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技能学习心得体会精编汇总6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课堂教学技能的学习促进了对教学方法的理解,提升了课堂管理能力,增强了与学生的互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面由阿拉小编整理的优秀范文“课堂教学技能学习心得体会”,供您参考学习,希望您喜欢。

课堂教学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篇1

在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班开班仪式会上,刘局长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他的话意味深长,使我倍受启发。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第一,我们应该明确举办这样的培训,不但为了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努力提高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还为大家提供一个互相了解、集中学习的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样难得的集中学习的机会,珍惜教育局给了我们一个充电、交流、提升的机会,以促进我们不断加强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二,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因为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我们之间虚心互相学习,向他人学习、借鉴、善于和敢于向与观点不一致的人学习,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要以这次学习为新的起点,不断探索、持之以恒,把学到的文章知识“见于文章”,这不仅仅是达到学习目的的前一半,还要“施之事业”,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这是更重要的后一半。

第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既是势在必行,又是人心所向,更是众望所归。如何树立起自己的师德师风呢?其一,我们应该有敬业精神,有献身教育的事业心。其二,我们不能有攀比之风的思想,应该廉洁从教。其三,我们应该持有为人师表的态度,做到象爱自己一样爱学生。最后,工作作风要端正,持有职业使命感。

总之,通过这一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我们的老师不仅在教学技能上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进一步锤炼了师德师风,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课堂教学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篇2

通过近期的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降低。通过实践分析有以下因素:

一、规范细节要到位

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古人说天地君师亲,可见身为教师是倍受尊崇的。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教师有极好的人品。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明辨善恶与真伪,并使人倾向于真与善,排斥恶与伪。"所以教师有"教给学生怎样做人"的重大责任。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在影响着他的学生,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益出于此。师德不但可以感染学生,也能为教师树立起自己的教学形象,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因此,教师首先要严于律己,公平,公正,言行一致,坚持原则,有错就改,心胸豁达,庄重热情,同时还要有一颗爱心。要"严"字把关,"爱"字当头,这样,他才能赢得学生。如果说过去的教育是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应试教育,那么现代教育越来越以人的本身发展为教育目的。然而即使这样,热爱学生仍然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命题,古往今来的优秀教师无不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是爱的职业,从事的是爱的教育。这是世界上最博大、最深广的爱,这样的爱能容下一切,能融化顽石、能点铁成金。都说母爱无私,其实最无私的应该是师爱。在现代教育中,热爱学生自然具有了时代的特征。

有人说过:"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的原动力。"可以说,教师的爱心能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爱学生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将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学生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的伙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做人。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

二、耐住寂寞、抵住诱惑、提高素质、尝试创新

进入新世纪,当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改变的同时,教师所面临的一些老问题变成了新问题,而更多的新问题则层出不穷。面对信息技术给人们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所带来的深刻变革,面对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社会,教师要能抵御诱惑,守得住寂寞,要有一颗冷静平常心。不要只看腰缠万贯,风流潇洒,也要看到身败名裂,锒铛入狱,甚至丢了小命的。他有他的幸福,我有我的快乐,教师就要志存高远,回避庸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洁身守志,独立于世。这正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做不好人也教不好学。因此,做一个好老师,崇高的师德是第一位的,要一身正气,为人师表。

新的世纪,新的形势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转变理念,迎接挑战。我们己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今天的知识就是明天的经济。这就给培养人才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方面转变等等。尤其要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并做到两个转变,一是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二是由技能型向艺术型的转变。在"和谐、互动、探索、创新"的基本教学模式中不断钻研摸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迎接"课改"。

过去有句形象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在今天仅有一桶水的观念是不够的,要有一缸水,一江水,常新的水。教师除了在自己所教专业方面要做到"知得深"外,还要对其它学科和领域的知识"知得广"。

大家都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学生要学会学习。而我们,再也不能只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而应教学相长,在学会工作的同时,也要学会学习,加强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不断地给自己增添燃料,储备能量,使自己不断完善,充实自我,必须形成终身教育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自信地面对学生。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

课堂教学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提问技能”与“教师课堂教学的机智技能”“教师课堂教学的控制技能”这几方面,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让我进一步明确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教师要有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在构成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和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就是为学生组织的没有学生,教学活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有了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不然就只能是一种自学。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让教学贴近学生的情感。以人为本、以学为主,从学生的学情、学生的感情、学生的兴趣入手,而不是一厢情愿地“闭门造车”,“以本为本”、“以教参为本”、“以自己为本”。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要把有效教学与教材、学情、教法统一起来。

第二、让教学贴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许多教师的教学忽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的研究,起点定位过高,学生难以给予积极的回应,教与学都颇为吃力。而优秀教师的教学都特别注重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的研究。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的。

第三、教学过程中不让学生的思想缺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有效参与不可或缺。有效参与不只是行动上的呼应,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同步、情感的共鸣。当学生能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主动参与、真实参与时,教学的有效性才有保证。当全体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身心从始到终都能全程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时,动口、动脑、动手,方能真切地感受知识的获得、体验能力的发展变化。

关注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这才是有效教学的生命。教了不该教的,丢了该教的,都违背了有效教学的宗旨。有效的,必是学生需要的,想要的;有效的,必是文本个性的,独特的。

第四、努力赢得学生的情感认同。“亲其师,信其道;疾其师,隐其学。”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赢得学生的情感认同。当学生喜欢、热爱、敬仰教师,渴望与教师敞开心扉对话时,就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同。情感认同离不开教师的学识才华、人格魅力、与学生和谐的关系。课堂教学要实现和谐有效的师生对话,需要讲的人声情并茂;听的人心情愉悦;讲、听双方关系和谐。这三者缺一不可。

第五、注重课堂动态生成。要注意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机智应变有效生成。

第六、开展有效的师生对话。“对话、平等对话、多重对话”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时尚用语,它蕴涵新的教学理念,反映新的价值追求,提倡新的教学策略。这里要探讨的“对话”并不是高深理论,而是作为教学技能的较为明确的教学行为——互为陈述、互为补充、互为启发、互为质疑、互为辩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通过对话,能够使新课程教学建立在清晰、可辨的实践基础之上,使教学模式、教学行为具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一、博学好学,严谨治学,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我们要以这次才学习作为新的起点,不断探索创新“学不可以已”,学习贵在持之以恒。只有学习上不断进步,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否则,事业将是无源之水。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会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这也是我们每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在平时工作中,我们要常虚心请教别人,借鉴他人,与其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营造一个有利自身进步的良好环境,从而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因此,我想我应该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在工作中,应当扎扎实实,不断努力,不断充电,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自觉地运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在学习中深刻反思,认真消化,并付诸于实践,为了避免造成的“闭门造车”,我绝不会放弃任何的学习充电机会。只有这样坚持不懈,才能积累经验,增强智慧和提升能力。

二、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实现教书育人。

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在教学中应该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一切从“人”出发,着眼于人的自我完善,教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不会为学生一时一地的表现和成所惑,而是通过反复深入的观察分析和细致入微的工作去引导学生,去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并不是考虑社会需要,它的最终正是着眼于社会,而教书育人,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把学生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但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身受益不尽,如今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传道者”转向“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参与人”,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不光要认真教好书,更重要的是教好学生怎样做人,真正实现“教书”和“育人”。

三、积极实施新课程理念,促进有效教学。

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已进入了探索阶段,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自己的实践中,认真地去摸索和总结。经过这次的全员培训,我认识到了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积极地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努力实施新课程理念,不做旁观者,而应该去推动它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发展,在课改的行者,让新课程理念,遍地生根,遍地开花,遍地结果。林景教研员这一点做得就非常好,他能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思考和总结,这次培训的“关于有效教学的思考”的专题讲座,正是他的成果,他让我耳目一新,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省骨干教师的风采,他为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道路。在课堂中,我们的教学更应该关注“有效性”,这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也是当今教学的“流行曲”。所以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的教育趋势。

四、锤炼师德师风,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既是势在必行,又是人心所向,更是众望所归”这是刘局长讲话的另一个主要内容,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譬如:1、敬业精神不强,缺乏献身教育事业心;2、攀比之风严重,不能廉洁从教;3、师表意识淡薄,对学生缺乏爱心;4、工作作风欠端正,没有职业使命感。对于这些现存的问题,我深感困惑,意识到它的危害和弊端的严重性。通过了培训,正能锤炼了我们教师的师德师风,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上课绝不马马虎虎,对学生应该尊重,不随意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不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在思想上要不断进取,处处做学生的表率,注意自己一言一行,不让学生做的,我们老师决不能做,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变自己,端正思想,更新观念,力争做到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五、努力学习,共同成长。

在这几天的培训期间,我们的学员严格遵守学习的纪律,从不早退,也从不旷课,学习虽然辛苦,但每个学员们都非常珍惜这次很好的锻炼机会。上课时,大家在班级中努力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积极分组讨论交流,共同在学习中进步,做到学有所成,从而实现本次学习培训的价值。

这次培训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意义深远,它不仅使我们教师在教学技能上有所提升,同时也锤炼了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拓宽了我们的知识视野,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充电机会,我希望它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带来很大的帮助。

课堂教学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篇5

“教学技能是表现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一种富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的高级技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外化形式。“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这是我学习的一本关于课堂教学艺术书籍中的一段话。现在我简单的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刻的体会。

因学而教——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程的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有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任务,精心设计的导入,能触动学生心弦;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求知渴望,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讲授:讲授是教师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输知识的信息、表达思想感情、启迪学生心智,讲授必须运用语言,但这只是讲授的一个条件,关键是讲的内容在多大程度上能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相互作用。言语传授为教师讲授知识提供了充分的主动性。

课堂提问: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这种交流互动是主要、最常用的行为方式就是师生之间的问答。提问技能是教师提出问题或诱导学生质疑发问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理解和应用知识。

由此,我联想到平时自己的教学。同样是在练习的训练中,自己对学生

的评价语言就太显单调,“好”、“不错”等简单、随意的话语经常出现,现在想来,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的确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书中还讲到评价的语言要生动巧妙,富有幽默。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学生,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便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用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就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空间。

课堂教学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篇6

作为语文老师,每当我们面对一段“风戏垂柳,湖波荡漾,花前月下、深谷幽涧,泉水叮咚、百鸟鸣啭,碧江晚霞、夏岭秋山……”文字的时候,我们何曾不想要尽其美,广其义,深其涵。然而任凭磨破“嘴皮子”,可能也难把那种美、那种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几天的课堂教学技能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媒体教学弥补了这一遗憾,它赋予“言”更多的“文”,更丰富了学生对文字美的感悟,使语文课变得更丰富多彩。

一、恰当运用媒体,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便对语文课产生厌倦情绪。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多媒体教学,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贯通古今中外,跨越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与虚实相结合,联想与想象争生辉,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凭借其独特的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能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为理解课文提供了方便。

二、运用多媒体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直接体现,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可以对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行洗礼,完成感染——打动——共鸣的情感历程。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不同情态的荷花图片,并配以轻柔舒缓的乐曲,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情韵,进而回忆品味自己以往有关荷花的所见所闻所感,完成第一个层次的联想和想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第二个层面:如果在一个月光淡淡的夜晚,看到的荷花会是什么样子呢?再进一步拓展: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和处境,那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此层层联想与想象,就超越了眼前、生活和作品的界限,达到不借说教而自知自觉的境界。在这里多媒体提供了引发想象的触点,提供了想象的方向,避免了盲目和无限发散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又加强了情感教育,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可以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传统教学中,我们要增加课外的信息或是当堂小测时用的最多的是小黑板。可是小黑板毕竟版面小,内容受限制且书写麻烦,多有不便,有了多媒体这些烦恼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教学通过声像向学生头脑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的情思信息、语言信息清晰,形象具体,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大容量、高密度、强化性,多渠道的信息显示,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它还可以把那些大容量的信息,诸如时代背景、作家作品介绍以及其他相关材料,准确、及时、稳定的传达给学生。

通过学习我充分体会到多媒体教学载体的好处,多媒体教学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它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富有生气,更富有诗意,让我们感觉到“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是每位教师都应该掌握和研究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但是必须明确它仅仅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手段,不可能代替粉笔和黑板等其他教学手段,更不可能代替教师。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因为“万紫千红才是春”“一枝独放不是春”。

48 52333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