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参考学习【2篇精选】

分享 时间:

【篇1】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参考学习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纲”与“要”着重体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主脉络贯穿其中,通篇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展开。一方面,把准政治定位,全面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另一方面,把准社会脉搏,充分反映了民心民意,回应了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企业的关切,各项政策和举措符合实际、贴近群众、贴近企业。今天,由我重点围绕报告的整体内容进行总体解读,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广泛征询社情民意,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有生趣
     报告共分3大板块,一是对过去一年工作的回顾,从7个方面全面回顾2023年工作,从6个方面总结取得的成绩;二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主要是实现7大目标;三是今年重点工作任务,重点是十大工作任务。
     (一)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特点。从起草到定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为中心,更广泛收集民意,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原则,合理确定本年度发展目标,安排具体工作措施。一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所谓上接天线,是《报告》把准政治定位,全面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所谓“下接地气”,就是《报告》把准社会脉搏,充分反映了民心民意,回应了各方面特别是基层、群众、企业的关切,各项政策和举措符合实际、贴近群众、贴近企业。二是上下贯通、融为一体。《报告》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社会各方的诉求、意见建议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转化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具体的任务书、施工图和政策清单。大家知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的是总基调、大盘子、大政策,企业和群众提出的是具体愿望和诉求,这些都需要细化实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具体政策和工作举措。《报告》经过几上几下反复研究论证,形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一项项具体的政策举措,这样就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企业、群众的愿望诉求有机统一起来。三是实事求是、务实平实。今年《报告》遵循报告的文体规范,力求平实朴素,尽可能做到言之有物。讲去年的成绩,注重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不作渲染;讲去年工作突出年度特色特点,也没有面面俱到。部署今年工作着重讲新安排、新举措,对需要持续推进的重要工作、需要持续实施的重大战略,尽可能做了精炼概括;安排各项政策和工作举措时注重讲干货,大家最感兴趣的、最关心的就是报告有没有干货。报告力求针对性强,提出的政策举措有用管用,真正以实招、硬招、暖招回应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关切。语言表达上尽可能通俗简洁,让老百姓能听得懂,能理解。
     (二)全面总结2023年工作成绩,突出“成绩来之不易”。去年年初,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转段的过程就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各个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成就。从经济发展来说,面临着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的局面,可以说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是多年少有的“几碰头”,既有疫情因素,也有疫后经济恢复的复杂因素。这些挑战能应对好其中一项就很不容易,把这些挑战都能够有效应对好、有效处置好就更不容易。所以,面临极其复杂严峻的局面,我们能把经济稳住,完成全年经济发展任务就很不容易了。从宏观政策和实际工作角度来看,去年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总结。一是突出固本培元。经历三年疫情之后,中国经济总体处于“大病初愈”的恢复阶段,同时又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所以经济运行的压力加大。统筹稳增长和增后劲,采取了一些措施,这些措施既有利于当前,也有利于今后的发展。二是发挥组合效应。更加注重政策的组合性、协同性,围绕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等任务,统筹用好财政、货币、就业等各项政策,打出了一套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形成了合力。三是注重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的矛盾和问题,采取不同的举措,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比如去年针对不同经营主体的情况和诉求,我们分别推出了支持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发展的政策,这里既有共同的、一致的政策,也有对不同困难、不同诉求的一些针对性措施。
     (三)《报告》聚焦群众关切的问题,提出了不少民生方面的政策举措。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对于今年工作的安排,报告聚焦群众关切的问题,提出了不少民生方面的政策举措。比如,在教育方面,提出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在医疗卫生方面,提出今年继续增加基本医疗财政补助,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70元。针对群众反映突出的看病难、报销难等问题,强调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强调以患者为中心改善医疗服务,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在社会保障方面,提出今年要在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同时,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保障年轻人、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加突出了就业优先导向,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二是加大重点行业企业和重点群体的支持。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二、方向已明、目标已定、展现信心,政府工作报告勾勒中国发展轮廓
     报告提出,2024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规模28.5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发展大局,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我国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加快壮大,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积聚,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必须增强信心和底气。对比去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今年判断显然要乐观一些。
     (二)5%的增长目标是兼顾需要与可能的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专家表示,这个目标是兼顾了需要与可能的一个目标。从需要角度来说,我们为了适应“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就业,防范一定的经济风险,我们需要一定量的增长速度。从可能来说,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潜在经济增速是大于5%的,虽然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但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这个5%左后右的目标同时它又是建立在我们的要素支撑条件基础之上的,也是建立在现在各方面新动能不断成长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可能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那么容易,但是只要去够一够,只要去付出足够的努力,相信还是能够实现的。
     (三)财政货币政策与去年相比区别不大。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跟去年的“加力提效”区别不大。赤字率3%,虽然低于去年的3.8%,但实际效果并不会降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2024年开始,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超长期特别国债,针对的两方面,一是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二是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这些领域都是瞄准比较长远的,是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是紧密的地结合在一起的。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今年,我国将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实施全国版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今年,要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制造业它本身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加快推进我们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让更多的外资参与到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当中来,既能够有效地地促进我们制造业本身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有助于中国的制造业能力与国外的市场,与国外的先进的管理经验更好的地去做一个融合。它也是我们去提升我们整体对外开放水平,以及促进双循环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所在。
三、高质量发展是主脉络,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政府工作报告对高质量教育发展、稳就业促增收、提高医保与养老金水平、增加养老育幼服务供给等进行了全方位部署。改善民生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的解决既能增进民生福祉,同时也能把巨大内需潜力激发出来。所以解决民生问题,包括“一老一小”、便利孩子入托入园等,就需要增加投资,这又能带动其他方面的支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政府主要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尽最大努力提高保障水平。
     (一)民生工作明确提出12项具体的新任务。一是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深化“双减”,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增强中西部地区高校办学实力。二是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三是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强化易地搬迁后续帮扶。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四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五是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六是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七是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八是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九是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十是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十一是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十二是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
     (二)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1%,快于同期GDP增速;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就业保持总体稳定;叠加降价和医保报销,2023年协议期内谈判药为患者减负超2000亿元……回望过去的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的同时,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聚焦民生关切,书写了暖心的民生答卷,国民经济运行中尽显经济向好、发展向新、民生向暖的特点。一张张民生清单,给百姓生活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喜变化,书写着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诠释了“政府干的,都应是人民盼的”执政理念。为保障和改革民生标注出了“新方位”,让人民群众充分感受到两会的厚度与温度,如春风拂面,温暖了民心。
     (三)立足群众的所思所想,持续发力,提高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精准度。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发展愿景和要求,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这些事是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是家事也是国事。为此,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盼,进一步做好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工作,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体覆盖面不断扩大,以实际行动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报告综合研判,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必须增强信心和底气。报告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务实奋进,让代表委员们深受鼓舞,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履职担当,锚定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把握“干”的方向、鼓足“干”的劲头、增强“干”的韧性,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篇2】在国资系统学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会议上的讲话

     2024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是中央政策落实的路线图。对2024年的工作部署,新质生产力成为突出亮点。我们首先注意的是国企改革的内容:主要是五个方面,可以称为2024年国资国企的五大任务,或者叫支柱性的任务:一是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现代企业制度,三是推进核心功能的改革;四是产业结构调整制度;五是科技体制创新。
1.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二十大报告中经济工作排在前面的一项工作。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去年4月总书记在湛江考察时提出,后来在中央财委会上强调。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新质生产力,报告讲了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三个方面。特别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报告讲得非常具体。这些都是国有企业要做的事情。中央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创造许多骄人的成就,譬如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蛟龙潜水器探秘深海、“中国天眼”FAST巡天观测、国产大飞机C919飞向蓝天……科技创新,如同撬动新事物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生产力跃迁,主要力量在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有企业不仅要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还要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责任极其重大。
2.中国特色现代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工作任务时提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竞相发展的良好环境。国企改革先出现的是两句,上一句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下一句是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内容,是基本经济制度体系中的重要制度。这一句例外地放在国企改革最前面。主要是讲的“制度”,与上面的制度问题衔接,同时也是强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国资国企改革内容时,提出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2024年回到制度层面。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并不完善。完整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应该包括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现代企业运行制度、现代企业分配制度、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职工民主参与制度六个方面,现在有的方面解决得好,有些方面差,甚至有很大差距。完善健全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制度,今年重点是制度建设。可以期望,2024年国有企业在公司产权、组织、运行、分配、管理、职工民主制度六个方面的制度将会得到进一步健全。
     2024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两大内容。一是巩固三年行动成果的体制机制性任务,另一方面是增强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使命功能性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属于前者。
3.2024年以国企功能使命类改革为主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国资国企改革内容时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这里三个句式,明显呈现三层意思: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更多世界一流企业;二是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
     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式,重点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去年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在前,今年换了个位置,把“增强核心功能”放在前面了,这个变化,应当注意。2024年国企改革的重点是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将将持续深入推动深化提升行动落地见效,坚持将功能使命任务和体制机制任务两手抓,以功能使命类任务引领体制机制类改革,以体制机制类改革支撑功能使命类任务完成,形成深化改革组合拳,确保年底前完成70%以上的改革主体任务。
     现在强调的功能,主要是指对现代化国家的功能,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核心功能,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控制、安全保障作用,安全保障中包括能源安全、科技安全、粮食安全、产业安全、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等的保障,在这些基础安全领域,国有企业也担当着不可或缺的核心责任。
国资委确定2024年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并且提出约束要硬、发力要早,要尽快明确70%的衡量标准。目前,功能使命类改革任务要找准行动方位、强化考核引导;体制机制类改革任务要形神兼备、更广更深落实;功能使命类改革任务与体制机制类改革任务要统筹推进、形成改革组合拳。
     报告中,有一句“做强做优主业”,是一个重要变化。这里没有“做大”。今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部长通道上强调,过去“500强”,实际是“500大”,直面这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坚守主责、做强主业。当然,不是否定做大,而是强调主业的做强做优。
4.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
     这里报告中结构调整先后出现两句,一句是做强做优主业;一句是建立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
     在做强做优主业,国有企业将持续用好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整合,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内部的专业化整合,把横向的相应产业通过整合实现“一企一业、一业一企”,提高企业集中度,推进上下游行业协同重组,切实提高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将大力推进产业化整合,立足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主业的做强做优。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制度,是首次提出。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目前存在模糊状态,行业企业发展比例有多有少,有先有后,有轻有重,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发挥制度评价、考核、监管与引领作用。
5.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和先进的科技强国相比,我们的科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中央企业在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今天部长通道上讲了科技创新的措施,表明国资央企看法做法。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紧紧扭住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就是要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以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为抓手,加快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还有在增强创新体系的效能上不断实现新突破,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39 2001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