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践行“四下基层” 让主题教育更有民生温度

网友 分享 时间:

今年是“四下基层”提出35周年。国之大者,在乎民也。“四下基层”是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创举。检验主题教育成色足不足,人民满意是最好的“试金石”,第二批主题教育要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优良传统作为重要抓手,提升主题教育“含金量”,主动到群众的身边去察民情、听民声、聚民意,把主题教育的“深度”转化为民生“温度”,才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效,才能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让主题教育的成色更足。

问政于民,畅通线上线下“沟通渠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主题教育是事关全党上下的一件政治大事,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开展好主题教育,首先就需要问政于民,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更好地推动工作。党员干部要坚守初心使命,学习推广“四下基层”工作方法、工作制度,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畅通线上与线下沟通群众的渠道,让群众反映问题的方式多样化,及时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分派到具体部门,明确具体责任人,实打实拿出方法和对策,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办好“一类事”延伸,使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问需于民,梳理群众问题“任务清单”。“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深入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要加强“四下基层”同主题教育重点措施的衔接联动,在“下”字上用功,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党员干部要增强主动性、自觉性,带头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接地气的方式走出办公室,走向院子、车间码头、田间地头。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需要党员干部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到群众的身边去问需于民,当好人民群众的公仆,才能通过实地调研、梳理问题、明确任务清单,让干部有的放矢。

问效于民,交出群众满意“高分答卷”。扎扎实实开展主题教育,既要找准问题、厘清任务、压实责任,更需要将心比心、用心用情,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问题解决在心坎上。党员干部要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也要做好回访调研、检视整改工作,在问效于民的过程中,了解群众不满意的地方,能够解决的问题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限期解决,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立足于“下”、根植于“民”,以干部的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切实推动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常态长效,高质量推进第二批主题教育。

“四下基层”,下去的是基层,到达的是民心。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群众满意是一块“试金石”,既检验干部的工作成效,也检验主题教育的成色,要看得到群众的问题,着力把问题解决到位,真正解开群众心中“疙瘩”,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23 26403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