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中考作文题目及范文精选1篇
江苏中考作文题目聚焦生活中的小细节,鼓励学生通过细腻观察表达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个人思考与情感。下面由阿拉小编整理的优秀范文“2025年江苏中考作文题目及”,供您参考学习,希望您喜欢。

2025年江苏中考作文题目及范文 篇1
【江苏南京】
题目A: 初中三年,对你语文学习影响最深刻的。
题目B:有人说随着科技发展,大家都不写字了,练字没有用,请你发表看法。
范文:
《书页间的星辰大海》
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画卷里,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阅读为我展开的广阔世界。那些与文字相拥的时光,像璀璨星辰,照亮了我成长的夜空,成为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存在。
初一时,我还是个只爱看漫画的懵懂少年。直到王老师在语文课上,声情并茂地朗读《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老师的声音微微哽咽,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那一刻,我第一次意识到,文字竟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将平凡的场景化作永恒的感动。我开始主动翻开经典名著,《朝花夕拾》里鲁迅对童年的追忆,让我学会用细腻的眼光观察生活;《西游记》中师徒四人的冒险,点燃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阅读,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
初二那年,学习压力逐渐增大,我在阅读中找到了心灵的避风港。备战期中考试时,焦虑如影随形,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的坚韧给了我力量。每当我想放弃时,保尔那段“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的名言,就会在耳边响起,激励我重新振作。阅读,成了我治愈心灵、获取力量的源泉。
到了初三,阅读更是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思维与表达。在研究唐诗中的家国情怀时,我沉浸在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豪情中,体会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悲悯。这些诗词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积累,更教会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阅读不仅滋养了我的心灵,更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让我在文字的世界中不断成长。
初中三年,阅读早已不再是一项学习任务,而是融入我生命的一部分。它让我看到了人生百态,教会我思考与感悟,给予我面对困难的勇气。在书页间,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也望见了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范文:
《墨痕未淡,笔意长存》
在键盘敲击声取代钢笔沙沙响的今天,有人断言“练字无用”,认为科技发展已让书写沦为过时技艺。当我们回溯千年文明的脉络,凝视宣纸上晕染的墨迹,便会发现:练字不仅是指尖的艺术,更是心灵的修行,在科技浪潮中依然焕发着不可替代的光彩。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文明。从古老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体字,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每个字形都承载着民族的智慧与历史。从甲骨文的古朴神秘,到楷书的端庄大气,汉字的演变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缩影。若因科技发展而摒弃练字,就如同斩断了文化传承的脉络,让汉字沦为冰冷的电子符号。只有通过书写,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汉字的结构之美、意蕴之深,将民族文化的基因代代相传。
在考试中,一手漂亮的字能给阅卷老师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卷面分。尤其是在语文作文中,字迹工整、美观的作文往往更容易获得高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手写的便签、信件等也能传递出更真挚的情感。与冷冰冰的电子文字相比,手写的文字更有温度,更能打动人心。
当然,我们也不必否认科技带来的便利。电子文档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语音输入解放了双手,但这并不意味着练字失去价值。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在工作中,我们可以用键盘快速完成任务;闲暇时,不妨铺开宣纸,挥毫泼墨,在书写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如故宫博物院用数字化技术让文物“活” 起来的同时,仍保留修复师手工临摹古画的传统 —— 科技与传统,完全可以在交融中共同发展。
“笔墨纸砚绘人生,横竖撇捺书华章。”练字,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是对心灵的滋养,也是生活中的实用技能。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练字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
【江苏淮安】
曹植的《酒赋》说:“或秋藏冬发,或春酝夏成。”“酝”指酿造,也指缓慢形成。“成”可以是完成,也可以是形成。请以“春酝夏成”为题写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范文:
礼堂的灯光亮起时,我的手心沁出薄汗。台下坐满了观众,前排评委们的目光仿佛实质,沉甸甸地落在身上。当钢琴前奏响起,四十个声音同时迸发,宛如春溪汇聚成河,我想起过去半年的点点滴滴,原来所有的等待与坚持,都是为了这一刻的绽放。
初春的校园还飘着料峭寒意,合唱团招新海报上“市级比赛” 的字样像磁石般吸引了我。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我报名参加选拔。然而站在音乐教室中央,看着评委老师严肃的表情,原本烂熟于心的曲目突然变得陌生。我紧张得声音发颤,高音更是破了音,最终灰溜溜地成了替补队员。
那段日子,我常常躲在空教室里偷偷练习。对着镜子调整口型,跟着节拍器纠正节奏,把每一句歌词都反复打磨。每当想要放弃时,团长总说:“合唱就像酿酒,得耐得住性子。” 渐渐地,我从最开始只能唱几句和声,到能完整跟下整首曲子;从不敢开口,到能自信地和其他成员配合。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写满批注的乐谱上,见证着我的每一点进步。
随着比赛临近,我们的训练愈发密集。夏日的午后,排练室里闷热异常,汗水浸湿了演出服,可没有一个人抱怨。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反复推敲每一个声部的衔接,调整每一个呼吸的节奏。有时为了处理好一个和声,大家要练习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倾听彼此的声音,学会了在配合中寻找平衡,合唱团也像一块逐渐成型的璞玉,在不断打磨中绽放光彩。
终于,比赛的日子到来了。站在舞台上,当第一句歌声响起,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我们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时而婉转悠扬,如潺潺溪流;时而激昂澎湃,似汹涌浪潮。一曲终了,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所有的辛苦与付出都化作了甘甜的果实。
从落选到的绽放,这段经历让我懂得,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在春天里默默耕耘,在夏日里不懈坚持,历经时间的酝酿与沉淀,方能收获累累硕果。
----------------------------------------------------------------
【江苏连云港】
从以下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写1篇作文。
任务一:假如,你将开启一段孤独的旅程,没有电脑,没有网络,能陪伴你的,只有一本书。你将选择哪一本书,它会给你怎样的陪伴?
请发挥想象,以“有你陪伴的旅程不孤独”为题,写1篇记叙文。
任务二:有人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有人说“读万卷书”就是“行万里路”。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1篇文章。
范文:
《有你陪伴的旅程不孤独》
当得知即将开启一段孤独的旅程,没有电脑闪烁的屏幕,没有网络纷繁的资讯,心中最初泛起的是一丝不安与迷茫。当目光扫过书架,那本《鲁滨逊漂流记》在光影中静静伫立,仿佛在向我发出温暖的召唤。我毫不犹豫地将它收入行囊,因为我知道,有它陪伴的旅程,定不会孤独。
车厢里,窗外是不断后退的风景,而我的思绪早已随着书页的翻动,飘向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荒岛。鲁滨逊,孤身一人流落荒岛。没有住所,没有食物,没有同伴。可鲁滨逊没有被恐惧打倒,他迅速冷静下来,开始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他用沉船的木材搭建简陋的房屋,用破帆布制作遮风挡雨的帐篷,在山坡上寻找野果充饥,在海边捕捞鱼虾果腹。他的坚韧和智慧让我惊叹不已,也让我明白,在困境中,只有保持冷静和乐观,才能找到生存的希望。
我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镇。夜晚,就着昏黄的灯光,继续沉浸在鲁滨逊的世界里。此时的他,已经在荒岛上生活了一段时间,不仅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还开始尝试驯养牲畜、种植谷物。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然而,孤独始终如影随形。但他没有让孤独吞噬自己,而是把孤独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读到这里,我不禁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抱怨孤独、抱怨生活的不如意。而鲁滨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能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把孤独的日子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旅程的最后,我翻开《鲁滨逊漂流记》的最后一页,心中感慨万千。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两个月零十九天后,终于得到了一艘英国船的搭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当他再次踏上熟悉的土地,看到亲人和朋友时,那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然而,这段荒岛求生的经历,已经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让鲁滨逊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独立,也让他懂得了珍惜眼前的一切。
合上书本,我望向远方。这段孤独的旅程,因为有了《鲁滨逊漂流记》的陪伴,变得丰富多彩。让我在面对困难和孤独时,不再害怕,不再退缩。
范文:
《读书行路,相得益彰》
有人倡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认为读书与实践需双管齐下;也有人坚信 “读万卷书” 即是 “行万里路”,书籍能替代真实的行走。在我看来,读书与行路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我们认知世界的桥梁。
“读万卷书” 是精神的启程,为我们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翻开《徐霞客游记》,我们仿佛跟随他的脚步丈量山河,领略祖国的壮丽风光;书籍汇聚了无数前人的智慧与经验,让我们不必亲身经历,也能知晓世间百态。读书,让我们在方寸之间,领略到世界的广阔与深邃。若仅止步于书本,我们的认知难免停留在抽象的层面,如同隔着一层薄纱看世界,难以触摸到真实的温度。
“行万里路” 则是身体的跋涉,能让我们将书本知识与现实对照印证。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才著就 “史家之绝唱” 的《史记》;郦道元遍历江河湖海,亲自观察水流地貌,其《水经注》方能精准详实。我曾在地理课上学到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理,直到亲眼见到桂林的奇峰异洞、溶洞中的钟乳石奇观,才真正理解 “水滴石穿” 的神奇力量。书本上的文字,在亲身经历中变得鲜活生动。行路过程中,我们还能与不同地域的人交流,感受多样的文化习俗,这些鲜活的体验是书本无法完全给予的。
读书与行路,恰似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读书为行路指明方向,让我们在实践中有更深刻的思考;行路则为读书注入活力,使我们对书中内容有更真切的感悟。当我们读过描写江南水乡的诗词,再漫步于周庄的青石板路,听橹声欸乃,看白墙黛瓦,才能真正体会“小桥流水人家” 的意境;当我们在博物馆目睹青铜器的斑驳锈迹,再回顾历史典籍中关于商周文明的记载,便能对古代的铸造工艺与文化内涵有更透彻的理解。
“读万卷书” 与 “行万里路”,本质上都是对世界的探索。二者相互交融,方能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世界,丰富内心,实现自我成长。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