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精编教案范文(优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通过分析《归去来兮辞》的主题、情感与艺术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归隐思想及其对自然的热爱,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下面由阿拉小编整理的优秀范文“《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案”,供您参考学习,希望您喜欢。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2.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重点】

理清文脉,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陶渊明的归隐行为,初探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鉴法、讨论法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以“归”字导入课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唐·王维《渭川田家》

找出上面几句诗中共同使用的字“归”,分析“归”的内涵。

归,女子出嫁。字形采用“止”和“帚”作边旁。帚,掃除也,婦所職也。古風,男主外,女主內,故帚(掃除)乃婦之所職也。 ——《说文解字》

二、经纬之归:寻归隐脉络

围绕“归”字,梳理文章脉络。

教师范读文章。

明确:归因——归乐——归旨(三归)

三、旷真之归:悟归隐真情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萧统《陶渊明集序》

(一)觅三因。

引导学生从小序中寻找作者归隐的原因。

明确:至性自然、违己交病、程氏妹丧。

(二)析三乐。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明确: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

2.作者通过那些主要手法表达了归隐后的生活乐趣?

引导学生重点鉴赏文中的动作描写、景物描写和精于用字等方面的手法,体会作者归隐后的情怀和品格。

(三)思三问:

引导学生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连续发出三个问“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四、诗赋之归:探归隐情结

陶渊明最终放弃了官场,回归了田园,可是根据陶渊明自己曾经写的诗,他年轻的`时候也有一颗展翅高飞,建功立业的宏大之心,你怎么理解他最后对官场的放弃?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杂诗(其五)》

田园生活在陶渊明的笔下是美好的,可是真实的田园生活果真如此吗?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乞食》

既然田园生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作者为什么还要义无反顾归隐田园?你们怎么看待他的归隐行为?

教师总结:隐逸,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种手段,以这种手段求名求利,甚至最后来了个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因为他不愿为官而隐居,所以他德行高尚;因为他有了这样高尚的德行,所以他应该为官,甚至为大官。这就是所谓的“终南捷径”。所以,在中国,历代都有隐士,同时,历代朝廷又都去山中征招隐士,他们共同上演这样一出文化喜剧。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来认识陶渊明及其行为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在他那里,隐居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隐居本身即是最后之目的。虽然后世人都把陶渊明看作隐士,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但他自己却没有把自己当作隐士,他只是在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已。他从官场上“归去来兮”,是归来了,回到自己的老家宅院,他不是在寻找一种姿态,更不是寻找一种手段,而是在回归一种生活,回归自己喜欢的那种生活方式。正如梁启超对他的评价“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微笑”。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及山水田园诗派的有关知识,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创作风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2.把握全文主旨。

【教学难点】

理解并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时安排】

2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互动设计1]你的选择

1.你愿意生活在:A.边城B.现代都市C.安化D.桃花园

2.你选择的身份:A.我若为王B.我若为民C.加官进爵D.隐士

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大背景下,有这样一个人,他“质性自然”,沉迷于采菊栽柳、寻幽探壑、登高舒啸、临流赋诗,并且,为着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他毅然抖落沉重的'官袍,抛却名利,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学生介绍陶渊明及其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1篇洗尽铅华、不带滞锈、冠绝千古的妙文——《归去来兮辞》。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2]隐逸诗人之宗

何时到彭泽,狂歌五柳前。——李白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白居易

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陆游

陶诗胸次浩然:王右丞(维)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闲远,韦左司(应物)有其冲和,柳仪曹(宗元)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清8226;沈德潜

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辞》1篇耳。——欧阳修

[互动设计3]解题

1.结合注释①解题

点拨:“归去来兮”即“归去”义;“来”为表趋向的语气助词,“兮”是语气词,均无实义;“辞”是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2.补充介绍“辞”的特点

点拨:“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3.生齐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

4.朗读指导

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读时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降调,疑问句读升调)和停顿。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二二顿读,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5.放录音朗读带,体味文章情感、气势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4]研读文本,思考探究

1.作者弃官归隐的原因有哪些?

点拨:“田园将芜”和“心为形役”。

2.作者归途中的心情如何?

点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表现了诗人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表现了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的急切之情。

3.中间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归田的生活乐趣?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初进家门→居室之乐→庭园之乐→户外之乐。在第2段写到初见家门之时,“载欣载奔”,一派狂喜之态。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归来,尔后举家欢庆,其乐融融。从“引壶觞以自酌”到“审容膝之易安”几句,写饮酒自娱自乐与傲然自得之情。随后作者将笔锋从居室转到了庭园,甚至到高处、远处等目光所及之处,精心选取了园日涉、策杖流憩、出岫之云、知还之鸟、抚孤松等几个画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觞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场景,创造出一个安乐闲适的意境,表面写景,实则抒怀,表现出隐逸生活的无尽乐趣及作者的孤傲坚贞之志。第3段中作者听亲人说知心话,以琴书为伴,乐以忘忧。接着在农事闲暇之余乘兴出游,从出游方式到途中所见之景,作者都娓娓道来,春意盎然,诗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触景伤怀,万物的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却让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感情基调仍是明快愉悦和乐观的。

4.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

(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互动设计5]背诵练习

配乐背诵

四、整合评价

[互动设计6]全文主旨

陶渊明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幻想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可现实的黑暗把他那“大济苍生”的壮志击得粉碎。于是,他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家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互动设计7]艺术鉴赏

1.感情真挚,语言朴素,音节谐美,犹如天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

“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1篇而矣。”(欧阳修)

“《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李格非语)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语)

2.丰富而又富于创造的想象,尽显浪漫色彩。

本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

3.引用典故,仿佛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浑然无用典之迹。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引用《论语8226;微子》楚狂接舆的歌词“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稍加点化,形神俱显。

4.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

五、拓展延伸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他真的不愿通过仕途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吗?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辞赋的特点,了解文中陶渊明所述之志。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鉴赏本文感情真挚、用语朴素、用典自然等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述志中流露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属于辞赋,宜抓住辞赋押韵的特点,以朗读为主要教学手段,在指导诵读中引导学生鉴赏课文。

2.点拨教学法。以文中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为重点进行点拨教学。

3.探究拓展法。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朗读磁带、投影仪、陶渊明画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标签: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一、诵读。

二、二、感受陶潜的隐士情怀。

三、教学重点:

1、知识:了解宾语(疑问代词)前置的规律。

2、能力: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鉴赏、诵读,陶冶性情。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句内容、意境;积极意义和消极性。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辅助手段——幻灯片 。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渊明(367-427)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的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象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2、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潜)那么,关于陶潜你们了解多少呢?(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1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教师检查课文预习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种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为形役

2.童仆欢迎,稚子侯门

3.农人告余以春及

4.复驾言兮焉求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乐夫天命复奚疑

(二)解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情况

1、眄庭柯以怡颜2、园日涉以成趣

3、时矫首而遐观4、悦亲戚之情话

5、乐 琴 书以消忧6、或棹孤舟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审容膝之易安 2、策扶老以流憩

3、悦亲戚之情话 4、聊乘化以归尽

三、研习课文

关于作品的结构层次:

呼唤归去 ; 闲适生活

隐逸情怀 ; 抒怀言志

(一)、读解课文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潜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指名朗读本段)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一条归隐田园的道路?

明确:1.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

2.在当时的现实条件下,作者既不愿卖身求荣,又不愿服食求仙,顺乎自然、乘化而归

就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3.作者显然是经过大彻大悟之后才作此决定的。

怎样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种消极情绪?

世与愿违——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岁暮年衰——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人生无常——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乐天知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蔑视权贵,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隐士情怀。

赏析三美:田园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个桃源世界!

(二)讨论。

1、全文主旨:厌弃黑暗官场;热爱田园风光;向往隐居生活。

2、“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 可以看出陶潜又有什么样的隐士情怀?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确: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窈窕寻壑,崎岖经丘。

四、总结

1、陶潜,入仕为官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是他的节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生活的保障,琴书诗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穷守节是他归隐意念的巩固,乐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了解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的一个窗口。

2、借鉴写作:寄情于景;托物言志。

五、布置作业

(一)作文训练

将《归去来兮辞》改写为记叙文。

要求:

1.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场景描写。

2.改写时不改变文章的原义,忠实于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潜》为题,写1篇随笔。

板书设计:

自责 鄙弃官场

自悔 蔑视权贵

辞官 向往田园

自醒 淡泊明志

隐居 闲适自在

48 52218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