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走进毛泽东观后感集聚3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1000字]走进毛泽东观后感集聚3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1000字1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读了《毛泽东思想概论》,使我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

1982年党的十二大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础上,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涵做出了科学的界定,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坚决地抵制了那种完全不顾中国实际的共产国际推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坚决地抵制了我们党内的教条主义错误,制定了一条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开辟了以农村为根据地,从农村包围城市并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从而把中国革命从主要由教条主义导致的绝境中解救出来,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夺取了全国政权,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毛泽东同志又领导我们党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制定了一条关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巨大飞跃。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出发,实行的是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对个体农业,我们遵循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合作社的理论,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对于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了类似的方法。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所觉察,提出鉴于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引以为戒”、“少走弯路”,接着又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包括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和技术革命上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能照抄外国的经验和模式,要从中国“一穷二白”农业大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如确立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为序的发展方针,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中合乎科学的东西,但要坚决抵制和批判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发展商品经济,利用价值规律;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这些重要思想虽然在以后的实践中没有很好地坚持,但确实是珍贵的理论财富,也为以后产生邓小平理论提供重要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殊品格,它决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决不是终极的真理,而是发展的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指导着各国的革命和建设,另一方面它又在指导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也要与时俱进。我们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就是坚持与发展毛泽东思想。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

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同样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在新的时期,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总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经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1000字2

《毛泽东传》的优秀读后感4400字: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但也颇具争议性。正所谓“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毛泽东,下面我就读完此书后谈谈我眼中的毛泽东。

1893年出生在湖南韶山冲的一个地主阶级家庭,在当时看来似乎还不错,毕竟温饱问题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父亲对毛并不是那么宠爱,依然让他去地里干活,把他当作家里的一个小工,不许他偷懒,经常拿毛的偷懒给自己带来的各种损失(主要是经济损失)来说事。这种家庭现状促使毛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屈服现状苟活一生,亦或是勇敢追梦,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透过书本这一窗口,毛看到了一个迥异于身边世界的一个全新的世界,除了在地里干活,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不得不说,优秀的人都喜欢看书)。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斗争中,在变与不变的斗争中,毛造了他父亲的反,卷起铺盖,离开家乡,上起了学堂。他这种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的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既成就了他,也惹来了非议。

对于已经十几岁的毛,却要跟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一起上小学,难免会惹来异样的眼光。但毛丝毫不被这些小事影响,因为他知道,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毛的苦读加上天分,很快就使他在学校崭露头角,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此同时,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毛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入了共产党的门,毛也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方向,进而思索着中国的命运。渐渐地,他明白自己应该要做点什么,来唤醒麻木的国人,与之一起拯救水火之中的中国。于是乎,他积极的参加各种学生运动,组织工人罢工,辗转奔波全国各地求援,即使多次遭到旧势力、军阀的镇压,险些丧命,却依然毫不畏惧,一次次从失败中站起来。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农、工、兵、匪、丐、娼,只要愿意起来反抗,他便来者不拒。偏偏时运不济,在当时,新生力量还远远不足以和旧势力抗衡,无奈之下,毛带领他的残部来到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的日子,毛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苏共中央的控制,因为党内毛的批评者们斥责他联合明显的落后分子。而事实上,只有这些社会底层,一无所有的游民,才最有可能被团结起来,才最敢放手一搏,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也就没有了太多的顾虑。往往是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人,日子还能过的下去的人,才最难团结,因为拥有就会害怕失去,这是人之本性。也许毛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坚持自己的观点,把这些人紧紧团结起来,不惜与党中央对着干,所以有人说他这时候像个“山大王”。

我认为或许这只是形势所迫,党内矛盾没有化解,尤其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与毛的意见分歧很大,双方僵持不下。布尔什维克们认为自己是苏联的嫡系,是正统的社会主义,看不起毛的老土思想、老土办法,唯苏联是从,坚持要按苏联说的办法来革命。

而毛也跟他们正面硬刚,说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有理论和他国实践,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缺乏国内的实践经验,与他们不同的是,毛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中国社会底层的了解有一定的深度。毛认为要解决国内面临的问题,就要做实践调查,他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这个比喻非常精妙。在此期间,毛不仅要和党内的异己们斗争,还要和凶残的敌人斗争,他是一个孤独的斗士。而他的妻子孩子和家人也遭到军阀何键的迫害,毛的家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公开场合,毛不允许自己因悲伤而落泪,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1933年,毛带领着他的部队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悲壮迁徙——长征。没有亲身经历过,根本无法想象这其中的艰难。说它是光彩耀人的奇迹一点也不为过,甚至比奇迹还奇迹,因为不仅要跟自然环境斗,还要与敌人斗。幸运的是,毛不仅带领他的同伴们取得了这一史诗般征程的胜利,而且战胜了党内的对手,成为了党内具有话语权的领导人。在延安期间,毛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并对党进行了必要的整顿,使整个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延安给了毛一个很好的缓冲时间,让他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中国的命运,以及如何改变中国的凄惨命运。他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甚至秘密组织哥老会他也努力争取,因为他认为只有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才有可能救中国。为此他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飞去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希望能够结成联盟,而后者却是一直想要将他除之而后快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才能做出如此决断,毛用生命豪赌了一场。我很钦佩毛的这种为求大义,甘做牺牲的精神。

可是好景不长,虽然成功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可毛却始终无法赢得他的国内最大竞争对手——蒋介石的好感,尽管毛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想换来国内的和平,避免内战,可一山不容二虎,中国人民还将经历一场同胞之间斗争的浩劫。苏联人说毛在抗日期间并没有全心全意,而是有意识的保存自己军队的力量,为的就是日后与蒋一决雌雄,因为他已经预见到内战不可避免,因而他实际上帮助了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导致中国人民极大的牺牲。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是很认同,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他就眼睁睁的看着百姓们忍受日寇的残害而不管不顾,只为了自己未来能在中国走上权力的顶峰吗?他的同伴会支持他这么做吗?如果有这种想法难道人们察觉不出来吗?一个愿意冒险去重庆赴“鸿门宴”的人怎么会在民族大义面前做小动作?我觉得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毛的部队装备跟日寇差距太大,正面刚肯定要吃亏,与其让战士去送命,不如充分利用游击战、麻雀战在敌后战场发挥作用,配合国军的正面战场,共御外侮。

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赶走侵略者后,中国人民又不得不在两派力量中选边站。刚开始,两派力量的相差实在太悬殊了,但毛和他的同伴们就像蛇吞象一样,不是一口气吞下,而是一口一口的把国军吃完了。中国人民在内战的水深火热中又煎熬了四年后,终于和毛共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是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与和平,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牺牲无法估量。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没有他们的牺牲,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过着怎样的生活。

建国后的过渡时期,毛是真心的想把这个饱受战火的国家建设好,他也知道想一下实现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提出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再从社会主义慢慢发展到共产主义。毛并没有完全否认资产阶级的价值,他还说要接纳资本主义的存在,让资本主义帮着国家一起搞建设。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明智和大度。但后来,毛似乎有些急功近利了,他搞大跃进,搞人民公社,满怀希望的以为找到了一条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事实却是,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事物的发展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这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我们不能以此来怀疑毛的初心,他的初心就是要把国家建设好,想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虽然在次期间,也许毛犯了冒进的错误,因为毛的同伴曾提醒过他步子迈的太大了,可他似乎听不进去,有点一意孤行的感觉,颇有点想证明自己的意思。虽然这个错误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国的发展,但我想我们应该给予毛一定的理解,因为他也是第一次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任何国家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虽说苏联曾有一段时间搞得不错,但最终是失败了的,所以说这时候毛和新中国其实进入了一个发展和前进的无人区,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明确具体的方向,不知道怎样干才是正确无误的。我们实在不应该苛求一个人做到面面俱到,完美极致,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勇敢尝试是唯一的出路,而试错是有成本的。

对毛的指责声最大的我想就是*****了。原本是一场针对领导与被领导的实验,毛只是希望给人民发声的机会,整顿一下官僚主义,凝聚党心民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事态的发展似乎并非是毛想象中的那样。实际上,后来事态已经完全失控了,没有人听他的,他基本上已经被架空了,以林彪和***为首的激进派和以刘少奇周恩来为首的温和派已经剑拔弩张了。本想依靠年轻的红卫兵那种敢说敢做的造反潜力来打倒那些官僚主义们,却未曾想这股年轻力量虽然是一把利剑,但并不是那么容易控制。实际上毛看到的听到的东西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真实性都是值得怀疑的,因此根据这样的虚假消息做出的决策难免会出现误判。很多人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丧生,确实悲哀,毛原本只想教育一下,可下面的人却把教育变成了教训。原本完全有能力和毛抗衡的刘少奇,为了避免党内分歧引发的动荡给人民带来劫难而在这场运动中选择了牺牲自己,这种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想,在毛的内心应该也会为刘留下几分敬意吧。从历史的角度看,开国之君对开国重臣的处理方式大多非死即贬,这似乎是不成文的历史规律,在毛身上,我彷佛也看见了这规律的影子。不可否认,毛要对这场*****的后果负主要责任,幸运的是,毛后来有所醒悟,并没有完全放纵林彪和***胡作非为,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防止更大的悲剧发生,说白了,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在极力改错,正因如此,邓小平、叶剑英等人才能保住性命。

毛并非一个完人,在管理国家方面他是不太足的,在同伙伴们的合作中也显得不是那么理智,毛极强的个性既成就了他,也成了他人生中最耀眼的黑点。即使是光芒万丈的太阳,也存在黑点,我想这也许符合《易经》里的阴阳论,即阴阳合一。毛的伟大功勋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因为犯了一些错误而全盘否认。不要说什么即使没有毛泽东,也会有其他人带领中国走出黑暗,走向光明,这是没有良心的说法。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而毛泽东只有一个,作为上天选中的人,毛终其一生在救中国,建中国,强中国。承认吧,没有毛泽东,谁也不敢说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模样,我们是幸运的,学会感恩吧。

另外,我觉得毛的诗词也写的挺不错,虽然不像郭沫若吹捧的那般登峰造极,但是都是从自身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这些诗词中包含了他的理想,他的艰难,他的得意,他的无奈,他的激动,他的彷徨,他的孤独。很多诗读起来是那样的大气磅礴,雄浑有力,读他的诗词,也许更能深入的认识他了解他。毛是一位真正的诗人。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一直在斗争,与父亲斗,与旧社会斗,与资本主义斗,与艰苦的自然环境斗,与日本人斗,与蒋介石斗,与苏联斗,与美国斗,与竞争对手斗,正如他所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是一个伟大而又孤独的斗士!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1000字3

今天,学校组织观看《走进毛泽东》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的一幕幕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心受到极大震憾。

毛泽东于1893年出生在**的韶山冲。他8岁入私孰。这就是他的起萌学习,在那时他就抓紧一切时间读书,尤其爱读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这些为他以后的革命斗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毛泽东17岁离天家乡告别父母到x第一师范学校求学。在那里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用他特有的聪明才智和他那犀利的笔杆子,依靠最广大的劳动人民,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克服常人难以想向的困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走过了草地,爬过了雪山,战胜了国民党蒋介石有精良武器装备的800万军队。他不愧是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和政治家。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常用生活中的小事教育勉励身边的工作人员不畏艰险,永住直前。一天,他和几们工作人员登山,太阳快下山时,身边的一个人对他说:“**,前面没路了,太阳也快落山了,我们回去吧!”毛**对他说:“你累了吧,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只走到半山腰,怎么能半途而废呢!”听完这些话,他们羞愧的同时更明白了**话中的深刻含义,他们奋力前进,直到顶点。从这些小事中也不难看出毛泽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性格。毛泽东的精神教育了我,鼓舞着我。

毛泽东伟大的人格魅力,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奋勇前进;他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61 271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