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精选5篇】

网友 分享 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生物》说课稿【精选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生物说课稿【第一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DNA复制"这部分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这一节课。

一、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DNA的复制》这一部分内容也是第三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前面已学习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进一步的深化理解,也是整个遗传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求知欲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DNA复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DNA复制的过程,特别是半保留复制。

4、教材处理及课时安排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内容只安排一个课时。教学顺序是"推测-实验证据-复制过程" 进行。

二、说学法:学生应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来学习本课内容

三、说教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把DNA复制过程编制成动态过程,使难点知识变静为动、变抽像为形象,转化为易于吸收的知识。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通过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维能力,且适当配合练习,将知识化难为易。

四、说具体的教学过程

关于DNA分子的复制的教学,教师首先可以通过课题下的,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

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导及问题探讨,激起学生和兴趣。然后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有

关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复制的时间。接下来设置问题:"DNA是如何复制的"?

让学生积极讨论。然后才引出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复制过程的推测,从而得出DNA 的半

保留复制过程。

其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充分利用课本的彩图来分析、学习科学家对DNA复制过程所做的经典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思想,领悟科学探究的魅力,也掌握一种生物学实验常用的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分析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后重带、中带、轻带表示的DNA分子的双链构成怎样的,在整个实验亲代、子一代、子二代细胞中提取出的DNA离心结果说明了什么。通过层层分析,学生不仅能够自已得出结论,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半保留复制。从而也得出了DNA复制的定义。最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第54页,提出相关问题:

⑴什么是解旋:解旋的目的是什么?

⑵什么叫子链?复制一次能形成几条子链?

⑶简述子链形成过程?

让学生充分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播放多媒体DNA分子复制过程的动态图解。归纳出复制三点过程:①解旋提供准确模板②合成互补子链③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

以上过程可配合板图进行归纳。通过这个过程得出DNA复制的特点:

(一)DNA分子是边解旋边复制的,是一种半保留复制,即在子代双链中,有一条是亲代原有的链,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

(二)DNA复制严格遵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准确复制,从而保证了子代和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性状。

设问:DNA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与亲代DNA分子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

通过设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DNA复制的全过程。接下来让学生总结出DNA复制的四大基本条件:① 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

② 原料:是游离在核液中的脱氧核苷酸;

③ 能量:是通过水解ATP提供;

④ 酶:酶是指一个酶系统,不仅仅是指一种解旋酶。

最后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出DNA复制的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意义:DNA通过复制,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物种得以延续。

应用:目前DNA分子广泛应用于刑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如:DNA分子是亲子鉴定的主要证据之一。把案犯在现场留下的毛发、血等进行分析作为破案的证据,与DNA有关。

五、设计课堂练习:

设计一题典型课堂练习:即有关半保留复制及计算的习题:

典型例题

基上连续培养。从分析得知,第一代大肠杆菌DNA储存的遗传信息与亲代大肠杆菌DNA储存的遗传信息完全相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若连续培养三代,此时,含

标记的DNA分子约占大肠杆菌DNA分子总量的多少?其原因是多少?

答案以亲代DNA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而成;25%;因DNA分子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进一巩固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知识。

生物说课稿【第二篇】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的《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学方式方法、技术准备、教学流程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器官、系统的概念以及绿色开花植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它既是细胞和组织知识的深化和发展,还将为学生学习生物体各种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打下基础。因而本节内容与各章节关系密切。在教学中十分重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今后学习生物学知识至关重要。

二、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节课的语言理解表达问题较多,对他们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组织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器官和系统没有认识,因此本节课重点从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宏观结构入手,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人体的消化系统等,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 学习目标分析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描述多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观察、讨论、探究、交流与表达,让学生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描述植物体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基于器官、系统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些难度,因此确定器官、系统为本节的一个难点;由于人体的结构层次比植物体复杂,再加上人体的结构层次不能直接观察到,因此这部分内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 教学方式方法

1、 教法:

A、 这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所讲述的知识大多是微观的,知识难度较大,因此,我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微观结构宏观化,以形象思维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B、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

2、 学法

A、 复习与回顾-----提出问题----确定学习目标-----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练习与提高

B、 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C、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五、 技术准备

本节课使用的软件,主要设备为:PPT演示文稿;交互式触摸一体机

六、 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引入课题;第二环节:目标展示,明确新知;第三环节: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1、 教师出示植物体的叶片,学生回忆植物体的叶片中都有那些组织?

2、 出示西红柿果实的幻灯片,让小组讨论、交流西红柿果实中都包括那些组织?这些组织按怎样的次序排列?引出器官的概念。介绍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六大器官,得出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3、 出示胃的幻灯片,学生回忆胃所包括的组织,介绍人体常见的

一些器官。由食物的消化、营养的吸收引入系统的概念。介绍人体的八大系统,得出人体的结构层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初中生物说课稿【第三篇】

一、说教材

《从种到界》是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一定的标准,各种生物可分成不同的类群。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这为过渡到本节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将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对提出的问题,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沟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怎样给生物进行分类的能力。

4.通过对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节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点。

2.通过对本节学习,学生对课本图片的观察及教师的介绍,培养同学们爱护生灵、爱护地球的情感,提升自我素质

教学重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概述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意义。

教学难点:

1.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2.教学组织对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的阐述。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启发式”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我还采取大量的图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这节课我主要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学生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我还让学生在课前运用互联网准备各种图片和相关问题,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探究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基础上,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

1、在上一节课我们尝试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我们将动物分成有脊椎的和无脊椎的两类,我们将植物分成有种子的和无种子的两类。那么我们能概括一下我们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吗?(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物方式)

2、展示幻灯片。太空人小明,他要给我们班同学寄一封信,谁来帮帮他如何填写通讯地址?填写通讯地址,其实就是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寻找不同的等级。(学生帮助小明填写通讯地址:银河系、地球、中国、北京、海淀区、101中学,初二一班。)

3、你觉得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有什么意义?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分类的不同等级的单位及生物是如何被列入到这些不同等级的分类单位的`。

(利用两个提问一个事例来导入新课,意在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分类等级(以马为例,结合教材图片)

1、区别种与物种

展示不同颜色马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斑马和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教师总结。(它们虽然长的很像,却属于不同的物种,列为同一个属)

2、区别奇蹄目和偶蹄目

展示图片驴和犀牛,提出问题,哪个与马、斑马最像?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它们是同一个科,马科。演示图片羊,比较羊和犀牛,哪个与前面的几种动物最相似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判断比较难,演示奇蹄目和偶蹄目的足部图片。马、犀牛、羊、鹿等动物的趾外有蹄,它就像我们的指甲一样。这是马的蹄,它仅第三趾发达,其他的都退化了,也就是说,马有一个蹄。旁边的这是犀牛的,它有三个蹄,它和马的蹄的数目都是奇数,所以这两种动物属于奇蹄目。再看看羊,它有两个蹄,长颈鹿也有两个蹄,都是偶数,所以它们属于偶蹄目。可见,犀牛和马、斑马、驴更为相象,同属于奇蹄目。

3、区别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

演示图片: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它们和鸟、青蛙有什么不同吗?同学讨论2分钟,教师引导总结,它们都有毛,胎生,恒温,都能哺乳。分别总结鸟纲、爬行纲、两栖纲、鱼纲的共同特征。

4、区别脊椎动物门和无脊椎动物门

利用摸摸自己的脊柱,区分鱼和一些低等动物蚯蚓等的不同,引入脊索动物概念,区分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

5、区别植物界和动物界

虽然蚯蚓无脊椎,鱼有脊椎,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属于动物界,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树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植物界。问题:植物界和动物界的生物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植物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吃植物或其他动物。

第三环节: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按照从种到界的分类等级,了解了马是怎样被列入不同的分类等级的。现在请从界到种来总结马的不同分类等级。

学生总结:我们先从植物和动物中选定马属于动物界,根据马有脊柱将它定在脊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中有鸟纲、两栖纲、爬行纲和鱼纲、哺乳纲,马是胎生,哺乳,恒温的陆生动物,所以属于哺乳纲;它有一个蹄,所以区别于有两个蹄的羊等,和犀牛一起属于奇蹄目;然后找到马科,马属,最后到种,马种。

提问题:

1.哪个分类等级中动物的共同特征最少,哪个最多?

2.哪个分类等级中的动物的种类最多,哪个最少?

引导学生回答:

1.界的共同特征最少,种的最多:

2.界中的动物种类最多,种中的最少。

第四环节:练习巩固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设计练习时尽量地做到科学、合理,体现一不定期的层次性和针对性,难易适中。我安排了三个练习

1.帮助小明寻找他的亲缘关系。

学生讨论后给出答案:小明属于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偶蹄目、类人猿科、人属、人种。

2.植物的分类等级

演示油松和毛白杨,打乱分类等级进行分类。

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裸子植物亚门、松柏纲、松柏目、松科、油松。植物界、被子植物亚门、双子叶植物纲、杨柳科、杨属、毛白杨。

3.林奈和双名法

演示植物标牌,展示生物的学名。学生自学,教师总结。

4.布置课外作业给校园植物挂牌。板书设计

以上就是我对《从种到界》一课的设计过程,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生物说课稿【第四篇】

学习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提高我们自身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流程:

任务一:自主探究完成学案。

1、要求:阅读教材划出自认为重点的句子。

2、在我们的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也可以借助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

3、生物是由构成的。

任务二:合作交流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

要求:指出那些是生物并说明存活的理由。

(一)水面上有一只母鸭领着一群小鸭。水中有游鱼、水草、小虾,草地上还有野兔、蛇,腐烂的老鼠上面有苍蝇等昆虫飞舞。另外,草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含羞草和花朵。

(二)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三)你能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了吗?

生物的基本特征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生物的录像,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生物》说课稿【第五篇】

一、说课程标准:

本节课是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下的二级主题: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学》下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是在学习植物的生殖和发育基础上设置的,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等问题后,认识昆虫的主要特点(生物习性、形态结构)、昆虫与人类生存及整个生物圈的和谐发展的关系,从而了解在生活中如何利用有益昆虫,控制、消灭有害昆虫虫,并学会自主探究、应用创新,形成生态观念、和谐意识。

三。 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选出本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过程作为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根据学习主题创设适合目标达成的学习环境,从而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教学的三维目标 ①以家蚕为例,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②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及特点,认识动物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和谐意识和生态观念。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

四。教学的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昆虫的生殖发育过程及特点。

②难点:变态发育的概念、过程及分类。

五、说教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思想。”我大胆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利用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的教学理念。

六。丰富学习资源,创设学习情境

(一)故事导入,为新知识学习“抛锚”目的: (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个研究昆虫发育历程与真实相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

《毛毛虫的靴子》:故事大概:森林里有一个蜘蛛鞋匠,会用豆壳、树叶等为动物们做各种好看的靴子,毛毛虫也想做一双,蜘蛛考虑到天气快要变冷了,就给她做棉鞋,可是毛毛虫的脚太多了, 等那么多的鞋子做好之后,已经是冬天了,蜘蛛找不到毛毛虫,就把他的靴子挂在树枝上。第二年春天,在一个茧子里出来一只美丽的蝴蝶,她看见很多漂亮的用树叶做的靴子挂在树枝,就把刚生的“蛋”放在里面,过了几天,孵出了很多毛毛虫宝宝。

(二)提出问题,突破难重点

达成:①分组自主探究:让学生分成几个组进行联系实际、阅读课文、对观察、思考进行分析、讨论题。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发表组内的学习认识。教师在过程中引导、评价。

目的: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引导攻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程:

(1)提出思考题:

①  靴子做好了,毛毛虫去哪儿? (蛹)

②  春天,从茧壳里出来的蝴蝶是谁? (成虫)

③  蝴蝶的宝宝是谁? (卵)

④  蝴蝶为什么不认识它定做的靴子?(完全变态发育)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思考讨论练习题

( 创设认知冲突,促进知识同化)

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看动画的基础上,参照课本内容,做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排序。

让学生在找出图片正确顺序的基础上,联系看到的童话故事,进行比较思维。

学生经过思考、比较后不难发现童话中毛毛虫的经历就是课本的插图,也就自然归纳出昆虫生活史

总结四个阶段:卵(蝴蝶的孩子)—幼虫(毛毛虫)—蛹(渡过不良环境)—成虫(蝴蝶)

(2)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蝴蝶不认识她自己定制的靴子?

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和查阅相关资料理解是“形成结构和生活习性显著不同”,由此理解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的科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在发育过程中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的显著不同,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发育

23 1596665
");