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听听那冷雨教案【第一篇】

精彩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往往给学生带来亲切的感觉,并留下难忘的印象。富有艺术性的导入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趣中,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我在上《金岳霖先生》一文时是用两个谜语导入新课。第一个谜语是“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身青不青、蓝不蓝的大领长袍,系一条花布手巾,提一柄九齿钉耙,好吃懒做,最爱占小便宜。请问他是谁?”学生听完以后很兴奋,齐声笑着说:“猪八戒。”把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后,我又抛给学生第二个谜语“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又是谁?”这次学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却不能得出答案。这时我让学生比较两个谜语,为什么第一个谜语大家一下子就能猜出,而第二个却不容易猜出来呢?由此导入那节课的话题,写人要想把人物写得像、写得活,主要是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之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的个性特点。

猜谜语是学生在小学时经常参与和喜欢的活动。在我们高中的课堂上偶尔使用一次,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老师在课堂导入设计中可以多动动脑筋,努力在课堂的开始就把学生深深吸引,让学生迅速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朗读

朗读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师都会指导学生去读课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内涵,品味作者情感,于是课堂上有了齐读、自由读等朗读形式。通过“读”达到了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朗朗的读书声是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

当然过多地留于读的形式,或仅仅评价读得好不好,有没有读出感情,而不告诉学生或引导学生思考怎么去读,这样的读书是没有效果的。

于是我在教学中就特别注重指导学生怎么去读,告诉他们哪些语句读得好,哪些语句读得不好,应该怎么读才能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或表达文本中的意境之美。情随声出,声情并茂,大部分学生通过对语音轻重、长短、高低的把握,经过反复的诵读,能够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感情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如我在讲《听听那冷雨》时,是这样进行的:

师:第10节有几个特别长的句子,谁来给我们读一下?

生: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说明:学生读的时候在画斜线的地方均做了停顿。)

师:有没有其他同学不是这样读的?

生:(议论,默认刚刚的读法。)

师:老师是这样读的。(说明:我在给学生范读的时候,在斜线部分并没有刻意停顿,而是将语句连起来读,使人听起来有绵延的声音回旋耳边。)你觉得这两种读法,哪一种更好,为什么?

生:老师读得好。不停顿,一气呵成,更有利于表现“春雨绵绵”“秋雨潇潇”。

师:雨的绵长其实也是情的绵长。这里不加停顿,更利于表现万千思绪的剪不断理还乱,更好地表达这样的效果。

让学生个性化地去读书,并不是让学生随便去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因为有的散文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固定的,用什么样的语调、语速、节奏去读要有所考虑。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节选部分是让学生通过老师提醒的朗读方法去选择文中语段来诵读,这个环节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能力。在这个开放式的过程中、老师要允许学生“误读”,并能通过机智的引导转化为正确的解读,也要允许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解读,因为文学作品作为立体多维的美的世界,从不同角度、层次考虑,会获得不同的美感。

总之,指导学生对朗读方法的积累,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性体悟,能够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逐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性分析和评价水平。

听听那冷雨教案【第二篇】

关键词:超然 旷达 逆境 态度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进监狱。后经多方面竭力营救。幸免一死,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1080年以罪人身份到达黄州。黄州时期,是苏轼忧患深重的时期。在暴风雨过后的相对宁静中,苏轼开始深入思考社会、人生和理想等相关问题,使精神得到升华,进而从苦难中奋起,将“满肚皮不合适宜”化作“淡然自定”的人生态度,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是他在黄州时期对人生思考的结晶。[2]

元丰五年(1082)春天,苏轼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买的农田,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独有苏轼从容不迫。事后,他写词记述这次经历。从序中东坡与朋友遇雨后不同的应对态度,突出了东坡泰然自若的精神风范。[3]

词的开篇突兀而起。一个“打”字,证明雨下得很大,雨音嘈杂,从首句,刻画了一个突然到来的不利环境:头顶倾盆大雨,四周声音嘈杂。在这样的逆境当中,作者的态度是什么呢?“莫听”二字便见性情,正表现了他无所谓的态度。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句的延伸,吟啸、徐行,这是表示形态悠然、心态舒展的动作,“何妨”一词又逗出一点俏皮,更增添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他眼里,竹杖芒鞋的平常生活远胜轻车肥马的华贵生活,这是他经历了官场凶险风波后深刻的人生体验。一个“轻”字,俗语说“无官一身轻”,想必就是这个道理。东坡认为,平凡人的生活洒脱悠闲,并不比轻车肥马的生活差,他所追求的正是我们今天所唱的“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是他经历官场险恶风波后强烈的人生体会。[5]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道出了东坡不畏权贵、淡然自定的生活态度。“一蓑烟雨任平生”俨如陆游诗“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生”之归隐冷战心情。这既能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适者生存,又可在内心深处保持个体人格。[6]

词的下阕由春寒开始。料峭。反应春天的风还是略有寒意。这几句话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动人的情景:一边是料峭春寒,一边是阳光温暖,这是写实,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人生体验,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寒冷中有温暖,在忧患中有喜悦,既然这样,那人生的寒冷、挫折、忧患又有什么可怕呢? “微冷”一词则准确地传达出词人此时的感受――这些风雨是轻微的,不但不令人害怕,反倒可作欣赏。[7]

阳光给寒意中的苏轼带来了什么呢?冷暖也罢,阴晴也好,在苏轼眼里没什么区别。既然世界的一切是无差别的,那么,人生道路上的得意与失意、欢乐和痛苦甚至生死祸福等等,又有什么值得计较的呢?

在苏轼现存的360多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了100余次,这是深可玩味的现象。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比喻而已。

正如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序章中说,“人生采取一种达观的态度,代表人物是苏轼,他把人生视为长久的延续,视为冷静的挑战过程。像这样从容不迫的人生观,也许只有博大的人格如苏轼者,才能水到渠成,化为巨流。”[8]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说苏轼是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同时,也是遭受磨难最深重的文人。元好问亦说:“自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的确,东坡诗词开辟了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处处流露一种由高贵品质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潇洒与从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将人生、社会的风风雨雨似乎都泯灭在漠然之中。苏轼既没有杜甫晚年“落日心犹壮”的执著,也没有刘禹锡碰壁之余犹唱“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倔强。他只是用“人生空漠之感”来淡化悲哀,在自我超越中取得心理平衡。诗文成为他排泄情绪的主要渠道。苏轼所达到的最高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其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的理性风范,笑对人生盛衰的超达”,这对于现代人不堪重负日益枯瘠的心灵来说,必定是极丰盈而又有无穷至味的精神盛宴。

人类在困境中的不断超越,是历史与人生的永恒主题。

千百年来,苏轼在逆境中以豁达的态度谱写的作品代代相传,受到广泛的喜爱。苏轼更以其面对逆境时那种旷达乐观、豁达超脱,从容坦荡的人生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认同。那么,在当今社会,探讨其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是否还有其现实意义呢?诚然,苏轼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今社会有很大的差异,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但是“人生失意无南北”,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当自己的人生观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时,是牺牲自己的人格、气节、情操换取高官厚禄、名利地位?还是坚持原则、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呢?苏轼对理想对信念的执着追求就为我们上了生动一课。

中国国家足球队前教练米卢曾说:态度决定一切!那么在面对失意、挫折、磨难时,让我们以学学苏轼,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战胜它们吧!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王海树。禅魄诗魂[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0.

[3] 余秋雨。坡突围。山居笔记。华文出版社。

[4] 林语堂。苏轼坡传?序言[M].海南出版社。2001

[5] 欧阳鹏。试论苏轼在宋代文坛上的地位[J].学术论坛,2000(1)

[6] 马银华。一蓑烟雨任平生[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7,(3)

听听那冷雨教案【第三篇】

南国的天气总是很奇怪的,这会儿还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狂风大作。一会之后,令人想不到的场景居然是晴空万里。冬天的时候,风冷的刺骨,让人联想到马上会下一场大雪的时候,到来的却是雾气漫天,连自然都开始变化无常。

有人曾说过:“现状是无法改变的,我们生活在现世,只能按照宿命的规则办事。”的确,当夜幕再次笼罩大地,一切再次归结于黑暗,谁能有力量撑起一片光明呢?谁都不敢说,因为大家都懂得阴谋的背后,黑暗即将吞噬大地,我们能做的只有静静的等待,等待命运的裁决。

教导队的后山,坟区的正北方,施工队与当地的一些居民起了冲突,有一些被称作“钉子户”的居民被指妨碍施工。据当地人说,坟区的正北方,乃是先人灵魂的归地,古时有北降神兵,以镇妖魔之说,而且与南面的盘古庙南北平衡,因此当地人才得保风调雨顺。不过现代人当然不听你的那一套了,开发的方案的施工计划迫在眉睫,谁去管你这些子虚乌有的事情。

结果不言而喻,在开发商的强硬之下,钉子户们只能眼睁着自己家园的面貌被改变,被迫拆迁。这不是力量的对决,因为本身他们的实力就是悬殊,而是一场关于自然与人力的论战。人类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改变自然的面貌,最终的结果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又是一天的尾声,结束了一天训练的龙云凡,始终不忘去他摔下的那个山头寻找关于大黄狗以及那一包不知名的东西的蛛丝马迹。不过也奇怪,最近军区教导队的天气开始恶化,每逢夜幕的时候,雾气就特别严重,在加上夜幕接近,这里的黑夜来得比往常都快,甚至有些阴冷。

不过也不难令人猜测得到,由于开路和规划,很多的数目被砍伐殆尽,到处都在施工,烟尘漫天,形成这种雾霾的天气自然不足为奇。鉴于这样,整个教导队自然也笼罩在一片雾色之中。

听听那冷雨教案【第四篇】

关键词:无形之物 感觉 声音 通感 比喻

大千世界有一种无形之物,没有实体形象,如感觉、声音、时间、灵魂、气味等。其中感觉和声音,具有无形无影、不可目睹、不可触摸、稍纵即逝等特点。如何描绘二者呢?在文学创作中灵活采用通感、比喻等手法,便可使之化为多姿多彩,情趣充盈的有形之物。

一。用通感、比喻描写感觉

通感写感觉是用看似不太符合常情常理的独特感觉去摹写、表现一般的非常简单的感觉。比喻则是根据本体和喻体间的相似点,化抽象为具象,化无形为有形,化腐朽为神奇。

1.意觉化为视觉。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凌不过横塘路》)诗人用“烟草、风絮、梅雨”状写愁之深广,使客观景物染上了浓厚的主观感彩。再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诗人妙用通感写愁,愁有重量可用船载,而词人担心船小载不动,由此可见愁之沉重。又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人以汩汩东流的一江春水比喻无穷无尽的亡国仇恨,滔滔不绝,如在眼前。

2.视觉化为触觉。如“秦淮河的水却尽是这样冷冷地绿着。”(朱自清《桨声灯影中的秦淮河》)绿色的河水本是观察所见,在此却变成了“冷绿”,好像带来寒气,让人感到像风雨天一样的凄凉,此绿成了触觉之物。再如“舞殿冷袖,风雨凄凄。”(杜牧《阿房宫赋》)用触觉写视觉,说人们在宫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好像风雨交加那样凄凉寒冷。

3.视觉化为嗅觉。如“父亲闻到了黄红相间的腥甜气息”。(莫言《红高梁》)“黄红相间”是视觉,“甜”是味觉,“腥”是嗅觉,一个“闻”字却把视觉转变成了嗅觉和味觉。

4.嗅觉化为听觉。如“微风过外,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花香本是嗅觉感知的,在此却被写成了听觉感知的对象,突出了花香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特点。用嗅觉来表现听觉,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

5.视觉化为听觉。如“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作者巧用通感,将视觉可感的光和影组合而成的塘上月色图转化为听觉可感的美妙乐曲,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定型的光影图画转化为可闻可感的艺术形象――乐符,创造出了清幽朦胧的美妙意境,增添了散文的审美情趣。

二。用通感、比喻描写声音

通感描绘声音是调动其他感觉来表现声音的各种特征,实现声音的转移显现。比喻则是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赋形于声,把抽象、神秘、陌生的声音转化为具体、通俗、熟悉的事物形象。

1.听觉化为视觉。如“像知了在森林中一棵树上,倾泻下百合也似的声音”。(荷马史诗《伊里亚特》)无形的声音变成了有形的艳丽芬芳的百合花,色香诱人。再如“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宫赋》)用视觉和触觉写听觉,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暖意,像春光那样融合。

2.以声喻声,以形写声。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声:“如急雨”、“如私语”,如“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一连串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具有不同音色、音强、音高、旋律和节奏的琵琶声,激起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魅力无穷、出神入化的琵琶声变得具体可感,绕梁不绝。

3.博喻多彩,一本数花。博喻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来比喻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形式,其基本格式是“甲像乙,像丙,象丁”。如苏轼在《赤壁赋》中写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作者先摹其声,然后连用多个比喻写其不同特点,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形象动人,出神入化,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听听那冷雨教案【第五篇】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浓厚的兴趣就能主动地参与学习,寻求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开门见山地直接板书课题或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后者。

如我在杭州上的一节《乐在杭州》习作教学预设时,可以有两种导入设计:其一,师生相互问候、相互介绍,直接板书课题《乐在杭州》中的“杭州”,让学生介绍杭州有什么。其二,边放音像资料介绍东湖风光边引出东湖的朱碑亭里留有我国开国元帅之一老总的题词:CAI出示“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定比西湖强”。再用“身为杭州人,听了这句话你想说什么”激发学生情不自禁地反驳道:(1)东湖不比西湖强!师:不一定哦!(2)东湖休想比西湖强!师:听出了你的不服气!(3)东湖暂让西湖好,西湖定比东湖强!师:很有信心!我听出来了。

设计一使学生有内容可说,但缺乏浓厚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设计二巧用激将法教学后,竟有学生把“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定比西湖强”中“东湖”和“西湖”的位置进行了交换,得出“东湖暂让西湖好,西湖定比东湖强!”既有表达的巧妙,又有情感真挚的流露,还挑战了朱老总的话!不仅赢得了在场千余名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还为教师顺势而导埋下了伏笔。此刻,老师装作一副不服气的样子: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天下西湖三十六,唯有杭州独好”我是听说过,但想说服我和在场的老师们,还得好好说,不是赌气能解决的!没有充足的理由不可能让我们信服!下面请四个同学一组,夸夸杭州!注意:会听是会学习的!听完同学的发言后你要么补充不同的,要么用不同的方式来说!正是教者巧妙地将朱老总的题词引入课堂教学,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孩子们如数珍宝,畅所欲言,完全“无视”现场千余名老师的存在!直到此课即将结束时,老师引导学生将朱老总的题词改为“东湖曾让西湖好,定与西湖一同强”,学生都还心不甘情不愿。此刻的课堂教学充满吸引力,学生完全沉浸其中。

怎样的情境设计才是对学生学习真实有效的?

语文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我认为下面几个情境设计才是对学生学习真实有效的。

1.质疑问难,问题导入

看到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是我在中高段语文教学开课时常常用到的,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后带着问题读课文并在课文中找答案,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并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了自信心。看似由学生提出的问题较多而散,但教师相机的小结和引导很重要,实则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本课训练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做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养成了勤问善思的习惯,学会了与文本充分对话后在文中找答案的本领。

2.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学会看病》一课开始,教师配乐出示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呼喊着自己的孩子……父母寻找孩子宁愿双手化白骨的感人画面!师旁白:这可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呀,全天下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一个父母不愿为自己的孩子遮风挡雨!只是对孩子深深的爱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奇怪的是——《学会看病》(齐读课题)这篇课文中的母亲却用“残忍、最狠心、冷漠”来说自己,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不读课文是不会明白的。面对汶川地震中的感人画面,父母对孩子的爱带给孩子们的是强烈的震撼,此刻学生完全沉浸在情境创设引起的情感共鸣中,随后出示“残忍、最狠心、冷漠”几个词语,形成强烈的反差,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走入文本、寻找答案,针对性强、情感投入,此刻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因此,在读后交流时,有学生指出:这个母亲的的确确是“残忍、最狠心、冷漠”,不过这里的“残忍、最狠心、冷漠”得加上引号——是反话!看似“残忍、最狠心、冷漠”,实则是用这种方式“在磨炼儿子,也在磨炼自己”,这是真正地爱孩子的一位伟大的母亲!

3.情景模拟,品悟文情

教学《桥》的第二课时时,首先请学生模拟快速冲出火灾现场的情景后体会当时的心情,然后再用CAI出示课文: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要求学生齐读这段话,把“话”变成“画”,想象一下——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将承载着一百多号人求生的希望,将承载着全村人的生命。当看到这一百多号人一齐拥向木桥时,我们最关心的是什么?有了前面的情景模拟,此刻再与文本对话,就会自然而巧妙地使学生身临其境,由此渲景生情,以读促讲,感受乡亲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的惊慌失措和担忧!此时,引导学生读出人们内心充满了恐惧、完全失去理智、疯了似的样子;读出自己的关心和担心,对学生而言就完全是真情流露了。如:

齐读第1~6自然段,感受情况万分危急,反馈:当看到这一百多号人一齐拥向木桥时,我们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会回答:我们最关心的是——全村人能顺利过桥吗?全村人是否来得及过桥?桥是否会塌……

随后教师相机引导——人们惊慌失措地拥向那座木桥时,生路随时就会变成死路一条!结果是:CAI出示课文: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要求学生默读最后四个自然段,注意“祭奠”既是生字又是新词,边读边想象画面:这是怎样的一种祭奠?

20 27539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