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典故源于哪位唐代诗人【热选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引言】阿拉题库漂亮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推敲的典故源于哪位唐代诗人【热选4篇】”范文资料,以供参考学习,希望这篇文档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朋友吧!

推敲的典故【第一篇】

尢芳:唐代僧齐已《早梅》一诗中有这样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认为数枝不能算早,改为“一枝”才是“早梅”,所以被称为“一字师”。

小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作过多次修改,涉及内容变动达上千处,包括典故、比喻的运用、结构的调整、部分描写的删除、外语原文及音译等等。正是有了对《围城》的精心琢磨,才使得这部作品总体上日趋精致,最终导致了一部光彩照人的文学经典的诞生。

郭老师:关键是要学会炼词炼句。如大家学过的《荷花》一文,“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中的“冒”字,我们可以思考一番:能不能否换成“长、钻、探”等字?结果是:不能!这一过程中,我们能充分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

尤芳:这就是说,写作文,用词一定要准确、恰当。

郭老师:是的。修改作文时对每个词反复推敲,就叫炼词。我们来分析一小段例文,看哪些词需要推敲。例文:《烟花之夜》

要放烟花啦!潮水般的人群,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大街上,耐心地等待着,老人蹲着身子,托着下巴,目不转睛地望着放烟火的大楼;姑娘领着妈妈,手挽着手,还买了几样好吃的;壮年男子嘴里吸着烟,正在议论着放烟花的事;两三岁的小孩在妈妈怀里玩玩具;大些的孩子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大家的脸上,都流露出喜悦的神情

小梳:我觉得题目需要改――文章是写放烟花前人们的动作、态度,并没写放起烟花和放完后的事,所以,题为《烟火之夜》太宽了,应改为《放烟火之前》为好。

尤芳:把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的人们,比喻成“朝一个方向涌的潮水”不恰当,应删去“潮水般的”四个字。

小辆:在“耐心”前加上“焦急而又”,才能更准确地写出当时人们的心里。还有,“姑娘领着妈妈”中的“领”,应改成“扶”、“搀”、“陪”等词语更准确。

尤芳:烟,只能用嘴吸,所以,“壮年男子嘴里吸着烟”一句中,应删去“嘴里”二字。

郭老师:从你们说的修改意见能看出,你们懂得了――词语的锤炼、修改,需要仔细推敲,才能简练确切。修改作文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经历这“发现――修改――提高”的三个过程,能有效地提高你们自改作文的能力。还有“反复修改法”等等,咱们以后再说。

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大家对“与郭老师聊作文”的支持,希望大寐积极踊跃给我们投稿,记得写清楚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噢来稿请寄合肥市长江中路57号《家教世界》杂志

郭老师收

邮编:230001

(郭老师邮箱:)

推敲的典故【第二篇】

关键词:当幸福来敲门 文化意象 重构

作者简介:黄婷婷 女 1985年出生公开3篇 在读硕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刘松涛 男 1981年出生公开3篇 在读硕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随着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走进中国的电影市场,其文本翻译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电影的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传播活动,而片名的翻译毋庸置疑成了一个关键的任务。电影片名的翻译不仅要具备文化交流、商业广告宣传和艺术欣赏的功效,更要为目的语观众所熟悉的文化意象来翻译。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以小人物自强不息的奋斗故事,成功地在银幕上展现了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译名“当幸福来敲门”关注了电影故事本身所承载的文化积淀,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体现了中西文化意象的成功重构。

一、英语片名中的文化意象

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有非常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谢天振,1999)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该电影名称如果没有故事本身所蕴含的主题,可以直译成《追求幸福》,然而影片传承的不仅仅是生活中普通民众对幸福的追求,而是通过小人物的自强不息、奋发,成功地实现了人生梦想,以此展示美国文化的内涵,激励更多的美国民众在经济低迷、市场萧条的社会背景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电影名称ThePursuit of Happyness是来源于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该文本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因此当美国观众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的标题时,便会想起《独立宣言》中关于追求幸福的描述。这种经典的语言,在美国生存环境和文化传统中,其独特的文化意象已在民众的思想意识上根深蒂固。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在日常生活中的遇到的成语、谚语、典故,即便是某个数字等,在不同的国度中也会有特定的文化意象。那么“追求幸福”在美国的文化氛围中应该是有典故来源的。片名中happyness的拼写是不正确的,它的拼写错误是影片主人公克里斯送儿子去幼儿园的路上发现的,他还向一位打扫卫生的人说明:There is no“Y”in happiness,there is“I”,观众可以理解这一句话中有两个谐音,一是将“Y”理解为“why”(为什么),另一个“i”理解成“I”(我),事实上,克里斯作为一个普通黑人推销员,他的奋斗史,他的成功说明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只要努力奋斗,梦想就可以实现,幸福就可以追求到。这也是影片的主题所要表达的,幸福是没有“why”(为什么的),必须要有“I”(我)的参与,追求幸福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具体的追求过程。与此同时,这恰恰也是这部电影在文化意象上所要反映的美国民族文化心理图像。向影视观众所传达的感情意念。

二、中译名文化意象的重构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是从《独立宣言》中体现的美国民族历史文化。由于东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存在的差异,该部电影名若不能把影片具有的文化意象、承载的文化信念和情感任务及时恰当在翻译中表现出来,势必影响目的文化观众的艺术欣赏和影片本身的文化传播。因此如何把The Pursuit 0fHappyness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象在译名中体现就必须对其中的文化意象进行重构。文化意象的重构是指“为了能及时有效地使英语电影片名的中译名与中国观众沟通,达到令观众心领神会的效果,其片名翻译要受限于中国文化。在翻译过程中,根据情况对英语文化进行选择、规范、强化、排斥、贬低,同时附加中国文化色彩,把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注入翻译中,重构为广大观众所熟悉、能会意、肯接受的崭新的文化意象,这就是文化意象重构。(李成,2007)重构“是保证目的语可读性的最佳手段,显然最便于发挥译文的优势”(刘毖庆,1999)。片名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若是直译便是“追求幸福”,这种翻译会让影片本身的光彩失去,也无法达到文化意象在中国的正确传达。好莱坞号称美国的梦工厂,它不断地在银幕上制造“幸福”,像这部以小人物的奋斗史为主题的电影可以说比比皆是,如果译名不能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需要,给人以美好的想像和联想空间,就会影响影片的收视率、票房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实现。

著名翻译家奈达曾经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的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文化的不同几乎很自然地体现在语言上的不同。”(金缇・奈达,1984)。电影名称The Pursuit of Happyness是如何被翻译成《当幸福来敲门》的呢?这还要从电影的文本语言方面来说。影片的故事取材于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的人生经历。克里斯・加德纳是一个普通推销员,妻子因家里经济危机的影响离他而去,妻子去后的时间里,克里斯相依为命。经过一番努力,他争取了在一家投资证券公司无薪实习。为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克里斯以自己的勤奋和聪明智慧迎来被公司录用的“幸福”,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投资专家。影片的最后,克里斯和儿子手拉手走着,说着:Knock,knock!Who’s there?Happiness…,这可能是影片片名的翻译启示。中国文化里有“敲门砖”的说法,鲁迅曾在《准风月谈・吃教》写到:“清朝人称八股为‘敲门砖’,因为得到功名,就如打开了门,砖即无用。”这里的敲门砖是来比喻士人借以猎取功名的工具,一旦达目的,即可抛弃。另外还有“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的说法。在中国文化里“幸福,敲门”具有独特的文化含义,而且一提到“幸福”或“敲门”依如中译名就会让人产生联想,让观众置身于一个氛围中,幸福是什么?幸福敲门的时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那么片名《当幸福来敲门》,就可以为观众重构中国文化中幸福敲门的文化意象,激发他们的想像,使译文能与观众及时沟通,达到思想上的心领神会。

结语

电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的中译名《当幸福来敲门》紧扣了影片的主要内容,保留了原名中蕴含的信息和文化特色,采用了与原片名最相似、最贴近、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词语进行文化意象的翻译和重构,使片名具有较好的信息、表达、审美和呼吁功能,同时又在不违背原文语言表达的基础上再现和重构原文语盲的文化意象,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

参考文献:

[1]李成,从中西文化意象的重构与转换视角解析电影片名的翻译,牡丹江大学学报(J).2007(11)。

[2]刘毖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3]金缇・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4。

[4]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推敲的典故【第三篇】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攴”部 注音 释义 字形

引言

《汉语大字典》(以下简称为《大字典》)作为一部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汉语工具书。该部字典自1986年出版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海内外人士的好评。由于初次修订的缘故,其注音和释义存有不合理之处。汉语大字典编纂处专家针对这些问题对《大字典》进行了第二次的修订,纠正了不少体例性、硬伤性的错误。由于《大字典》的修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相关语言文字工作者不断地加以补正。在此笔者不揣浅陋,利用相关文献资料对《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攴”部字的注音和释义进行考察,并从以下八个方面对“攴”部字予以补苴,以期为《汉语大字典》的修订工作奉上一份绵薄之力。

一、注音待商

《大字典》作为一部综合性的字典,在注音释义各方面都力求详尽,但是其中有些字的读音还是有待商榷的。

1581页,“数”字“shuò”音下义项④:“细;密。《集韵・烛韵》:‘数,细也。’……《孟子・梁惠王上》:‘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赵岐注:‘数罟,密网也。’杨伯峻注:‘数,音朔(shuò)。细也;密也。’”

按:《大字典》将“数罟”中的“数”读音标为“shuò”,而《汉语大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辞书将“数罟”中的“数”标为“cù”。“数罟”中的“数”音“shuò”还是音“c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查检古代的文献资料,笔者认为音“cù”更为妥当。《集韵》:“数,细也。毛苌曰:‘庶人不数罟。’”[2]P561该解释处于《集韵》“促”小韵下。“促”,《集韵》注“趋玉切”,属入声,烛韵三等字。据此“数”切出的音应为“cù”。又因毛苌为西汉著名学者,与毛亨并称,其注释具有可信性。“庶人不数罟”,是说百姓捉鱼不用细密的网。这也正是《孟子》“数罟不入闯亍钡囊馑肌9时硎尽跋福密”义时音“cù”比较合适,而《大字典》“数”字下并未收录“cù”这一读音,欠妥当。

二、释义待考

《大字典》中某些字的释义有待商榷,还需要继续完善。

1551页,字下义项④:“用同‘考’,旧称已死的父亲。唐陈子昂《唐故朝议大夫梓州长史杨府君碑》:‘坟其左,叔茔其旁。’”

按:《大字典》将“”释为同“考”指“已死的父亲”,此解释未反映出词义发展演变的过程。许多词典都将“考”和“妣”解释成“死去的父亲”和“死去的母亲”。其实“考妣”的本义并非如此,在先秦文献中“考妣”指的是“父母”,而并不特指“亡故的父母”,如《尔雅・释亲》:“父曰考,母曰妣。”《仓颉篇》:“考妣延年。”《尚书・酒诰》:“‘奔走事厥考厥长。’孔安国传:‘奔走事其父兄。’”由此可知先秦时代,“考”指父亲,并非特指亡父。到汉代,“考妣”的词义范围缩小,“考妣”开始专指“亡父亡母”,《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释名》卷八:“父死曰考。”“考”由“在世的父亲”发展成为专指“死去的父亲”,《大字典》应该将“考”的本义点明。“”用同“考”,释义应为“本义为父亲,后专指已死的父亲。”

1576页,“”音kuaì“钱。《改闼纳篇海》引《川篇》:‘,钱也。’”

按:“攴”部字下各字多以“攴”为形旁,故字的本义多与治事、动武有关。该字引《川篇》释为“钱”,无其他例证,故释义的准确性待商。张涌泉认为“”字“钱也”之训有误,“以其形音而言,此字应为‘害攴’的俗体。”[3]P625在古代文献资料中,“害”可俗写作“”,《玉篇・宀部》:“害,何赖切,残也,利害。俗作。”[4]汉《营陵置社碑》:“灾不侵,五谷熟成。”北魏《元袭墓志》:“喻以安危,晓以利。”以“害”作偏旁的字,其中的偏旁“害”也可俗写作“”,如《敦煌俗字谱》:“,同‘’。”《龙龛手镜》:“恪瘢ㄋ祝。”[5]P267另《康熙字典》引《五音篇海》注“”同“衤害”,“”同“”。由此类推,“”应该为“害攴”的俗写。“害攴”,《广韵》注“苦盖切”,“害攴,伐也,击也。”[6]P362“”,《改闼纳篇海》引《川篇》注“口外切”,两字古音相同。故“”应为“害攴”的俗写,表“伐也”、“击也”而非表“钱”义。

1576页,“亲攵”字条:“同‘亲’。《字汇・攴部》:‘亲攵,古文亲字。’”

按:就形体来看“亲攵”与“亲”字繁体“H”相近,但从目前掌握到文献资料来看,没有充足的例证可以证明该解释的正确性。《龙龛手镜》中记有该字,文部入声下记“亲攵”音“煞”,这就出现了矛盾的地方,因为“亲”在《广韵》中为平声真韵七人切,而“亲攵”列于《龙龛手镜》入声字下,既然两字不同音就不应该释作“亲攵”同“亲”。张涌泉先生在《汉语俗字丛考》中对“亲攵”进行了一番考释,认为“亲攵”应为繁体“”的俗体,并从音韵和字形等方面做了考证。“杀”字在《广韵》中有两个读音:一是所拜切,为去声怪韵字;一是所八切,为入声黠韵字。当“杀”音“所八切”时与“亲攵”在声调上正相合。从字形来看,繁体“”与“亲攵”也相近,故张涌泉先生认为“亲攵”并非“亲”的异体字而是繁体“”的讹俗字,笔者认为张涌泉先生的观点是有道理的,《大字典》在修订时应当对“亲攵”字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

三、义项缺失

义项缺失是词典编纂过程中最易出现的一个问题。虽然《大字典》以释义详尽见长,但是难免也存有义项缺失的现象。笔者在对“攴”部进行查检时,发现下列字存在义项缺失的现象。

1551页,“收”字条共收17个义项,漏收“消散,消失”这一义项。唐于鹄《途中寄杨涉》:“日色云收处,蛙声雨歇时。”宋林逋《秋日西湖闲泛》:“疏苇先寒折,残虹带夕收。”“收”的“消散,消失”义其实是与“收回,取回”义相对应的,“收回、取回”这一动作导致的结果便是事物的“消失”,《大字典》中收录了“收回、取回”义而未收“消散、消失”义,有失妥当。

1556页,“政”字条缺少“惩罚、处分”义。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观其言而察其行,审其罪而定其政。”其中“政”意为“惩罚、处分”,《大字典》失收。

1563页,“救”字收录表动作的“援助;救护,使脱离灾难或危险”义,如《诗・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名动相因,“救”又可作名词表示“救兵、援兵”,如《墨子・号令》:“凡守城者,以亟伤敌为上,其延日持久,以待救至,明于守者也。”《北齐书・段韶传》:“计彼援兵,会在南道,今断其要路,救不能来。”这一用法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比较高,应立为一个独立义项。

1564页,“敕”字诸义项多含有“戒”、“谨”、“治”义。除《大字典》列举的义项外,“敕”还有“周备、详明”义。王充《论衡・问孔》:“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敕。”又:“周公告小材敕,大材略。”例句中“敕”意为“周备、详明”。

1568页,“敢”字条,义项⑥列举了“敢”作副词的几种用法:“1.正、正好;2.准;定;3.莫非、大概”,其中失收了“敢”作副词表“可、可以”这一义项。元郑光祖《亻刍梅香骗翰林风月》第三折:“白敏中云:‘小生敢去也不敢去?’正旦云:‘先生,你去不妨。’”例句中“敢”作副词“可、可以”用。

1573页,“敦”字音dūn时失收“敦”表“盛、茂盛”义,古称太岁在午之年为“敦”,意为是年万物盛壮。《尔雅・释天》:“[太岁]在午曰敦。”孙炎注云:“敦,盛也。”又《淮南子・天文训》:“太阴在午,岁名曰敦。”高诱注云:“敦,敦,盛。,壮也。言万物皆盛壮也。”

四、书证偏晚

《大字典》在为义项列举书证时,存在某些书证年代偏晚的现象,笔者根据自己掌握到的文献资料提前了一部分义项的书证。

1553页,“改”字义项③:“修改。如改文章;改衣服;叶圣陶《倪焕之》四:‘学生作了文,必须认真给他们改。’”

按:书证明显偏晚。《左传・襄公九年》:“荀偃曰:‘改载书。’公孙舍之曰:‘昭大神要言焉。若可改也,大国亦可叛也。’”又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此已然之验也。”上述用例都可用来作“改”表“修改”的书证。

1555页,“放”字条义项⑩:“开,行(船)。唐杜甫《陪诸贵公子纳凉晚际遇雨》:‘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义项{11}:“发出,发射。如放枪;放光;放冷箭。唐王绩《古意六首》之五:‘但使雏卵全,无令缯U放。’”

按: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放”表示“开、行(船)”的用法,谢灵运《石室山》:“清旦索幽异,放舟越s郊。”“放”表“发出、发射”义举唐王绩诗为例也偏晚,汉代就有这种用法。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救之,亦无及已。”

1557页,“故”字条义项⑨:“死亡。如身故;病故。《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时沙土官初故。’”

按:汉代就有“故”表“死亡”的用例,如《汉书・苏武传》:“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颜师古注:“物故谓死也,言其同于鬼物而故也。”《大字典》举明代用例,偏晚。

1567页,“敝”字下义项⑦:“同‘弊’,毛病。《汉书・晁错传》:‘陈胜行戍,至于大泽,为天下先倡,天下从之如流水者,秦以威劫而行之之敝也。’”

按:该例证偏晚。《尹文子・大道下》:“其敝在于不知乘权藉势之异,而惟曰智能之同。”战国时期“敝”已被借作“弊”,表“弊病、害处”。

1577页,“敲”字义项⑤:“敲诈。如:敲他一笔钱……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之余》:‘自有历史以来,中国人是一向被同族和异族屠戮,奴隶,敲掠,刑辱,压迫下来的。’”

按:元代已有“敲”表“敲诈”的书证。马致远《青衫泪》第四折:“掩那虔婆见他是个官人,心中要敲他一下,不想又没甚么大钱,好生埋怨。”该句可作“敲”表示“敲诈”义的书证。

五、书证缺失

1554页,“”字条义项①:“分。《说文・攴部》:‘,分也。’《广雅・释诂二》:‘,减也。’王念孙疏证:‘者,分之减也。’”

按:该义项未举书证。其实《说文》中已收录“”表“分”的例证,“,分也。从攴,分声。《周书》曰:‘乃惟孺子’,亦读与彬同”。《大字典》引《说文》时未将书证引用出来,导致该义项书证缺失,有失妥当。

1572页,“隹攴”字条,“《广韵》士咸切,平咸崇。①鸟啄物。《广韵・咸韵》:‘隹攴,鸟隹攴物也。’”

按:该义项《大字典》未举书证,蒲松龄《日用俗字》可补书证。《日用俗字・庄农章》:“煮了信石须谨慎,鸡隹攴狗舔染黄泉。”《日用俗字・禽鸟章》:“Y鹆鹦哥秦吉了,虽然嘴巧亦隹攴张。”其中的“隹攴”表“鸟啄物”义。

1572页,“朋攴”音“pēn馈薄!盎鳌!陡闼纳篇海》引《川篇》:‘朋攴,击也。’”

按:“朋攴”字缺少书证,蒲松龄《日用俗字・争讼章》“U着脖子朋攴打,起石头束攴脑浆”中的“朋攴打”即为“击打”之义,可为其补充书证。

1575页,“敫”音“qiǎo”时义为“击”。“《集韵》牵幺切,平萧溪。击。《集韵・萧韵》:‘敫,击也。’”

按:该字未举书证。《太平御览》卷九一七引《淮南子》:“夫雁从风飞,以爱气力;衔芦而翔,以备弋矢敫。”其中“敫”为“击”义,可用作书证。而“敫”之“击”义具体指的是“弋射”。

1576页,盍攴:“《集韵》克盍切,入盍溪。敲打。《集韵・A韵》:‘盍攴,敲也。’”

按:禅宗语录中有相关例证,《蔗庵范禅师语录》卷十:“横三竖四机机相副,撞头盍攴额法法全该。”又卷十五“虽然于着不得处,不妨敲盍攴,没交涉时正好商量。”其中“盍攴”表“敲打”义。

六、书证与释义不合

《大字典》中存有书证与释义不合的现象。

1567页,“敝”字条下义项{13}:“通‘蔽’。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敝,假借为蔽。’1.遮挡。《周礼・考工记・弓人》:‘长其畏而薄其敝。’郑玄注引郑司农曰:‘敝,读为蔽塞之蔽,谓弓人所握持者。’《墨子・经说下》:‘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

按:“敝”表“遮挡”义时,所举的第一条例证有误。《周礼・考工记・弓人》中的“敝”应表“弓把”义,郑玄注“谓弓人所握持者”指的就是“弓把”。孙诒让《正义》引戴震曰:“敝与唇怨把。”该处的“敝”表示的是名词“弓把”,而非“遮挡”义,书证与释义不合。《墨子・经说下》中的“敝”字才是“遮挡”的意思。

“敝”的“弓把”义源于“被”字。《周礼・考工记・庐人》:“凡为殳,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郑玄注:“被,把中也。围之,圜之也。”陆德明《释文》:“被,皮义反。”“把中”为“手握持处”,孙诒让《正义》:“《说文・手部》云:‘把,握也。’言当手握处之中也。”故“敝”为假借字,假借作“被”,表示“弓把”义。

七、字际关系不明

1572页,忽攴,音hū“击。《改闼纳篇海》引《川篇》:‘忽攴,击也。’”

按:“攴”偏旁与“手”偏旁在意义上有相通之处,这两个偏旁有时会出现换用,如《大字典》中“冒攴”字下注“冒攴”同“扌冒”,“皆攴”字下注同“揩”,“易攴”字下注同“P”,“夫攴”字下注同“扶”,类似情况还有不少,它们都是音义皆同的异体字。“忽攴”字也有异体字,但《大字典》没有点明。手部下“扌忽”字与“忽攴”音义相同,“扌忽,《广韵》苦骨切,入没溪。又《集韵》呼骨切。击。《方言》卷十:‘南楚凡相推搏曰扌必,或曰扌忽。’《广雅・释诂》:‘扌忽,击也。’”[1]P2014《大字典》也应在“忽攴”下注明“忽攴”同“扌忽”。

八、音义未详

《大字典》中也有不少音义未详或者音阙义阙的字。考这类字的读音和意义对于《大字典》的修订十分有必要。

1566页,字条“秃攵”,“秃攵,音义未详。《说文长笺・攴部》:‘秃攵,阙。《石鼓文》:‘秃攵康康。’’《字汇补・攴部》:‘秃攵,音义阙。’”

按:“秃攵”当为“敕”的异体字,音chì。《字学呼名能书》昌石切,入声字下有“秃攵”字。《康熙字典》引《说文长笺》注“《石鼓文》申敕。敕字讹作秃攵。”[11]P1427《生冷僻字汇编》、《异体字字典》“敕”字下异体字中都有“秃攵”,由此可知“秃攵”是“敕”的异体字,“秃攵”与“敕”音义相同。

结语

通过对《大字典》“攴”部字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大字典》在注音释义等方面确实存在着疏漏之处,其中义项缺失、书证偏晚、书证缺失等问题较为严重,这与当时编写者掌握的语料有限有关。随着我们掌握的语料越来越多,《大字典》中也应该适当地增加义项,更换、补充书证,不断更新完善。除此之外,“攴”部字中还有一些疑难字和未详字,我们应加强对这类字的关注和考释,以期早日作出合理的说解,补全《汉语大字典》的阙失。

参考文献:

[1]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汉语大字典(第2版)九卷本[M].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10.

[2][宋]丁度。集韵。新兴书局影四部备要本。

[3]张涌泉。汉语俗字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元至正二十六年南山书院刊本。

[5]释行均。龙龛手镜(高丽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陈彭年,丘雍。宋本广韵(张氏泽存堂本)[M].北京:中国书店,1982.

[7]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8]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章太炎讲授。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缩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1]张玉书等编。康熙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2]张永言,杜仲陵,向熹编。简明古汉语字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13]李学勤主编。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

[14]毛远明。《汉语大字典》指瑕[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推敲的典故【第四篇】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65 2835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