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故事范例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范文“教育教学故事范例3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育教学故事1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古诗词选段,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人文素养的形成,打好语文学习基础。尤其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学习古诗词已经成为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有限,再加上语言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的初期,难以直接理解到古诗词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鉴于此,教师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应当讲求一定的方法与策略,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在丰富的诗词教学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古诗词的基本概述

古诗词,简言之,就是指创作于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及其他古文,主要采用古代的语言描述方式。以诗歌为例,按照诗歌的音律角度来进行划分,古诗大致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中,古体诗的创作不受格律的束缚,如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律古诗等,比如《诗经》《楚辞》、南北朝民歌等。近体诗主要指的是格律诗,产生于唐朝,在创作的字数以及对仗、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例如绝句、律诗等。如果按照诗歌描写的内容,可以分为叙事诗、送别诗、抒情诗、边塞诗以及山水田园诗等。

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策略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传承着历史文明,凝聚着智慧与情感,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教师要立足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制订教学策略,同时创设各种情境,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获得认知。

(一)深入研读教学目标,明确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具体要求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古诗词课文,也进一步体现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将进一步激发并培育广大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古人的情感和智慧,并展开充分的想象,加深对内容与精神内涵的理解。因此,要在小学阶段开展积极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就应当明确具体的教学要求,为课程改革的实施确定方向。首先,古诗词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诗词所蕴含的美感,包括古诗词的韵律美、节奏美和形式美,在美学感受的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充沛感情。由于古诗词与现代行文结构完全不同,例如平仄、押韵以及句式长短等,使古诗词的朗读和吟诵中能够表现出更强的节奏感和铿锵力,通过精炼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情感,而这正是美学鉴赏的核心。因此,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美的鉴赏能力,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培养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起基本的古诗词感受能力,在诗词中受到熏陶与感染,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趣。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诗词通常是以描绘祖国秀丽河山或抒发创作者深厚情感的经典之作,能够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另外,引导学生能够基于对诗词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让自己的所思所悟变得具象化,这样就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培养他们的语言创新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描述出来,或者绘制出来,这样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显性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感悟能力。

(二)更新古诗词课程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中,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人文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也应当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转变出来,将学生放在诗词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上,不断优化教育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参与诗词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计,引导学生能够感受到诗词学习中的乐趣。在传统的诗词教学中,主要停留在字词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内容中心思想的归纳上,新理念的教学应当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促使学生通过诗词的学习获得综合素养的形成,并激发起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古诗词《小池》的学习中,这是一首描写景物的经典诗歌,通过精炼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教学地位,在教学中就应当站到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例如,根据古诗词的内容搜集或创作一副能够体现古诗词内容但又是学生身边可见的“美景图”,例如“公园一角”,围绕学生熟悉的画面展开诗词的教学,并在画面中融入一段学生的故事,引发学生探索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再引出相应的诗词内容,学生能更充分地感受到课堂与生活之间的亲切感,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并且能够对画面以及古诗词内容加强理解,进而促进学习的效果,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对于画面描述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美。

(三)不断优化古诗词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

在语文核心素养中,思考力和想象力是重要的素养之一,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从注重诗词背诵与理解的教学目标转变出来,更加注重诗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和思维的训练。例如,能够通过古诗词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想象,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为创新能力奠定基础。为此,在诗词学习中应当适当的创意设计。例如,在学习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的课程中,教师可以从思维发展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第一,思维引导。让学生闭上眼睛回想诗句中所描述的壮观景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性问题“面对这一美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述,例如壮观、美丽、神奇等。第二,思维迁移。在学生沉浸于美景中时,再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看到的瀑布又是怎样的感受?第三,思维表达。根据前面的问题展开归纳、补充,深度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然后实现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第四,思维拓展。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更广阔地思考,例如,“在祖国的许多地方还有像庐山瀑布一样美丽的地方,你去过哪里?”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将实现思维引导、思维迁移、思维表达和思维拓展融为一体,形成思维训练的闭环,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同时更有助于学生设身处地去体会诗人的诗人的情感,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

现在的小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如果只是单纯地读,重复地背,只会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对于古诗词教学,一定要要立足于小学生的兴趣基点,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精准制订教学策略。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古诗词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教师应当积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课堂内外的时间,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阅读,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面和阅读量。例如,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网络化的学习平台,提高诗词教学的立体感,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学生构建起多元化的交流渠道。学生通过这个学习平台,可以获取更多的优质资源,让他们从不同角度认知这首诗,这样要比从单一的角度学习获益会更多。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鉴赏诗歌。教师可以教授他们基本的鉴赏技巧,让他们从诗词的语言技巧、构思方法、主题情感等方面出发,从不同角度得到个性化的认知,并且反复锤炼语言,让自己的语言更精准地表达出自己对古诗词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他们的认知印象也会加深。再如,教师可以以学生为对象录制微课,记录下学生的精彩瞬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表现欲。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鉴赏其他类似的诗文,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认知,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歌分享活动,确定一个核心的主题,学生事先通过不同的渠道去自主搜集素材,然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逻辑上的编排,这样既可以训练他们的逻辑思维,还可以促进他们对古诗词的内化能力。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举行古诗词分享会,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探讨与交流。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微信、钉钉等平台,让学生在线上开展交流,打破时空的界限,让他们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模式,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进一步促进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的基础性课程,也是核心课程之一,并将伴随学生终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个人素养,不断提高语文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探索古诗词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古诗词课,持续增强传统文化教学的吸引力,在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参考文献:

[1] 史永杰 . 探究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J]. 新课程,2021(40):21.

[2] 朱晓鸣 . 基于新课改背景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J]. 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1(8):3—4.

教育故事案例{}2

由此迁移到学校管理者身上,特别是校长,在对教师进行师德、品性、纪律、规范等教育时,若只是一味采用生硬、条条框框的禁止、规定、制度、纯理论等“官方语言”,对教师念“紧箍咒”的话。相信教师接受起来绝对是不愉快的。因为刚性语言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冰冷、没有温度的。其实。成人与小学生有时是相同的,那就是每位教师都渴望得到学校领导的赏识、关注、尊重,因为那是个人工作价值所在。对教师,校长应抱着充分信任的心胸去看待。假若校长也能像班主任那样。也能成为一位善于讲故事,特别擅长讲故事的人,在大小会上不断地以讲故事方式向全体教师传递自己的办学理念、理想、目标、愿景等,长此以往,相信每位教师都能把校长的内心渴望转化为自觉的教育教学行动。若校长经常地采用讲故事方式与教师谈心,委婉地指出教师平时工作中的暂时“短缺”,并以宽厚的期待鼓励教师扬长避短的话,相信每位接受过校长谈心的教师,心中是充满温暖的,相信老师定会以加倍努力工作来回报学校。因此笔者认为,有水平的小学校长理应努力成为善于讲故事的人。

故事深入浅出,能激发教师的倾听兴趣。枯燥的理论、僵硬的教条说教,教师与学生一样。也不爱听,甚至更会左耳进、右耳出。电视台节目《今日说法》《拍案惊奇》《王刚讲故事》等,笔者甚是爱看,因为这些节目都是采用讲故事与案例模拟回放的方式进行,再不留痕迹地将法律的意识传递给观众,接受起来一点也不难受。若小学校长能用生动、言简意赅的描述,将故事、案例娓娓地陈述出来,定能诱发教师倾听的兴致。在聆听过程中。校长再择机引导教师对此故事、案例进行追问与思索,明晰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哪些符合教师职业身份。若转换身份体验的话,哪些不可接受。以深入浅出的故事、案例,激荡教师的思维,辨是非,明善恶,教育效益也就会显而易见。

故事平易近人,能起到亲和、尊重的作用。当校长以讲述故事与案例的口吻,跌宕起伏、波澜起伏地推进故事情节,故事的前因后果及其个中曲折,定会把全体教师带进故事、案例现场,让全体教师“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进入故事、案例的情景中。由于故事、案例具有生动性与平和性,让倾听的教师有了受尊重的温暖感。讲故事的校长与当听众的教师,很快便会融成一体。没有了上下级的距离感,故事、案例就像一条纽带,缩短了校长与全体教师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以故事为载体,校长与教师之间实现平等交流与商榷也就在情理之中。

故事“余味犹存”。可以激发教师的多元思维。故事的优势是什么?故事能制造余味,会让人回味。若校长在讲述故事与案例时。采用“开放式”方式,故意“留白”中间或是结尾部分,引发全体教师的“补白”。特别是开放式的结尾续说,可以引发教师对结局的多元猜测,引导教师的多元思考。对于教师的答案,校长先不置可否,待教师“接龙”讨论:结局呈现出来后,校长再组织教师从中筛选,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欠妥的,缘由何在?最后校长才抛出自己的思考,与教师分享,激荡教师的思维。围绕故事与案例,挖掘其教育性。这样的教育活动,无意中蕴藏有意的匠心。在不经意间,教师便会在校长所描述的故事、案例中,生发出对教育问题的深究与思考。

故事“身先士卒”,引领教师进行教育行动研究。擅长讲故事的小学校长,会根据教育主题的需要,不管是对教师还是对待学生,都会巧妙地改编、创编故事,将自己所要阐发的道理、要义等“隐藏”在其中。在进行故事、案例选择与建构过程中。校长实际上是在进行教育“案例研究”,这也是行动研究的方法。讲故事,陈述案例的过程。校长实际上是率先垂范,在全体教师面前做行动研究“标本”。在校长的积极引领下,势必在全校掀起时时处处“说故事”、“研案例”的风潮。“好故事本身会说话”,在这样氛围熏染下。行动研究的习惯便有望在全校教师中蔚然成风。

校长讲故事所存在的优势不言而喻。那么,小学校长如何成为善于讲故事的人呢?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要多向书本、音像媒体学习。会讲故事的校长。一定是口才过人的校长。校长除了要读管理类书籍外,还要腾出一定的时间。关注教育类报刊,同时又不忽视阅读哲学、历史、文学等社科类书籍,特别要留心语言艺术书籍,诸如《演讲与口才》《视野》《格言》等类型期刊。这些期刊的定位都是“以故事说理”,选辑的篇幅都不是很长,但意味隽永。校长可以通过阅读此类书籍。增加讲故事的“容量储备”。此外,校长也应关注音像媒体资源,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观摩一些优秀、深受观众欢迎与肯定的讲故事类栏目,揣摩主持人能揪住观众眼球的艺术与技巧。观其形,悟其神,努力形成自我讲述故事、案例的风格。

二是要多向身边、远近生活留心。校长讲故事,目的性比较强烈,指向对师学的教育与引导。校长讲述的故事、案例多与教育工作有关,多与引导向善、向美、向上有关。因此,校长应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校长要经常巡视校园,时刻关注、留心每天发生在校园中的事件,寻找故事的素材。同时,校长要每天阅读《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人民教育》等教育类报刊,留意教育的新政策、新声音,特别要关注与师德、育人等相关报道、信息、案例等,诸如校园安全事故。校长拿到这样的报道、消息后,就要思考,这起事故为什么会发生。在平时工作中,要在哪方面加强预防,是否可以避免?自己所在学校是否也存在类似隐患,该如何利用此案例,对全校教师的安全意识敲响警钟等。校长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时时处处关注校园内外,以及国、省、室内外发生的事例,从中积累校长讲述故事、案例的素材,为讲好故事、案例做好积淀工程。

三是要多向笔记、电脑屏幕记录。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校长一旦当了生活中的有心人,眼里、心里就会装着众多故事、案例的素材。这些素材刚看到。一定会印象深刻。但随着时间推移。若没有即时运用的话,隔一段时间有可能就会淡忘。因此,想用故事、案例进行有效教育的校长。一定要养成随时记录案例、故事素材“碎片”的习惯,比如随身准备笔记本,对亲眼看到、报刊上阅读、有感触、有思考的素材,即刻三言两语摘录。若在学校,就可以立刻坐到电脑桌前,将这些“碎片”随手记录。一段时间以后,校长就要静下心来。腾出一点时间,将这些故事、案例的“碎片”进行拼装与归类。并在每一类故事、案例的后面,标注出想要表达的意图与深意。

四是要多把自己、匿名现象“纳入”。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现场,采用讲故事方式陈述自己的创作主张,被认为是最会讲故事的作家。莫言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讲述的是自己的故事,把自己摆进去,故事更真实可信。因此,校长在进行故事、案例改编与创编时,要学会把自己摆进去,采用讲述自己曾经的故事,来感染、影响教师。当然,在描述校园中一些不和谐、不和美的事例时,校长要懂得匿名,不指向具体的人,只拿发生的事例说话。若要深入教育一些教师的话,宜采用个别交谈的方式,这样就做到了真正尊重教师,因为“每一个生命都享有自由与尊严的权利”,教师概莫能外。

教育故事案例3

关键词:农林院校;法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59-03

在当前我国法学教育体制和教学条件下,课堂教学仍然是培养法学人才的主阵地和重要环节,即课堂教学是法学教育的中心环节。学生上课,更多的应是追求为未来的法律职业准备知识与能力,而现在我国大部分农林院校的法学专业教学都只注重知识量的灌输,而轻视法律智慧能力的构建,即培养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造性、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在教与学之间就出现了差异,教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共鸣,学生毕业后难于适应市场的需要,甚至陷入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这就为农林院校等专业类院校从事法学教育的教师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即如何改革和转型法学课堂教学,使其真正以学生职业培养为中心,为市场输入各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而不仅仅局限于在与法律相关的行业就业,从而扩充法学学生的就业面。

众所周知,西方的法学教育一直注重职业化,关注市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讲,法律的教学方法和教育体制,都尽量为此服务。对于如何学习西方的法学教学模式,我们要遵循几百年前徐光启的教诲,“先行会通,进而超胜”。下面笔者就从改革法学课堂教学方法的角度,并借鉴西方国家的法学教学方法来探讨如何转型我国农林院校的法学课堂教学及进行多元化构建。

一、农林院校法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0号)》中明确指出: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理念,形成开放多样、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培养造就一批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该意见还明确了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分类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创新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强化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农林院校法学专业的发展目标也应定位为培养卓越法律人才,同时要强调特色培养、交叉培养,即培养既具有农林科技知识、又具有法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法学人才。

众所周知,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法学本科教育应该以培养实干型人才为目标,经过大学四年的法学本科学习之后,学生应该能够分析和解决一般的、基本的案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纠纷。如果未能达到此目标,则我们的大学本科四年教育就是失败的,自然法学学生对法学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兴趣和听讲的动力。所以我们认为法学教育的归属应是法学素质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法学课堂教学。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展了许多关于法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比如,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法庭教学等。这些措施虽然对法学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只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并不是根本性的转变。[1]当前,虽然各高校都开设了一定的法学实践教学课程,但由于学习时间的限制,实践教学课堂资源的有限性,学生很难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去接受实践教育,所以当前课堂教学仍是法学教学的主阵地。

二、西方国家法学课堂教学的借鉴

西方国家的课堂教学十分推崇“案例教学法”,第一个运用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是美国的John Pomeroy。他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纽约大学教授衡平法时,最早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将“案例教学法”定格为制度化法律教学方法的是前哈佛大学法学院的院长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从“讲座法”到“案例教学法”的转变,在于从抽象、一般过渡到具体与个别。[2]这种方法目前仍是美国法学院教育的支配模式,并且有了发展,即出现了“故事叙述法”。

美国基础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法律故事”丛书,它们以现代人的兴趣,利用新的科技工具,用故事的方式来叙述和讲述法律。“法律故事”丛书提供了额外的资料,来提升对不同法部门的基础性案例的学习。如其第一本书《税法故事》讲述的是美国最高法院十大经典联邦所得税案例背后的故事,探讨这些案例的历史环境以及对当前税法仍然扮演的角色。伴随这本书的出现还设立了一个网站(http:),该网站公布了最高法院关于这些案例的全部档案,包括下级法院的意见、当事人和利益相关人的辩护状、口头辩论和最高法院的意见。在美国,新的税收立法几乎每年都要发生,美国高校的税法课程将税法的体系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理解每日变化的税法,所以重要的判例是最好的风向标,吸引学生去学习税法理论知识。由法律文化和历史传统所决定,美国以判例法作为它的法律渊源,“用故事讲述法律”是在案例教学法基础上的深化,选择更少的案例,重视案情故事的真实和叙述,追求案例作为真实的历史事件和法律进化的时间,来探讨案例背后的法律、政策与社会问题。[3]

目前,我国农林院校的法学课堂也引进了案例教学法,我们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导学生去寻找适当可用的法律,归类法律问题的事实,运用适当的解释技术去赞成或反对归类,考虑每一个判决的结果,考虑法律的差距,中立地适用法律原则,密切地和某些法律概念相关联。我们的案例教学法与概念法学有着紧密的关系,法律渊源的体系,将成文法置于首要位置,不承认司法判决作为独立的法源,法律推理中推崇演绎法。因此,我们的案例讨论相对于美国法学院的案例教学法有限得多,更多地集中于个案判决对特定法律领域的发展贡献,以及法律推理的力量,很少涉及事实、利益和案例背后的政策争论。

65 1759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