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故事 教师教育故事精彩4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导言】此例“教师的故事 教师教育故事精彩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师教育故事【第一篇】

浅谈如何抓住儿童特点进行启发式舞蹈教学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学校的美育教育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使近年来儿童舞蹈教育蓬勃发展,范文《舞蹈教师教育叙事》。除了少年宫设立舞蹈兴趣班外,不少中小学都将舞蹈课列入课表之中。而且不少家长越来越认识到儿童舞蹈对开发孩子的智力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儿童舞蹈正逐渐深入到儿童生活中,成为儿童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儿童舞蹈是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美育形式。然而,儿童舞蹈教育的开展还不等于儿童舞蹈就发挥了应有的美育作用,只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适合儿童生理心理特点,舞蹈的美育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发挥。因此,本文就儿童舞蹈教学中如何抓住儿童特点进行启发式舞蹈教学作此初步的探究。

儿童舞蹈是为儿童美育的重要手段,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为广大儿童所喜爱。儿童舞蹈对儿童的身体素质、情感、审美、注意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明显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在儿童舞蹈的教学中应首先了解儿童的特点。首先,我认为,要了解儿童。所谓了解儿童,就是要了解儿童生理、心理的特点。从生理的角度上来看,儿童骨骼较软,容易变形,弹力小,收缩力差,容易疲劳,而他们的大脑发育很快,容易兴奋,而且弹跳力较好。从心里的角度来看, 好奇、好动、好模仿,注意力不易集中。

舞蹈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特点,是舞蹈教学的共性,而儿童老师一个劲的讲解,儿童的大脑会很快容易疲劳,学习兴趣下落,而让儿童模仿,来得更快,更直接,更形象,因为儿童生性活泼好动,模仿力强。

一 、模仿与形象地讲解相结合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这种情况,老师示范的动作,儿童不仅能很快学会,而且模仿得活灵活现。如果老师过多地进行讲解,学生的注意力会马上分散。因为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还发育不完全,儿童对老师的讲解,首先通过大脑的思考、分析然后通过运动神经,传到身体各个部位做动作。因此,我认为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实践经验中,采用拟人化的动物动作,具有童话或幻想的舞蹈形式,用短小、形象、生动活泼、故事性强的舞蹈特点,培养儿童对舞蹈的兴趣,使他们感到亲切易学、易接受,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在教的过程中,老师的。思维方法要与儿童的思维方法相同,换句话讲,老师要从形象思维出发来选用教学语言。在讲解每个动作时,都必须用形象、生动、符合儿童接受能力的语言来描述舞蹈动作,比如在教孩子们下胸腰时,孩子很难跟大弯腰动作分清楚,于是,就用一把伞柄作比喻:伞杆笔直像腿和腰,弯弯的柄像胸腰,而杆和柄的比例是杆长柄短。这样一讲,孩子们马上就理解了。就能准确地做出腿和中腰挺立,胸腰后弯的姿态。又如在训练手位组合时,胡老师不是机械地让孩子们摆手位,也不是抽象地讲高傲、挺拔、舒展的感觉,而是让孩子们感觉自己象白雪公主,想象自己穿着发光的银色纱裙,婷婷玉立,柔软的手臂象绸带一样飘逸美丽,顿时,人挺多了,动作柔和了,舞蹈教学的启发式特点又具有其个性,而这个性来自少年儿童

心理的特点:儿童天生活泼好动,一般地说,儿童们的思维方式是繁复多变的,具有无端的跳跃性,来得快,走得急,属于非稳定性思维。儿童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喜欢想象原来空无所有的地方有某种东西出现,更喜欢模仿自己在某地方看到的景象,因此,在探讨儿童舞蹈教学的启发式特点中必须紧紧把握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

二、培养兴趣与循序渐进相结合

对于初学舞蹈孩子的培养,一般都是从基础训练开始,但往往这样做,并不能得到如期的效果。相反,一堂课下来,孩子们失去了笑容,感到枯燥无味,尽管老师再三强调“不练好这些,就无法跳舞”,有些孩子仍然害怕进教室。怎样使孩子们觉得学习舞蹈不是一种负担呢?大概还要从“兴趣”二字人手。比如刚开始教学生跳舞时,可以用一些比较轻快、活泼的节奏配上多变的儿童喜爱跳的动作或小小组合,让孩子们按照节奏做动作,并通过各种步伐、姿态来体会舞蹈律动的美感,使她们体会到舞蹈是抒发自己情感,表达愉快心情的一种方法。这样,她们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而掌握舞蹈的各种律动也正是舞蹈人门的第一步,它在遵照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上,比肢体素质能力的训练更符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所以,我在儿童舞蹈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就会考虑到儿童身体发展的自然规律,动作力求舒展,短促有力,节奏欢快,从而表现出了他们活泼可爱的性格。在上课中发现,7岁以下的孩子,在做压胯练习、压腰的练习时,其软度非常好,但感觉孩子在做动作时没有力气,控制力不强。为了解决发现的问题,在音乐的选材上,儿童舞蹈教学要抓紧儿童特点选一些节奏鲜明、动感很强而且歌词琅琅上口的音乐或童谣来做练习音乐,当孩子们在听到音乐时,我先不刻意强调动作的规范性,而是先交流。我问孩子们:你们觉得这音乐听起来是高兴还是难过呢?是有劲的还是听着就想休息呢?这时孩子会你一言我一语地来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描述他对音乐的感受。这样让孩子们听觉上把音乐的位置感找着,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根据音乐做一些形体动作。比如在做地面压腿时,我让孩子们坐在地上,根据他们听的音乐感觉去做,这时教师不要过分强调动作的规范,比如脚直,上身立等,然后从他们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改正问题,在教学中我还发现,现在的孩子在父母前非常大方,敢说、敢做,而一进人课堂就变成一个温柔乖乖的小羊羔,有的甚至胆小得连话都不敢说,也不敢做动作。不敢的原因不外乎怕说错、做错而被老师批评,所以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孩子敢说话,而且鼓励孩子们敢做动作;不怕做错,错了没关系,只要敢做,老师就会表扬你,鼓励你。即使发现错误也不直接去批评某一个同学,而是由老师示范,把孩子们的错误由老师表现出来,再请同学们找出老师所犯的错误。通过这一过程,使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动作、了解动作,使孩子们既动了脑子,也掌握了技能。高于形似的要求,以神人门、以神为主、以神若形,渐渐地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这样学生的学

积极性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的任务也能圆满完成。

三、启发想象和培养创造力相结合

以往的舞蹈教育一般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做什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根据儿童富有想象力的特点,我认为儿童美术教育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老师不用任何过于科学的、精确的、机械的观察方法,因为这些方法都会抑制和转移儿童真正的艺术天赋。比如让孩子们画“二十岁的我”,这是孩子们还不能看到和经历的事,他们必须去想象那遥远的未来:自己可能出现的情况。孩子们会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来。想象力的培养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少儿舞蹈教学同样遵循这个规律。在有的国家,少儿舞蹈课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个题目,下面的学生就根据这个题目自己开始创造性地跳起来,于是出现了很多生动的场面。舞蹈是一种美育的手段,美育的目的在于启发美感,陶冶情操,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创造美的能力。

因此,儿童舞蹈教学的目的重在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近几年来,随着对外开放,舞蹈教学进行改革,有不少地方设立了即兴创作课,这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启发想象力,培养儿童创造力的舞蹈教学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I、老师先教一些动作,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给的舞蹈动机发展下去,也可以将这些基本的舞蹈素材重新组织发展开来。比如老师给一个踏跳步动作,学生可以双手插腰做,也可以手臂向上左右摆(山草香☆)动做,还可以先做两次换脚的踏跳步,然后走三步等等,这是最简单的舞蹈创作。

2、根据一幅画,或者一首‘曲子进行创作。让学生根据画画所提供的内容、意境;根据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气氛来设计编排舞蹈动作。

3、讲一个故事,让学生通过想象,用动作扮演角色、表现情节。比如老师讲一个下雨天,学生给老师送伞的故事,学生可以用着急的面部表情和动作来刻画学生担心老师还没回家的心理活动;还可以用一些小跑步以及滑倒动作来表现雨下得很大等等。学生通过即却组作课,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可以运用已掌握的舞蹈技能、技巧,可以增强自己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儿童舞蹈有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育功能,因此儿童舞蹈教学具有它独特的特点。要充分发挥舞蹈教学的美育作用,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开拓型人才,在儿童舞蹈教学中就应当抓住儿童特点进行启发式舞蹈教学。启发式教学符合辨证唯物主义关于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结晶。

老师的感人故事【第二篇】

人们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可我却要说:“世上还有老师好。”

在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班上换了一个新的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她姓蔡,高高的瘦瘦的,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脸上爬上了几条皱纹,眉毛习惯性地拧成了一个疙瘩,长长的直发盘了一个疙瘩鬏,给人一种很严肃的感觉。每一次上课铃声一响起,就听见“咔,咔……”的高跟鞋声向我们教室传来,我们就会马上安静下来,等待蔡老师的到来。

每当她绘声绘色地讲课,启发我们思考问题时,看到别的孩子都勇敢地举手发言,积极参与交流讨论时,我总是十分羡慕。但无奈对自己没有自信,也害怕答错了被老师批评,我从不敢发言。这时候,老师就会向我投来疑问的眼神,仿佛实在对我说:“为什么你总是不发言呢?”这时候,我就会把头深深埋下,不敢面对老师的眼光。

有一天,老师把我叫到了她的办公室,在我捏着一把冷汗走进老师办公室时,只看见蔡老师向我和蔼地招手:“XXX你来了,过来这边。”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就落下了三分---看来老师应该不是来找我训话的。

老师招我过去,让我坐下后,她和蔼地问我为什么不敢在课堂上发言举手,还细心地为我分析了原因并教我一些发言交流的技巧,还会不时的问我一些我的情况,就像朋友的不普通聊天一样,没有半点老师的架子,不知不觉中,我竟忘了我在办公室,我觉得是一个朋友在跟我促膝谈心。

出办公室时,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多好的老师呀……!我在心里暗下决心:我一定要把不发言的。缺点改掉,用一个全新的我来回报老师。

于是,上课前我认真预习,查资料,熟悉内容,品读课文。课上,我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我要求自己善于思考,善于提问,果然,我在参与交流发言中,我腹中的好词好乎也越积越多,头脑也越加的灵活。就像蔡老师说的那样:“机会掌握在自己手中!”蔡老师见我进步了,她那有些黯淡的眼里又闪烁出光芒,我知道,看到我一天一天不断的进步,蔡老师很欣慰。所以,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决不让蔡老师失望!

这就是我,那个曾经胆小如鼠的小姑娘与老师的故事。也许,在别人眼里,这只是一些平凡的小事,可我却从这平凡的小事中读出老师的不平凡。我想我永远也不会忘了蔡老师,-----那个让一个胆小的女孩蜕变的不平凡的老师!

老师的感人故事【第三篇】

算起来,我在波士顿大学当国际关系与政治科学的讲师已经有好几个年头了。其实像我这样博士读到第二年就开始教课的不算太多,当时恰好学校的一位年轻女教授休产假,临时找不到其他人顶替,系主任就直接派我去教这门“太平洋地区的挑战”的国际关系课。没想到学期结束,学生给我的评价出奇的好,从此一“教”不可收拾,不仅连续教了4年,还不断尝试新的领域。在美国教书的这几年,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到了美国学生的状态,也有不少有意思的小故事。

在美国的课堂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背景的学生都会出现,所以某种程度上也映射了一个微型的国际社会。记得有一次上课,讲东亚二战时期的历史,我自然而然就提到了南京大屠杀。坐在后排的一个日本学生忍不住站起来说:“孙教授,南京大屠杀的数字是虚构的,而且这不是日本政府或者军队的行为,仅仅因为少数日本士兵没有守规矩,犯下了一些罪行,结果大家反倒都来怪日本了……”日本学生反映的恰恰是日本国内关于这段历史是如何阐述的。如果在平时,我肯定会据理力争,可这是在课堂上,一个老师去和一个学生争论,把其他同学晾在一边,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于是,我让班上的韩国学生来评论,韩国同样有过被日本侵略的历史,所以四个韩国学生滔滔不绝地对日本学生进行了轮番“轰炸”,后来班上的其他学生也开始或“批判”或“劝架”(基本都是站在中韩一边)的时候,我以教授的身份平息了这场争论。日本学生事后虽然不是很服,但也很感激,因为我在课堂上没有以教授的身份压制他。

根据我教学多年的经验,班里的国际学生往往都是比较用功的,而美国学生则相对更会去“寻找生活与学习的平衡点”。经常会有美国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跑来请假,比如,恰逢某个民族或宗教节日,参加的运动队出去比赛……这些“假”都是有学校的规章制度保障的。我甚至还碰到过一个学生,因为和女朋友异地恋闹分手,特地请了假赶去挽回恋情的。

有时候,学生请假不光有学校制度的保障,还有国家法律的保障。就在两周前,我的一个学生因为法院传唤,被召去当一个谋杀案的陪审,因此向我请假。美国的陪审制度规定陪审团成员在陪审期间不能看报看电视,以免受外界对此案评论的影响,几乎是被关在屋里,很久不能与外界联系,自然不能来上课了。波士顿当地的法官还特地给我发来邮件,向我阐述了美国法律第234A章第61节的规定,学校不能因为去参加陪审的学生缺课而惩罚她。由于我教公共政策的课,也涉及到了法律和政府的关系,所以学生的缺课并没有什么影响,反倒在分享了她作为陪审的经历和感悟之后,给班里其他学生(也包括我)上了极其生动的一课。

每年暑假的课,都是向波士顿本地社区的老人们开放的,我们叫它“长春项目”。这个项目本身就是针对退休后的老人开设的,只要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就可以花很少的钱,坐到大学课堂里来上课。这些老人的生活阅历极其丰富,有在战场上打过仗的老兵,也有在大公司历练过的高管。我的暑期班上就有个老兵,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和中国人打过仗,现在要听一个中国青年给他授课,想必需要很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过学习的热情超越了一切,他经常会跟班里的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还掏钱印一些延伸阅读材料发给大家,也会虚心地向我请教问题。从这些老人们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我不太喜欢中国传统式的教课方法,老师在上面讲,所有学生在下面听。我会经常引入一些互动,比如抛出一个很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多学生都在评语里写道,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讨论,而且觉得讨论的时间还可以增加。

我的博士导师每年假期都会飞到中国的大学教课,他对中美教学方式的不同也深有感触。他说如果在中国上课时展开太多的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和家长都会觉得不划算,花了那么多钱,老师你不讲自己的东西,老让学生在那里讲,这算什么呢?所以他每次去中国讲课,虽然很不习惯,但也会入乡随俗,尽量少安排课堂讨论,多一些讲课的时间。但是在美国,学生们特别喜欢能有机会自己去探索,以小组的形式去做一些课件,只要老师有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同时配上一些辅助的文献,这样他们是最满意的。一旦老师讲得太多,美国学生会觉得自己没有参与感,都只是老师的一家之言,不够全面和多元。

美国学生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像中国学生那么在乎自己的分数。有时候我给B以下的分数都会觉得很难下手,因为在私立大学读书,学生付的是昂贵的学费,如果拿一个C回家,父母会不会很伤心呢?其实并不是这样。有一次我给了一个C+,这个同学还专门来感谢我,说在我的课堂上学到了很多,他的其他学科也都不太好,但在我的课上却有了进步,告诉父母以后,父母也很开心。这样的例子还不少。在我看来,美国学生可能更多的是和自己比,他们不会因为其他同学比自己成绩好,或因为拿不到A而闷闷不乐,只要自己有进步就是成功。

和中国一样,我在美国教过的学生,不管已经离开多久了,都会继续和我保持联系。就在上个星期,一个我4年前教过的香港籍女生就来跟我分享香港的局势,同时想听听我的分析。他们已经把我当作值得信任的朋友,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和境遇告诉我。能有这样一群“小伙伴”“忘年交”,确实是一件挺幸福的事儿。

美国的大学教育的确很吸引人,相比国内来说,更为自由和开放,更注重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这里的自由是学术思想的自由,没有谁有绝对的权威,唯真理至上;这里的开放是面对社会公众的开放,与社会应用关联紧密,大学生绝不是生活在象牙塔里。在这种大学教育思维下,课堂上的活跃、学生们的主动、教与学的相长就是必然的了。相比较之下,我们大学课堂上的沉闷、从始至终的老师一言堂、学生为拿好分数拼命记笔记的场景,让人觉得缺失了教育本来的意义。这可能就是中国社会缺乏创新精神、至今未培养出一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重要原因吧。

老师的感人故事【第四篇】

小学的时候,我共换过四位班主任,其中最令我难以忘却的便是对我有着启蒙意义的班主任——张老师。

我还能准确的写出她的名字,那个一笔一画都带给我太多美好回忆的'名字——张敬宁。

还记得刚入学时,她扎着及腰的长马尾辫,脸上是淡淡的微笑为我们的到来忙前忙后。如果不是看到岁月在她眼角留下的痕迹,我不会知道,她已经身为人母早已过了而立之年。还记得,我和几个女生还偷偷的羡慕过她的长发。可是后来,她把头发剪了,我还觉得有些可惜。

我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或者说永远也忘不了:那天同位不小心把手划破了,我陪他去找老师,推开门,老师正伏在桌前仔细地批着同学们的作业。

我们生怕打扰了老师,蹑手蹑脚地走到老师跟前,连同位都止住了哭声。老师终于发现了我们!她停下了笔,看到同位手上的伤口,并没有细问,而是轻轻地拿起来,用她的一只手捧着同位的小手,而另一只手则快速地在抽屉里拿出棉签和消毒水。慢慢地擦着伤口,还不时吹几下。同时,还说些好玩的话,我和同位开心起来。

同位一会儿就好了,老师嘴里责怪着她,但却为他拭去泪水。我还是能从老师微微皱起的眉头和那轻又缓的动作中看出来老师对他的关心。

时隔四年,每每和同学回想起那段时光,久久不能忘怀。她对我们的爱就如同一位母亲对她的孩子一样。我是多么想念她呀。

23 2589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