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浩渺 分享 时间:

通过专题党课,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促进各民族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力量,共筑美好未来。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民族

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举行这次专题党课,主题是“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既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次凝聚共识、激发力量的动员。在全党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重温和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课题,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深刻总结我国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更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根本遵循。对于我们XX镇而言,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是我们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修好的“必修课”。

下面,我将围绕这一主题,结合我们地区的历史与现实,从三个方面与同志们进行交流。

一、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端重要性,筑牢维护民族团结的理论根基与历史自觉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要理解我们为何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必须回望历史长河,看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必须立足时代大局,想明白我们“往哪里去”。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历史洞察。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史诗。翻开厚重的史册,从秦汉的“大一统”格局奠定,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从隋唐的开放包容、万国来朝,到宋元明清的疆域拓展与文化整合,各民族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上演了一幕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话剧。我们所处的这片热土,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家园,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历史雄辩地证明,各民族的命运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统一与团结是历史的主流,分裂与动荡总是短暂的逆流。

正如权威的《XX的若干历史问题》白皮书所深刻揭示的,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历来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这种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重要源泉。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要从历史深处汲取智慧和力量,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把各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

胜。

第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战略选择。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越是接近宏伟目标,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就越是严峻复杂。国内外的一些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总是企图拿民族问题大做文章,妄图撕裂我们的国家、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团结就是我们的生命线,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国家繁荣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新疆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也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这句话对于我们边疆地区而言,分量尤重。如果民族团结出了问题,社会就会动荡不安,我们所取得的一切发展成果都可能毁于一旦,更遑论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在全体人民心中构建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思想长城”。它要求我们超越地域、族别、信仰的差异,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置于最高位置,形成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强意志。这不仅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斗争,更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原则。只有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成磅礴的“中国力量”,才能有效抵御各种风险挑战,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航船行稳致远。

第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XX镇实现高质

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迫切现实需要。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而团结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我们XX镇地处战略要地,承载着重要的发展使命。截至2024年底,我们镇的常住人口已超过2.2万人,包含了汉族、XX族、XX族等二十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6%,呈现出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回顾近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每一次经济指标的跃升,每一个民生项目的落地,每一项改革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全镇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根据统计,202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2.22亿元,同比增长5%;而我们XX镇作为县域经济的“火车头”,贡献了超过40%的经济总量。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87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772元。在我们镇,得益于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达到了约45000元,生活水平蒸蒸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民族团结“红利”的最直接体现。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依然存在。一些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理解不深不透,一些领域还存在交往交流交融不够的问题,网络上的一些错误言论也可能对群众思想产生负面影响。这些都警示我们,民族团结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纲”和“魂”,贯穿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民生改善的全过程,才能为XX镇的持续繁荣稳定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二、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构筑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内涵丰富、指向明确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刻理解和践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首先,要深刻理解“四个与共”,即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

这“四个与共”,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征。

休戚与共,意味着我们的欢乐和忧愁是相通的。当国家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体育健儿在国际赛场摘金夺银时,无论身处何方、属于哪个民族,我们都会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当国家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或外部挑战时,我们同样会感同身受、同仇敌忾。这种共同的情感联结,是共同体意识最朴素的体现。

荣辱与共,意味着中华民族的整体荣誉高于一切。每个民族、每个人的荣辱都与国家的荣辱紧密相连。国家的强大是我们每个人的坚强后盾,个人的行为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我们要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生死与共,意味着在危难关头,我们是能够为彼此挺身而出、豁出性命的兄弟姐妹。从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到抗击新冠疫情的艰苦卓绝,无数事实证明,每当危机关头,各族人民总是同呼吸、共命运,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

城。

命运与共,意味着我们的前途命运已经深度绑定,谁也离不开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各民族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任何一个民族掉队,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通过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只有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好了,每个小家庭、每个民族才能好。

其次,要持续增进“五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与“魂”,是精神家园的“顶梁柱”。

认同伟大祖国,是基础。就是要热爱我们辽阔壮美的国土,热爱我们悠久灿烂的历史,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树立强烈的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认同中华民族,是关键。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我们56个民族同属一个中华民族,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认同中华文化,是纽带。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也要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它们在中华文化的大百花园中绽放异彩。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

流交融、增进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

认同中国共产党,是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也包括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我们要引导各族群众发自内心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正是这条道路,让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各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完整内涵。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围绕这些核心要义,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三、积极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让民族团结之花在XX镇常开长盛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XX镇改革发展稳定的方方面面。作为基层党委,我们必须主动作为,创新方法,推动这项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稳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方向盘”。

党的领导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镇党委要坚决扛起主体责任,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和督导民族工作。我们要对标对表中央、自治区和县委的决策部署,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出台《XX镇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及配套的细则,将主线要求具体化、项目化。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各党支部、各单位的年度绩效考核和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设立刚性指标,层层传导压力,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二是要建强基层战斗堡垒。社区、村党组织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基层的“神经末梢”。要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网格化管理、党员联系户等日常工作中。要选优配强社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注重从各民族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确保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团结带领各族群众的核心力量。今年以来,我们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书记讲党课等形式,累计在全镇范围内开展相关专题学习超过50次,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入脑入心。

第二,深化宣传教育和文化浸润,筑牢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压舱石”。

铸牢共同体意识,根本在于争取人心。我们要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地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一是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讲好“团结故事”。我们

要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社区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阵地,组建由党员干部、退休老同志、先进模范组成的“百姓宣讲团”,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党的民族政策,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故事。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开展“国旗下讲铸牢”、“身边的民族团结模范”故事分享会等活动,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自2023年以来,我们已累计举办各类宣讲、故事会、知识竞赛等活动超过120场,覆盖群众超过2万人次。

二是以文化人,以文润心,打造共有精神家园。我们要深入实施“文化润边”工程,把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体系融入城乡建设、节庆活动、日常生活之中。要大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各族群众一起包饺子、做月饼、赛龙舟,在共同的节庆体验中增进文化认同。同时,也要支持和鼓励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举办百家宴、歌舞汇演等活动,让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交相辉映。近三年来,我们镇每年举办的“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文艺晚会和社区运动会,已成为凝聚人心的品牌活动,累计参与群众超过6万人次。

三是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群体。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也是民族团结的未来。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我们要持续开展“小石榴籽”手拉手、结对子等活动,组织各族青少年共同参加夏令营、研学旅行、志愿服务,让他们从小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

一起,在心灵深处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第三,促进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绘好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同心圆”。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感情、强化共同体意识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创造更多条件,打破壁垒,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一是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中促进社会结构社区化。我们要科学规划城镇发展,鼓励各族群众混居杂居,打造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在社区治理中,要积极引导各族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组建由各民族成员构成的舞蹈队、合唱团、志愿服务队等群众组织。据统计,我镇目前已建成3个“民族团结大院”示范点,社区群众自发组织的文体团队超过20个,常年活跃的各族志愿者近500名。通过这些平台,邻里之间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亲”,形成了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二是在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中夯实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我们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依托我镇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让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在就业上互通有无。要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党的惠民政策公平公正地覆盖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企业用工等方面,要有意识地为各族群众创造更多共事合作的机会。比如,我们镇的XX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目前吸纳了来自7个民族的800多名员工,他们在共同的

劳动中结下了深厚友谊,实现了收入增长和情感交融的“双丰收”。

三是在守望相助中深化“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不是一阵风,而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断深化的民心工程。我们要推动结对认亲从“走亲戚”向“一家人”转变,从“送温暖”向“常来往”提升。党员干部要带头与各族群众结对子、交朋友,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要鼓励和支持不同民族的家庭之间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让“串门子、聊家常、结亲戚”成为常态,在一点一滴的日常交往中拉近心与心的距离,让“我们都是一家人”的观念深入骨髓。自活动开展以来,全镇已有超过3000对干部群众结成“亲戚”,累计解决各类困难问题5000余件,涌现出了一大批感人至深的先进典型。

同志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在此,我向全镇的党员干部提出几点希望和要求:

第一,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争当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仰者。每一名党员都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要做行动上的“带头人”,争当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模

范践行者。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自己要懂团结、讲团结,更要带头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各项活动中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自觉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

第三,要做群众中的“宣传员”,争当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传播者。要利用一切机会,向亲朋好友、服务对象、结对亲戚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我们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大好形势,澄清模糊认识,批驳错误观点,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第四,要做团结的“守护神”,争当铸牢共同体意识的忠诚捍卫者。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在面对大是大非问题时,要敢于发声、勇于亮剑,用实际行动维护我们安定祥和的大好局面。

同志们,“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包括我们XX镇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全镇各族干部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同德、携手并进,为把XX镇建设得更加美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的党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68 5196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