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小学教学设计汇聚【热选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古诗小学教学设计汇聚【热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古诗小学教学设计【第一篇】

1.朗诵诗歌,熟读成诵,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庭中有奇树》和《龟虽寿》。

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怀。

教学过程

庭中有奇树

南朝梁一位文学批评家曾这样评《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这句话说明《古诗十九首》的语言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板书:庭中有奇树)

设计意图由古代批评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读顺字音节奏

师范读《庭中有奇树》,同桌互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师进一步指导阅读:

语气:诵读时应有一种凄美、哀婉的意味。《古诗十九首》采用五言句式,一般采用“二一二”拍,和谐整齐;全诗压“i”韵,韵脚有“滋”“思”“之”“时”,朗读时要重读韵脚。另外,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这样整体的韵律感就出来了。

2.读懂诗歌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预设

这是一首表现思妇忆远的闺怨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前四句描写环境,描绘出庭中繁花似锦的景象。后四句抒发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

3.读出意境画面

师: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诗句呈现的画面,想象主人公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古体诗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同时初步感知诗作内容,为后面理解情感、把握手法做铺垫。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诗歌前两句写景,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预设

描写庭院中的奇树,抓住其叶、花等景物。“绿叶发华滋”中的“滋”为繁盛的意思,写出叶绿花盛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春日花盛图。

设问2:第三、四句写主人公,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预设

主人公攀枝折花,欲寄远人。一个“思”字,可谓诗眼。深闺中的女子面对这繁花似锦的景象,忍不住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想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人。以花寄情,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对远行人的思念。

设问3:“馨香盈怀袖”一句中的“盈”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

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但此时思念之人却在远方,使这愉悦之情变淡了,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

设问4:“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的“此物”指什么?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预设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中“此物”指所折的最美的花。这样美的花为什么“何足贵”?显然这是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试想,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伫,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终无可奈何,心生感慨:此花虽美,却不能相赠,有何可贵?不过更增思念之苦罢了。表达了主人公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而产生的忧愁之情。

师小结: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更好地把握诗情。同时,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妙处。

板书设计

龟虽寿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龟虽寿》,同桌互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教师针对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阅读。

节奏:四言诗,有规律的短暂停顿(二二节拍)。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要读出诗中较大的停顿(层与层之间)。

重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词语,如“志在千里”“壮心不已”要重读。

语气:语气高亢激越,应读出积极、乐观、豁达的感觉。

2.读懂诗歌大意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说说传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念。

预设

诗人告诉我们,不必羡慕神龟的长寿、神蛇的通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与文本对话,进一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发共鸣,为下文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前四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用意?

预设

选取了神龟、腾蛇两种意象。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得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设问2: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预设

这四句是千古名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曹操以“老骥”自比,用比兴的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设问3:如何理解诗歌第九至十二句的内涵?

预设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是说寿命长短,并不只是被动地由上天安排;身心和悦,就可以益寿延年。说明人通过正确的方法,是可以健体强身,可以取得相对“永年”即长寿的。表现了诗人不甘衰老的豪迈气概。

预设

这两句的意思是“真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这八个字常见于乐府四言诗形式性的结尾,是按乐章尾声的格式,应配乐的需要所加上去的(乐府诗是用来唱的),与诗意并无必然关联。

设问5: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试品析。

预设

比兴。诗歌前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起兴,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比喻,照应。诗歌中间四句一反通常文人嗟衰的习气,以老马为喻,抒发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豪情。“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又相呼应,“壮心不已”和“志在千里”则互相映照。

师小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时光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然而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定会流芳百世。什么时代都需要昂扬向上的情怀,什么时候都需要积极乐观的信念,让我们满怀信心,怀着昂扬的斗志,努力学习,为将来建功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吧。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引领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及艺术手法。采用问题引领,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板书设计

龟虽寿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赠从弟》(其二)和《梁甫行》,继续领略古体诗的韵律之美。

2.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3.积累优美的诗句,激发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赠从弟(其二)

课件出示:

刘桢(?—217),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东汉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所作五言诗,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今有《刘公干集》。

设计意图朗诵诗歌,让学生了解作者,做到知人论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赠从弟》,同桌互读,感知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通过抽查朗读,发现问题,教师进一步指导阅读。

预设

断句:五言古诗一般采用“二三”拍,有“二二一”和“二一二”两种节拍。

押韵:本诗阅读时要注意平声韵要拖长音,如“松”“风”;仄声韵要急促而短,如“盛”“劲”“正”等。

语气:诗歌赞扬松柏凌寒的气魄,因而朗读时应读出坚定的语气。

(3)学生按照指导再读诗作,进一步体会诗作阅读的语气和节奏。

2.读懂诗歌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设计意图诗歌虽然为古体诗,但通俗易懂。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知内容,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为下面进一步学习做铺垫。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从内容来看,写了什么?

预设

从弟即堂弟。题目的意思是写诗慰勉堂弟,写的内容是松柏树。

设问2: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预设

“一何”是多么的意思,分别修饰“盛”和“劲”两字,突出的是风“大”和松“劲”,展现了松柏耸拔而起、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预设

目的是借青松刚劲挺拔的外形和不畏严寒、凌风傲雪的大无畏精神,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并以此来勉励堂弟要像青松一样保持坚贞本色,不向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峻挺拔,傲骨铮铮。这属于托物言志的写法。

设问4:品析诗歌第一、二句叠词“亭亭”“瑟瑟”的妙处。

预设

用“亭亭”表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模拟刺骨的寒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通过对比,以风的肃杀衬托松的高洁。

设问5: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预设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质,以此勉励他的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设问6:诗歌中除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之外,还运用何种写作手法?试简要说明。

预设

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师小结: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本诗中,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把自己对堂弟的劝勉寄托于其中,委婉含蓄,更有诗意和韵味。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引领,抓住字词句,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文本,品析诗歌情韵,读出诗味。

板书设计

赠从弟(其二)

梁甫行

课件出示:

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魏诗人,曹操之子,封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他才思敏捷,工诗善文。其诗内容广泛,形式优美,思想深刻,锺嵘称其“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诗品》)。特别是他的五言诗,代表了当时诗歌最高成就,对后世五言诗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代表作有《白马篇》《七步诗》等。

1.题解

梁甫,泰山下的一座小山。“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文体。“梁甫行”原为挽歌,在这里曹植用旧题描写海边人民贫苦的生活,为贫苦民众写挽歌。

2.读顺字音节奏

生:二三拍。

师:其实,同学们可以根据注音,来把握诗歌的顿挫,也就是要学会区分平仄。

课件出示:

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平声和缓,仄声短促。

预设

沉缓、低沉。

师:请同学们再读诗歌,体会语气语调。

3.读懂诗词大意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诗歌的主要意思。(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预设

反映了海边农村残破、荒凉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设计意图“三分诗七分读”,学生反复诵读,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为理解诗歌情感做铺垫。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曹植在海边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预设

民不聊生,破败荒凉。其中,“寄身”三句,从生活环境、生活艰难和居住环境三个方面实写“边海民”的悲惨生活。海民寄身于“草野”,过着非人的生活,生吞活剥,巢息穴居,所以说“象禽兽”;他们不敢出来,怕被人发现、抓走,每天就钻在山林里边,所以说“行止依林阻”。一个“依”字把难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狐兔翔我宇”一句通过对狐狸、兔子的描写,侧面描绘出海边贫民家庭条件的恶劣以及家园的破败。全诗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海边贫民悲惨的生活图景跃然纸上。

设问2:诗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预设

诗人用“剧哉边海民”一句,总括海边贫民的艰苦生活,点出了全诗的中心。“剧哉”是这首诗的“诗眼”,下面具体艰苦的生活由此而展开,起到了提挈全诗的作用。诗人面对海边贫民的痛苦生活,感慨万端,用“剧哉”二字,便把深切的同情毫无保留地表达了出来。

设问3:“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两句,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既渲染了气氛,又为正面描写海边贫民的生活做了必要的铺垫,起到了烘托作用。

设问4:试简要分析作品写法上的艺术特色。

预设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白描、直叙的写法,不作雕饰,语言自然质朴。在展现海边贫民生活的时候,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古诗小学教学设计【第二篇】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的范成大的代表作品。范成大六十一岁时,在石湖养病期间写下了六10篇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各十二首,总题“四时田园杂兴”。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一)。

一、谈话导入。

一年之中有哪几个季节?你能用一首诗来告诉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吗?(学生交流)是呀!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有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还记得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古诗《夏日》吗?那就是诗人范成大的作品,让我们一起背一下吧!(学生齐背古诗)。

2、教师范读古诗。

同学们背的真好,下面我们来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请同学们把书捧起来,听老师读古诗,注意听清本课生字的字音,听清古诗的重音和节拍。

二、介绍作者释题。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范成大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他的忧国恤民的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的田园诗概括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农村的广阔生活,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范成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杂兴就是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相当于平常我们读到的诗歌中的:无题。只是诗人们有感而发,即兴记下。)。

2.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学生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昼:白天。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未解:不懂。

供:参加。耕织:耕田织布。傍:靠近。桑阴:桑树下。

古诗小学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一个小学生把在校学习的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3 英英学古诗

三、初读课文

1、看图出示投影片

学生说图意

小结画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

两个人有说有应,这叫对话。

2、自学课文

(1)教师讲述对话的书面形式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会读本课生字,识记字形。

(4)理解下列词语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唐代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教 一首 故乡 静意思

(2)指名读准每个带点的字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故乡唐代不由得

4、通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对话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记心中,不读出来。

5、理清脉络

课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说了几次?

(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说了些什么?

小结: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说有应,有问有答。内容完整,层次清楚。

我们平时和人对话也要注意互相对应,把话说清楚。

过渡:英英学习的是哪首古诗,我们下节课再认真学一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诗题。

静夜意思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说静夜思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习。

第一句

(1)指名读。

(2)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3)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读。

(2)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3)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他想念故乡时,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用/画出句中的停顿。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背诵。

2、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小朋友们,你们学习这篇课文以后,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分两个大组,交替背,听各一次。

四、写字指导。

1、按笔顺描红的生字。代英举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诗意

五、作业 练习。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波()代()

披()袋()

3、背诵课文。

古诗小学教学设计【第四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文中丰富的想象和形象逼真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体会主人公张继的失意心境,领会“不朽的失眠”的含义;聆听歌曲,感受诗、文与音乐之间的巧妙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正视人生的挫折、勇于战胜困难,培养健全的人格。

本年级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对现代文的语言赏析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这个年龄的学生对流行音乐很感兴趣。所以,如果能找到一条内在的线索,将诗、文与歌曲巧妙地联系起来,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与分析能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艺术之美。

1、了解作者是怎样成功地描摹主人公的内心波澜的。

2、领会作者以《枫桥夜泊》为背景进行小说创作的用意。

体会主人公张继的失意心境,领会“不朽的失眠”的含义。

一、导课。

二、简要欣赏张继诗《枫桥夜泊》。

1、大屏幕出示《枫桥夜泊》全诗。

2、指名让学生朗读该诗,听读思考:全诗写了哪些景物?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愁眠”——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前两句;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后两句。)。

这些景物都是为了写哪种情感而存在的?(“愁”——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羁旅者孤寂落漠的情怀。)(板书:愁)。

(过渡入课)那么,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文章《不朽的失眠》。

三、学习张晓风的小说《不朽的失眠》。

1、(大屏幕出示全文内容)指名让学生朗读文章前15自然段(想像改写的部分),师读文章最后一段(主旨部分)。听读要求:文中提到了哪些诗中的景物?分别是怎样描述的?请圈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让学生读出相关语句。

3、让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本文表达情感的`词语(“忧伤”)(板书:忧伤),张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因落榜而感到“羞惭沮丧”)(板书:羞惭沮丧)。

4、除诗中提到的景物之外,作者在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事物?是怎么写的?你能读懂吗?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整理文中对其它事物的具体描述)。

5、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交流、赏析。

6、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使我们读出张继内心深深的“忧伤”?请找找看。

注:在5、6两个小环节中穿插设疑、释疑。

疑点预设:

(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验伤”一词的理解。

(2)作者写渔者“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的用意是什么?

7、写法指导。

(1)榜纸之大却容不下“张继”两个字;

(2)考中与不中者两样的“天下皆知”;

(3)预期的荣耀与孤单远游的反差;

(4)“美丽的古城”也成了触动愁情之地;

(5)万物皆眠而惟他独醒;

(6)就连那辛苦的夜渔者在既无权工作也无福睡眠的张继眼中也成了幸福的人……。

师总结:作者一再运用对比手法,精当而鲜明地突出了主人公的失意心境。

(过渡)我们来想想全文:原诗只有区区28个字,张晓风却将其演绎成了一个如此凄美感伤的动人故事。这一切都是因为作者借助了丰富而细腻的想象,才成功地写出了诗人因落榜而羞惭沮丧、落魄凄寒的“忧伤”。(板书:想象)。

8、主题探究。

(1)引导学生着重结合第16自然段来理解。

(2)结合题目中的“不朽”来理解。

(3)引导明确。

(4)引导学生畅谈人生启示。

提示:本文还有一个副标题呢——“写给没有考好的考生”——。

四、拓展延伸。

师:张继因为这场失眠,创作出了流传后世的名篇《枫桥夜泊》,张晓风据此创作出了充满古典忧郁之美的佳作《不朽的失眠》,而流行乐坛上又多了一首凄美哀婉的歌曲《涛声依旧》。(让学生静听、感受)。

(过渡)也许张继对这场失眠也终生难忘,以至于晚年时重游故地、再温旧梦(大屏幕出示:《枫桥再泊》全诗,让学生齐读)。

五、布置作业。

师:很明显,《涛声依旧》与《枫桥再泊》的言词依然借用了《枫桥夜泊》中的很多元素。艺术是相通的,想象是无穷的。请你也借鉴一次张晓风的再创造手法吧,从二者中任选其一,想出一个自己想表达的主题,然后尝试作文(篇幅可长可短)。

古诗小学教学设计【第五篇】

1、教学《静夜思》,学会生字,理解“疑、举、思”等字的意思。

2、背诵并默写《梅花》一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在古诗的学习中体会《静夜思》一诗中体现出来的意境。

1、齐读课题。

2、释题。

3、介绍诗人生平。

1、学生字。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特点。

3、读通诗句。

1、学生试读,评议。

2、听课文录音,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3、跟录音读课文。

4、试读、评议。

1、读古诗。圈出不懂的字。

2、学生试解。

3、教师补充更正。第一句:明:明亮。床前明亮的月光。第二句:疑:好象。好象是撒在地上的一片霜。第三句:举:抬。抬头望见了明亮的月光。第四句:思:思念。低下头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

4、连起来说说《静夜思》的意思。

1、诗人李白看到明亮的月光,为什么感觉像撒在地上的霜?

2、静夜是深夜,为什么深夜诗人还没睡?

3、诗人这样想念、热爱自己的家乡,我们该怎么读出思乡之情呢?

4、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读。

5、背诵全诗歌。

1、教学(梅花)学会诗中的5个生字,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读背全诗3体会梅花的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1、学习12两句。

2、正确朗读两句。说说带点字的意思:数凌。

3、说说两句的诗意“墙角边有几枝梅花,因为正毛着严寒独自开放”

4、学习34句。

5、正确读。

6、理解带点字“遥为暗”。

7、试说两句的诗的意思“远远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清香飘来。”

古诗小学教学设计【第六篇】

1.读懂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古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1.请学生自由谈谈自己学习古诗的感受。

2.多媒体显示《小池》,由学生补充后两句。说出诗人是谁。

b)播放荷花视频。(诗人杨万里非常喜欢荷花,看到鲜嫩的小荷叶赋诗一首,面对西湖满池的荷花,他也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这节课我们首先欣赏这首诗。)。

a)出示诗题:谁能说就这个题目说点什么?或者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晓:早晨。)。

b)显示全诗,播放范读。

c)听了范读,大家想不想也读一读?(齐读)。

(过渡:老师要问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大家一定都说不错。要正确评价,先得理解意思。)。

d)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e)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f)读诗和读一般的课文不一样。诗不光要理解意思,更要感悟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范读,一边展开想象。

(过渡:人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西湖就像镶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唐代就远近闻名。刚才的诗中,杨万里描绘的荷花胜景仅是西湖美景的一个侧面。同学们课前也查阅了西湖的资料,来给大家简要地说说。)。

a)学生简要介绍西湖的资料后,播放西湖美景图片和视频。

(过渡:美丽的西湖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画赞美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任杭州知府,在任期间,常游西湖,也留下了许多吟咏西湖的诗篇。)。

b)解题:谁读懂了题目?

c)朗读全诗。

d)诗中描写了西湖上怎样的景色?有不理解的,和同学讨论一下。

e)这首诗中最有名的是哪两句,你知道吗?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

f)先听范读,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范读录音比一比。

a)学生小结:学习要学会总结。谁能小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b)多媒体显示两首诗,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内容、写作技巧、结构、修辞手法)。

c)学了这两首诗,对你今后的写作有何启发。

从这两首诗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首画一画,或者编一个小故事。

西湖诗两首。

莲叶无穷碧西水光潋滟(好)。

荷花别样红美山色空蒙(奇)。

淡妆浓抹总相宜。

古诗小学教学设计【第七篇】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小学教学设计【第八篇】

一.导入:情景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不管是上至我国第一部诗歌道总集《诗经》,还是下至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很多精典篇章,我们也学习了不少。初中三年我们一共学习了其中三十首,投影另外还有二十几首附诗,不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下面老师就从中点几篇,大家来背一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天净沙秋思》、《春望》。

二.背一背:看谁记得多,记得牢。

今天,我们要看一看哪个组将会在这次诗歌复习竞赛中获胜。a组有没有信心?b组呢?

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环节:名句填空。投影说到名句填空,这么多首诗,名句也很多,老师将它们分了类:

首先请a组同学为b组选题,并指名答题。

不错的,都答对了,但你能否到黑板上把它们写出来呢?请这位同学上黑板来写一写,下面的同学拿出本子也写一写。

他写得对不对?有没有错别字?他们应得多少分?

下面请b组同学为a组选题,并指名答题。你也来写一写,下面同学再在本子上写一写。有没有错误?他们应得多少分?好,不错的,两组打了平手。我们再来看看其余的题目,一起来回答。

很好,通过第一个环节,我们知道学习诗歌,首先得把它背上,不但要背熟,而且还要会写。因为只有会写了,才能把中考中的名句填空的分数收归囊中,对吧?!

三.品一品:看谁理解得深,理解得透。

请看题,老师把这道题读一遍,同学们看看应选哪一个选项。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为什么选b呢?我们来看一下正确答案。

经过上一轮的自由抢答,我们来看一看双方的得分。a组多少分?b组多少分?这一轮a组胜出。b组要加油啊!有没有信心在下一轮中超过他们?(有)那我们就拭目以待了。

四.想一想:看谁归纳得好,归纳得妙。

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这些题目都是从哪些角度出题的?我们把它们归纳出来,以后自己复习的时候就有章可循了。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有没有谁来补充。

同学们说得很好,赏析诗歌无非从这几个角度入手,请看大屏幕。投影。

推敲关键词句。

品析艺术特色。

理解诗歌主题。

五.练一练:看谁运用得精,运用得活。

知道了赏析诗歌的一般角度,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请同学们作一回中考命题老师,分别就《望岳》和《杜少府之任蜀川》为对方出三道题,注意出题的角度和提问的方式,并整理好答案,时间5分钟。

时间到,先请b组出题,a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a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

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答一答。

下面看a组的了,a组出题,b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b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请同学们再答一答。

不错,两组同学表现的各有千秋。出题者出得好,题题都问到了点子上,都问到了诗歌赏析的关键之处;而答题者答得更妙,句句都答到了位,答得对方心服口服。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得分情况。最终a组在这次诗歌复习竞赛中获胜,让我们同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祝贺,但是b也不要所馁,下一次我们有的是机会。

六.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了解复习诗歌的一般方法,也了解了诗歌常规的命题角度,其实也学会了自我复习诗歌的方法。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课后请同学们一方面要将所学的诗歌能熟练背诵默写,并加以理解。另外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自选一首诗,编三道诗歌赏析题,然后我们汇编在一起,打印出来,做个练习,看看谁能做得最好。

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22 2941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