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获奖感言【汇集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莫言的获奖感言【汇集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莫言的获奖感言【第一篇】

回顾2012年热点人物,不得不提莫言和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瑞典文学院消息不久,李长春即致信中国作协表示祝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 几天后,莫言家乡山东高密政府表示准备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等,并将花千万元种植万亩红高粱,莫言老家所在辖区管委会主任范珲表示“赔本也要种”。

热点解读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原本只是一个作家获得了文学领域内的荣誉,但在今日的中国,却已然成为一个社会事件。

在政府有一些相应措施之外,市场经济给莫言获奖的事件加上了更多关注的砝码。大大小小的书店,迅速为莫言作品设立专柜,柜台上明明空空如也,却可以堂堂正正地称之为“销售一空”。印刷厂接到大量莫言全集的订单,响应市场需求,连夜加班印制。各种临时上马的小册子,如《莫言散文》《莫言小说选》充斥市场,一派繁荣。诸多影视公司开始密切关注莫言作品,联系版权购买和改编事宜。一位工程师数年前花1 000元注册的“莫言醉”酒类商标转手卖出1 000万的高价,在当下实实在在地上演了一回“一本万利”的人间喜剧。

种种现象,不得不让人疑惑,这是又一次国民虚荣的短暂胜利,或是可以期待着将充斥市场的通俗读物转化成纯文学回归的大好契机?作家莫言,因何能影响到酒类商标的市场价格?究竟是文化推动了经济,还是经济“”了文化?

民间舆论从来并非只有一种声音。一些知名或非知名的作家或公知,此时都积极地发表自己对莫言的评价,有些人阐明了文学理念不同,无法欣赏莫言的作品;有些人则抬出马尔克斯、卡夫卡等曾获诺贝尔奖的世界名家,以此彰显莫言的分量不足;也有一些人,冷嘲热讽地一句“诺贝尔,凭他也配?”仿佛指摘莫言的不足,就能彰显自己学术高深或特立独行一样。

年轻的读者去书店买了一本莫言小说,兴高采烈地拍了照片发在微博上,理直气壮地说“我从没有看过他的作品,只听说红高粱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去书店里抢了一本回来,好开心”。

也有读者心态微妙地表示:“我一直都很喜欢莫言的作品,但现在他这么红,这么多人追捧,我反而觉得心里怪怪的,不愿意再对人说我喜欢莫言了。”

从众心理与拒绝平庸,喜欢的人不愿意说出来,不喜欢的人却热衷于附庸风雅。到底附庸者跟风,还是讳言者做作?而那些粗暴的否定与抨击,常常只是心理卑弱的表现。

此刻身处巅峰的莫言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只平静地说:“得奖不代表我就是最好的作家,这不是体育比赛,我清楚中国有很多作家写得和我一样好,很多作家都具备了获奖的资格。如果因为这个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就没有意思了。应该尽快忘掉这件事,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当被人问及“您是否幸福”时,他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继而补充,获这个奖,给他的压力很大。

而当莫言的微博关注在短短几天内从几十万激增至几百万时,他只在微博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感谢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大家风范,自当如是!

运用方向

话题一:“随”有时是一种盲从,源于内心的动乱。

话题二:面对非议,心怀感激。

作文片段一

今年,货真价实的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奖,普罗大众自然开心,一种所谓的民族荣誉感不由分说地涌上心头,仿佛获了诺奖就意味着中国现当代文学从此登堂入室,即便自己从未拜读,也要与有荣焉;领导自然也开心,这是不请自来的政绩,莫言获奖,当然要归功于领导有方,体制有功。但在领导们沾沾自喜的时候,又有公知忙不迭地跳出来,论说莫言其实名不副实,一些民众听了跟着频频点头,随即调转枪头非难莫言,臧否名人向来是那些空虚鄙薄之人发挥的最好舞台。

可是,莫言去哪儿了呢?谁在乎莫言辛苦耕耘的文字?莫言被人为地符号化了,夸他的人视之若圣,贬他的人又待之如魔,而符号化了的莫言背后,真正的莫言只能变成一个旁观者,无奈地看着自己被不停地从一个舞台推向另一个舞台。

其实,只关注诺奖,不关注作品,是一个民族缺乏文艺鉴赏力,又对本国文学缺乏自信的心态之下的产物,但另一方面,对诺奖的看重,起码表现出一个民族对文艺仍然有关注和期许,从这点看来,倒也不算无可救药。

(芦浩)

作文片段二

官方捧杀莫言,民间挤兑莫言的现象,让我想起鲁迅的作品《捧与挖》,这样做会毁了一个作家的灵感与创作。我相信,并没有一个作家纯粹只是为了获奖而写作,对于这件事情,我们更应该关注文学本身,而非聚焦于个人。

但同时,这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关注。希望我们可以拿出自信,从容应对种种关注的目光,毕竟,现在的我们距离一个文化强国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丁晶)

作文片段三

奖杯何重,毁誉何轻,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看到身处热议之中的莫言先生,没有辩白,也没有陈说,只是在等这些人厌倦,等这件事淡去。正如他的笔名一样,不说,只做,一切自然就如水到渠成。

(樊静妍)

作文片段四

其实,从抓着“诺贝尔奖”喋喋不休开始,众人的天秤就已经错误地倾斜了。诺贝尔奖的设立是为了鼓励那些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是为了让世界一起肯定这些执着的人所做的贡献。而现在,一切都相反,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这四个字的关注度已远远超过了其内涵,人们忘却了奖项设立的初衷,甚至忘却了它只是这个地球上众多国际奖项中的一个而已。

多年以来,国人为什么总抓着诺贝尔奖不放?为什么拿到手后又迫不及待地摆出一份唾弃之的姿态?

我认为,国人总抓着诺贝尔奖不放其实是一种自卑心理的体现。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一直迫切地想获得世界的认可,盛世大唐成为了最令人自豪也最令人不甘的久远历史。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哪一项不是斥资亿元以博世界人民一叹?内销产品粗制滥造,出口商品却质优价廉,难道本国在国外的声誉比国民自身的幸福生活更重要吗?正因为自己没有底气,才更要从别人那里获得些许的安慰,但说到底还是心虚自卑在作怪罢了。

作家得了文学奖,人们不关注作品内涵反关注奖项;演员出了名,人们不关注演技,反关注绯闻,歌手成了名,人们不听歌声,反评论长相。急切而错误的心理不断误导着众人,对于声望名气的过度关注使我们错过了许多本应关注的美好本质。

诺贝尔奖算是我们的老熟人了,莫言借此机会也成为了全国人民的熟人。但多年后,当人们提起他时,能想到的是否只剩下了文学奖和一本《红高粱》?如果是的话,作家莫言未免太可悲了。

莫言的获奖感言【第二篇】

关键词莫言;小说;影响;争议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70-02

一、莫言热的兴起

改革开放多年来,网络书站、实体书店里多的是各种形态的码字为生之人,但几乎没有一个纯文学作家能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实为人文中国之一大缺憾。但随着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揭晓,“莫言热”兴起。转瞬之间,中国国内万众注目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降临中国作家头上没几天,从“莫言热”到“莫言产业热”已经热火朝天,从预测获奖到正式颁奖,持续近两年时间,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情结得到了充分的渲泄。

二、中国文学“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由于中外文学观点及价值观的差异,中国文学在国外获认同的甚少。纵观诺奖成立的百余年时间,中国作家当中偶尔获得提名的也不过鲁迅、老舍、沈从文等寥寥几人,以至于许多国内作家把冲诺奖作为中国梦之一来宣扬。莫言的获奖出乎许多人的意料,这也算是中国文学“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证据之一吧。

三、莫言小说之我见

(一)莫言小说的成就。莫言是当代中国较具代表性作家之一,创作了数部很有影响力的小说。代表作《生死疲劳》曾获香港浸会大学“红楼梦”文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大奖;另一部小说《蛙》曾获茅盾文学奖。他的小说都以非常尖锐的描写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苦难历程,农民对于土地与生命权利孜孜不倦的追求,在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在文学领域的巨大影响已经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存在。

(二)其作品特色。尖锐的批判立场和奇特的叙事形式是其小说的重要特色。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很像鲁迅先生,一辈子在深刻批判中国社会,但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祖国;其次是魔幻神秘的写作技巧和艺术形式,使他的小说叙事始终建立在一种形式奇特、感觉陌生、甚至是表达晦涩的文学结构之上,如《生死疲劳》、《蛙》的叙事结构都套用了中国佛教传统中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的荒诞形式,利用《西游记》、《聊斋》等古代小说中的动物、地狱、幻境等神秘意象,尖锐的现实性和批判性都包裹在丰富的叙事艺术中表达出来,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三)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国内外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积极的意义上应理解为中国文学在世界上(尤其是在欧洲国家)的地位不断提高的见证。莫言获奖不仅仅是莫言本人的成就被认可,它也标志着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成就在国际上赢得了关注。中国文学在新世纪以来进入了成熟阶段,这是一百年中国现代文学的艰难历程和痛苦经验所换来的。

(四)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分析。莫言的小说之所以被评上诺贝尔文学奖,不是因为莫言比鲁迅、雨果优秀,而是因为多种因素使然。同样是诺奖得主,高行健和莫言在国内的影响却大相径庭。这其实正是政治影响文学之于当代中国的两个对立面。高行健是政治立场改变后“幸运”才光临其身的。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笔者有两点认识:1)虽没有和平奖那么极端,但文学奖一直以来都被高度政治化;2)诺贝尔文学奖,不代表文学领域的最高水平。基于此,莫言得奖的最大意义,不在于他的文学造诣,而是终于找到了这么一个中西方都能接受的文学奖得主,充当了两者之间的沟通桥梁。莫言的幸运除了他的小说优秀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评委团在政治立场上的某些改变直接带给了他“最幸运”的福气!所以,瑞典的老人们也甘愿打破“凡公司看好的必定败走”的过往铁律,从而甘于自掀神秘面纱、自弃莫测高深神誉而顺水推舟给中国一次机会,本质里都是一次世界政治秩序在文学外壳中蜕变的妥协表演。更何况,《红高粱》等作品正是因其“自暴国短”历来很对“国际主流看中国”的胃口及“审美标准”的。此时此刻,奖给莫言,何乐不为乎?!

又如他的小说多过去式,多回忆,言语多以我开头,所以翻译出来的是。ed,Iremember,I...,这样的句式,恰巧成为英语的演讲风格,美国人读到自述处气势激昂,回忆处婉转悠长,却违背了中国文学观。连评委马悦然也坦然说莫言作品嗦,虎头蛇尾。根据笔者个人理解,西方崇尚的是原罪论哲学,支持人性本恶。而莫言作品的风格就是从人性本恶观切入,不断深化、深刻揭露人性的复杂与多变,这点比较符合西方文学的主张。

(五)其作品争议之处。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这些争议涉及到中西方关于文学作品的不同见解和主张。当年因为高行健的获奖,中国官方媒体和民间曾一度把诺贝尔文学奖说得一钱不值,以至于现在有体制内作家获奖了,某些意气用事的自由派文人,也把诺贝尔文学奖说成了垃圾。尽管他们双方的出发点不同,但路数却如出一辙,那就是,他们都不是在谈文学,甚至不懂文学。

(六)应持的正确认识。但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莫言的小说包括其获诺贝尔文学奖也一样具有正面和负面意义。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无非是建立在西方文化视野下而制订的,是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文学“后殖民化”的消解与鲸吞。我们所应着眼的应该不是有无“资格”获诺贝尔奖的问题,而是中国作家有没有准备好“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承担力的问题。

当然,国内文学界和国学界对待莫言的作品也存在争议和分歧。如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被收录入高中语文选修课一事引起的热议。一种观点认为既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文章入选教材是理所当然,实至名归;另一种观点却认为,莫言刚获诺奖就动议其作品入教材是一种功利目的,有讨好卖乖之嫌,没有必要急于就此修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与其争论莫言作品是否入编,不如认真修订教材编订标准,只要符合入编标准和要求,不管是莫言或有言,都应该入编。

但我想,莫言仅只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个代表。不能因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就将其推举成中国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豪。代表中国文学成就的作品还有很多,并且丝毫不比莫言的作品逊色。

我认为,莫言作品的消极因素过重。我们读其作品可以感觉到,他对中国社会的文学描述,给人一种苦难社会的印象,悲观主义色彩在作品中比比皆是,使读者在读完其作品后无不充满一种沉重的压抑感。

四、结语

在强国富民的民族复兴及中国梦大潮中,这种消极的文学情调,使人看不到中国的出路,使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仍然是一片落后景象,一种疮痍遍地、民不聊生的场景。这其实是不符合中国社会现实的,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也是一种误导。我个人认为,在倡导正能量的今天,他的文学作品也仅仅只能看成是一抹阴雨天时的水墨画,众多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束浪花而已。

参考文献:

[1]李桂玲。莫言文学年谱[J].东吴学术,2014(03).

[2]方丽君。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4.

[3]刘心武,张颐武。关于莫言获诺奖的另类解读[N].中华读书报,2014-02-19(15).

[4]孙青,汪太伟。从《蛙》看莫言的谵妄现实主义[J].新闻世界,2014(01).

[5]陈思和。莫言的创作成就及其获奖的意义[N].文汇报,2012-10-16(12).

[6]张继。如何看待莫言作品入选教材的争议[EB/OL].荆楚网,2012-10-15.

莫言的获奖感言【第三篇】

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当天中午(北京时间晚7时)在瑞典文学院会议厅先后用瑞典语和英语宣布了获奖者姓名。他说,中国作家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

瑞典文学院当天在一份新闻公报中说:“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瑞典汉学家马悦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莫言是一位很好的作家,他的作品十分有想象力和幽默感,他很善于讲故事。此次莫言获奖将会进一步把中国文学介绍给世界。

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他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丰乳肥臀》 《蛙》 《红高粱家族》 《檀香刑》 《生死疲劳》 《四十一炮》等。其中,《红高粱家族》被译为20余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并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获得国际大奖;长篇小说《蛙》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致信中国作家协会,对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李长春希望广大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作家协会当天对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贺辞。贺辞如下:

欣闻莫言先生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表示热烈祝贺!

莫言的获奖感言【第四篇】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代表作品有:《檀香刑》、《生死疲劳》、《丰乳肥臀》、《红高粱家族》、《透明的红萝卜》、《战友重逢》、《蛙》、《藏宝图》、《四十一炮》、《天堂蒜苔之歌》、《拇指铐》、《白狗秋千架》、《酒国》、《白棉花》、《红树林》、《月光斩》、《老枪·宝刀》、《会唱歌的墙》、《司令的女人》、《良心作证》、《锁孔里的房间》、《什么气味最美好》、《莫言心声系列丛书》、《传奇莫言》、《莫言散文》、《莫言中篇小说选》、《莫言王尧对话录》、《莫言精选集》、《莫言作品精选》。

在获得诺奖之前,莫言获得过很多奖项。且看这些奖项是怎么评价莫言的—— 冯牧文学奖:“莫言以近20年持续不断的旺盛的文学写作,在海内外赢得了广泛声誉。虽然,他曾一度在创新道路上过犹不及,但他依然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红高粱》以自由不羁的想象,恣肆的语言,奇异新颖的感觉,创造出了一个辉煌瑰丽的莫言小说世界。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法国儒尔·巴泰庸外国文学奖:“由中国杰出小说家莫言原创、优秀汉学家杜特莱翻译成法文的《酒国》,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实验性文体。其思想之大胆,情节之奇幻,人物之鬼魅,结构之新颖,都超出了法国乃至世界读者的阅读经验。这样的作品不可能被广泛阅读,但却会为刺激小说的生命力而持久地发挥效应。”

鼎钧双年文学奖:“从《透明的红萝卜》开始,莫言的创作一直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究其根本,应该归诸莫言的感觉方式有着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檀香刑》是这样一个标志:民间渊源首次被放到文源论的高度来认识,也被有意识地作为对近二三十年中国小说创作中从西方话语的大格局寻求超越和突破的手段加以运用;同时,作者关于民间渊源的视界进一步开拓,开始从抽象精神层面而转化到具体的语言形式层面,从个别意象的植入发展到整体文本的借鉴。义和团现象本身就是民间文化所孕育所造就,是山东古老民间文化的一次狂欢。借这个题材来激活一种以民间文化为底蕴的小说叙述,使本事与形式之间天衣无缝,形成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回声’。民间戏曲、说唱,既被移植到小说的语言风格中,也构成和参与了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这种‘形式’与‘内容’的浑然一体,使得《檀香刑》比以往任何高扬‘民间性’的小说实践,走得更远,也更内在化。神奇化、暴力倾向,仍旧是莫言给人的突出印象。作者把他的这一奇特兴趣,用于表现或映衬一种桀骜不驯,一种野性,一种英雄主义气概。重要的不在于人们是否接受他的观点,而在于他的这种心理倾向已经铸成了鲜明的小说个性。这部小说尚须探讨的问题包括:一、其艺术表现中的某些粗疏之处多少伤及小说的整体肌理;二、其对人性品质的表现及所持价值观,在不同读者中间,可能不是没有异议的。”

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您写作的长、短篇小说在法国广大读者中已经享有名望。您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对故乡山东省的情感、反映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您喜欢做叙述试验,但是,我想最引起读者兴趣的还是您对所有人物,无论是和您一样农民出身的还是所描写的干部,都能够以深入浅出的手法来处理。”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莫言的写作一直是当代中国的重要象征之一。他通透的感觉、奇异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精神,以及他对叙事艺术探索的持久热情,使他的小说成了当代文学变革旅途中的醒目界碑。他从故乡的原始经验出发,抵达的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隐秘腹地。他笔下的欢乐和痛苦,说出的是他对民间中国的基本关怀,对大地和故土的深情感念。他的文字性格既天真又沧桑;他书写的事物既素朴又绚丽;他身上有压抑不住的狂欢精神,也有进入本土生活的坚定决心。这些品质都见证了他的复杂和广阔。从几年前的重要作品《檀香刑》到2003年度出版的《四十一炮》和《丰乳肥臀》,莫言依旧在寻求变化,依旧在创造独立而辉煌的生存景象,他的努力,极大地丰富了当代文学的整体面貌。”

诺尼诺国际文学奖:“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密的想象空间,其写作思维新颖独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反映了一个时代充满爱、痛和团结的生活。”

福冈亚洲文化奖:“莫言先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独特的写实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中国城市与农村的真实现状,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莫言先生的作品引导亚洲走向未来,他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61 9013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