施工要符合gb50168-20_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规定。7 农艺措施要求 深耕深松对耕作层浅于16cm的稻田逐年进行深耕,每次加深耕作层厚度控制在3cm以内,底土为生土时应停止深耕。对已翻上来的生土进行晒垡冻坯和增施有机肥,促使土壤熟化。免耕栽培的稻田,2~3年进行一次深松。 调节酸碱度稻田土壤ph小于6的要施用石灰、钙镁磷肥、硅钙肥进行土壤酸度调节。石灰是最常用的调酸剂,不连年施用,一般采用五年施一次,施用量要根据土壤质地和酸性反应程度确定,(参见表1)。用钙镁磷肥和硅钙肥作调酸剂,施用量每季应控制在750kg/hm2以内。在施用时,将调酸剂均匀撒布在田面,然后进行翻耕作业,使调配调酸剂与耕作层土壤混合均匀。表1: 不同质地的酸性稻田石灰施用量 (kg/hm2)土壤反应粘土壤土砂土强酸性(ph ~)900750450-600酸性(ph ~)600~750450~600300~450微酸性(ph )450300~ 客土掺沙质地过沙的水稻土每亩掺入第四纪红色粘土10~15t。土质粘重的土壤每亩均匀撒入粒径小于河砂土10~15t。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略有超标的,在终止污染源的基础上,每亩可掺土30 ~50t石灰土,降低水溶性有毒物质危害。重金属元素严重超标的,应考虑客土替换原土。 合理施肥一是合理施用有机肥,一般每亩施用堆肥、厩肥1000~1500kg,或施用精制有机肥200~400kg。稻田在尚未消除潜育之前,厩肥要经堆制腐熟后才施入稻田。二是科学施用化肥,根据土壤测试和田间肥效试验结果以及作物需肥特性与目标产量进行配方施肥。 秸秆还田稻田本田生产的稻草可以直接还田,也可以通过催腐后还田和垫栏后还田。其他作物的秸秆如油菜杆、烟杆也可直接或易地用于稻田。秸秆还田量每季每亩667m2控制在干基物料300kg左右,并要辅以氮肥施入,调整土壤c/n比。 种植绿肥稻田利用秋冬闲季种植紫云英、油菜、肥田萝卜、苕子等作物,利用绿肥富集氮磷钾元素,增加土壤有机质。 水旱轮作稻田在光热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实行稻-稻-油、稻-稻-肥一年三熟轮作制,光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采用烟-稻、豆-稻、玉米-稻、稻-玉米、花生-稻、西瓜-稻等一年两熟水旱轮作制度,改善土壤内部环境。8 关键技术指标评价土壤质量稻田稻田土壤质量要符合表2规定,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二级标准土壤质量规定。表2: 高 高标准稻田土壤质量指标指标有效耕作层厚度土壤有机质ph土壤质地(沙/粘)描述值18~~20cm?≥25g/kg 以上~~沙/粘为3/7(或4/6)田面平整,田面高差小于3cm。有效耕作层厚度达到18~20cm。土壤质地沙/粘为3/7(或4/6),不漏水漏肥。土壤有机质25g/kg以上,ph值在~范围,耕地地力提高个等级以上。工程质量田间工程质量要符合表3要求。表3 工程质量指标指标田间面高差耕作层剥离返还厚度防渗漏防渗漏表土剥离返还冬季地下水位深度描述值平整田地?≤小于3cm20cm不漏水不漏水0-20cm>70指标撇洪沟排浸沟深度排浸沟深度冬季地下水位深度排浸沟宽度排浸沟宽度排水孔排水孔描述值排灌沟渠洪水不进田100 cm>100 cm7050~60 cm50-60?≥1个/米m1个/米指标防洪设计保证率撇洪沟排涝设计能力排洪沟灌溉保证率沟渠保养完好率描述值20年一遇洪水不进田10年一遇1~3日暴雨1~3日排到耐淹深度>85%>95%指标路\林\电机耕道通田率林网建设电网建设路林电维护完好率描述值>80%适宜适宜>8090%农艺措施到位率稻田应用农艺培肥措施要符合表4规定。表4 农艺措施覆盖率指标秸秆还田覆盖率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有机养分占总养分量比例冬种覆盖率描述值>80%>90%30%-40%>80%9 档案管理 建档要求稻田建设档案是记载项目区农田各个时期建设与利用的历史记录和资料数据库,是了解建设过程,制订建设措施,分析、监测和评价建设成效的基本依据。高标准稻田建设档案以单个项目为基本单位建档。项目建设中涉及的有利用价值的文件均需要归档,并分别用纸质和磁介质保存,项目实施单位应有专人负责建档,并负责档案管理,施工建设和验收资料永久保存,其它资料保存5年以上。 主要档案材料 项目实施前土地利用资料。包括土地利用状况、水源与水利设施及调查了解形成的文字资料与图表。 施工建设档案资料。包括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报复文件、施工设计文件、图表,施工建设过程的技术资料和各阶段的检查验收资料等。 验收档案资料。包括项目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施工监理、验收报告及建成后的工程移交手续等。 财务档案。包括项目投入与支出情况等。 项目区后续管理相关制度

4 建设目标高标准稻田建设要达到田面平整,土壤肥沃,田间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稳产的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建设,消除制约水稻生产相关的土、肥、水、气、热等障碍因素,水、路、林、电等稻田基础设施达到较高水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5 质量技术要求有保障性灌溉水源,排灌沟渠、机耕道、电力等农田基础设施完善,运行正常。灌溉保证率不低于85%,抗旱能力双季稻区70天以上,一季稻区50天以上。防洪排涝设施防洪标准不低于暴雨重现期10年。排涝历时采用1~3日暴雨1~3日排到水稻耐淹深度。地下水位50~60cm以下。田面平整,耕作层厚度不低于18cm,土壤质地3沙/粘为3/7(粘或4沙/6)粘,不漏水漏肥。土壤有机质25g/kg以上,ph值在~范围,稻田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二级标准(参见附录a),土壤肥力等级提高耕地地力提高个等级以上。 稻田稻田集中连片,,平湖区以有林道路或较大沟渠为基准形成格田,丘陵区土地整理后形成等高水平梯田。单丘稻田面积20_~2667m2,田面平整,田面高差不高于田面高差小于3cm。稻田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规定。田间水利设施排灌沟渠完善,排水出路通畅 ,断面及坡度设计合理,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适宜,灌溉水质符合农用水标准。灌溉保证率不低于85%,灌溉沟按以半天之内灌溉两侧农田灌溉沟按以天之内灌溉两侧农田1次水的要求设计。撇洪沟防洪标准按暴雨重现期20年设计。排涝用排水沟设计按暴雨重现期为10年一遇,1~3天的暴雨在1~3天排至水稻耐淹水深,排渍用排水沟的深度低于田面1m。机耕道、防护林、电网配套设施机耕道布局合理,顺直通畅,方便农业机械作业和农产品运输,机耕道通田率60%以上。桥、涵和农机下田设施配套。机耕道路质量符合db43/t580-20_规定。防护林长度达到适宜植树造林长度的90%以上,平湖区防护林网控制面积占宜建林网农田面积的75%以上。稻田电力网满足项目区排灌用电和农技农机方便安全取电要求。负荷与安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改土培肥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应用深耕因地制宜采用深耕、客土客沙、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水旱轮作等科学实用改土培肥技术措施,耕作层厚度18cm以上,秸秆还田率秸秆还田达608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率达890%以上,有机肥、农家肥施用养分量占总施肥养分量的30%~40%。6 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原则坚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务求实效的原则。要将田地平整、田型调整及排灌沟渠、田间道路、防护林、电网等农田基础设施都要纳入总体规划设计。部分工程即使本次不能建设也要体现在总体规划中,留下次进行建设,使后面建设不至于打烂前面设施,造成投资浪费。坚持以改土为中心,把影响水稻生产的干旱、涝渍、潜育和过沙过粘等土、肥、水、气、热土壤障碍因素统一纳入规划改良范围,做到既治理涝渍干旱,又改善土壤质地,优化环境。 规划设计范围高标准稻田建设规划设计包括田间工程建设规划设计与改土培肥措施规划。田间工程规划设计包括平整田地、修建排灌沟渠、机耕道、防护林、电网等田间基础设施。改土培肥措施规划包括深耕、客土掺砂、合理施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水旱轮作等改土培肥措施。 田间工程建设规划设计 平整田地 规划平湖区地势相对平坦,高差不大,只需对局部高地进行平整,对少数形状各异,规格不一的田块采取裁弯取直,小丘变大丘等措施,调整为形状规则、面积较大、便于机械耕作的格田。稻田沿主要灌水渠或机耕道排列,单丘稻田短边与灌水渠、机耕道延伸方向一致。丘陵区只对平均坡度小于10°农田进行高标准稻田建设规划。项目区受地形条件影响,采用建立梯式平田的方法进行平整,每级平田宽度不低于 m,上级平田与下级平田的高差应小于(参见附录b)。稻田按坡降或灌水渠流水方向排列。在平整田地前,必须事先制定好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平整的第一步就要揭搬表土,将厚度0~20cm的表层土壤搬运到中间部位的某一地段或邻近的非平整区,待田面平整后,将其均匀覆盖到田面。 设计平湖区单丘稻田面积20_~2667m2之间,以长80~100 m,宽25~30 m进行控制,可根据地形条件和整体布局要求,选用25×100m、30×80m或其他规格。丘陵区单丘稻田面积根据每级平田宽度确定,可小于平湖区格田。稻田田埂高度25cm左右,不低于20cm,不高于30cm;田埂宽度35cm左右,不低于30cm,不宽于40cm。田间排灌沟渠规划田间排灌沟渠包括排水沟和灌溉渠,是高标准稻田必备的基础设施。稻田排灌沟渠布置要协调一致,满足排涝和灌溉要求,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在规划设计中,有些排水沟可以与灌溉渠结合,撇洪沟可与引水的灌溉渠合为一沟,雨季用于排洪,旱季用于灌溉。有些排水沟则必须与灌溉渠分开,如承担排渍功能排渍沟与灌溉渠就要分开,防止一沟排、灌两用,确保排渍沟时刻处于排水状态。稻田采用明沟排水,排水沟根据负担的任务分撇洪沟、排涝沟、排渍沟。撇洪沟主要是撇排洪水,同时可兼具切断冷浸水和侧渗水、灌溉等功能。平湖区撇洪沟一般兼具撇洪灌溉功能,可排灌两用或与灌溉沟相邻、相间布局,规划设计要与该区的排灌机埠配套。丘陵区一般布局在稻田与两侧山体交接的边界线上。根据地形特点,该沟通常有以下几种布局。一是冲田两侧山体汇水面积大,两侧分别修建一条撇洪沟。二是选择山体汇水面积较大和冷浸水主要来源的一侧修建。三是与灌溉沟结合,两沟可以合为一沟,雨季用于排洪,旱季用于引水灌溉。四是为了排除来自冲田上部的洪水,当冲垅宽大于100m时,可在冲田中部从上至下修建一条中心撇洪沟,两侧山体洪水通过横向沟导入该中心沟。此沟可同时承担撇洪、排涝、排渍三项功能。排涝沟主要承担排涝功能,可兼具排渍功能。一般每隔80~100m规划修建1条排涝沟,其中粘性土壤间距为80m左右,砂性土壤间距为100m左右。根据地形和冲垅大小,排涝沟的布局不同。冲宽50m以下,排涝沟布于汇水面积较大和有冷浸水源的一侧。冲宽50~80m,排涝沟布于两侧山田交界线上。冲宽80~100m,可采用开中心排涝沟的形式,两侧农田有效排水距离为40~50m。冲宽大于100m,通过增加排水沟数量的方法解决。在宽大的垅田和平湖区,排水沟呈网格状布局。为了减少占用耕地,可采用主排沟与支排沟相结合的形式。主排沟呈纵向即坡降方向布局,支排沟横向布局,主排沟与支排沟呈正交式联通。排渍沟承担降低地下水位和排涝功能,一般不承担灌溉功能。当稻田淹水季节地下水位50cm以上,干水期80cm以上时要规划建设排渍沟。灌溉渠承担引水灌溉到田功能,一般每隔160~200m左右建1条灌溉沟,分别向两侧农田灌水距离为80m-100m。灌溉渠与排水沟有相邻布局和平行相间布局两种形式。相邻布局是指两沟建在一起,中间用埂隔开,其中伴排水沟一侧的农田通过横跨排水沟的过水管灌溉。相间布局是指灌溉渠与排水沟中间有农田隔开,间隔80m~100m。从节省耕地出发,主要采用相邻布局形式。设计撇洪沟设计防洪要按暴雨重现期20年一遇标准,确保平湖区稻田无泥沙覆盖,丘陵区洪水不淹田。其中平湖区排灌站还应达到相应的功率要求。撇洪沟必须硬化,有落差的地段建跌水凼,流砂较多的地段建沉砂池。排涝沟设计按10年一遇3日暴雨3日排至水稻耐淹水深度标准设计。兼有排涝和调控地下水位作用的排水沟,应按调控地下水位要求确定沟深和间距,按排涝设计流量确定断面。排渍沟要按照高产水稻淹水期地下水位在50cm以下,干水期地下水位在80cm以下的要求设计,沟深至少应在田面以下1m,其中潜育型稻田要大于,其他平田1m~。宽度控制在~之间(参见附录c)。间距可按当地经验数据或作排水试验确定。排水沟沟底比降应根据沿线地形条件及上下级沟道水位衔接条件,不冲、不淤要求综合确定。护砌材料可采用块石、混凝土预制件满浆砌筑或水泥现场倒制。沟底铺卵石加混凝土厚10cm。沟墙块石砌厚35~40cm,砼现浇厚度不小于10cm。两侧沟墙面层加宽至35~40cm作为硬化田埂,混凝土压顶5~7cm,水泥砂浆抹面厚2~3cm。排渍沟沟墙自犁底层以下块石干砌或平沟底预留排水孔,孔直径2cm,每米不少于一孔。排水沟与灌溉沟相邻布局而外侧伴灌溉沟时,采用预埋田面排水管排水。田面排水管内空直径8cm,管厚2cm,埋设于田埂之下,一头连田面,一头连排水沟斜向安设,与田面相连一头,管底低于田面2cm(参见附录d)。灌溉渠按半天内灌溉两侧稻田1次水的要求设计。每次灌水量按每次灌水深度和控制面积折算,如每次灌深5cm,每亩灌水量为33m3,每次灌溉300亩20hm2,灌水一次共需水9900m3。为节省耕地,田间灌溉渠有矩形、梯型和u型断面,为节省耕地和方便维修管理,一般采用矩形断面。一般灌溉距离纵向1000m,两侧各100m计(合600亩),有一定坡降的矩形灌溉渠深宽可选择30×20~25cm。纵向距离500m左右(合300亩),选择深宽25×20cm。矩形灌溉渠可选用红砖等材料砌建,用混凝土胶结与抹面。灌溉渠的渠底与田面持平或略高于田面,以利灌溉。灌溉渠途经每一丘农田,开设灌水口,宽度20~25cm。同时配建抽动式灌水关启闸门,厚度2cm。当灌溉渠与排水沟相邻布局时,采用过水管横跨排水沟以灌溉另一侧稻田。过水管内空直径10cm,管厚3cm,每丘稻田架设一个。排水沟、灌溉渠宽度大于60cm时都应架设过沟桥。每100m距离架设一桥,桥宽不少于60cm,厚10cm,混凝土材料,内置钢筋,能承载400kg压力。在潜育型稻田地段,沟墙易垮塌,沟内应横向设支撑板防护。每10m设一支撑板,板厚3cm,宽5~6cm。 机耕道机耕道分两种,一种为村组机耕道,主要是连通村组居民点,可行使农用车和中型农机。一种是生产机耕道,农机可直接通向稻田,主要为方便农机耕作。 规划机耕道布设应参考当地居民点、人口数量、地形条件及田块大小,并与排灌沟渠、林带相结合。一般每间隔300~500m修建一条村组机耕道,每间隔100~200m修建一条生产机耕道为合适。在较大的平湖区,道路呈长方形网格状布局。 设计村组机耕道一般设计为单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20km/h,路基宽度不低于,行车道路面宽度不低于~,路基宽~ m,间隔200~300m内平坦处设错车道,错车道路面宽不低于,有效长度不低于10m。采用混凝土路面或砂石路面。村组机耕道可配建林带,单侧林带宽。生产机耕道宽度~,路基宽~,路面一般要高出田面30~40cm,底土压实,上层砂卵石加粘土压实,中部稍高,略呈龟背形。两侧用块石或混凝土材料护坡,护坡宽20~30cm,高40~50cm。其他设计要求参照db43/t580-20_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 防护林 规划在洞庭湖及其他较大的平湖区可建立田间防护林网,林带间距为500~1000m为宜。林带常与机耕路、大型输排水沟、河岸平行排列,应做到合理布局。防护林网规划还要参考林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关标准。 设计防护林树种可选用白杨、水杉、柏树等树干较直、树冠较小的当地适宜品种,株距在2~3m之间。 电网设施规划稻田电网设施为排灌、植保、收获提供电力保障。稻田电网要以方便取电操作规划。设计电网建设采用地埋电力线路,外置电力接线箱。电力线采用专用地埋线,保证30年以上使用寿命。导线截面积按电网控制面积、电力设备可能同时使用最大功率综合计算确定。电网安全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改土培肥措施 深耕对耕作层浅于18cm的稻田逐年深耕,每次加深耕层深度控制在3cm以内,底土为生土时应停止深耕,对已翻上来的生土进行晒垡冻坯和增施有机肥,促使土壤熟化。 客土掺沙质地过沙的水稻土每亩掺入第四纪红泥土10~15吨t。土质粘重的土壤每亩均匀撒入粒径小于河砂土10~15吨t。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超标的,在终止污染源的基础上,每亩可掺土30 ~50吨石灰土t石灰土,降低水溶性有毒物质危害。重金属元素严重超标的,可以考虑客土替换原土。 合理施肥一是合理施用有机肥,一般每亩施用堆肥、厩肥1000~1500kg,或施用精制有机肥200~400kg。稻田在尚未消除潜育之前,厩肥要经堆制腐熟后才施入稻田。二是科学施用化肥,要根据测土结果和田间肥效试验结果进行配方施肥。 秸秆还田稻田本田生产的稻草可以直接还田,也可以通过催腐后还田和垫栏后还田。其他作物的秸秆如油菜杆、烟杆也可易地用于稻田。秸秆还田量每季每亩控制在干基物料300kg左右,并要辅以氮肥施入,调整土壤c/n比。 种植绿肥稻田利用秋冬闲季种植紫云英、油菜、肥田萝卜、苕子等作物,利用绿肥富集氮磷钾元素,增加土壤有机质。 水旱轮作稻田在光热资源许可的情况下实行稻-稻-油、稻-稻-肥一年三熟轮作制,光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间隙采用烟-稻、豆-稻、玉米-稻、稻-玉米、花生-稻、西瓜-稻等一年两熟水旱轮作制度,改善土壤内部环境。7 档案管理 建档要求稻田建设档案是记载项目区农田各个时期利用的历史记录和资料数据库,是了解建设过程,制订建设措施,分析、监测和评价建设成效的基本依据。高标准稻田建设档案以单个项目为基本单位建档。项目建设中涉及的有利用价值的文件均需要归档,并分别用纸质和磁介质保存,项目实施单位应有专人负责建档,并负责档案管理,施工建设和验收资料永久保存,其它资料保存5年以上。 主要档案材料 项目实施前土地利用资料。包括土地利用状况、水源与水利设施及调查了解形成的文字资料与图表。 施工建设档案资料。包括项目申报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设计文件、图表,施工建设过程的技术资料和各阶段的检查验收资料等。 验收档案资料。包括项目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施工监理、验收报告及建成后的工程移交手续等。 财务档案。包括项目投入与支出情况与审记报告等。 项目区后续管理相关制度

附录a:《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值 (mg/kg)级别一级二级三级土壤ph值自然背景~项目镉 ≤汞 ≤砷 水田 ≤1530252030?旱地 ≤1540302540铜 农田等≤3550100100400?果园 ≤—15020_0_00铅 ≤35250300350500铬 水田 ≤90250300350400?旱地 ≤9015020_50300锌 ≤100 20_50300500镍 ≤40405060200六六六 ≤滴滴娣 ≤附录b:梯式平田建设示意图 附录ca:典型排浸渍沟断面示意图

附录db:田面排水管设置示意图

相关热词搜索:高标准农田做法农田高标准技术规范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用 篇2

ok3w_ads("s005");

20_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中国实现了飞跃式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70年来,衣、食、住、行等领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民以食为天,新中国建国以来,食品产业发展取得瞩目成就,传承与创新同在,新科技与老技法共同发展。农产品作为食品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多方面阐释了建国70年来的惊天巨变,其中特别提到了农业在这场巨变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粮为食之本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有目共睹,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人口,与此同时,人们餐桌上的食材越来越丰富,品质也更加优良。

《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粮食总产量为20_多亿斤,1952年为3000多亿斤,1966年达到4000亿斤,从3000多亿斤到4000多亿斤用了14年时间。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00多亿斤,从4000多亿斤到6000多亿斤用了12年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粮食产量快速增长。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8000亿斤,1993年,全国粮食产量突破9000亿斤,此后14年间,分别于1996年、1998年和1999年三次达到10000亿斤,之后粮食产量有所波动,到20_年又重新站上10000亿斤的台阶。20_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20_亿斤大关,20_年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突破13000亿斤,之后的几年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20_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倍,年均增长%。

从20_多亿斤到13158亿斤,粮食总产量的提升和相关国家政策以及农业科技进步是分不开的,国家对于农产品的重视极大推动了我国农业发展。

“渔”跃龙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渔业生产快速发展,水产品产量实现了由总体匮乏向总体充足轉变。这和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深化和渔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密切相关,特别是渔业“以养殖为主”发展方针的确立,我国渔业开始繁荣发展,水产品总产量自1989年起稳居世界首位,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我国渔业进入绿色发展期。

数据显示,20_年全国水产品产量6458万吨,比1949年增长143倍,年均增长%。

经济作物助民致富 丰富人们生活

经济作物是农产品中效益较高的品类,在地理条件、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种植经济作物往往能够带动当地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棉花、油料、糖料是主要经济作物,对产地经济的提升较为明显。

《报告》显示,1949年,全国棉花产量44万吨,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一系列政策鼓励种植棉花,我国棉花生产迅猛发展,到1984年,全国棉花产量达到626万吨的历史阶段高点。20_年后随着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棉花产量迅速攀升,20_年达到760万吨历史最高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棉花生产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平稳发展。20_年全国棉花产量为610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倍,年均增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料消费需求逐步增加,油料生产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油料产量在前期处于较高水平的基础上,突破并站稳3200万吨台阶。20_年全国油料产量达到3433万吨,比1949年增长倍,年均增长%。

1949年全国糖料产量仅有283万吨,1978年增加到2382万吨。改革开放后,糖料生产发展迅速,产量日益增加。20_年,全国糖料产量为11937万吨,比1949年增长倍,年均增长%。

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畜产品供应总体不足。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5年国家放开猪肉、蛋、禽、牛奶等畜产品价格后,传统养殖业发展迅猛,家禽养殖加快发展,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稳居世界第一。

《报告》指出, 1952年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仅有339万吨,20_年增加到6523万吨,增长倍,年均增长%。在主要肉类品种中,1980年猪肉产量1134万吨,20_年增加到5404万吨,增长倍,年均增长%。1980年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27万吨和44万吨。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牛羊肉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推动牛羊生产快速发展。20_年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644万吨和475万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倍和倍,年均分别增长%和%。

除此之外,我国禽蛋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禽蛋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_年全国禽蛋产量达3128万吨,比1982年增长倍,年均增长%。

奶业:强民之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奶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作为畜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奶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食品产业的发展脉络。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0)》资料显示,1949年,全国仅有4家乳品厂,12万头奶牛,年产奶量20万吨,乳制品产量仅有万吨。1978年,我国奶牛数量增长到48万头,年产奶量达到97万吨,乳制品产量达到万吨,约为1949年的50倍。1978年至1998年间,我国乳制品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快速增长。20_年以来,随着奶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奶业进入飞速发展期,牛奶产量从20_年的827万吨,增加到20_年的2945万吨。20_年后我国奶业进入产业调整期,牛奶生产平稳发展。截至20_年11月,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共有589家,与1949年的4家相比足足增长了147倍。

中国奶业协会会长李德发在第十届中国奶业大会上列举了中国奶业70年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一是奶牛养殖产量快速增长,质量显著提升。20_年全国奶类产量为万吨,是1949年的146倍。标准化规模养殖成为主体,100头以上比重达%,比20_年增加了40多个百分点。荷斯坦牛平均单产吨,是1949年倍。规模牧场机械挤奶达到100%。二是乳品加工产量迅猛增长,质量明显改善。20_年,全国乳制品产量万吨,乳制品生产企业587家,规模以上乳企实现销售额亿元,与1949年相比,均有上万倍的增长。生鲜乳和乳制品抽检合格率99%以上,在食品中领先。三是乳品消费数量大幅增加,种类更加丰富。20_年奶类人均占有量千克,是1949年的76倍。四是奶业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伊利、蒙牛、光明、君乐宝、飞鹤等一批中国乳企正在不断加快国际化的步伐,扬帆出海,积极“走出去”,搭建新的竞争生态圈。伊利、蒙牛双双跃居全球乳企前10强,彰显了中国奶业品牌强势崛起。

奶类产品的安全性一直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奶业人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目前,中国奶业已初步建立基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监督管理的治理体系,覆盖从牧场到餐桌全过程。据农业农村部从20_年至20_年抽检生鲜乳数据,黄曲霉素m1、铅、铬、三聚氰胺和革皮水解物等监测指标样品抽检合格率100%。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数据显示,乳制品的监督抽检合格率连续三年在99%以上,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连续10年零检出。20_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乳制品样品合格率为%,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样品合格率达到%。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在第十届中国奶业大会上发言时指出,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配合工信部等部门,认真抓好乳业发展工作,特别是从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个方面推动乳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一是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种类,鼓励企业开发创新型产品,重点发展婴配乳粉、奶酪等特色和功能性乳制品;二是引导乳品企业将质量安全作为生命线。扩大婴配乳粉等重点领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试点范围,开展与国际标准对标达标工作,切实提升乳品的品质和质量;三是进一步加强乳制品品牌建设。

结构优化促发展

我国农业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报告》指出,从产值构成来看,1952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四业产值的比重为%,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和 %。改革开放后,林、牧、渔业开始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四业结构日益协调合理。20_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四业产值的比重为%,比1952年下降个百分点;林业占%,提高个百分点;畜牧业占%,提高个百分点;渔业占%,提高个百分点。

种植业生产由单一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向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转变。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近三年来累计调减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面积5000多万亩,调减低质低效区水稻面积800多万亩,增加大豆面积20_多万亩,粮改饲面积达到1400多万亩。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各类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生产发展迅速,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规模扩大,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正在加快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持续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和优势农产品布局,支持优势产区发展,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日趋优化,主产区优势逐渐彰显。粮食主产区稳产增产能力增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增大。20_年主产区粮食产量合计10354亿斤,比1949年增长倍;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比1949年提高个百分点。在主要粮食品种中,小麦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和江苏等省份,20_年5省小麦产量合计占全国小麦产量的%,比1949年提高个百分点。

棉花、糖料等经济作物也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棉花向优势产区新疆集中。《报告》显示,随着国家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新疆棉花生产不断扩大。20_年新疆棉花产量51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比重达%。糖料向广西、云南和广东3省(区)集中。20_年广西、云南和广东3省(区)糖料产量合计为10346万吨,占全国糖料产量的%。另外,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苗木、烟叶、茶叶等产品生产也都形成了优势区域和地区品牌。

设施改善、人才培养缺一不可

70年来,我国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加快了农业发展进程。

国家持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兴修农田水利,深化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据水利部统计,20_年,我国耕地灌溉面积为亿亩,比1952年增长倍,年均增长%。深入开展“沃土工程”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亿亩,完成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农业生产方面,实现了由主要依靠人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转变。1952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万千瓦,拖拉机不到20_台,联合收获机仅284台。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加,农作物机械化率大幅提高。20_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亿千瓦,拖拉机2240万台,联合收获机206万台。20_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机械拥有量较快增长,广泛应用,不仅极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逐步把农民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高强度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

农业科技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对农业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超级稻推广项目等持续推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推动作用日益增強。

另据科技部资料显示,20_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比20_年提高了个百分点。同时,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467万人。

历经70年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品类逐渐丰富,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结构逐步优化等诸多变化都印证了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坚实步伐。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既是我国农业70年巨变真实写照,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相关热词搜索:为民为国之本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用 篇3

ok3w_ads("s005");

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法与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其次讨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探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问题。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推动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也得到更好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然而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农业发展的好坏对我国的影响是重大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以使我国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

1、科学规划

科学规划是项目建设的基础, 规划设计标准的高低决定着项目建设水平的高低。一是科学设定项目区。

坚持在农田基本保护区选择项目区,依据土地资源潜力大, 有一定的生产基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条件,搞好项目区设定,以创现代农业粮食生产高效平台。

二是合理工程布局。

按照基本达到“土地平整条田化 、道路相通硬质化 、沟渠相连衬砌化、桥涵配套通达化,农田作业机械化、农田防护林网化,农业措施现代化”的建设内容,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水系、村庄等内外部条件,进行项目区灌排、交通、林网等工程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工程的全覆盖作用。

2、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综合配套,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基本做法。

丘陵山区以小流域为单元, 以水系建设为核心,以土方工程建设为先导,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推磨转圈,大搞土方建设,一年一小片,多年如一日,土方到边到位,旧貌变新颜,在提高农田建设标准的同时,又新增了耕地,增长率在2%左右。

3、连续投入

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搞开发。坚持连续投入,不断扩大地域范围,实现集中连片治理,提高规模开发效益。连续安排土地治理项目,把一般项目与规模项目、产业化种植基地项目与土地治理项目、“三资” 项目与国开项目结合起来,围绕有机米、有机藕等重点产业,大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4、整合资源

以农业开发项目区为平台, 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和“三资”项目,是建设高标准农田及高效农业园区的重要途径之一。

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跟进和统筹做好通达工程、碧水工程、科技工程、优质粮工程和财政小农水工程建设,把田容田貌、村容村貌的改造结合起来, 把生产设施与新农村生活设施建设结合起来,一并考虑、统筹安排,相互补充、科学管理、各计其功,整体推进项目区的现代农业建设。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分散,存在着重复建设现象

高标准农田建设包括农田建设的诸多方面,如田间道路、农田水利等等,近年来,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部门工作职责都提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但是对高标准农田的理解各不相同,投资侧重点也不同。

2、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重表面轻地力

目前建设中的一些这些项目往往集中在重复建设沟、渠、涵、路等硬件基础硬件设施,以“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作为高标准农田的标准,而忽略了耕地土壤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建成后,甚至导致地力短时间内下降,影响粮食生产产量:一方面,为了使“田成方”,项目将一些边边角角的生地规划进来,同时,项目又需占用一些熟地建设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从而影响农田的整体地力;另一方面,为了使农田田面平整,应加铺生土平整田面之后再铺设一层熟土以保证耕地土壤质量。

3、高标准农田管理缺乏合理制度安排

近年来,各部门的农田基础建设项目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 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标准农田使用管理制度缺位。在投入上,很多项目没有配套的修护资金;在使用上,很多项目是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建设、农业部门使用,项目建设与使用脱节;在管理上,政府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

4、高标准农田持续使用上缺乏一定的保护

近年来,高标准农田用地与建设规划用地、工业用地的矛盾呈上升趋势。由于基础条件比较好、建设成本低、示范效果好等因素,高标准农田一般建设在城镇周边。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这些地方往往又是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首征之地。一旦农田被征用,前期建设项目也随之被毁。

四、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温家宝总理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耕地最要紧的是保护基本农田。”目前,不少地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还比较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

2、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树立“高”的理念,不可与中低产田改造的模式相等同。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提升,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借鉴意义。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能与中低产田改造工作画等号,用中低产田改造的思路来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

3、因地制宜,科学开发

建设高标准农田,既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全面规范,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又要注重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等工程设施建设。

4、加大资金投入,集中资金保重点

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主动搭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整合平台,按照“规划先行,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和“资金渠道不变,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加强部门和项目间的有机衔接,形成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巨大合力。

5、整合项目,综合资源

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复杂,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引力,以县区为整合平台,以涉农项目为依托,坚持综合开发的原则,坚持规模建设的原则,坚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

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几点思考

1、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系统工程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林网、土壤肥力等方方面面,涉及到农业、水利、财政、发改委等多个部门。无论是哪个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不断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用系统的观点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系统目标就是提高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任何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都应该服从服务于这个目标,因此,在建设的主体上,鉴于目前单个部门不具备完全实施高标准农田全部工作的职责,可以由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最切身相关的农业部门牵头、多部门协作,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统筹使用,切实提高各项资金综合使用效益。

2、建设高标准农田需要一个可持续性机制

目前,高标准农田主要由政府部门投资建设,不仅由于没有明确的管理责任部门致使农田在后期使用中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而且由于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投入无法持续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机制创新。目前,可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确权工作、土地流转工作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土地转出者和转入者之间利益分配机制,在保证较大土地面积和较长承包期限的基础上,鼓励种粮大户、合作社投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3、建设高标准农田要因地制宜,处理好与各方面的关系

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耕地资源禀赋条件不一样,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不一样,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规划统筹、分步推进。推动地方政府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地方政府牢固树立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发展各项事业、进行各项建设的指导思想,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粮食生产和林牧渔副业之间的关系。

六、结束语

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对于我国农田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使我国这个土地资源紧缺的国家在农业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很有必要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的做法和思考,只有这样我国的农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做法农田高标准做法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用 篇4

三项措施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高标准启动

为高标准、高质量地搞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供电支公司采取三项措施确保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为活动的全面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认真组织,做好思想发动。一是认真传达县委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精神,组织支委成员先学一步。2月1日有关人员参加了县委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动员会精神。2月2日在支委会上进行了认真传达,并组织学习了县委关于在全县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二是召开动员大会。2月4日,党支部召集全体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活动总动员,会上邀请县委督导组领导就此次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作了认真阐述,并对支公司保先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具体安排。

二、培训骨干,高效开展工作。及时召开支公司保先教育办公室工作会。2月5日,支部书记召集保先教育办公室同志进行上岗前培训,要求同志们做到思想、责任、时间、工作质量、上报信息和宣传五到位,严格要求自己、迅速进入角色、扎实开展工作,进一步明确办公室责任和义务,指出办公室工作的状态,决定着此项活动的成效如何,每一个成员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工作荣誉感和责任感,将思想统一到县委的要求上来。既要高质量地完成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的规定动作,又要创造性地做好自选动作。处理好工作学习矛盾,切实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三、采取措施,提前进入状态。一是成立支公司“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支委成员任副组长,各分管领导和各党小组组长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二是落实学习资料,建立网络学习平台。2月7日,从县委组织部领取《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及时发放到每位党员手中。三是提前在公司网站上开辟先进性教育活动专栏,及时反映支公司先进性教育活动进展和做法,使之成为支公司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四是制定先进性教育学习动员阶段实施方案及详细的日程安排。五是建立三级责任制。党支部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对支公司先进性教育负总责;先进性教育办公室主任是主要责任人,在先进性教育全过程中,具体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各项计划安排,负责向县委保先办汇报工作进度。各党小组长是具体责任人,负责本党小组先进性教育的计划、组织、实施;各级责任人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教育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五年二月十七日

48 4564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