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减法教案(通用10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有理数的减法教案(通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第一篇】

我说课的题目《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

(二)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是学生把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加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能力。

(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自主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并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并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重点在于自我探究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猜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及验证归纳(不完全归纳)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1、复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3、自然过渡到乌鲁木齐的温差的计算问题,在学生列出算式4–(–3)后,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究解决的能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板书课题)。

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索.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探索计算4–(–3)的方法,得出结果为7.

在学生得出4–(–3)=7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减法4–(–3)=7与加法4+3=7这两个算式及其结果,讨论得出4—(—3)=4+3.再给出以下算式减法5—2=3加法5+(—2)=3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得出5—2=5+(—2),再由学生举一或两个类似的例子。

通过以上特例由学生对有理数的减法计算提出初步的猜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猜想后及时让学生分小组完成课本第62页的计算下列各式。

最后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活动经验自主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师板书这一法则)。

用式子表示为a—b=a+(—b)。

这里计算可采取逆运算的方法,或利用温度计直接数读数的方法等等.

学生得出结果的方法可能不一样,教学中只要是合理的就应给予鼓励.对具有新意的解法应表扬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再次对5—2=5+(—2)=3的观察、比较,是进一步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基础.并且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算式的规律,帮助学生探索其中的内在关系.

学生通过不断列举不同代表性的特例,而这个“举例”过程,正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正是一种对数学素养的培养.

此题目的是使得上面的初步猜想得到证实。

学生的归纳可能不规范,教师可请学生互相交流、补充使之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简明的字母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为今后学习字母表示数作准备。强调运用法则时:(1)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为其相反数。(2)再利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1、师生共同完成第62页例1,其中第(1)小题教师讲解,其余各题请学生完成.

2在完成例1后,教学中采用分小组竞赛的方法及时处理第63页“随堂练习”.

3、师生共同完成第62页的例2、第63页例3。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并熟练利用减法法则进行减法运算。

教师讲解第(1)小题时要点明算理,规范解答.讲解时注重让学生复述有理数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熟悉,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

互动交流式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体会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假如有错误,请其它同学纠正,并指出错误原因。

例2、例3是实际问题,它们的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在做完例一后,让学生估测本教学楼的高度,并估算8848米相当于多少座教学楼的高度,从而感受8848米这个高度。

师生一起分析第65页联系拓广题1.在弄清题意后,请学生填写方阵图.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找到“每个数都加上的同一个数”是什么,这就是有理数的减法在这个实际情境下的应用.

另一方面,本题也提供了一个三阶幻方的一般填法,拓展了知识面,并为题2的思考提供参考.

师生共同完成。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小组交流.

3、减法运算的法则。

a—b=a+(_—b)。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能说出自己的收获,及还存在的问题。

1、课堂作业:

课本第63至64页习题第1、2、3、4题。

2、课外思考:

课本第64页问题解决题1。

利用课堂作业及时反馈本课重、难点.

利用课外思考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五、板书设计:

探索、归纳。

例1。

学生练习。

例2例3。

巩固练习。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第二篇】

3、能根据具体问题,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多媒体、教材、计算器。

教学方法研讨法、讲练结合。

师:下面列出的是连续四周的最高和最低气温:

第1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

最高气温+6℃0℃+4℃-2℃。

最低气温+2℃-5℃-2℃-5℃。

周温差。

求每周的温差时,应运用哪一种运算?你认为计算结果应是什么?请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结果。

生:温差分别是4℃、5℃、6℃、3℃,应使用减法运算。

列式为;

(+6)-(+2)=4。

0-(-5)=5。

(+4)-(-2)=6。

(-2)-(-5)=3。

师:1、根据上面的计算和计算结果,让我们以求四周的温差为例子研究一下,是否可以用加法的知识类做减法的运算。

2、是否能直接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来求差?猜想一下,完成这个转化的法则是什么?

3、自己设计一些有理数的减法,用计算器检验一下你归纳的减法法则是否正确。

举例:(-5)+()=-2。

得出(-5)+(+3)=-2。

所以得到(-2)-(-5)=+3。

而(-2)+(+5)=+3。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例1:先做笔算,再用计数器检验。

(1)(-34)-(+56)-(-28);

(2)(+25)-(-293)-(+472)。

教学过程。

解:(1)原式=-34+(-56)+(+28)。

=-90+(+28)。

=-62。

(2)原式=+25+(+293)+(-472)。

=+25+(-836)。

=676。

注意:强调计算过程不能跳步,体现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

检测题。

师:巡视个别指导,订正答案。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

这个数的相反数。例1:先做笔算,再用计数器检验。

(1)(-34)-(+56)-(-28);

(2)(+25)-(-293)-(+472)。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第三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本节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加法运算之后,以初中代数第一册第53页的有理数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1、例2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师生互动法。

幻灯片。

1课时。

1、计算(口答):

(1)1+(-2)。

(2)-10+(+3)。

(3)+10+(-3)。

2、出示幻灯片二:

如图:

教师引导观察。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谁能把10-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

(+10)-(+3)=7。

再计算:(+10)+(-3),师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呢?是如何转化的呢?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

2、再看一题:

计算:(-10)-(-3)。

问题:计算:(-10)+(+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式子,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教师总结:由以上两式可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减的法则是什么?

教师对学生回答给予点评,总结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强调法则:

(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

(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个有理数相减。

(3)用字母表示一般形式为a-b=a+(-b)。

3、例题讲解:

出示幻灯片三(例1和例2)。

例1计算:

(1)6-(-8)。

(2)(-2)-3。

(3)(-)-(-)。

(4)0-4。

(5)5+(-3)-(-2)。

(6)(-5)-(-)+(-1)。

教师板书做示范,强调解题的规范性,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骤,(1)转化(2)进行加法运算。

师巡视指导,最后师生讲评两个学生的解题过程。

课后练习1、2。

教师巡视指导。

师组织学生自己编题。

1、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什么。

教师点评: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一个转化法则,要求同学们掌握并能应用进行计算。

课堂检测(包括基础题和能力提高题)。

1、-9-(-11)。

2、3-15。

学生思考后抢答,尽量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观察思考如何计算。

学生观察思考。

互相讨论。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

由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第1小题学生抢答。

第2小题找两个学生板演。

学生回答。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参与互动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综合考查学以致用。

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下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认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

学生通过一个问题易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可以照顾不层次的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体验知识的应用性。

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学生尝试小结,疏理知识,自由发表学习心得,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10)-(+3)=(+10)+(-3)。

(-10)-(-3)=(-10)+(+3)。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例1:

例2:。

练习:

本节课我在问题探索过程中,以提问的形式展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讨论交流的气氛很热烈,解决问题后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第四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10)-(+3)=+7(+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5)-(+2)=+3(+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1)(-3)-(-5);(2)0-7。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六)板书设计:(略)。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第五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2.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

重点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提示:

本节课是学习有理数减法的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通过探究的方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借助于已有知识,体会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如何省略加号,并且还要正确掌握省略加号后它们表示的是哪些数的和,强化混合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二)、导学练习[活动1]:学生课前自主完成。1.减法法则:,用字母表示为:

2.计算(1)1-5=(2)8-11=(3)6-9=。

(4)9-(-9)=(5)(-)-(-)=。

[活动2]:学生先课前自主,然后在课堂上一起和大家交流讨论。

2、一20十3十(十5)十(一7)(读作,,,的和)3、计算:(一20)十(十3)一(一5)一(十7).注意: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该先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再计算;第一个数前面的一常用括号括起来,但熟练后,第一个数带负号时,通常可以不用括号手起来。4、计算在做有理数运算时,易出符号错误。

计算:(1)(一5)一(一4)一(十1)=(一5)十(一4)十(十1)。

=(一9)十(十1)=一8。

(2)(一7)一(十4)十(一8)十(一3)一(一8)=一7十4一8一3一8=一22.以上两个小题均有错误,指出错在哪里,并改正。[学法指导:有理数混合运算,只有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才能省略加号,而减号不能省略。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当我们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时,为了书写简便,常常省略加号和括号。]5、分别指出下列两个式子的读法,表示那些数的和,并计算:(1)8一7十4一6(2)(一8)一(十4)十(一7)一(十9)。

(三)自学疑难摘要:。

自主学习小组长检查等级等,组长签字。

二、合作探究。

计算:1、-5+3-2+6+7-8-9;2、-(-3)+(+7)。

3、4、

三、展示提升。

1、每个同学自主完成二中的练习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2、每个组根据分配的任务把自己组的结论板书到黑板上准备展示。3、每个组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作好补充和提问。

四、反馈与检测。

五、课后反思。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第六篇】

(一)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引入课题环节: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10)-(+3)=+7(+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5)-(+2)=+3(+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从而,它启发我们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进行。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3、出示温度计,用多媒体出现(如p81的图2-20),并进行动画演示,通过求15℃比5℃高多少?15℃比-5℃高多少?的实例来说明减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同时进行练习反馈:课本p82的练习1,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1)(-3)-(-5);(2)0-7。

例2、计算(1)(-);(2)(-3-)-5。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三)巩固练习环节:。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四)课堂小结环节:(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本p83习题的2、3、4、5的偶数题。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第七篇】

3.进一步感悟“转化”的思想。

省略负数前面的加号的有理数加法,运用运算律交换加数位置时,符号不变。

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速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1.完成下列计算:

(1)3+7-12;(2)(-8)-(-10)+(-6)-(+4)。

归纳: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运算;

省略负数前面的加号和()后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交流。

1.把下列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

(4)14-(-12)+(-25)-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有理数加法运算中,加号省略:

(1)12+(-8)=________________;

(3)(-9)+(-5)+(+15)+(-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运算先统一成加法,再省略加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本p37例6,完成下列计算:

盘点收获。

个案补充。

1.计算:

本p39习题第6题(1)、(3)、(5),第7题。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第八篇】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第九篇】

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能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灵活应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综合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有理数加减法统一为加法运算,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2.难点: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加法算式的运算方法。

3.关键:理解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正确理解省略加号的有理数加法形式。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2.计算。

(1)(-8)+(-6);(2)(-8)-(-6);(3)8-(-6);。

(4)(-8)-6;(5)5-14.

五、新授。

我们已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例6:计算:(-20)+(+3)-(-5)-(+7)。

分析:这个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可以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到右逐一加以计算。也可以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则它改写为(-20)+(+3)+(+5)+(-7)使问题转化为几个有理数的加法。

解:(-20)+(+3)-(-5)-(+7)。

=(-20)+(+3)+(+5)+(-7)。

=[(-20)+(-7)]+[(+3)+(+5)]。

=-27+(+8)。

=-19。

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加法后,常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用式子表示为a+b-c=a+b+(-c)。

式子(-20)+(+3)+(+5)+(-7)是-20,+3,+5,-7这四个数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子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20+3+5-7.

这个式子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

例6的运算过程也可简写为:

(-20)+(+3)-(-5)-(+7)。

=(-20)+(+3)+(+5)+(-7)(加减法统一为加法)。

=-20+3+5-7(省略式子中的括号和括号前面的加号)。

=-20-7+3+5(加法交换律交换时,要连同符号一起交换)。

=-19(异号两数相减)。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24页练习。

(1)题是已写成省略加号的代数和,可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原式=1+==-。

(2)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律,同号结合。

原式=-++=-7+7=0。

(3)题先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原式=(-7)+(-5)+(-4)+(+10)。

=-7-5-4+10(省略括号和加号)。

=-16+10。

=-6。

七、课堂小结。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通常统一成加法运算,运算时常用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般情况采用:(1)凡相加是整数的,可以先加;(2)分母相同或易于通分的分数相结合;(3)有互为相反数可以互相抵消的,先相加;(4)正、负数分别相加。总之要认真观察,灵活运用运算律。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25页第26页习题第5、6、13题。

九、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1、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加法后,常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用式子表示为a+b-c=a+b+(-c)。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第十篇】

引导 使用计算器、电子计算器,简称计算器,具有运算快,操作简便,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既可帮助我们进行各种复杂的数学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学概念,有时计算器还可以编程序或绘制各种图形。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它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

35 1799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