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大会上的专题党课

云海 分享 时间:

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强化文化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与水平。以下是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在文化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大会上的专题党课”相关范文,供您参考!


在〔...〕文化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大会上的专题党课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召开这次党员干部大会。会前,我们共同学习了《求是》杂志发表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和人民在百年征程中无往而不胜的核心密码。其中,"团结奋斗"四个字,不仅是我们走向未来的行动指南,更是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勤俭建国优良传统的时代呼唤。

结合这次学习,以及当前我们单位面临的形势任务和工作实际,我今天想和同志们交流一个主题,就是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决拒绝"好面子"的虚浮之风,自觉主动地过好"紧日子",以扎实的作风建设,为我们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深刻认识"过紧日子"的重大意义,坚决摒弃"好面子"的错误思想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鲜亮的政治底色和传家法宝。在当前形势下,重提"过紧日子",并非一时之策,而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一,"过紧日子"是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向全党全社会释放了从严从紧的强烈信号。这绝不是一句空话。截至20xx年底的权威数据显示,全国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高达万起,处理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的就有万人。这一系列雷霆万钧的举措,赢得了党心民心。20xx年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达%的受访群众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成效表示肯定。这充分说明,党风政风的转变,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因此,政府机关要过紧日子,是我们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作为党领导下的文化事业单位,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必须从政治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这个问题。坚持过紧日子,就是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坚决贯彻,是对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优良作风的自觉传承,是检验我们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试金石"。反之,那些热衷于讲排场、摆阔气、比阔绰的"好面子"思想,本质上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在作祟,其根源在于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背道而驰,是必须坚决抵制和纠正的。

第二,"过紧日子"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历史自觉。我们党是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诞生、发展和壮大的。从井冈山上"红米饭、南瓜汤"的革命乐观主义,到长征路上"嚼草根、啃树皮"的钢铁意志,再到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精神,一部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我们单位作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英烈精神的重要阵地,更应该对这段历史有切肤之感。我们所守护和宣传的,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伟大事业。他们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依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崇高的理想和艰苦奋斗的作风。今天,我们的物质条件早已今非昔比,但精神谱系不能断,红色基因不能变。如果我们在工作中滋生了"好面子"的倾向,比如,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办一些铺张浪费的"盛大活动",用一些超出实际需求的"高档设备",这不仅是对宝贵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对我们所守护的革命精神的背叛。因此,过紧日子,就是要求我们不忘来时路,从党的奋斗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把艰苦奋斗的本色融入血脉、植入灵魂,让红色江山代代相传。

第三,"过紧日子"是应对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都要勒紧裤腰带,把宝贵的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这种压力已经传导到我们每一个单位。从公开的预算数据看,这种"紧"是普遍性的。20xx年,有的兄弟单位,如成都东部新区,其"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支出同比就下降了%。具体到我们相近的领域,一些革命纪念馆20xx年的财政支出预算相较上年就压减了%,有的甚至压减了24%之多。文化和旅游部下属的某个服务中心,20xx年度预算也比20xx年执行数下降了%。这些数据清晰地告诉我们,财政资金的"紧约束"将成为一种新常态。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还抱着"大手大脚花钱"的惯性思维,还想着"爱面子、讲排场",那不仅是思想上落伍,行动上更会陷入被动,甚至会影响到我们单位事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过"紧日子"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关乎事业发展的必答题。我们必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精打细算、量入为出"的理念,以"紧日子"换取单位事业发展的"好日子"。

二、准确把握"过紧日子"的时代内涵,将有限资源用在事业发展的"刀刃上"

过"紧日子"不是一个消极的概念,更不是要我们无所作为、自缚手脚。恰恰相反,它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是我们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重要方法论。

首先,过"紧日子"绝不等于"不干事",而是要集中精力"办大事"。"紧"与"松"是辩证的。我们强调的"紧",主要是压缩一般性、非刚性、非重点的支出,是向管理要效益,向内涵挖潜力。对于我们单位而言,这意味着在日常办公、公务接待、会议培训等方面要严之又严、抠之又抠,但在核心业务上,不仅不能"紧",反而要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力气。什么是我们的大事?就是我们单位的核心职能,是我们的主责主业。比如,文物的征集、保护与修复,这是我们的立身之本,相关的技术投入、设备更新、库房条件改善,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再比如,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与社会服务,这是我们的核心使命,如何创新展陈方式、提升讲解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如何运用VR幻影成像、无接触交互等新技术手段提升观众体验,这些都需要我们投入智慧和资源去研究、去实践。过"紧日子",就是要我们把从非必要开支中"挤"出来的资源,精准投放到这些能体现我们核心价值、推动事业发展的"刀刃"上,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每一分钱都花出最大效益。

其次,过"紧日子"绝不意味着"标准降",而是要创新方法"提质量"。资源有限,但智慧无穷。过"紧日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倒逼我们转变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效能的过程。过去,我们可能习惯于用"增量"的办法解决问题,缺什么就买什么,人手不够就加人。现在,我们必须更多地学会用"存量"的办法,甚至"减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开动脑筋,大胆创新。比如,在设备管理上,我们能不能通过加强维护保养,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避免频繁更换?在项目规划上,我们能不能通过更科学的论证,避免一些低效、无效的投入?在对外合作上,我们能不能通过盘活现有资产、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和专项资金,实现"多条腿走路"?实践证明,压力往往是催生创新的最好动力。当外部资源约束趋紧时,恰恰是激发内部活力、推动管理革命、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最佳时机。我们要将"过紧日子"的压力,转化为提升专业能力、优化工作流程、创新服务模式的强大动力,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办更好的事,用专业能力和务实作风赢得群众的认可和社会的尊重。

最后,过"紧日子"绝不只是"财务事",而是要锤炼作风"育新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过"紧日子",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作风革命。它像一块"磨刀石",能够磨砺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意志品质。习惯了"紧日子",就能抵御住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习惯了"紧日子",就能让我们时刻心系群众,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会自觉地站在群众的立场,考虑群众的感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单位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更要在这场考验中主动接受锻炼。要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在日常工作中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要敢于向不合理的开支说"不",敢于同铺张浪费的行为作斗争。通过过"紧日子"的实践,锤炼求真务实、艰苦朴素的过硬作风,培养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过硬本领,努力成长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时代好干部。

三、以务实过硬的举措践行"过紧日子"的要求,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将"过紧日子"的要求落到实处,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思想上,关键要拿出实招、硬招,建立起一套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的长效机制。结合我们单位的实际,我认为要切实做到"三个强化"。

第一,强化制度执行,用"铁笼子"管住"钱袋子"。制度是行为的准绳。要把"过紧日子"的要求固化下来,必须扎紧制度的笼子。我们要严格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上级有关财经纪律的《条例》,对单位现有的经费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公务接待等制度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修订,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建立健全我们的"节约清单"制度。这个清单要具体化、可量化。比如,在物资采购上,要明确年度购置计划的申报审批流程,对达到一定金额的采购项目,必须经过集体研究决策,全程监督实施。在资产管理上,要对所有办公设备、设施、低值易耗品实行台账管理,明确"能用则用、够用就好"的原则,坚决杜绝资产闲置和浪费。在公务活动管理上,要严格执行接待清单和会议管理规定,如实反映接待对象、活动内容和费用开支,严禁超标准、超范围接待,严禁借会议之名发放纪念品或组织旅游。通过这一系列精细化的制度设计,真正做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确保每一笔钱都花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第二,强化责任落实,让"紧日子"成为"硬任务"。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关键在于责任。要让"过紧日子"从"软约束"变成"硬任务",就必须把责任压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头。我们要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节约责任体系,明确各科室负责人在本部门节约降耗工作中的第一责任人职责。更重要的是,要把节约成效作为硬指标,纳入单位的绩效考核和评优评先体系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地方创建"节约型机关"的做法,将节约指标进行量化。比如,设定单位年度水电消耗、办公耗材消耗的下降目标,对于超额完成目标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于铺张浪费、造成不良影响的,实行"一票否决"。同时,也要将厉行节约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主动接受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的监督评议。通过这种奖惩分明、考核动真格的方式,真正形成"人人肩上有指标、千斤重担大家挑"的生动局面,营造出"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氛围。

第三,强化监督检查,让"严基调"贯穿"全过程"。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要跟进到哪里。要确保"过紧日子"的要求不走样、不落空,必须把监督的"探照灯"打亮。一方面,要强化内部监督。单位纪检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监督责任,定期对各科室的经费使用、资产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和随机抽查,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提醒、及时纠正。另一方面,要主动接受外部监督和群众监督。我们要按规定公开"三公"经费等预决算信息,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把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要畅通监督渠道,鼓励干部职工对身边的铺张浪费行为进行监督举报。此外,我们还要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比如利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等,对资金使用进行全流程在线监控,让数据"跑路"代替人工监督,实现精准高效监管。通过构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等多位一体的监督格局,对铺张浪费行为形成强大震慑,让"人人讲节约、事事求实效"成为我们单位的行动自觉和行为习惯。

同志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是要我们退回到"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责任。今天我们过"紧日子",是为了明天能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为了我们所钟爱的事业能有更广阔的前景。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把"过紧日子"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奋力开创我们单位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谢谢大家!

69 5012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