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字]《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秀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第一篇】

在提笔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想先对《给教师的建议》这部伟大的作品和瓦·阿·苏霍姆林斯基先生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该书是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从教30余年对教育实践及思想的结晶,流传90余国,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尤为深刻,是千万教师口碑相传的教育宝典。全书分上、下两册,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有理有据、有血有肉、有滋有味。用提“建议”的形式解决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帮助其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仿佛与先生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每每研读,都有醍醐灌顶之感,清爽干洌。纵观全书,多次提到一个关键的字眼——阅读。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要通过阅读,且持之以恒地阅读,不断扩充知识储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炼师艺,升华师技,提高育人本领。

今年,我有幸回到阔别已久的讲台,内心窃窃欣喜。可面对这些经历三年“疫情”、擅长线上学习的孩子们,我又惴惴不安,不知道该如何让扎根网络的学生,走进线下真实的课堂。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克服糟糕的状态,我踏上了道阻且长的“进化”之旅。由于缺少实战经验和正确指引,只能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眉毛胡子一把抓,了解学情、收集教学素材、研读教学参考书、请教有经验的同事、挑选典型习题、完善教学设计、撰写教学反思等等。若为人师,教书育人,必先自学。如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中,他就通过教学事例指出要以读书不断补充知识的大海,以读书提升教学能力,提高工作的效率。

作为新手教师,我总是会觉得时间不够用,特别是备课时,由于教材的不熟悉往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备来备去效果也不理想,事倍功半,这一切都是源于实践的缺乏和知识积累的不足。幸好得到了热心的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他们把自己往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和资料无私分享给我。我细细品读,采他山之石,从优秀的资源中得到滋养,弥补经验不足的短板,才逐步地提高备课效率,解决在教学上遇到的难题。

教师的肩上承担的是铸魂育人的使命,培养的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倘若胸无半点墨,又该如何教书,更何谈育人?书中也提到:要掌握教育这门艺术必须要多读书,点滴积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学生灵光乍现出的新想法,新花样,我常常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啊,我真是跟不上节奏!与此同时也敲响警钟——我已经落后于时代,落后于学生。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唯有通过不断阅读不断积累,才能在育人的路上游刃有余,才能为职业发展注入活水,才能在新课改新时代的浪潮下,成为一名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师,燃自己青春之火,以丹心筑学生未来之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第二篇】

最近,在名师工作室组织的读书分享活动中,我们共同重温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其中的每1篇文章都耐人寻味,每一句话都发人深省,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教育与生活的真谛。就像擦亮星星上的灰尘一样,书中的文字不断擦亮“教师”二字,为我指点迷津,指明方向。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写到,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对待儿童要充满对人的信任与和善,要学会发自内心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在人身上创造一切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他指出不要因为孩子的一点缺点就遮住了教师的眼睛,如果教师用幸灾乐祸的态度对学生吹毛求疵,学生就会用同样的方法令人不得安宁。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自我检讨自我约束,并学会善意待人。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淘气鬼乌拉在集体活动时跑到密林深处捣乱,他没有发脾气,而是借此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把全班同学带到一个隐秘的洞穴藏起来,“我们不去找他,让乌拉来找我们”。当小淘气鬼发现大家都不见了的时候,害怕和孤独让他惊慌失措,认识到了错误,在无声中进行了一次自我教育。另一个是他把学生带到花园的一角,让他们在窝棚里通过观察过路人的作 文 吧神态,来学习感受别人的心情。孩子们看到了姑娘的微笑感受到她用劳动创造生活的喜悦,看到老奶奶在战士纪念碑前献花感受到她失去儿子和丈夫的痛苦,通过一次次“察言观色”,孩子们冷漠的心变得敏感起来,他们开始关心周围人的喜怒哀乐,学会用心灵去感受用善意来待人。

这两个例子让我很受触动,在我们的教育中多于说教少于自悟,我们常常指责孩子不应该怎样做,却很少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为什么要这样做。训斥责骂的结果是让孩子们敌视我们疏远我们,“恨铁不成钢”的“爱”使我们的辛苦付出变成了一种负担与苦刑,这不能说不是教育的一种悲哀。有人说教育像是在照镜子,学生的一举一动就是我们的影子。我们宽容大度,学生就会友好和善,我们遵守原则,学生就会诚实守信。如果面对孩子们的错误我们能心平气和地疏通、巧妙地引导他认识到错误的后果,如果面对孩子们的冷漠我们能温言细语,甚至通过亲身体验培养起他们的“情感修养”,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孩子们也会受益终身的。

“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让我们用爱和智慧点亮纯真的心灵,让每一个生命如花般绽放,如宝石般熠熠闪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第三篇】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书中涉及很多我们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用了很多的具体的事例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后令人深受启发。它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书中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反思,是我们在教育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舒畅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沟通与关爱解开每个学生的心锁。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向我们阐述许多伟大的真理,就像他曾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作为新教师的我们最想应该做的,就是能够波动每个学生心中那根独特的琴弦。如何拨动?我想就是不断充实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能,让学生信你;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倾听,去思考,让学生尊重你;“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献出几分爱心,学生就会回报给你几分真情,像朋友一样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也爱你。希望自己能够一直在教学之路上换位思考,关爱学生,做个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的好老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第四篇】

《给老师的建议》是一本充满智慧的教育经典,由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教育实践的教师,我深感这本书所传达的理念与我所追求的教育理想相契合。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与实践,收获颇丰。

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许多关于教育方法和策略的真知灼见。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发掘潜能的过程。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所强调的“个性化教育”和“情感教育”。个性化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主张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情感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践中,我尝试将这些观点融入日常教学。例如,我通过观察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也注重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关爱和支持。这些努力使我的教学工作更加富有成效,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阅读这本书使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我意识到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其次,教师应该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最后,教育不仅仅是教知识,更是育人的事业。这些启发让我更加珍惜教育工作,并坚定了我为学生付出的决心。

与其他的理论或实践经验相比,《给老师的建议》具有其独特之处。它强调情感教育和个性化教育,这是当前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方向。此外,书中所提出的教育观点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基于作者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然而,在实践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例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个性化教育?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针对这些问题,我尝试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参加教育培训等方式寻找答案。我相信,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我将逐渐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基于《给老师的建议》所带来的启示和经验,我计划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优化我的教育方法。首先,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其次,我将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最后,我将持续关注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总之,《给老师的建议》是一本极具价值的经典之作。通过阅读与实践它的理念和方法,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水平,也为学生们的成长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教育的真谛,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61 2589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