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教学优质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模块教学优质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模块教学【第一篇】

根据“重点高等工科院校系列课程改革指南”,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紧跟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突出工程技术教育的特点,同时要面向市场需求,力求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体现行业特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而传统的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单一,知识面和专业面窄,课程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等。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适应当今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造能力强、素质高的机械工程人才,调整教学内容及改革课程体系势在必行。“课程教学”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是通过严格学习一系列课程实现的。课程是决定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因素,课程的选择和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工程实践”是高等工程教育的基石,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强化实践训练,课程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的课程体系的实质:围绕着“厚基础、宽知识、重个性、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制造模块机械加工过程的整体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拓宽知识,通过“实践平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及工厂调研来更好地体会并加深理解,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了解产品从设计、分析、制造、装配的全过程并从中得到锻炼,有效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培养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具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及技术型人才。

1《.机械制造工程学》、《数控技术》课程群的构建

机械制造模块课程包括《机械制造工程学》、《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数控技术》、《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专业方向实践课》、《先进制造技术》等专业技术基础课及实践环节。“课程群”突破了过去单个教学过程的限制,内容上要扩展《机械制造工程学》的基础知识,根据需要重新规划、融合、调整,难点部分增加现场教学,增设必修和综合性创新实验,注重几门课程的有效衔接和消化吸收,弥补与后续课程的断层。

2.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机械制造工程学》、《数控技术》课程群的建设。以《机械制造工程学》及《数控技术》课堂讲解为主线,扎实制造基础知识,《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课本知识,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协调各门课程知识体系,增补相关知识。金属切削过程知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增加可视切屑形成过程与切削力测量实验。在原来只讲机床概论中传动分析的基础上增加机床结构与设计基础知识,拓宽机床部分的知识面,弥补与后续课程的衔接缺陷。第二,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增加对各类机床传动及结构分析的现场教学,及柔性夹具创新性实验。第三,开展保定向阳精密机械厂与机械系共建实验室活动。(厂家生产的组合夹具、柔性夹具、精密平口钳等产品远销北美、西欧等地区。)把现代的夹具设计思想及产品引入到课堂中来。第四,培养“工艺型”应用人才。以课本中工艺学及夹具的基础知识为重点,整合本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所需知识,在生产实习之前布置课程设计的任务,提出课程设计所需知识及实习时到哪个厂家应该了解哪些东西,使学生在实习时有所看,回到课堂有所设计。

②制造模块实践平台的运用,培养应用型本三人才。第一,以“《数控技术》课程群”为基础,以《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专业方向实践课》为平台,培养“数控型”人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具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及技术型人才。《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以机床主传动结构设计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功能的完整结构部件设计严谨的思维方式。《专业方向实践课》主要以现代设计、造型、制造等软件的学习、应用为主线,锻炼学生运用在课堂所学加工制造及数控编程知识亲手加工、实体操作的能力。第二,鼓励部分学生在学习《生产实习》和《专业方向实践课》的时间或课余时间参与国家劳动部组织的各种取证工作,以获得证书换取两门课程的优秀成绩,提高各种加工实践操作能力。

二、机械制造模块课程体系

本三的机械制造模块以《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群、《数控技术》课程为课程主线;以《生产实习》、《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专业方向实践课》为实践平台,构建“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的课程体系,培育学生在制造模块机械加工过程的整体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拓宽知识,通过实践平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及工厂调研来更好地体会并其加深理解,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了解产品从设计、分析、制造、装配的全过程并从中得到锻炼,这便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其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培养在机械工程领域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具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及技术型人才。

1.课程体系的目标。完成各课程群的内容规划调整和有机融合,出版符合课程群体系的教材及开发教学辅助资源,注重几门课程的有效衔接和消化吸收,弥补与后续课程的断层。通过课堂教学拓宽知识,通过实践平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及工厂调研来更好地体会、加深理解,提高动手能力,使学生了解产品从设计、分析、制造、装配的全过程并从中得到锻炼,有效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主要特色。第一,机械制造模块以《机械制造工程学》、《数控技术》课程群为主线;以《生产实习》、《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专业方向实践课》作为实践平台,构建“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的课程结构体系。第二,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大力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采用课堂讲授、讨论、自学、动手创新实验等多种教学形式并与多环节考评方法相结合,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三,尝试一种新的课堂讲解、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互补的课程群模式。通过课上讲解有目的地将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两部分衔接起来,学生通过实习了解行业的前沿知识,真实了解实际加工过程。打破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时间上固定顺序的限制,做到理解课本知识需要到实习地实习,按课程设计所需到实习地实习的新的课堂讲解、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互补的课程群模式。这样学生在生产实习时有的放矢,改变了原来走马观花、漫无目的的现象。

三、结论

模块教学【第二篇】

但是,不管什么原因,新课改是目前我国教育的大势所趋,是势在必行的,新课改的宗旨还是必须要贯彻执行的。我校体育课程在先后经历过90分钟大课、多单元教学、跨班选项教学、社团俱乐部教学等教学模式都均告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的时候,如何将新课改进行到底,我校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出路在哪呢?这个问题自08年后困扰了我们一年多的时间。从偶然的一次校运动会上,学生参与裁判的自主能力体现;以及学生会的学生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时,学生会学生管理学生的井井有条,一点也不逊色于教师的参与与管理。这一点启发了我,在课堂上不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自主管理能力吗?于是,“双模块”教学设想的“出炉”,很快就在球类选项课上开始进行教学尝试。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双模块”教学是在高中体育选项教学中,教师在特定的情况下,同时运用两个不同项目的模块在一个模块课时段中进行教学。这里特定的情况指的是由于学校教师少,又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选项要求的状况。简单的说,就是在选项课上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两项不同内容的教学而采用的教学措施。

“双模块”教学的尝试研究是在一个实验班43个男生中展开。同时,另有一个自然班37人,进行单模块教学做为参照对比。实验班起初在球类选项意向调查中,调查结果选项一选足球的为16人,占%;篮球为21人,占%;其它项的6人,占%。但选其它项的学生第二、三选项基本都有足球或篮球,因此,这个班的学生具备开展“双模块”教学的条件。也就是说,在球类选项教学中,一个教师可以同时开篮球和足球两项内容的进行教学。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双模块”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体验学习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双模块”教学要求学生完成处于主动、主体的地位,使学生在体育实践中,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及个性成长。

由于“双模块”教学是在一节课上一个教师要同时兼顾两项不同的教学内容,所以必然是要在教一项内容(足球项目)的同时,让另一项(篮球项目)的学生自主练习。因此,在教授足球项目的同时,先创设篮球明星的技术动作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然后提出解决技术的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解决问题,从而诱发和唤醒学生学习技能的体验激情。教师给选足球的学生教授完内容,布置练习任务后,再去检查学篮球的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的利用检查评价机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骨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是否完全按教师的教学设计走,就主要取决于学生骨干的管理,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骨干沟通的时候,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

2 “双模块”教学有效地提高了的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互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在“双模块”教学课堂中的运用,可谓是相辅相成,它们之间有共性又能互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结论与建议

1 “双模块”教学是特定情况下的一种的教学措施。由于其教学特性,必定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但这必须建立在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或问题引导之下。教学过程不要求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原封不动的学习,而是强调学生在体验学习知识技能过程自我感悟与发现,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与延伸。

2 “双模块”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而教师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也得心应手。但在布置任务与创设情境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出现脱离模块教学主线的情况。

3 “双模块”教学需要教师有驾驭两个模块教学的知识技能要点能力,并能根据学生的基础合理分配两项教学内容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在备课时注意调整教学进度,以符合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内容为主。

4 “双模块”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在特定情况下而采取的非常规教学措施,可在开展选项教学中进行教学和借鉴学习,不能长期推广教学。

教学范式【第三篇】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用语既是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教学技能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化学用语的实效,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又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但实际上,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直到面临中考,也有部分学生不会写最基本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许多化学教师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提高初中生的化学用语能力。比如让学生抄写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然后进行默写,这种方法过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并且极大地打击了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信心,并不是长久之计。

二、遵循范例教学三大原则

1.范例教学基本性原则

因为化学教学内容是化学科目的基本要素,所以要本着范例教学基本性原则进行。范例教学的内容应当是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和化学规律等,范例教学结构要与化学知识结构吻合,不可选取一些与初中化学无关、重点不突出的示范材料。例如,单质化学式一般用可元素符号表示,比如钾K、铜Cu、银Ag、碳C、硫S、磷P等;气体的单质化学式也可以用元素符号进行表示,比如氦、氖、氩等。分子由多个同类原子构成,该分子化学式右下角标明原子数量,如每个氮气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所以氮气的化学式为N2,主要的双原子分子化学式有氧气O2、氮气N2、氢气H2、氟气F2、氯气Cl2、液态溴Br2和碘I2等。

2.范例教学基础性原则

因为化学教学内容必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出发,所以要本着范例教学基础性原则进行。范例教学着重于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学习,示范内容必须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实质性联系,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的化学能力。例如,空气成分中有78%氮气,21%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与杂质;会污染空气的物质有NO2、CO、SO2、H2S、NO等。另外,其它常见的氨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硫化氢、氯化氢的化学式分别为NH3、CO、CO2、CH4、SO2、SO3、NO、NO2、H2S、HCl.

3.范例教学范例性原则

因为化学教学内容要具有代表性,所以要本着范例教学基本性原则进行。范例教学是打开学生视野的一个教学方式,范例性的示范材料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例如离子化合物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区分方法是化合物化学式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但是,铵根是金属阳离子,(NH4)2SO4也属于离子化合物。化合物之间的阳离子和阴离子靠离子键形成了离子化合物,然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和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相等,所以整个化合物呈电中性。因为氯化钠是由带正电的钠离子(Na+)和带负电的氯离子(Cl-)构成的离子化合物,所以NaCl是离子化合物。从离子化合物的空间构造来说,比如一块NaCl晶体,它是由无数个Na+离子与Cl-离子构成的,其中Na+离子与Cl-离子的个数比恰好是1∶1,也就是最简整数比。所以,氯化钠的化学式是NaCl.

三、在初中化学用语教学中应用范例教学

范例教学必须达到举一反三、发人深省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掌握化学中的同一类知识和化学规律。

以《化学式的书写与读法》教学为例:

引入:请同学们仔细看一下投影,分辨投影里面,哪些展示的是氯气分子、氮气分子与氯化氢分子?谁知道它们的模型如何搭出,我们各组之间做一个竞赛。

提问:氯气、氯化氢、氮气用化学式如何表示,氮气是用N3表示吗?

提问:请你们仔细观察投影上的微观示意图,谁可以写出镁和氯化氢的化学式?

讲解:氯气Cl2、氮气N2、氯化氢HCl、镁Mg、硫酸铜CuSO4,其中Cl2、N2、HCl、Mg、CuSO4分别是氯气、氮气、氯化氢、镁、硫酸铜的化学式。请各位同学仔细观察Cl2、N2、HCl、Mg、CuSO4有什么特点?

提问:HCl代表着什么?

讲解:有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化学式可以表示一种物质、物质的组成、一个分子、分子的结构,而HCl表示的就是氯化氢的组成和结构。

提问:Cu表示什么?Cu是元素符号,还是化学式?Ne表示的是什么?氖气由那些粒子构成?Ne是否属于元素符号?镁含有那些粒子?

讲解: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化学式可以表示一种物质、物质的组成,也能表示出一种元素跟一个原子。金属与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构成,所以Cu、Ne也是化学式。另外,氟气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一个氟分子由两个氟原子构成,所以书写氟气的化学式时,其右下角要标上“2”,其实单质气体都是如此,包括氢气、氮气等。

提问:NaCl是氯化钠的化学式,你们能总结出化学式的含义吗?

讲解: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化学式可以表示一种物质、物质的组成、物质中离子的最简个数比,如氯化钠。

请同学们自主练习一下:①2H,②2H2,③H,④H2,⑤H+,有什么含义。

然后示范化学用语的读法与书写:

三氧化二铁Fe2O3,二氧化碳CO2,一般如果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从后往前读,读作:“某”化“某”,有数字的把数字带上去。

练习:现在请同学们写出下面4个化学式。

①二氧化碳 ②四氧化三铁 ③三氧化硫 ④一氧化氮

讲解:每一种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其化学式是唯一的。所以化合物也有固定组成,其形成过程中,每种元素的原子构成的数目是固定的,化学上就用“化合价”表示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

提问:已知的化学式如何命名,请读出CuSO4、MgCl2、SO2、CO、BaCO3等化合物的名称。

然后归纳教材中简单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则。

模块教学【第四篇】

词块模因词块教学一、词块与语言模因

模因(meme)这个术语,最早是在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kwins(1976)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出现,是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并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何自然教授认为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种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由于任何字、词、短语、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因此,语言模因论告诉我们,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也寓于模因之中。人只要一说话,就在传播模因,所以语言的功能就在于传播模因。

词块是一种兼具词汇与语法特征,介乎传统的词汇与语法之间的语言构块,通常由多个词构成,并具有特定的话语功能。Lewis (1993)认为,这些词汇块构成了语言交际的主体,也应该是语言教学的中心。他把这些词汇块分成四类:(1)词(book,pen),短语(by the way,upside down);(2)搭配词(community service, absolutely convinced);(3)惯用语(I’ll get it; We’ll see; That’ll do; If I were you);(4)句子框架和引语(as you think; The fact/suggestion/problem/danger was…)甚至是篇章框架( in the paper we explore….Firstly…; Secondly…; Finally…)

基于Lewis词块理论的词块教学是现代的语言学和教学研究者提出的一个比较新的教学途径(approach),也是现代英语教学的一个热点。Nattinger (1980)认为词块教学把教学重心放在具有一定生成性的词块上,使学习者熟悉并掌握大量的词块,在运用中通过一定的加工、组合,形成符合语境的恰当表达,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以词块为单位教学,学习者在使用时就不必对其结构做事先分析和组合,节省了语言输出的时间,同时可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更大的语言单位和交际内容上,极大地促进了语言的流利性。

从以上词块特点及分类上我们认为词块可以看做模因的一个表现层面,它可以是多元词语块、俗语、谚语、格言以及社交套语、内部结构允许有变动的短语架构语块、句子构建语块等固定或半固定结构。从模因论的角度进一步分析词块教学法,可以增加对词块学习的多角度理解,为词块教学法的深入发展提供崭新的理论视角。

二、模因周期论与词块教学

Franscis Heylighen曾经指出,模因的传播有四个周期:同化(assimilation)、记忆(retention)、表达(expression)、传输(transmission)。一个成功的模因要得到“同化”,首先须引起宿主的充分“注意”,那么,模因载体的显著程度就显得格外重要;其次,该模因要在宿主的认知系统中得到重新的呈现,这意味着宿主理解并重视该模因;最后,该模因“感染”宿主,并进入宿主的记忆中。模因复制的“记忆”阶段指的是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模因在记忆里停留的时间越久,通过感染宿主使自己得到传播的机会就越多。“表达”阶段指模因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传输”阶段则着重体现模因借助各种载体或媒介进行传播,是对表达阶段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展。

模因生命周期的4个阶段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强大复制环路。而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过程即是输入,吸收和输出的过程,这与模因复制的4个阶段相吻合,从而给英语学习带来启发和帮助。因此,模因论指导下的词块教学也要遵循这四个阶段,使学习者更有效的习得词块,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

因此,在词块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词块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明确什么是词块,分为哪些类型等。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尽可能多地标出课文和课后练习中的词块,从而加强识别词块的能力。这就是在为词块模因传播的第一个阶段“同化”阶段做准备。

其次,在讲解课文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明确词块,让学生对比自己查找的词块,明确差距。将重点词块作为学生课后的口语家庭作业,并让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在课外进行操练,下次课任课老师通过口语翻译和造句等方式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可以帮助词块模因进入第二阶段“记忆”阶段。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活用词块。也就是让词块模因进入“表达”和“传输”阶段。如要求学生根据布置的词块数量要求在课外进行自主英语写作。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通过演讲,辩论等各种方式扩大词块模因的传播,促进模因生命周期完成,让学生更好地习得词块。

三、模因的复制和传播理论与词块教学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两种方式。而词块的固定或半固定的表现形式与模因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传播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1.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模因基因型传播与词块教学

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的表现形式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但其内容却始终同一。同一信息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以不同的形式传递。Blackmore(1976)指出,这类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可以比喻为基因型的模因。相同的信息以异型传递也是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尽管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变异,但这些并不影响原始信息。如网络流行语“青蛙”和“俊男”的原始信息都是“丑男”,“e-mail”复制为汉语中的音译词“伊妹儿”,尽管名称越来越时尚,但实质没变。

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模因基因型传播给词块教学的启示是鼓励学生运用同义语块,或者是运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相同的信息。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地用语块造句的能力,如讲解It is well known that...时,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这个语块的固定部分和可变部分,鼓励学生造出“It is believed that/no one can deny that”句子。

2.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模因表现型传播与词块教学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Dawkins,1982;Blackmore,1999)可以将复制、传播模因过程的行为表现看作是模因的表现型。这种类型的模因采用同一的表现形式,但却表达不同的内容。这种传播方式以原型异意传播,旧的内容换新的内容。如语言信息“网虫”,人们在“网虫”的基础上,复制出与“E虫”同型的其他信息。比如“房虫”“票虫”“棚虫”等。(陈琳霞,何自然,2006)又如,“……族在网络上也特别流行,它作为强效模因被到处复制和传播,出现了“soho族”,“啃老族”,“啃椅族”,“月光族”等。

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模因表现型传播给词块教学的启发是教导学生模仿已知的词块模因,表达不同的内容信息。比如英语中一个简单的惯用词块What about you?就可以作为一个表现型的语言词块模因,鼓励学生去引申这一词块模因的其他表现型用法。如What about going to the bookstore? What about these stuff?学生可以通过一个表现型词块模因去学习其他很多种表现型用法,学习的过程可以变得相对灵活和简单。

四、结论

模因周期论和模因的复制和传播理论为词块教学法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从模因论的角度理解词块教学,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词块习得的过程,帮助学习英语的学生更好的习得词块。本文就模因论对词块教学的启示进行简要论述,对此方面的内容有待于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进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Meme Machine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2]Dawkins, Selfish Gene [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3]Nattinger & DeCarrico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4]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08-114

[5]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4

[6]樊永仙。英语教学理论探讨与实践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23 23256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