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最新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序言】由阿拉题库最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最新4篇)”教案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双基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不知处”和“意欲”的意思及诗句的含义。

3、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诗中意境,感受人物鲜活形象。

思维发展目标:

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再将“画”变成“文”。

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古诗二首》第一首是《寻隐者不遇》,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诗中叙述了他去访问隐士没有见到的事情。《所见》。

文章主题:《寻隐者不遇》通过一问三答的形式,将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所见》刻画了一个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牧童形象。

写作特点:《寻隐者不遇》采用问答体,通过寻访者与童子的问答形式写出,诗句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所见》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牧童歌唱和捕蝉时不同的样子。

本文知识点梳理:

1、 字词:“隐、振、蝉”注意是前鼻音。联系上下文体会“不知处”“意欲”的含义。

2、 理解并背诵两首诗。

3、 学习将古诗改写成文。

教学设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教学《寻隐者不遇》。

第二课时:教学《所见》。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中意境是重点。

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是难点。

教学准备:幻灯,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意境,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传诵不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 课前同学们都对课文进行过预习了,找到了哪些相关资料呢?

(指名交流,重点放在诗人贾岛的介绍上,板书“推敲”)

2、 检查诗文朗读情况,相机正音。

3、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这首诗的题目,你能否知道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寻找隐者没有遇到)

4、 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三、朗读诗文,理解诗句:

1、 自读诗文,想想诗人为什么没有遇到隐者?

2、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稍做点拨。)

3、 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童子”的介绍中得知有关信息的。那么,这四句诗那些是诗人说得,那些是童子说的呢?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他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5、 连起来说说诗人寻访的过程。

四、品读诗文,想象意境:

1、 引导想象:

l 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千里迢迢前来拜访,当得知童子的师傅采药去了,他能否遇到了?此时他会怎么想?

l 隐者在山中采药,如果进山寻找,有没有可能遇到?此时他会怎么想?

l 可是山中云雾浓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隐者容易吗?此时他会怎么想?

2、 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不遇、可遇、难遇这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而诗人将这一系列的`问答和心情的变化,浓缩成短短20个字,其间必定经历了许多的思考。这反复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五、诵读诗文,化诗为画:

1、朗读诗文。

2、背诵诗文,脑中想象画面。

3、拓展:隐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诗句做出一些推测吗?

4、课堂练习:将诗文改写成现代文。

△附板书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问

言师采药去。 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 能遇

云深不知处。 难遇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平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陈毅《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题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导读第句。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精神,所以常常被人们引用。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五、理解诗句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句

(2)指名读第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六、背诵课文

七、扮演角色对话:一人扮诗人,一人扮童子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第四篇】

今天,又读古诗了,还记得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吗?(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好的,不错,我们就按照这个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谁来说说关于诗人。

简单地说: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

什么叫苦吟诗人?

不错,他的作诗之苦,有两句诗说得很形象,记下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与孟郊其名,苏东坡称之为“郊寒岛瘦”。

你们看,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意思?好,暂时按下不表,我们看诗题。

几个词语: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不遇:没有见到。

诗题是什么意思呢?

好,读一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言:回答说。

·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谁连起来将诗的意思说一说?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我看见了许多同学的预习资料里都提到了,这首诗采用的“问答体”的形式,谁问谁答?何处是问,何处是答呢?请在书上标出来。

(贾岛)松下问童子:(你师父哪儿去了?)

(童子)言:师采药去

(贾岛:到哪儿采药去了?)

(童子):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好,谁再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最后一项,领悟诗情。

再来读一读,看看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情绪是有变化的,我们来尝试一下。

(贾岛满怀希望)松下问童子:(你师父哪儿去了?)

(童子热情)言:师采药去

(贾岛失望:到哪儿采药去了?)

(童子):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你就别找了。) (失落)

你看看,这童子够贼的。硬是折腾贾岛,从满怀希望,到失望,失望也就罢了,一句“只在此山中”又勾起了一线希望,最后来了句“云深不知处”彻底浇灭了人家刚刚燃起来的那一丁点的小火花。再来念念这首诗。

再看看,诗中写到了什么景物?(青松,白云)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对了,就要往深里挖。

那刘老师要问个问题了,这首诗的题目,有人觉得是用访好,你以为呢?我们也来推敲一下。

好,这个存疑,我们先尊重课本。刘老师昨晚躺在床上思来想去,这首诗有什么好教的呢?大家读一读,就懂了。想着想着,就迷糊过去了,这一迷糊不要紧,我就做了个梦,梦见有个家长来骂我,“你这个笨蛋,教了我们家孩子两年了,作文一点进步都没有。”老师胆子小,就吓醒了。嗳,这一醒不要紧,我发现,这首诗对我们的作文大有帮助。

我们来看看,如果把这首诗当做1篇文章的话,这是1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叙事的)。

不错,记事的文章要写清楚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好,读读这首诗,有吗?

这件事情写完整了吗?

作者是怎样写的?(人物对话)

不错,这是给我们的一个启示,要把事情说清楚,写清楚人物的对话,是个好方法。

除了人物对话,还有什么?(环境描写)

我们还读出了什么的?(心理活动)

很棒,那,你能把这件事情写清楚吗?这就是今天的作业。

20 182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