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欣赏课教案(汇总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幼儿园音乐欣赏课教案(汇总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幼儿音乐欣赏教案【第一篇】

关键词:音乐欣赏;情感陶冶;幼儿园

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这种审美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欣赏力、审美表现力、审美创造力以及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就此,我谈谈自己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从音入手,动之以情,在音乐欣赏的活动中如何运用情感陶冶法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音乐欣赏的三阶段

一般来说,我们将欣赏音乐分为3个阶段: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官能的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是比较粗略的欣赏。欣赏者一般是出于对音乐所产生的音响所引起的兴趣去听音乐,音乐可以把欣赏者带入一个幻想的境界,而欣赏者却对音乐作品本身没有多少理解。欣赏的第二阶段为联想的欣赏。在这个阶段中,欣赏者对音乐的作品渗入了主观的分析和理解,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音乐可以激发他的喜怒哀乐,可以使他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想象和幻想,从而在音乐中获得优美的享受。欣赏者对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努力地去感受和联想,逐步获得一定的理解。欣赏的第三阶段则是理智的欣赏。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所体现出来的音乐形象有较深刻的理解,他可以从整体上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作品所要表达的丰富感情以及内容。

二、情感陶冶法

情境陶冶法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幼儿联想,诱发新的情绪体验,使幼儿与现实中、情境表演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情情相通,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作出反应。情感陶冶教学模式包括情感激发、经验追忆、情感换位和自主抒发四个环节。

情感激发是指通过教师的言语引导,组织幼儿通过多种形式辨别感知各种不同的情感,理解不同的人、事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想法、观点和情感,促进幼儿辨别他人情感、设想他人观点及进入他人角色能力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认知水平和社会理解水平的提高,为产生移情奠定认知基础。经验追忆是指通过言语、图片等多种提示唤醒幼儿在过去生活经历中亲身感受到的情绪体验,引起他们对情感体验产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联想,从而加强情感体验。情感换位是指教师提供适当的情境创设,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和扮演角色,从而促使幼儿转换角色去体验某种情绪、情感状态,并促进其角色转换能力的发展。通过情绪追忆和情感换位,幼儿得以把过去的情绪、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情境之中,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体验或设想主人公正在体验的情绪、情感,从而产生移情。自主抒发是幼儿将自己移情的体验通过多种表达形式展现出来,从而抒发自己全新的情感体验。

三、情感陶冶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1.创设情境,激感

中班音乐欣赏活动《挪威舞曲》中,教师出示一张春意盎然的风景图,请幼儿倾听音乐,发挥想象,猜测主人公小兔子出门去做什么,并说一说此刻小兔的心情是怎样的?在此环节中,教师通过情景图片的出示为小兔子出门采蘑菇的情景创设提供条件,而片段音乐的播放则体现了小兔子外出的心情,幼儿可以通过感知音乐欢快轻松的节奏,从而来感受小兔子出游的快乐心情。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赶花会》中,教师创设故事情境教师扮演鸭妈妈,幼儿扮演鸭宝宝,请鸭宝宝和鸭妈妈一起在家安静地午睡。音乐响起,鸭宝宝们醒来准备出门去看花会。同时,教师引导幼儿思考要出门看花会的鸭宝宝们心情是怎样的?它们又会通过什么样的动作来表现呢?在此活动中,教师通过角色的扮演将幼儿引入预设的情境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进入情境融入音乐,从而自然地激发鸭宝宝们急切出门看花会的情绪情感。

2.追忆经验,想象情境

中班音乐欣赏活动《挪威舞曲》中,通过开始部分的引导,幼儿已经知道音乐描述的小兔子迈着欢快的步子开心去郊外游玩的情境。教师继续播放音乐,并请幼儿结合音乐发挥想象,思考小兔子出门游玩时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第一遍欣赏结束后,幼儿的回答三三两两。于是教师抛出问题“你们周末跟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游玩时都会做些什么,又遇到什么情况呢?”引导幼儿追忆自己外出郊游时的有趣经历,将自己的已有经验迁移到小兔子的身上,从而进一步结合音乐想象小兔子出门游玩时可能会发生的趣事。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赶花会》的活动准备中,教师事先请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注公园里鲜花盛开的多种姿态和方位,为欣赏活动中请幼儿结合音乐通过肢体语言自由展现花儿开放的各种姿态和方位作铺垫。在正式开展活动的时候,教师播放音乐,通过巧妙的示范,引导幼儿回忆之前自己赏花时的经验,并将经验迁移到音乐中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幼儿对这个音乐作品的认同与共鸣。

生活经验的迁移和前期经验的积累都是属于追忆经验的其中一种形式。幼儿通过教师的引导得以把先前的认知、情感体验迁移到相应的情境中,使自己置身于其中,设身处地地感知音乐作品表达的内容,进一步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对音乐作品的认同和共鸣,在音乐中获得美的享受,达到音乐欣赏的第二个阶段,即联想的欣赏。

3.再现情境,抒感

同样是中班音乐欣赏活动《挪威舞曲》,在幼儿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对音乐作品产生一定的共鸣之后,幼儿产生一定的表现和抒发欲望。此时,教师顺势引导,为幼儿提供抒感的平台,鼓励幼儿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打击乐器的辅助等形式,重现音乐作品,从而抒发幼儿自己对作品的全新理解和体验。在活动延伸部分,教师适时提供另一张南极风景图,引出另一位主人公小企鹅,引导幼儿根据《挪威舞曲》这个音乐作品发挥想象,设想小企鹅在南极可能会发生哪些趣事。

在大班音乐欣赏活动《赶花会》的结束部分,鸭宝宝们欣赏完花会开开心心地回家了。可是,有只贪睡的鸭宝宝一直赖在床上睡觉,没有跟大家一起去赶花会,它错过了花会里的精彩内容。这可怎么办呢?通过讨论,大家决定让参观过花会的鸭宝宝们结合音乐一起表演,重现花会里的精彩内容,弥补错过花会的鸭宝宝的遗憾。只是贪睡的鸭宝宝是教师事先预设的,旨在将整个音乐欣赏活动以故事情节贯穿始终,目的是为了在幼儿理解音乐作品之后能再次展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及抒发自己全新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挪威舞曲》中另一位主人公的出游或是为安抚落单的鸭宝宝重现赶花会的场景,这都是教师有目的的引导、有计划的组织。在反复的欣赏中,幼儿不断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激发对音乐的共鸣,从而从整体上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和作品所要表达的丰富感情以及内容,进而到达欣赏的第三阶段,即理智的欣赏。

在幼儿园音乐欣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从“情”入手,采用“创设情境,激感——追忆经验,想象情境——再现情境,抒感”的设计思路,让幼儿自主地融入音乐在音乐表演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审美的享受与精神的满足,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幼儿音乐欣赏教案【第二篇】

1.感受欢快流畅的乐曲风格,结合图谱,了解ABA的曲式结构。

2.感受乐曲A段渐强、渐快的旋律特点,乐意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旋律变化。

3.借助故事情境加以想象,体验倾听、辨识、表现音乐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矿泉水瓶每人2个(装半瓶水,其中一个瓶盖上涂有颜料)、魔法布(每人一块)。

2.约翰斯特劳斯《加速度圆舞曲》选段、图谱。

活动重点:

感受乐曲欢快流畅的曲风。

活动难点:

感受乐曲速度与强弱的变化。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题

1.师:在一座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一位可爱、能干的小精灵,它可神奇了,会变魔法呢。小精灵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这个魔法汤干什么用呢?这个汤啊,可不是给人喝的,是用来给别人带来快乐的!

二、情境贯穿,感受乐曲旋律

1.小精灵喜欢调制魔法汤,调制魔法汤的秘密就藏在音乐中,我们先来听一听音乐。

2.初次倾听,幼儿与教师初步交流感受。

师:音乐结束了,你们听到了什么?喜欢这个音乐吗?

3.教师出示瓶子和魔法布,一边听音乐一边用肢体动作变魔法。

师:老师在变魔法时,做了哪些动作?

三、动作感知,感受乐段

1.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听音乐做动作。

师:现在老师要教你们调制小精灵的魔法汤,准备好我们小小魔法师要开始变魔法了。

要求:瓶子拿好后放在自己面前,不能碰倒,不能摇晃;轻轻地把魔法布盖在上面,小朋友不能偷看;认真听音乐。

2.讨论为什么没有变出彩色水(魔法汤)?

四、出示图谱,了解乐曲结构

1.师:现在老师重新教你们魔法,既然小精灵已经把变魔法的配方放在音乐里,老师把变魔法的每一个动作都已经记录下来,我们一起慢慢练习一下,再调制一次魔法汤。

2.边完整听音乐旋律,边出示图谱。

师:你们能看懂这个魔法秘方要做些什么事吗?

点点――两个很小的点点,这两个点很重要,告诉小瓶子要乖乖听话。

搅拌――用力转圆圈,一共要搅拌几次,搅拌的速度一样吗?

箭头――抓住魔法粉,放进去。一共施几次魔法粉呢?

手晃动――摇瓶子,小眼睛代表看一看。一共晃了几次,每次晃动的速度一样吗?

3.幼儿观察图谱,聆听音乐,帮助理解。

教师带幼儿听音乐,看图谱,做动作。

五、展现成果,升华活动

1.教师给小朋友们发放瓶盖涂有颜料的水瓶。

2.师幼再次随音乐做动作变魔法。

3.音乐停止,幼儿发现瓶子变颜色了并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师:现在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小朋友们猜猜看,这次能变出魔法汤吗?

幼儿音乐欣赏教案【第三篇】

幼儿园各科教育都饱含着丰富的内容,重点包含以下方面:

1、重视音乐教育

音乐是用声音来塑造形象的听觉的艺术,按照节奏和旋律来影响着听觉,影响着儿童的情感,同时提升幼儿的听觉能力。音乐教育要发展幼儿的智力,提升幼儿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要锻炼幼儿的思维,培养幼儿好的情感,促进幼儿能力的提高。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经过唱歌、欣赏音乐、游戏和舞蹈等来教育幼儿学会有表情地演唱,并配合音乐做出优美的有节奏的动作,表演优美的舞蹈,全面培养音乐教师欣赏美的能力,教育幼儿学会唱歌,学会跳舞,锻炼技能,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例如,在欣赏《春天在哪里》的歌曲的时候,教师要教育学生将幻灯片放到屏幕上,学生们看到屏幕就想到碧绿的原野,想到美丽的花儿竞相开放。在美丽的画面中,在优美的音乐里,幼儿不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而且感受到了音乐的丰富内涵,产生了全面的理解。在音乐的影响下,幼儿的表演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增强,当幼儿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尽情展示舞蹈的时候,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幼儿学生在学会演唱歌曲,感悟歌曲情感的时候还能感受到学生团结合作,相互帮助的美感教育。

2、强化美术教育

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重要的是美术欣赏,美术是造型的艺术,强调着色彩的和谐,线条的明晰,更加形象和生动,并锻炼幼儿的视觉,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幼儿在感受美好美丽的玩具的时候,能够展现出丰富的表现欲望,喜欢用画笔来描绘想象中的画面和图案,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幼儿对美的追求,实现幼儿对美的创造。因此,幼儿教师在教育幼儿学会绘画、泥工、手工等美术制作的时候,要教育幼儿从事美术活动,培养幼儿对美术的热爱,并提升幼儿的美术创造才能。幼儿在画花朵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画出了同样的花朵,这样的画面让人不能喜欢。教师要教育幼儿掌握一定的技能,通过对花的观察,再开始动笔,这样幼儿就能画出不同颜色和形状的花来,这样幼儿就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美。

3、普及文学艺术教育

幼儿教师要重视文学艺术教育,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充分创造情节,发展幼儿的情感。在幼儿的文学艺术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听故事、讲童话、读诗歌、欣赏幼儿影视作品等来丰富幼儿的情感。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欣赏作品内容丰富、情节感人的作品,积累知识,发展语言能力,并教育幼儿产生美的教育,教会幼儿学会辨别事物的真假,学会分辨善恶,学会区别美丑。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表演来展现故事内容,可以通过童话和诗歌来欣赏作品内容,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解《海的女儿》,来教育幼儿形成优秀的品质,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解《丑小鸭》,来教育幼儿学会变化,学会成长。教师可以通过讲、读、看、练的形式,教育幼儿学会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断增长幼儿的知识水平,全面培养幼儿做人的美德,促进幼儿的身心得到锻炼和成长。

4、发展幼儿的体育

幼儿教师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幼儿的体质,可以培养幼儿的形体美、姿态美。教师要通过体育锻炼,塑造幼儿的优秀品质,发展幼儿的能力,并重视幼儿的艺术创造。在幼儿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生理、心理特点给幼儿一些体育活动能力的教育,教育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提升能力,增强体质。幼儿园的体育教学要重视结合音乐进行教育,也可以穿插小动物的手段进行。教师对幼儿进行学兔的跳的动作的时候,可以播放节奏性的歌曲,教育幼儿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舞蹈,学习小兔子跳跃,这样幼儿跳得就更活跃,自己的动作才能就更加得到提升,就能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认可。而经常开展幼儿体育锻炼的活动,能提升幼儿的身体机能、提升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并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提升幼儿的健康水平。

5、深入进行常识教育

幼儿教师要对幼儿进行常识教育,通过综合性的知识教育的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周围生活中的知识,充分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幼儿教师要经过长期和自然界的教育活动,利用常识进行教学,对幼儿进行热爱科学和爱护环境的教育,实施科学常识的教育。幼儿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参观游乐场所,并领悟欣赏美丽自然的乐趣,重视丰富幼儿的情感,全面保护环境。

二、通过日常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

日常教育活动是美的教育的源泉,在幼儿美的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无知。教师要积极创造好的培养人的环境,让幼儿受到潜在的影响,全面实施对幼儿的美的教育。幼儿园要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丰富幼儿的生活,重视幼儿的整体设计,美化室内在的装饰和布置,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构思,并关注激发幼儿的童趣。教师可以在围墙上装饰动物图画,给幼儿创造童话的世界,教师可以在墙上画出有内容的童话,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教师可以教育幼儿产生愉悦的感觉,发展幼儿的能力。教师可以深入到园内的各个环节,重视园舍管理、教育环境管理等,深入到生活场所去进行教育,重视对幼儿美的教育的影响,并用一系列美的教育来发展幼儿的能力,帮助幼儿获得健康和谐的美的教育,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重视在美的课堂中,选择美好的事物对幼儿进行教育,陶冶幼儿的情感,提高幼儿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幼儿音乐欣赏教案【第四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育方式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点,音乐教学符合现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我国《幼儿教育纲要》中明确提出:教育者应当根据学前教育内容及任务,采用新的手段与方法,增加教育对幼儿的有益的影响,使幼儿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

一、采用“寓教于乐”的音乐教育方式

“寓教于乐”的音乐教育方式是指将音乐教育与游戏融合在一起,保证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潜移默化影响幼儿音乐学习能力。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能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记忆印象。幼儿游戏丰富多彩,适应大多数音乐歌曲的音调,能增强“寓教于乐”音乐教育方式的可行性。

学前音乐教育中有很多歌曲具有游戏性的特点,例如《数鸭子》。在《数鸭子》音乐游戏教学中,老师可以简单绘制许多小鸭子的图案,将小鸭子图案贴在小朋友脸上后开始游戏。教师先选出一位小朋友,并带领小朋友唱《数鸭子》,当唱到“大家快来数一数,到底几只鸭”时,让大家一起喊出被选中小朋友脸上有几只鸭子,如果哪个小朋友喊错了,教师就可以惩罚那个小朋友表演个小节目。值得注意的是,让每个人都有成为被选中小朋友的机会,保证游戏公平。

“寓教于乐”有多种教育方式,教师要根据幼儿自身特点改变教育方式。例如,很多小朋友好动,在音乐教育中“一二三四,木头人”就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游戏方式。在游戏中,教师可以将数数改为播放音乐,不定时停止音乐,在音乐停止之后,所有人不能动,如果哪个小朋友动了,就算失败。“寓教于乐”的关键是就音乐与游戏相结合,教师要根据游戏方式选择音乐,使音乐符合游戏特点,提升幼儿学习效果。

二、采用“情景互动”的音乐教育方式

“情景互动”的音乐教育方式是指故事情节与学生表演相结合,在其中穿插所要学习的音乐科目,集合“学习”、“游戏”、“表演”、“音乐”四种元素,还原故事背景,提升小朋友学习兴趣,达到音乐教学效果最优化的目的。

针对小朋友喜欢动画片、幼儿音乐教育存在较多动画歌曲的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育方案选择故事内容。《蓝精灵》是幼儿音乐中的曲目,教师可以根据《蓝精灵》为背景制作情景活动。教师可以以黑板为背景,画出大山、森林、蘑菇、鲜花等,在选定表演的小朋友之后,开始情景互动教学。小朋友手拉手走上舞台,边走边唱: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调皮又灵敏……走上舞台之后还原蓝精灵生活的画面:蓝精灵采蘑菇的画面、蓝爸爸实验的画面、聪聪和厌厌大战格格巫的画面等。整个表演过程要以还原故事情节为主,在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表演情节需要播放蓝精灵原装动画,吸引小朋友注意。也要播放《采蘑菇之歌》、《啦啦啦》等蓝精灵动画中插曲,提升小朋友对整首歌曲的认知。

三、注重音乐欣赏与音乐参与教育

音乐欣赏与参与是现阶段学前音乐教育中不足的一面,现阶段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小朋友音乐欣赏的参与环节。音乐欣赏是学习音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音乐欣赏、引导小朋友自我发现音乐中的美感与游戏性,鼓励小朋友亲自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参与性是集语言、肢体动作、乐器表演、舞蹈于一身,指导小朋友投身于音乐学习中,将音乐学习当作游戏,符合幼儿对音乐教育形式的需要。参与性原则指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课例编撰过程中,积极参与音乐游戏活动。对教师而言,要将发掘音乐教育中深层次的游戏感觉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音乐欣赏与音乐参与是保证寓教于乐教育方式和情景互动教学的保证。

音乐教学参与在于小朋友与音乐教学的互动,教师可以采用音效感较强的儿童音乐展开教学。在学习《大雨小雨》中,教师要事先准备好小鼓、碰铃等工具,再录制大雨、小雨的声音。先播放大雨小雨的声音,让幼儿自我感受雨声之间的差异与变化。在幼儿掌握雨声的变化之后,要鼓励幼儿做一些下雨时的肢体动作,例如大雨时身体剧烈摆动、小雨时身体轻微晃动等,以此形象生动的方式来反应不同雨声在幼儿心中的表现形式。最后要鼓励幼儿通过小鼓、碰铃等乐器将自己心中的大雨声音和小雨声音表现出来,增强整个《大雨小雨》学习的游戏性。

音乐欣赏教育是今后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另一重点方向。音乐欣赏分为对音乐音响的整体感知能力、音乐欣赏过程中的专注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能力。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教育更为重要:第一,音乐欣赏能培养幼儿音乐兴趣、影响幼儿未来发展道路;第二,音乐是陶冶情操的关键,影响幼儿性格塑造过程。在音乐欣赏教育中,教师必须考虑幼儿的理解能力,选取符合幼儿年龄的音乐歌曲。在小班、中班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七色花》、《小鲤鱼之歌》等轻快、放松的歌曲,慢慢培养幼儿音乐兴趣;在大班音乐欣赏课程中,可以选取《鼹鼠之歌》、《小贝历险记》等带有鼓舞性质的歌曲,引导幼儿发掘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分层次提升幼儿音乐理解能力。

四、结语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以幼儿“玩”的天性展开教育,将音乐与游戏结合在一起,推出全新的教育理念。注重新音乐教育体系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升幼儿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和感知能力,促进幼儿世界观的形成。本地资源是幼儿音乐教育中可以发掘的对象,将本地资源与音乐教育相结合,在提升幼儿音乐感知力的同时强化了本地文化教育,增强音乐教育的科学性。

幼儿音乐欣赏教案【第五篇】

关键词:幼儿园 音乐欣赏活动 师幼互动 音乐审美感知力

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音乐审美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仍然跳不出“幼儿围着教师转”的模式,特别在感受、表现音乐的活动中,教师的主观行为依然起着决定作用,幼儿的所感、所想、所为常常并非源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认识,而是教师思想与意志的巧妙强加。那么,如何通过良好的师幼互动行为,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调动孩子的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从而使孩子喜欢并热爱上音乐欣赏活动、提高音乐欣赏能力,成为笔者的探索课题。三年来,笔者通过制定一系列教学策略,创设相应环境、氛围,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力。以下是笔者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促进师幼互动的具体做法。

一、把握教学活动中双主体的原则,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与幼儿又互为“抛接球”的双方,在活动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将教学活动推进、延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是双主体的关系,而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师生之间通常是建立在以权威教育为基本特征的互动关系上的。在这种权威式的教育中,儿童经常处在一种被动的单纯受教育的地位,教师处于一种控制儿童的地位,故师生之间难以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与互动关系,最终使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或课程趋于失败,不利于幼儿从小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个性品质。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成人化的审美趣味和评价标准,充分地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幼儿,提供自由、宽松、信息量大而且充满创造气氛的学习环境。鼓励幼儿自由想象和创造,激发幼儿用情感去体验美、创造美,接纳幼儿所表达的情感,使幼儿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如音乐欣赏《小老鼠舞会》中,笔者带领孩子们以小老鼠的角色进入游戏情境,重温《小老鼠舞会》的故事,并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表现出“老鼠出洞”“开舞会”“喝醉酒”的不同动态、形象。引导幼儿倾听音乐的情绪感受、体会“老鼠”处于不同情境时的心情和状态,并鼓励幼儿尝试表现,在充分理解、掌握乐曲结构和情绪后与孩子们相互用眉笔在脸上画上胡须、涂上口红、抹上“醉酒”的腮红,随着音乐快乐地表演。由游戏贯穿的整堂音乐欣赏活动中幼儿是愉悦的,他们自主参与,处于不断的思维、想象和创作中。

二、多管齐下,促进幼儿理解音乐语言,提高幼儿音乐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欣赏活动的乐曲作品本是抽象而模糊的,而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因此从审美感知结构的整体性出发,结合幼儿缺乏一定的知识经验和音乐经验的年龄特点,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笔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手段辅助,将听、想、说、唱、动、奏等方式融合,多渠道、多形式体验,让幼儿在与各种教学手段的有效互动中自由表现音乐,从而提升幼儿感受音乐、理解乐曲的能力。

第一,塑造音乐形象,引导观察、启发想象,使幼儿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发挥视觉的作用,营造“故事感”和“画面感”,帮助其理解乐曲的内容,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语言是一整套表达情感的音乐体系。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对幼儿来讲要从音乐形象入手,借助音乐形象,解读音乐作品,促进幼儿理解能力、想象力的发展。如在大班上学期欣赏音乐《春天的雪人》时,笔者根据乐曲旋律和情绪创编了一个关于小雪人从诞生的快乐到历经融化的悲伤故事并制作了一个精美的课件。在欣赏中,笔者让幼儿一边看课件一边就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并讲述。生动有趣的画面加上讲解,创设了形声并茂的情景,幼儿兴趣浓厚。当看到下雪了小动物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时,他们愉快地点头微笑;看到雪人们和小动物们愉快地跳舞时,他们欢欣地拍手;看到小雪人融化时,他们忧伤地皱起了眉头。最后,小雪人融化、水汽蒸发上升凝结成白云竟又能和小动物们游戏时,他们欢呼了起来。这时,笔者及时引导幼儿:“这个故事被编成一首乐曲,你们听一听,这首乐曲可分为几段,每一段分别在讲述什么情节?为什么?”由于有先前故事及画面的铺垫,幼儿很快地理解了A-B-A三段式的乐曲结构,并热烈地讨论如何结合故事内容运用适当的表情、动作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情绪。最后,幼儿自由分工,选择事先准备好的各种表演小道具,随着音乐自由创作表演。

第二,发挥语言表达的重要作用,引导幼儿交流分享对音乐的特殊体验,从而表达他们的独创性,促进幼儿理解音乐作品,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积极给予肯定和赞赏,将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激起孩子们表述和表现的欲望。如在欣赏音乐作品《巨人的花园》时,笔者先以童话小故事引入,描述了巨人的花园多么的美丽,小朋友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耍时多么的快乐,可是巨人却强壮而凶悍,总是赶跑快乐游戏的孩子们。然后引导孩子们倾听音乐,感受老师提出的问题:“这首曲子可以分为几段?哪一段表示小朋友们在花园里快乐玩耍?哪一段表示巨人生气地驱赶小朋友们?为什么?”“你觉得小朋友们在花园里都在做些什么?巨人来了他会做些什么事?”然后,老师启发幼儿将感受和想法表达出来:“A段非常轻快、有力,我觉得表示小朋友们在花园里蹦蹦跳跳,非常快乐!”“我觉得A段听起来非常欢快,肯定是小朋友们都在花园里捉迷藏,有的躲在大大的树丛后面,有的躲在粗粗的树干后面……”“A段的音乐很轻快很活泼,我好像看到小朋友们围在一起唱歌跳舞,他们坐在草地上,拍着手……”“B段音乐感觉很沉闷,一定是巨人来了,他正生着气,握着拳头,很凶的样子,瞪大了眼睛向着小朋友们走来……”幼儿依据音乐的旋律,结合笔者营造的童话故事氛围,自由地说出自己奇妙的想法。这不但有助于迅速理解、掌握音乐的段式结构,更通过交流丰盈了想象,使音乐作品更立体、更生动。通过不断的启发、引导、鼓励、支持和肯定,平时不爱开口的幼儿或者缺乏自信心的幼儿都能逐步参与进来,讲述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第三,体验式欣赏。用肢体语言感受和展现对音乐的认知和理解,提供让幼儿展示个人音乐见解的舞台,促进幼儿表现力的提升。

音乐欣赏包含了欣赏性和创造性。笔者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尽量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自主的空间,使每个幼儿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参与活动,进行自由想象、表现和创作。如在欣赏《龟兔赛跑》乐曲时,笔者除了制作相应的课件,更布置了森林赛道的场景,以带领幼儿参加“森林长跑运动会”的形式使幼儿自然地融入情境。在欣赏、交流和感知乐曲内容及结构后,让幼儿自由地扮演角色,在场景中倾听音乐进行表演,使幼儿在参与表演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乐曲的感知和理解。

第四,注重区域教学中的个别指导,提供师幼互动的机会。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针对幼儿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在区域教学中,由于人数少了,教师与幼儿之间有了更多互动的机会,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与个别孩子进行交流,倾听和引导幼儿。为了让幼儿充满欣赏乐曲的热情,满足幼儿对音乐欣赏活动的期待,笔者专门在区域活动中开辟了“音乐欣赏区”。

在“音乐欣赏区”中,笔者为不同水平的幼儿准备了丰富的表演辅助材料,如在欣赏完乐曲《小小理发师》后,笔者在“音乐欣赏区”中投放了“角色区”中的洗发盆、洗发水、大围巾和硬纸皮剪刀等易于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熟悉乐曲后一边倾听乐曲一边相互随乐曲的节奏、情绪进行表演,为幼儿提供了自由表现的空间。活动时,幼儿对这些材料产生了有意识的联想,得到了创新的满足。在幼儿的活动过程中,笔者及时,给予适度的引导,如“舒缓的旋律时,理发师除了抖抖大毛巾、扬扬梳子,还会做些什么事呢?”鼓励他们大胆地创新。幼儿在“音乐欣赏区”中满足了自主活动的需求,充满了欣赏乐曲、表现乐曲的热情,对下一次的音乐欣赏活动也就充满了期待。

通过三年的培养和熏陶,幼儿不但喜欢上了音乐,而且在欣赏与感知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开阔了音乐视野。音乐欣赏活动中良好的师幼互动更提升了幼儿感受、理解、表达、表现音乐的能力,提升了创造性思维。由此及彼,在其他活动中他们同样学会了多角度考虑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生感情也更融洽了。

参考文献:

[1]顾天祯。教育科学研究入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陈茹。开启音乐欣赏的另一扇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6).

20 2807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