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企集团基层D支部书记D建与业务融合专题培训上的辅导讲稿
加强基层党支部书记的业务能力,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执行力,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推进,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下面由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国企集团基层D支部书记D建与业务融合专题培训上的辅导讲稿”相关资料,供您参考学习。
在国企集团基层党支部书记党建与业务融合专题培训上的辅导讲稿
同志们,本次专题培训聚焦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这一核心议题,旨在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战略部署,破解当前部分基层单位党建与企业文化“各自为战”的现实难题,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国有企业实现治理现代化、迈向高质量发展筑牢思想根基与文化支撑。基层党支部作为党的执政根基在企业的“神经末梢”,是党建与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关键载体,各位支部书记的履职能力直接决定融合工作的实效。今天,我将从“厘清关系、剖析问题、部署举措”三个维度,与同志们深入交流,为后续工作提供遵循。
一、深刻把握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辩证关系。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并非相互独立的“两条线”,而是同根同源、同向同行的有机整体。只有准确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才能为融合工作奠定思想基础。一是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的“根”与“魂”,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引领地位。从历史维度看,国有企业的发展始终与党的领导紧密相连。计划经济时期,党组织通过政治动员与思想引领,凝聚职工力量服务国家建设;进入新时代,党组织依据《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职责——在战略层面,将国家重大战略(如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发展、乡村振兴等)融入企业发展规划,确保企业发展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在管理层面,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树立正确价值观,监督企业经营活动合规合法;在实践层面,通过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破解生产经营难题,推动企业履行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例如,系统内部分单位在推进智能制造转型过程中,面对技术壁垒与职工技能瓶颈,党支部牵头成立“党员攻坚专班”,党员带头钻研新技术、开展“师带徒”培训,不仅如期完成转型任务,更提炼出“攻坚争先、创新报国”的团队精神,充分彰显了党建工作对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作用。基层党支部必须始终将党建工作置于优先位置,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支部建设与业务发展全过程。二是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的“软实力”与“精气神”,承担凝聚共识、赋能发展的重要职能。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其核心是将“个人价值、企业目标、国家需求”有机统一,渗透于经营管理各环节。一方面,通过提炼企业愿景、使命与核心价值观,增强职工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协作氛围;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实践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如参与公益事业、保障民生供应、推动绿色发展等,塑造国有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实践中,部分基层党支部将企业文化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生产一线支部开展“岗位文化标兵”评选,既考核业务业绩,更考量职工对“质量第一、安全至上”文化理念的践行程度;后勤保障支部以“服务职工、保障生产”为文化导向,设立“党员服务窗口”,解决职工就餐、通勤等实际问题,有效提升了职工满意度与企业凝聚力。反之,若企业文化脱离政治属性与社会责任,仅聚焦经济效益,则会失去国企文化的“根脉”,难以形成持久的发展动力。三是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高度协同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二者的协同性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价值观同源。党建倡导的集体主义、担当奉献、忠诚履职等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企业文化高度契合,如“党员示范岗”既是党建工作的实践载体,也是企业文化的鲜活样本,能够引导职工自觉对标先进;其二,目标同向。二者均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党建为企业提供政治保障与组织支撑,确保发展方向正确;企业文化为企业注入精神动力与文化活力,激发职工创新创造热情;其三,实践互促。党建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文化落地,如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融入文化理念提炼;企业文化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拓展党建工作场景,如“红色读书会”“党建文化节”等活动,让党建工作从“会议室”走向“生产一线”,增强党建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二、清醒认识当前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中的突出问题。对照新时代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要求与高质量发展需求,部分基层单位在融合工作中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需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剖析根源。一是“两张皮”现象突出,融合机制不健全。部分单位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存在“职能分割、资源分散”的问题:一是工作内容脱节。党建工作局限于组织生活、理论学习等传统范畴,未能与生产经营、文化建设深度结合,如党课内容脱离企业实际,难以指导实践;企业文化建设侧重品牌宣传、员工活动等经营性内容,缺乏党建元素与政治引领,导致文化理念“浮于表面”。二是管理机制分割。部分企业党建工作由党委办公室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由人力资源部或行政部门牵头,基层党支部缺乏统筹协调权限,在资源配置、人员分工上难以形成合力。例如,部分支部开展文化活动时,需跨部门协调党建资源,流程繁琐且效率低下。三是制度保障缺失。尚未建立党建与企业文化融合的专项规划、执行标准与考核体系,二者在目标设定、工作推进上缺乏统筹,导致融合工作“无章可循”。二是党建工作形式化,内容与实践脱节。部分基层党支部党建工作存在“重痕迹、轻实效”的倾向:一是教育内容空洞。党课学习照本宣科,仅停留在“读文件、划重点”层面,未结合支部业务特点与职工思想实际设计内容,导致党员参与度低、学习效果不佳;二是活动形式单一。主题党日活动仍以“开会、参观、写总结”为主,缺乏创新性与实践性,如部分支部组织红色教育仅注重“打卡留痕”,未开展“如何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工作动力”的专题研讨,难以激发党员的内生动力;三是与业务脱节。党建工作未融入生产经营重点难点,如技术支部未围绕“技术攻关”开展党建活动,后勤支部未结合“服务优化”设计党建载体,导致党建工作“虚化、弱化”。三是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党建引领,政治属性弱化。部分基层单位企业文化建设偏离国企定位:一是价值导向偏差。过度强调市场竞争与经济效益,将“业绩指标”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忽视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如评选先进时仅以业绩论英雄,未考量党员政治表现与文化践行情况;二是党组织缺位。党支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未能发挥领导作用,如提炼支部文化理念时,未参与研讨把关,导致理念中缺乏“红色基因”“国企担当”等元素;组织文化活动时,未牵头统筹,导致活动沦为“纯娱乐化”的唱歌、团建,失去思想引领价值;三是文化传播脱节。企业文化宣传未融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如未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职工易懂的文化语言,难以形成思想共识。四是长效保障机制缺失,支撑体系不完善。一是考核评价不科学。当前对基层支部的考核中,党建工作侧重“组织生活开展次数、党员发展数量”等量化指标,企业文化建设侧重“活动参与人数、宣传稿件数量”,均未将“融合成效”纳入考核,如“党建对文化的引领作用”“文化对生产的促进作用”等关键维度缺乏评估,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二是人才队伍不专业。部分党务工作者缺乏文化建设专业知识,难以将党建元素融入文化实践;文化建设人员对党的理论理解不深,提炼文化理念时把握不准政治方向;且缺乏系统的培训机制,人员能力难以适应融合工作需求。三是经费保障不足。党建与企业文化融合活动的专项经费未纳入年度预算,或经费审批流程繁琐,导致部分支部因资金短缺无法开展融合活动,如“党建文化阵地建设”“红色教育实践”等工作难以推进。
三、扎实推进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关键举措。基层党支部作为融合工作的“主战场”,需聚焦问题、精准发力,从“引领、创新、交融、保障”四个维度推动融合走深走实。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政治方向。党支部必须牢牢掌握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权,将党建要求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一是牵头制定文化规划。结合支部业务实际,制定《支部党建与企业文化融合工作计划》,明确文化理念提炼、活动开展、阵地建设等重点任务,确保文化建设与党建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在凝练支部愿景、使命时,深度融入党建元素,如生产支部可提炼“党员带头、质量兴企”的文化理念,技术支部可确立“创新报国、党建领航”的发展目标。二是统筹文化实践活动。以“党建+文化”为抓手,开展主题鲜明的融合活动:设立“党建文化月”,组织“党的理论与企业文化”专题研讨、“红色基因传承”故事分享会;创建“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将党员履职成效与文化践行情况挂钩,让党建工作转化为具象的文化实践;推动支部书记与部门负责人“双向联动”,定期召开融合工作推进会,及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三是严把文化导向关。对支部文化宣传内容、活动方案进行政治把关,确保文化理念符合党的方针政策、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阵地(如宣传栏、微信群)中设置“党建专栏”,推送党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文化案例,强化思想引领。二是创新党建工作模式,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与实效性。顺应数字化时代趋势,以创新手段打破党建与企业文化的壁垒。一是运用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依托短视频平台制作“党员风采”“文化故事”系列短片,生动展现党建与文化融合成果;通过直播平台开展“云党课”“企业文化宣讲会”,扩大覆盖面;开发集“理论学习、活动报名、心得分享”于一体的党建APP,打造“指尖上的党建文化阵地”;在开设“党建微课堂”,定期推送党的创新理论与支部文化实践案例。二是打造特色党建文化品牌。结合支部职能定位,创建差异化品牌:生产一线支部可开展“党员攻坚擂台赛”,围绕生产难题组织技术比拼;后勤保障支部可打造“党员服务驿站”,提供政策咨询、生活帮扶等服务;技术研发支部可设立“红色创新工作室”,推动党建与技术攻关深度融合。同时,设计包含党建元素的文化标识(如品牌口号、视觉形象),增强品牌辨识度与职工认同感。三是深化实践育人。组织跨支部、跨单位的党建共建活动,与社区党组织、兄弟企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志愿服务,如“扶贫帮困”“环保公益”等,将党建文化延伸至社会层面;定期组织党员与职工参观革命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重温入党誓词、践行文化理念”活动,推动红色基因融入企业文化。三是推动深度交融,将融合工作融入生产经营各环节。融合工作不能“悬浮化”,需与支部业务、管理实践紧密结合。一是融入干部选拔与考核。在支部推荐干部、评选先进时,将“政治素质”与“文化践行”作为核心指标,如推荐部门骨干需考察其参与党建活动的表现、践行企业文化的成效;建立“党建+文化”绩效考核机制,将党员带动职工践行文化理念的情况、融合活动对生产的促进作用纳入考核,与绩效薪酬、评优评先挂钩。二是融入生产经营实践。围绕支部核心业务设计融合载体:生产支部可开展“党员带头降本增效”行动,组织党员排查生产浪费点,形成标准化操作规范并转化为文化制度;销售支部可开展“党员服务客户”活动,将“诚信经营、客户至上”的文化理念融入服务流程;技术支部可组建“党员攻关小组”,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文化案例,在企业内部。三是融入员工关怀。以企业文化为纽带,强化党建的凝聚力:开展“党员结对帮扶”,老党员结对新职工,既传授业务技能,又讲解企业文化与党建知识;建立“职工思想动态调研”机制,通过座谈会、问卷等形式了解职工需求,依托党建资源解决职工就餐、通勤、职业发展等难题,让职工在感受组织温暖的同时,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四是健全长效机制,为融合工作提供坚实保障。融合工作需靠制度“保驾护航”,构建“考核、人才、经费”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一是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基层党支部党建与企业文化融合考核细则》,设置量化指标:党员参与文化活动的比例不低于90%、职工对融合活动的满意度不低于85%、融合工作对生产效率的提升不低于5%等;采用“定性+定量”“日常+年度”相结合的评估方式,考核结果与支部评优、支部书记晋升直接挂钩,形成“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复合型人才培育计划”:组织党务工作者参加文化建设专题培训,学习文化理念提炼、活动策划等知识;安排文化建设人员参与党建理论学习,深化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推行“轮岗交流”制度,让党务干部到文化部门挂职、文化干部到支部锻炼,培养“懂党建、懂文化、懂业务”的全能型人才。三是强化经费与阵地保障。将党建与企业文化融合经费纳入企业年度预算,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活动开展、阵地建设、人才培训等;打造“党建文化阵地”,如在车间、办公楼设立“党建文化墙”,展示支部文化理念与党员风采;整合现有资源,建设集学习、活动、交流于一体的“党建文化活动室”,为融合工作提供物理空间。
同志们,党建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是新时代国有企业的“必答题”,而非“选答题”。基层党支部作为落实这一任务的“最后一公里”,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各位支部书记要以此次培训为契机,将融合工作纳入支部重点任务清单,对照问题找差距、对照举措抓落实:对“两张皮”问题突出的支部,优先健全融合机制;对党建形式化的支部,重点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对文化缺乏引领的支部,强化党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压舱石”,党建与企业文化融合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坚守政治方向、能否激发内生动力、能否履行社会责任。希望各位支部书记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扛起融合工作的主体责任,将党建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文化的生命力、企业发展的竞争力,为推动国有企业治理现代化、服务国家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