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易近人读后感范例(优质8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平易近人读后感范例(优质8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平易近人读后感【第一篇】

我来分享一下我最近读的一本书——《平易近人》。我在企业是负责培训的工作,那么作为培训师来说,语言表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如何用你的言语来打动人心,这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语言不仅是人类沟通的载体,更有着影响人、说服人的功能,通过说服人心,来征服人性,最终才彰显了语言的力量。

我们习**的语言既饱含大道之义,又不失风趣幽默,既有气吞山河之势,又如此平易近人。我分享书中一个例子,很多人理解“武”这个字,就是战斗,斗争的意思,而习**用“以武止戈”这四个字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最佳战略目标。我在本科学习语言学的时候,发现《说文解字》这本书对“武”的解析是,止戈为武,武是由“止”和“戈”二字组成,意思是,武的真正含义并不是动手打战,而是以武止戈,化干戈为玉帛。习**也曾指出“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实际上,这便是“以武止戈”的目的。我们中国始终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提倡和平地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也绝不允许、绝不容忍任何侵害到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的行为发生。所以,我们要树立牢固的战斗队思想,时刻做好出征打仗的准备,才配谈国家安全问题。

“以武止戈”,这看似简单的语言文字,却展现我们的大国风范,既能鼓舞人心,团结全民上下万众一心,又向全世界表明我们不卑不亢的态度。

平易近人读后感【第二篇】

读《平易近人》一书后,最直接的感触就是总书记的语言通俗易懂,接地气,用最平实的语言让我们体会到很多难得的生活感悟、人生态度、做人道理和学习方法。

学习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时就有深刻感触,习总书记常用打比方、讲故事的方式阐释深刻的道理;用白话、实话等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释疑解惑。习总书记的“打‘老虎’、拍‘苍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打铁还需自身硬”等表达,简洁到位,生动有力,既容易理解,又发人深省。

因为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经历,使习总书记与基层群众有着天然的感情,对“接接地气,充充电”有着强烈的认同。所以作为国企的基层管理人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扎根基层的重要性。在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正是与广大群众打成一片,成就了党的力量之源。不管是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还是西柏坡时期,党就在老百姓中间,“接地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因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接地气”,掌握基层实情,听取职工心声。同时,实践和创新的源泉在基层,通过深入基层,也可以为自己“充电”。同时也能更好地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从而得到广大职工的认同,推动部门工作顺利开展。

学习历史,以史为鉴。习总书记引用“鉴得失、知兴替”,鼓励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文化,汲取人类文明精华。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尤其对于基层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更是借鉴前人经验,指导当下工作的重要方法。当今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作为基层领导干部,在全球化背景之下,需要了解的不仅仅是本国的历史文化,因为国际化的大环境决定了我们应该要有开放的眼光,要有理解、包容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宽阔胸怀,只有这样我们的视角才能更宽、更广,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之后的感慨;“夙夜在公,为民服务”,这是他就职之后对人民的承诺。一句“累并快乐着”,是习总书记在践行“实干兴邦”的诺言,更是他对执政为民的完美诠释。作为党的一名领导干部,不管什么级别、什么职务,根本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只有全身心付出辛劳,才能真正践行自己的职责。从生理层面上来说,“累”是必然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实现了自己的岗位价值,“快乐”便会油然而生。

《平易近人》这本书为我们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我们透过语言之门感受到了习总书记的人格魅力,他的字里行间都给了我们一种自然而然的信心,使我们在工作与学习中坚持乐观的精神,从而更加努力工作与学习。相信在总书记的引领下,我们定能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平易近人读后感【第三篇】

“平实中透着自信”——这是读罢《平易近人》第2篇俗文俚语后留给我的深刻印象。语言,确实有种神奇的力量,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写道:“‘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是语言说我,而不是我说语言。”可见在***语言的背后蕴含着渊博学识和治国理念,才会在表面上打动人心,剖析后也深入人心。

第2篇主要介绍了的***在各个场合的20条关于俗文俚语引文引言,并附有简明扼要的阐述。其中,多数为百姓熟知的各类俗语,比如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表明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用“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来体现与拉美国家的合作与互信;用“打铁还需自身硬”来强调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此外还有“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众人拾柴火焰高”等等。除了广为流传的俗语,***同时也继承历史,针对现实情况引用、化用俗语,进一步作出阐释。似乎自从孩提年代起,“小康”一词便存在于大众视野,改革开放初期时邓小平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小康社会”理念能到宣扬。在《晋书·孙楚传》中有载:“山陵既固,中夏小康。”体现的使中国儒家理想中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而今天“小康”,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在特定时期所要达到的目标。2000年我们实现的,不过属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小康,因此***结合现状,引用俗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其中老乡指的是广大农民人口,在中国人口结构中,农民仍占多数,而只有大力推进农民增加收入,补齐短板,平衡发展,才能惠及全民,中国才能真正走向富强;毛泽东首次提出“本领恐慌”,旨在告诫党员干部抓紧学习,适应形势,而***进一步指出“本领恐慌”的具体问题——“新办法不会用,老方法不管用,硬方法不敢用,软方法不顶用”,勉励众人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除了民间俗语,***还引用、化用各类语言,比如引用陈毅《感事书怀》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来诫勉领导干部,表明对****的零容忍;化用齐秦的专辑名《痛并快乐着》谈及自己是“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其中体现的乐观主义精神让人佩服;借用《舌尖上的中国》之名谈“舌尖上的安全”,形象地表达对食品安全社会问题的重视;当下流行的真人秀、脱口秀等盛行引出了“作秀一词”,***引用这一词,针对性地批判作秀官员,指出对待群众不能虚情假意。同时,***还简明直白用通俗的语言写出了问题所在,比如“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也直接指出“有话要放到桌面上来讲”。

通俗的语言使干部和群众站在了同一水平面上,***引用的俗语不仅向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也向外展示了中国特色文化风采,同时,其中不乏继承历史,借用历史上的词语句子深入剖析,也会跟随时代的步伐,化用流行语指出问题,表明立场。总的来说,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平易近人的语言,也是一架桥梁,连接着领导者与群众,横越在过去与将来。

平易近人读后感【第四篇】

陈忠实先生的《青海高原一株柳》,开头是这样两段文字:“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读这两段话,蓦地想起吴非老师的一席话,教学要学会在语言写作技巧点学会停留,让学生在课文这个例子中习得一点可以得到的东西。鲁迅先生的《祝福》中有这样一段话:“镇上的人仍然叫她祥林嫂。”读到这里,老师如果停下来问学生,这里为什么单独作为一段,学生一定会感受单独段的硬朗,简洁,强调,这样的表达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样,《青海高原一株柳》开头两段文字也有这样的效果,值得让学生在这里驻足停留。

要让学生对作者这两段表达效果产生一些感悟,必须让学生认识青海高原,认识这样一株柳树。

要带着学生走近青海高原——体会青海高原的广袤、荒凉、干旱、寒冷,对生命的肃杀。

要带着学生走近那一株柳树——一棵极其平常的柳树,因为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常见,它不是什么优良品种,就是一棵普通的柳树。但是这又是一棵长的'枝繁叶茂,粗壮苍郁的柳树。这是一棵生命力极http:///newS/其顽强的柳树,青海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面对这样的一棵柳树,引起我们的是不由自主的“哦”了一声,面对这样的柳树,我们忍不住会生起这样的想法:“它是怎么生字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它会忍不住引起我们生出无限的遐想,它经历过多少次雷轰电击、狂风暴雪?它会忍住让我们想起那些生长在水边、在平原的柳树,同样是柳树,命运和生活的道路是如何的天壤之别?

有了这样的认识,当我们引导学生再去读文章的第一第二段,一种强烈的反差,对比,语言表达的效果就出来了,学生自然会感受到这样的开头,仿佛是一个镜头,由远而近,最后它强烈地冲击着你的视觉,直到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

平易近人读后感【第五篇】

“语言这东西,有种神奇的力量”。-年深秋,当即将调离院机关的领导把《平易近人》这本书赠予我“留念”时,曾语重心长地嘱咐道:要多看看,还得多跑跑。我没用“语言”答谢他,只默默点头,牢记在心。

想起20-年7月,那个炎热的夏季,自己备司考、赶公考,在放弃了保研和留在城市金融机构工作的机会后,毅然拖着大包小包,跨出校门,只身踏进秦岭山区,来到地处“陕豫鄂”三省交界的西部乡镇,彼时的想法简单而执拗:学以致用,为民司法!作为新入职的法官助理选调生,我被院里安排到距离县城30公里外的人民法庭锻炼,那里的条件自是艰苦,不值赘述,但没想到连语言交流也成了“硬坎”,使人徒增煎熬。

那一阵,我天天只琢磨两件事,即“听”和“讲”。听明白群众讲什么话;讲群众听得明白的话。最后的方法很简单,跑!借助法庭身处司法为民最前沿、服务群众第一线的“窗口”优势,多往村里跑跑,离群众近些,再近些。一边听他们的心声,一边虚心向他们学习。在深入农村的过程中,自己除了顺利打通语言关,还进一步知晓社情民情,体恤民生民苦。那里无疑正发生着许多矛盾纠纷,只有早早发现,才好就地化解;那里也还酝酿、萌生着潜在的问题苗头,只有加强源头治理,彻底净化“土壤”,才能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那里更是法治建设的薄弱环节,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亟需强化“司法帮扶”举措,加大司法援助力度……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年轻法官“学说话”、“办事情”、“化纠纷”、“促公正”,蓄积能量,增长知识的不竭源泉。唯有将司法工作与群众路线深度融合,以“平易近人”的姿态阐释为民理念,才能真正让司法替民众发出强音。

时光如梭,千余个昼夜转瞬即逝,而今每每翻开《平易近人》,自己更能体味***总书记的语言力量和魅力。那些饱含真情实意,字里行间流淌着强烈为民情怀的温暖字眼,朴实无华却无时无刻不在鼓舞人心,振奋精神。从党员干部要时常深入基层接地气“充充电”到“为民服务不能一阵风”的长效机制建立;从发扬做实做深做细群众工作的“钉钉子精神”到打破“玻璃门”和“无形墙”,全面改进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从对待群众不能虚情假意“作秀”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高度重视民生问题,等等。无一不体现和代表着最广大民众的心声,没有持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历练,不可能有此“暖心”的真知灼见。

作为年轻的党员法官,“聆听”总书记极具亲和力的“话语”,让自己在未来的司法审判中,秉持初心,牢记宗旨,笃然前行!

平易近人读后感【第六篇】

读了这本书后,让我心里感觉很充实。这种充实不仅是表现在时间上,还表现在思想上。当然,读完一本书总会有那么一两个篇章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本书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篇章倒没有,但有一句话,我还是印象挺深刻的,那句话是这样说的:梦想是人们期望达到的一种高度、一种目标,是人们凝聚力量、不懈奋斗的动力。中国梦是当前中国建设道路中最火热的一个词,梦想每个人都有,梦想有大有小。为什么会有梦想的存在?那是因为人们都对未来充满了期望与美好憧憬,是对未来的渴望与要求。

我读的是军事卷,强军梦同样也是当代中国建设道路,绿色军营中的一个热词。强军梦,是中国梦的坚强保证。深刻认识军队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人民军队再出发。从严治军是建设强大军队的铁律,古语说的好:慈不掌兵。的确,如果一个国家军队稀稀拉拉、松松垮垮,就不成其为军队。就打不了仗,打不了胜仗。当代军队的训练要求是什么?是要培养一支革命英雄人民军队。要能打仗,打胜仗!要为捍卫国家主权,守护国土完整时刻准备着。当代军队要追上世界前流军队的步伐,要建设属于中国的世界一流军队。一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那是不行的,这个社会讲究的是合作,要在合作中发展,在发展中进步。绿色军营当然要注重这些问题,小小的细节能决定一件事务的成败与否。这个观点我相信大家都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端正自己的心性、思想那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学习军人那样的刚强正直、无所畏惧的气质和品性,要勇于担当,无论遇到多么强大的敌人和困难,都一往无前、英勇奋斗。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性格、品性当然也就不同。就拿我来说吧,我是一个很内向的人,但我又特别想和大家一起融入大集体,但这是很矛盾的。所以每次看着同学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我都特别想走到他们的阵营里去。我没有军人那样的品质、心性,甚至就在今天我因为忘记交团员档案被助班骂,我感到生气。我觉得我做的是不对的,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第一次,我觉得我没有尊重助班的工作,她也是第一次做助班,我又有什么资格让她替我在辅导员面前受气,挨骂呢?但我有我的态度与姿态。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学习能够使一个人不断的成长,慢慢长大吧,不急不慢的那种。但我还是想对因为我而被罚的人说声:对不起!

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的周围都是学习的场所。从师,不一定是要有着高深学问的人,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长处。而他们的长处就恰恰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不起眼的农夫,他的身上的处事学问可能比在理论界获得一定声望的大师还要高深,所以切不可以貌取人。绿色军营里同样也是,战友与战友之间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要学其长处,补其短板。要在共同进步的道路中一个人的优秀不代表全军队的优秀。你们是一个集体,是一个家……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我的班级,我的班级现在最缺的就是合作、竞争和集体荣誉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这当然是好的,因为即使你生活的很平凡,但你到底还是限量版,但人是会变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作为风电81班的一份子,我们是不是得为班级而改变了?一个班级就像一支军队一样,如果他稀稀拉拉,拖拖拉拉,那么这个班级就会犹如一盘散沙,禁不起风浪。

同学们,我们可以在平日里的生活里放松一下,但在做正事的时候是决不允许有松散的情况出现的,因为那样的班级是很危险的。一步错,步步错。就像一个王朝一样,等待的只有灭亡。提起你们的精神,端正你们的心性、姿态,展现出你们最好的一面吧。

平易近人读后感【第七篇】

有人常把你比作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说“蜡烛只能给我们驱逐黑暗,而您,是在用圣火点亮我们的心灵。

童老师,您代表聪明,温柔的象征。记得五年级开学的第一天,我刚转到这个学校,胆小得像一只老鼠,老是一个人待着,也不和同学们玩儿,有一天,你看见了我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就走过来问我:“你怎么了,谢崴,你怎么不和同学们玩儿呢?”我低声细语地说:“童老师,我太胆小了,不敢和她们玩儿,我怕我走过去,他们会说我是新来的学生,所以远离我。”

老师和蔼可亲地说:怎么会呢,我想她们一定很想和你玩,“我惊讶地说:“真的吗?童老师,她们真的和我玩儿?”老师微笑着点点头,然后就走开了。老师走后,我跑过去其他同学那儿,她们看见我走来,连忙邀我一起玩儿。

当时,我的心里又是想法,又是感激。啊!老师,谢谢您的那句话,是您的那句让我学得开心,活得快乐。

平易近人读后感【第八篇】

通读《社会工作实务》与《平易近人---***的语言力量》两本书,不难发现《实务》一书更侧重工作根本理论,通过各种案例,将社会工作从微观到宏观,从理论到实践逐步加以阐述,是一本工作指导用书。可以说是社区工作的工作手册。而《语言》一书收集了***的经典语录略加阐述,归纳分类,让文件精神更加通俗易懂,同时也以此突出体现了语言的技巧。两本书对于作为社区工作者的我,最受启发的思想我想应该概括为“务实”二字。

一、务实需要抬头看

说到“务实”,什么是务实。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社区作为服务群众的起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默默无闻努力干、群众在哪我在哪”。居委干部带头跑楼道,捡垃圾,高喊口号搞宣传,家长里短不用愁,居委全是老娘舅。居委干部累死累活,群众还不满意。为什么会造成如今这样的尴尬局面,如今想来主要还是没有做到务实。如今的实事求是是什么,就是时代变了,老一辈的工作方法已经不能照搬于现在的社区管理。居民的精神需求、法律意识,人口流动性大幅度增加。文化的多元化,物质生活的富足让居民的实际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新时代的社区工作不应该埋头干而是要抬头向前看。就像《实务》一书中第八章提到的“残废房遮挡居民楼采光”“钟鼓楼区拯救古迹活动”“日托儿童早餐供应问题”几个经典案例,就是最好的证明。很多问题需要有老百姓的共同参与,许多问题需要有多部门的配合,许多问题需要有高瞻远瞩的预见性。所以,社区工作的每一个人都要努力向前抬头看,让自己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二、实干口才来减负

当我们抬起头工作以后,不难发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用三十几年的努力赶超他国几百年的发展,社会矛盾的出现是必然。社区工作的压力也是一天天加重,一杯茶一份报纸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现在的社区工作在是把茶放凉还没喝,报纸积灰没空看。上有新的方针政策,下有各种百姓诉求,居委会这个小团队,要撑起这蓝蓝的一片确实不易。想要减负,先学沟通,特别是代表政府形象和百姓沟通的过程中,语言的魅力至关重要。《语言》一书中,充分告诉我们无论表达什么,听的人能懂最重要。学会说什么?知道怎么说?才是实干口才。从十八大的“中国梦”到“中国人的梦”清晰的表达了国家对于每一个国民个体的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做“蛋糕”到分“蛋糕”形象了向老百姓解释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相辅相成。所以,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多矛盾是可以避免的,只是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说话,对于百姓不是不能说“不”,而是如何说“不”。让对方理解才是沟通的目的。

三、真心为民创佳绩

口才是沟通的工具,但仅有口才就成了巧舌如簧。我们不能只做说的那个人,也要是会做的那个人。前面说到老一辈的工作方法守旧,但辩证来看却是有他被人津津乐道的道理。这就是真心为民。事情的解决,问题的处理终究是要有人去亲力亲为,一把锄头,一道田。即便工业科技的发展可以取代锄头耕地收粮,但也要有人操作机器,有人砍柴做饭。所以,我们学会语言的技巧是为了事半功倍。而这剩下一半的工作就需要我们真心实意的做好做到位。之前一直说的社区工作“最后一公里”,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百姓在哪里,我们的心就在哪里。

通读两本书略有感悟,但消化两本书,真正读透读懂两本书,需要时间和实践。我作为新社区筹建工作的一员,在新的岗位上也在摸索和成长,从普通干事到责任人的转变,让我发现很多的不同。遇见问题“抬头看”,上情下达“聪明讲”,对待百姓“用真心”。我相信自己能做好,任重道远,却依旧勇往直前。同时我也相信我们居委会的全体工作人员一定能够“众人拾柴火焰高”。最后,用习**的话勉励自己,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我要“累并快乐着”。

61 26643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