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通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通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第一篇】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活动准备:

古诗诗句相关图片、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出题目。

1.教师讲述贾岛《推敲》的故事,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2.引出题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叫做《寻隐者不遇》。

3.初步了解题目大意

二、初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

1.播放音乐,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幼儿欣赏

2.教师再次朗诵古诗

3.幼儿尝试跟着教师一起诵读古诗

4.教师解释古诗大意

我们已经一起朗诵过这首古诗,下面来听听这首古诗说的是一件什么故事。

诗人在松树下问一童子,你师傅在哪,去干什么啦?童子认真的回答说,师傅采药去了。但我只知道,师傅在这座山里,具体在哪个地方,我也不知道。

三、精读古诗,分段理解

1.(出示插图).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古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

教师小结:在一棵松树下面,诗人遇到了童子,他正在问童子一些事情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一句。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他是怎么回答诗人的?

教师小结:童子说他的师傅上山采药去了。

幼儿一起朗诵古诗第二句。

4.童子的师傅到底在哪里呢?古诗里的那一句说到了?

教师小结:童子的师傅就在这座山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三句。

5.最后诗人有没有找到童子的师傅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里。

教师解释第四句古诗的意思:山上的云太浓了,看不清人到底在哪里。

师幼一起朗诵古诗第四句。

四、创设情境,表演古诗

1.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古诗数遍

2.请幼儿扮演诗人和童子表演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寻、隐、者、遇、药”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

寻: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

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

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

(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儿采药?

(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

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4.指导书写。

“童”上边的“立”写得要扁平,与下边“里”写得紧凑。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概述

《寻隐者不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板块的第二课,这首诗写的是贾岛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情景。诗句浅显精练,第一句从“问”开头,后两句省略“问”只写了“答”,可见作者用词巧妙。

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诗意。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画面,会用自己语言讲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随文识字,鼓励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朗读、感悟、想象,进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变化。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诗的方法,但这首诗每句都有省略,这对学生理解诗句造成一定困难,教师要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本班学生好奇心强,为此要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来协助教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首古诗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为此在教学中努力渲染诗境,在教师生动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乐曲演奏中,学生随同教师一起走进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为此在理解古诗时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更能达到预期目标。为更深一步感悟古诗内容、意境、情感,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填说,再现画面、大胆吟诵,再悟情感,进而升华情感,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长大后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针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老师今天向大家介绍一种人----隐者(板书   隐者)

2、体会隐者含义

请学生自由谈对隐者的理解。可以结合注释,教师适时引导。(隐者一般隐居在风景优美、环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学问有品德的人。

3、引出诗人

有一位大诗人要寻找一位隐者(板书  寻 )。大家知道他是谁吗?板书  贾岛。(指生介绍诗人)教师:贾岛是一个读书刻苦的人,但经过几年都没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请教高人。有一天他打听到大山深处住着一位以采药为生的高隐士这位隐士很有学问,正是贾岛要找的人,于是他打听好住址准备好干粮,上了路。

(二)、展开想象 创设诗境

教师一边播放优美民乐及山水图片,一边叙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三)、初读古诗 明诗意

过渡:我们随同贾岛跋山涉水终于来到隐者的家,贾岛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师范读古诗  (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诗人遇到隐者了吗)

2、指生回答问题  引出“不遇”(板书  不遇)

3、引导学生质疑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四)、再读古诗  研词析句

1、学生自由读诗

2、动手标画不理解字词

(1)小组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2)各小组汇报结果

过渡:同学们通过各种办法理解了字词的意思,是否想尝试一下把古人的话变成我们现在通俗易懂的话呢?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屏幕出示配图古诗文)

(五)、研读诗文特点  感悟作者心境

过渡: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的对话,在理解和解释诗意时,我们会发现诗句中少了些什么呢?

1、感悟寓问于答之妙

课件出示:

松 下 问 童 子 :(            )

(             ):言 师 采 药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处。

(1)学生在组内大胆畅想畅说

(2)各组代表汇报

(3)明确什么是寓问于答,感悟诗文的精妙。

(4)再次师生吟诵古诗

2、感悟作者心境  领悟古诗意境

过渡: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却没遇到隐者,心情又会怎样呢?

课件出示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     )地问:请问你师傅在吗?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雾弥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诗人叹口气彻底(     )。

(1)小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养合作意识及感悟能力)

(2)小组汇报

(希望——失望——一线希望——绝望)

(3)教师评价

3、师生共同吟诵古诗

过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线希望  绝望,这是一种多么复而多变的心理状态呀!这真是有些让人难以承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情感,再一次吟诵这首诗。

4、再创情境  以感促读  深化诗境

教师配乐创情境:当贾岛寻隐者而不遇,只好无奈地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边走边不时地回头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见了,他低头吟诵道:

课件逐句有节奏地出示古诗

寻隐者不遇

松 下 问 童 子,

言 师 采 药 去。

只 在 此 山 中,

云 深 不 知 处。

(六)、教师总结

这一堂课大家表现特别好,可见大家对古诗文很感兴趣,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异彩纷呈,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几首有关“寻人”的诗文,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

(七)、板书设计

7-2  寻 隐 者 不 遇

(唐 )贾岛

松 下 问 童 子,  (希    望)

言 师 采 药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线希望)

云 深 不 知 处。  (绝    望)

(寓问于答)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情与境,从而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感悟诗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教学,理解诗中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的情怀,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而受到美得熏陶。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朗读品位、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隐者的形象,感悟隐者高大、正直、心怀百姓的情怀。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质疑解题

1、自经典诵读以来,我们背过许多的古诗,你能背几首大家听听么?(学生自由背)

2、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板书课题:寻隐者不遇

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课题吧。(齐读课题)

3、你知道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么?你了解他多少呢?(教师相机补充)

4、解题

(1)你能用““寻”、“隐”、“遇”组词么?你知道它们在题目中的意思么?

(2)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再次读题,说说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啊?

二、初读,读得有点诗味。

1、过渡:下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看看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这首诗每位同学要到三遍,每一遍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

第一遍:要一字不错,字正腔圆。

第二遍:要读的有板有眼。

第三遍:要读出诗的味道,那你就很了不起了。

(学生练读古诗)

3、指名学生读,速记点评,注意鼓励学生。

4、字音大家都读的很准了,再读古诗,看看古诗写了些什么呢?你觉得这首诗该怎么停顿呢?

(提醒第二句停顿“言||师|采药去”)

5、指导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了这首古诗,你有不懂得字词么?提出交流。

多媒体出示:一座山,山上云雾缭绕。相机理解“云深”。

2、角色扮演,在对话中理解诗意。

(1)贾岛到山中去寻访圣贤之士,没有找到,却遇到了童子,你瞧!

(多媒体出示:贾岛与童子在山中相遇的插图)

(同桌中一位扮演贾岛,一位扮演童子,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问答)

(2)指名学生上台表演。

(3)他们精彩的表演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样情景诗人是怎么写的呢?

(4)多媒体出示古诗,教师范读。

同学们,读读吧。争取能读出诗中的情景。

学生练读,然后指名学生试读。

3、贾岛在和童子的对话中,他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带着这样的情感变化,我们再读读古诗吧!(指名读——齐读)

四、抓住意象,感受隐者的形象。

1、过渡: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遇到,诗人很失望。那位隐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竟然令诗人如此仰慕?再读古诗,看看能不能从古诗中找到答案。

2、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虽然在诗中没有写隐者,但诗中所写的景物却与隐者有密切的联系。找出诗中所写的物,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把它们和隐者联系在一起,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再读古诗)

3、隐者隐居起来是不是并不关心这个社会,不关心百信的疾苦了呢?他是不是把一切都放下,安心过悠闲清静的生活呢?你们在找找看隐者干什么去了,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学生交流,教师稍作点拨。

(采药,治病救人,心系百姓,不辞劳苦,菩萨心肠)

五、拓展延伸。

那些隐居起来的世外高人啊,才华横溢,胸怀宽广,悠闲洒脱。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高人呢?

六、作业。

22 186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