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参考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教案“《爱莲说》教案【参考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爱莲说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疏通文言语句,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3、了解本文对比烘托的写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学法点悟

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整体感知

“说”,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它与“论”无大异,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1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作者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疑难解析

质疑: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惑: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质疑: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解惑: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质疑:“我”爱莲花什么呢?

解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质疑: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解惑: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质疑:怎样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解惑: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语言揣摩

1. 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提示: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 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提示: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3.“陶后鲜有闻”一句中,“鲜”应该读iǎn,还是iān?

(提示:“鲜”在这里应读“iǎn”意思是“少”的意思。)

4.“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请你找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提示:“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

5.你怎样理解“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

(提示: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文章又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提示: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研究课题

1、 相关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湖南道县人。有《周元公集》。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在南康郡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2、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试着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1篇散文。题目自拟。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学习本文,要着重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的词、语、句,注意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特点,背默文中的名句。

基础巩固集练

一、 文学常识填空

《爱莲说》选自 ,作者, 代 家。“说”是古代的一种 ,用以陈述作者对 的观点。

二、 字音字义

1. 给下列生字注音。

颐( ) 蕃( ) 淤() 濯( ) 蔓( ) 亵( ) 鲜( ) 予( )

2、 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3分)

⑴蕃 ⑵妖 ⑶濯 ⑷亭亭 ⑸亵 (6) 香远益清

3.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蕃( ) 亵( )

番( ) 蛰( )

藩( ) 衷( )

幡( ) 裹( )

三、 语言积累

翻译文言语句。 1.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朗读背诵

1. 注意骈句的特点,划分句子的节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 根据提示填空。

(1)本文的中心句是 。

(2)描写莲的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描写莲的姿态的句子是 , 。

(3)洛阳牡丹盛会,观赏牡丹花的人很多,可用《爱莲说》中的句子来形容,应该是 。

五、问题探究

1 . 下列句式各有什么特点?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提示:这是判断句。这三个分句分别用“者也”表示判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提示:这是一个被动句,染,被污染。)

2. 请说出本文的句式语言特点。

(提示:句式语言特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错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六、欣赏评价

1、本文既是写莲花的为何又写菊花、牡丹,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课文中写菊花、牡丹的句子用意是: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这是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提示: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文中用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八年级语文《爱莲说》教学设计【第二篇】

聚会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及托物言志、以物喻德的写作手法。

2、在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

3、能顺畅、流利地朗读、背诵文本。

重难点:

1、了解“说”的特点及托物言志、以物喻德的写作手法。

2、在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

创意说明:

以诵读为基组织教学,在自主释疑、同伴互助、师生交流中理解文意,结合相关背景理解文本内涵及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丰富师生文化积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过程设计: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爱好及兴趣,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的喜好也各不相同。有的人爱青松,因为它不畏严寒,有诗为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有人喜欢梅花,因为它傲然开放,与雪争艳。你有自己喜欢的花吗?请你以“我喜欢……,因为它……”向大家介绍。

在我国宋代,也有一位特爱花的人——周敦颐。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师佛从道,创立了宋代“理学",可以说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他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当年,他还在自己著书讲学的濂溪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而且造了一个“莲池".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于堂前赏莲自吟,并写成了《爱莲说》-—这篇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心志的文章。

二、课文解读

(一)解读“说”(体裁)

与“铭”一样,“说"在古代也是一种文体。不同的是,铭是用来表述功德或警戒自己,而说则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是内心的一种表白,与现代杂文有些相似。《爱莲说》就是周敦颐向人们表白自己喜爱莲花。那他为什么要做这一表白呢?学习了这篇文章,或许我们就知道了。

(二)、解读文本内容

1、初读文本,感知文音

①自读,将文中的需要注音的字注音。同位同学听读,纠字音。

②指名学生读,纠字音及节奏(师生就长句如何读留听录音)。

③听录音读,正字音及节奏。

④对长句及语气语调,全班集体研讨。

⑤全班齐读。

2、精读文本,感知文义

①结合注释,调用积累,自主学习,疏通文义。

②师生就个人不能完成的句子进行互帮互助。

③教师对个别语句及词义做点拨教学。

④理解式疏通文义(并行板书式,附后).

3、赏读文本,感知文质

①陶渊明为什么喜爱菊花?

[资料]晋代的陶渊明(365—427)一生经历了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29至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大家知道,古代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仕是什么,就是做官。据说,陶渊明在彭泽当县令的时候,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下级的书吏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而陶渊明却长叹一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把冠印一丢,走了。他就这样一个人。在41岁以后,他便远离尘世,在一偏远山村过起了隐居生活。他在很多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显示出他不愿流于世俗。陶渊明一生很爱两样东西,一是美酒,二就是菊花。他在诗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俯下身子去采那东篱下自己种的菊,悠闲地抬起头便见那悠悠南山,过着“晨夕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有怎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呢?(避世,隐居,做隐士等)

②自李唐来,为什么世人盛爱牡丹?

[资料]

⒈刘禹锡诗《赏牡丹一首》:“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无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⒉白居易诗《牡丹》中有句,“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见说开元岁,初令植御栏(皇帝种植)。贵妃娇欲比,侍女妒羞看(贵妃、侍女与牡丹比美)……豪士倾囊买,贫儒假乘观(有钱人与无钱的贫穷的`读书人也爱)。”

⒊白居易诗《买花》有句,“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以俗,人人迷不悟。”晚春路上走的人都是去买牡丹的,家家爱牡丹,人人沉迷于此。

李唐王朝把牡丹这种显富贵的花定为国花。人人都竞相喜爱这种富贵之花,说明他们有怎样的品德呢?(随世,随波逐流,喜爱富贵等)

③讨论:为什么周敦颐不喜爱菊花和牡丹,却偏偏喜爱莲花呢?请在书中找理由。

爱莲花的品德,莲为花中的君子,他也愿做人中的君子,那他眼中的君子应有怎样的品德呢?(对比,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师生赏析文中“予独爱莲之……玩焉。”句,分析君子之德。)

[参考]君子之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句,是说君子出世,处尘世而不蒙尘俗,修身洁行,不妖不媚。“中通外直”句,是说君子不受“俗染",净虚动直。“不蔓不枝”句,是说君子不受“惑染”,不入歧途。“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句,则是说君子声名远播,卓然傲世,令人羡慕,不可狎侮。莲正是这样的一种花,故莲是花中的君子。作者借莲表达了自己愿做向莲花一样的君子的志向,也是他作为一位哲学家在向他的学生讲明“理学家"的道德观。

三、熟读成诵,写作与表达(可自主选择)

1、学生熟读全文,直至能顺畅、流利地朗读、背诵

2、学习本文之后,你对爱花与做人有了怎样的认识,请写一则短文。

四、板书

爱莲说

周敦颐

[晋]陶渊明—爱菊—隐逸者—鲜有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富贵者-宜乎众

[宋]余—独爱莲—君子-同予者何人?

莲花之品行:(略)

君子之德:(略)

写法:对比

《爱莲说》教案【第三篇】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这一部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教育目标。〕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四)总结、扩展

1.教师引导: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文”,是什么缘故呢?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为课外作业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XX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1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大课时容量,字词教学可扫除词语中的拦路虎,请学生描述,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四)总结、扩展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2.再放“莲花”幻灯片或投影,想象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由“莲花”入题到以“莲花”结束文章的学习,线索清晰,又注重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爱莲说教案【第四篇】

教学目的:

1、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提高文学修养;

3、培养高尚情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打开自制电脑软件,欣赏莲花图片十余幅,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教师准备的是:生花妙笔、含露乍开、姐妹仙子、含苞欲放、青春将逝、一枝独秀、小荷才露尖尖角、世人皆睡君独醒、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生花妙笔

落雁沉鱼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180页《古人笔下的“莲”》。指名读:

“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1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32、介绍作者

关于作者,请看“阅读提示”。老师补充两点: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4、学习本课,运用“师生倒置法”——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这可是很能培养能力的呀!下面请“老师” 们“备课”。

二,“老师”们“备课”(即预习),印发下列“备课提纲”(即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解释加底纹的词语。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 来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 可远观二不可亵玩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君子 噫

陶后鲜有闻 同予者何人

宜乎众矣

4、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本文主题是什么?

5,提出你的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

三,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最后投影以下两项内容,给学生以明确答案:

1、 “解释加底纹的词语”答案:

爱莲说:一种文体 可爱者甚蕃 :多

自李唐 来 :唐朝 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

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濯清涟而不妖 :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重 不蔓不枝 :长蔓;长枝

香远益清 :更 亭亭净植 :耸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 :树立 不可亵玩: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 :隐士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

陶后鲜有闻 : 少 同予者何人 :我

宜乎众矣: 应当

2、《爱莲说》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四,齐读课文,正音。同时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和艺术。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然后用他的诗《饮酒》第五首印证(投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句为名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理由是:

(1)他自己说“独爱莲……”。

(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下面以刘禹锡的《赏牡丹》印证(投影):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静少情。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5、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6、 。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

爱莲说教案【第五篇】

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析莲的形象美;

3、感悟诗人的品德

设想:

读析品分四块推进

过程:

一、课前预习:

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二、导入:

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

三、分四块推进

(一)朗读

1、备读: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2、学生尽情朗读

3、课堂发言:如: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1、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诵读课文

2、教师出思考题: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莲——菊和牡丹)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③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17 1964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